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3-01-02 08:22:21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xx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散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读,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的道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募”与“墓”“幕” “慕”的字形;“聊斋”“姑妄”“铁耙”“坑穴” “无奈”的注音;多音字“涨” “模”;理解“颇负盛名”、“逻辑推理”、“屹立不动”的含义。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怎样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这句话的含义。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请同学们讲讲纪晓岚这一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生概述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一文的解说和运用现今的例子,告诉我们: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文中教书先生和老水手讲述寻找石兽的理由。

  重点品味的段落: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和第十段。

  分析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2、为什么人们和教书先生找不到石兽?

  3、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水手是怎样具体分析寻找石兽的原理?

  4、课文为什么还要举“西双版纳”的事例?

  5、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幅连环示意图,表示出水中石兽向上游“走”的过程。

  突破口;

  正确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四、口语训练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五、延伸体味

  请2——3个同学交流生活中“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3、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老百姓的.好办法,那就是(师生一齐:南门立木,并板书)那么,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商鞅南门立木南门立木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1、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把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演示南门立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演示《商鞅南门立木》。在演示中体会读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2、读写词语,除了读写课后要求的2个词语,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3、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实际

  作业:

  修改自己的练笔,办一期“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习作展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疑惑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同学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疑惑之缘。

  ⑴ 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疑惑之缘?

  ⑵ 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胜利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走,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同学自身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同学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同学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胜利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胜利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身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括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身在学习生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身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胜利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胜利,同时,课文还含蓄地论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考虑】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同学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同学的自主阅读,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同学通过充沛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3、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

  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师: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自由读17和18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教案》,来自网!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

  师:我们祖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它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的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剧种,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这种戏剧的形成,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请你告诉老师说——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

  能力: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2.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学生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四、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六、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八、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它。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02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0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27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6-29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11-28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2-14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六年级下册设计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