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考编语文教案

考编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1 10:50: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考编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编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考编语文教案(7篇)

考编语文教案1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淘气的春风娃娃对着云儿使劲儿的吹,使得春雨沙沙地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知什么原因,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争论起来。下面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让我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读后进行鼓励性评价)谁来说说它们争论的原因?(它们为春雨的色彩而争论)教师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书。

  二、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春雨的特点:

  ⑴ 请同学们看屏幕,说说春雨的特点是什么?(小而密)

  ⑵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春雨的特点,练习朗读。

  请同学读,读后评价。

  ⑶ 听老师读,“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选择正确的读法。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2、抓住“争论”一词,结合下文来学习体会其含义:

  ⑴ 咦,小鸟们在干什么?请你在书中找到小鸟们的对话,自己读一读。

  ⑵ 你喜欢哪只小鸟?把它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教师板书:

  小白鸽无色的

  小燕子绿色的

  春雨的色彩

  小麻雀红色的

  小黄莺黄色的

  ⑶ 请你在小组内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读一读。

  ⑷ 请小组内的同学们分角色戴上头饰,汇报朗读。

  ⑸ 小鸟们对春雨的色彩看法不一,都认为自己说的对,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你们觉得刚才那组同学读得怎样?

  ⑹ 请你感悟当时小鸟们的心情,读出小鸟们争论时说话的语气,可以加上动作辅助朗读。

  ⑺ 再请一组同学戴上头饰加上动作,汇报朗读。

  ⑻ 请同学说一说“争论”是什么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⑼ 听了它们的争论,不知你们觉得谁说的有道理。

  ⑽ 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请同学到屏幕前点击电脑,讲明理由。

  (如,学生认为小白鸽说的对,可根据生活经验所知。小麻雀、小燕子、小黄莺为什么会认为春雨有不同的.色彩呢?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可以在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点拨。

  3、小雨不停地下,小鸟们的争论引来了其它的鸟儿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屏幕上出现学生常见的鸟类,如:孔雀、啄木鸟、仙鹤、大雁等。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鸟类说说你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感悟平时所见到的春天色彩的美丽。

  4、春雨不停地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是怎样说的:

  ⑴ 放录音,听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⑵ 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思考: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

  ⑶ 体会“沙沙沙”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读“沙沙沙”时,语气要逐渐加强有力。

  ⑷ 理解句子“我本身是无色的,可是我能给春天送来美丽的色彩”的意思。

  (教师点拨: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植物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

  三、选择性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园去寻找春的色彩。

考编语文教案2

  教学内容:

  《惊弓之鸟》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出自《战国策.楚策论》的一则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以更羸为主线,以魏王为辅线,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

  学生情况: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起步一年,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篇课文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采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但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悬念已经不能当作秘密来讲了。

  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学生这两头着眼,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关键词句品读朗读感悟读悟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认识。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课件出示)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学生能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说,不理解的可以放到课文中理解。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的声音?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五、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惊弓之鸟”的事情吗?

  2、说几个“惊弓之鸟”的近义词。

  六、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考编语文教案3

  初接触“语文主题学习”,许多教师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叫“主题学习”,而不是“主题教学”呢?当代教育名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给出了答案:“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他引导教师们不要教得太多,“主要是让学生自我去学习,期望学生经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本事的素养。”

  细读深思,李校长的观点是真正基于学生阅读需要及语文素养的构成为出发点提出的,我也深有同感。尤其是看了潍坊市李虹霞教师《动物那些事儿》的课堂实录,这种感觉便越发强烈了。

  以下是《动物那些事儿》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过去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分别通读了人教版和苏教版所有的小学教材课本,大家对自我感兴趣的专题进行了各组的统合,其中有两个小组对动物专题特别感兴趣,“学彬组”和“王晶组”将人教版、苏教版中描述动物的12篇课文全部排版打印,他们还搜集了部分片段、词语、谜语、古诗,最终统合为我们班的“学习课本”,取名为《动物那些事儿》。之前各小组都进行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此刻请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好!

  (“凯若组”汇报展示。)

  生1主持: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松鼠》与《鲸》的比较阅读,瞧!我们还有自我的幻灯片呢!(学生操作出示“凯若组”幻灯片)

  生2:我们发现,《松鼠》与《鲸》不一样的地方是:《鲸》的知识性比较强,而《松鼠》的趣味性性比较强。它们的说明方法也不一样,《鲸》是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而《松鼠》是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的描述了事物。

  师:你们只说了它们的不一样点,却没有说它们的相同点。

  生3:《松鼠》和《鲸》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是说明文。

  生4补充:《鲸》和《松鼠》是说明文,而其他课文是记叙文。

  师:对啊,继续讲。

  生2:我们模仿说明文,写了一篇作文《猫》,给大家读其中一个段落(投影仪出示)——小猫黑白相间的皮毛上,白显得格外白,黑显得格外黑。可是,仔细一看,白色比较多,大约有六七块。它那张清秀的面容上镶嵌着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白天是圆圆的,中午是细细的,晚上就像两颗小灯泡一样一闪一闪的。在这双敏锐的鼻子下面有一张“人”字形的小嘴巴,里面有一些干净利落的小牙齿,旁边有几根头发一样细的胡须。

  师:不错,还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呢!

  生1:我们还有自我的'练字呢,看!(投影仪出示字迹工整的练字纸)

  生2:这是我们组默写的课文片段——

  生1:我们还标注了课文呢,你看!(投影仪出示标注的所有课文)

  生2:我们小组用红色标注出来的圆圈时表示动物颜色的,用红色曲线标注出来的是表示动物外形的,三角号加上两条横线是表示好词的。

  师:同学们,读书必须要做记号,让你思考的痕迹留在书上,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小组成员齐: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多谢大家。(学生鼓掌)

  片段二:

  (“学彬组”汇报展示。)

  生:我们小组通读完了课文,发现课文用了很多拟人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格外可爱,我们它们全部做到了幻灯片上,请看。

  幻灯片出示拟人句,生读。

  生:我们还发现作者在写看的时候,用了不一样的词语,我们就整理了课文中所有表示看的词语,把它所在是句子做成了幻灯片,请看红色标注的词语。

  幻灯片出示: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狗就躲在篱边窥伺。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在白鹅中的“窥伺、左顾右盼”作者用得形象生动。

  师:并且用得和别人不一样!刚才有个小组说必须要好好观察,同样是观察,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往往都用一个字“看”,读一读这些词语,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词,都是看,可是它却不是“看”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来,读一读。

  生读——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师:瞅瞅我。

  (学生纷纷转头看教师)

  师:你们很细心,了不起,关注到了“看”的词语,李教师都没有关注这一点,你们超过李教师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这么丰富,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如果大家这么细致地去读课文,你们就变得更棒!

  生:我们还写了一篇作文《我家的保安——狗》。

  高学彬读:《我家的保安-——狗(节选)》

  投影仪出示:

  大家应当很奇怪,狗就是狗,是一种牲畜,你给点吃的它就像签了终身契一样,卖身为奴,给你看家护院。没错,狗在你们看来只是一种牲畜,一种给你看家护院的动物,可是在我看来,狗是一种尽职尽责的好“保安”。

  ……

  它对什么人都怀有戒心,只要不是我带来的人它便厉声叫嚣。不分昼夜,就是爸爸这么贪睡的人也要起来看看是不是有小偷。

  ……

  师:真精彩!如果不是高学彬对小动物这么喜爱,喜爱到把它当人一样来看待,是不会写得这样栩栩如生满怀深情的,当然,这与他很多读书更是分不开的。

  案例评析:

  与传统的语文课相比,李虹霞教师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一节课居然交流、学习了12篇描述动物的课文,并引领学生欣赏了《蜻蜓》《蜂》《鸡》等四篇古文,古今对照进行了拓展阅读。没有接触过主题学习的教师,可能很难相信一节课竟然能够完成这么多的资料,而每个学生又都学得那么充实而欢乐。其实,走进“语文主题学习”,会发现它没有了对课文支离破碎的分析,把读书、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经过很多的阅读去充实学生的头脑,运用各种手段巧妙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自我去享受课堂,自主、欢乐地学习。

  普通的语文课,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再读课文,加深理解——细读课文,学习表达——拓展延伸,深化主题,不管什么样的课文都要“掘地三尺”,一字一句不放过,满堂讲,满堂问,一篇文章基本需要两三个课时才能讲完,篇篇如此。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仅有被动地理解,原本对事物的喜欢和好奇,被没玩没了的分析消磨殆尽。可想而知,这种味如嚼蜡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效率会怎样!

  而案例中的李教师则大胆放手,给学生很多的时间通读两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把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统合,将描述动物的12篇课文加上学生搜集的词语、谜语等编为一个专题——《动物那些事儿》,再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欣赏者、组织者、引领者。案例中的“凯若组”汇报交流时,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分别从文章体裁、说明方法的运用方面,说出了《鲸》和《松鼠》这两篇说明文之间的异同,并能现学现用进行仿写,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景。不仅仅如此,他们还注重书写的练习,注重语言的积累,会读书,善思考,随时留下读书的痕迹,综合学习本事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都明白,语文学习离不开观察,有观察才会有发现。“学彬组”的汇报展示中,就格外留意本专题中表示“看”的不一样词语,他们把诸如“左顾右盼”、“窥伺”“瞅”等的词语整理出来供全班同学学习。在小组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写动物的文章中,经过很多的拟人句写出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不是教师强灌给学生的知识,而是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的结果,是小组成员智慧的结晶。应当说,仅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更深刻,才能在自我的创作中学以致用,写出像《我家的保安——狗》这样真实、趣味的文章。

  看了这个案例,我不禁在想:李教师的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超强的学习本事是怎样得来的?想来自然是与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言传身教有莫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语文主题学习”的模式营造了大容量、快节奏的高效课堂,孩子们才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海量阅读、自主学习。如果我们仍像以往那样每一天埋头苦教,费时费力在一篇课文中“挖地三尺”、“精雕细刻”,期望教学生学会一篇文章,就想要他们明白很多文章,那便是失败的教育。仅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自身整合教材、提炼教材的本事,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中越走越远!

考编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关教学课件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查找关于寓言的资料。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熟字新解,理解课题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

  ⑵“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他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 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

  2、(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五、指导书写,识记生字

  (一)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二)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掌握它。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1、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2、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3、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组织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要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考编语文教案5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1.读通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读熟词语。

考编语文教案6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十分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教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并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可是,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必须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激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必须很好吧?

  生:(不等教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教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明白菜必须做得不错,教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教师明白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教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明白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教师不但要明白你们做的什么菜,并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一样?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资料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向处于被动理解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资料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供给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资料,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教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本事。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经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教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教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能够看到,学生一向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能够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述生活;学生仅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仅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考编语文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二)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3)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考编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考编语文教案01-01

考编语文教案(精选12篇)04-04

部编语文教案01-13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02-05

部编语文教案15篇01-13

部编语文教案(15篇)01-13

孩子考科学家语文教案03-19

教师考编心得范文(精选5篇)09-28

考教师编心得体会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