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时间:2023-01-02 14:08:27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1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实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22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现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高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点拨: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归纳:黄山四绝

  现象成因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温泉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大堡礁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断续绵延2000余千米。礁区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大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⑵成因

  形成条件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总结:大堡礁的`成因:

  ①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随岛屿下沉逐渐形成。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②从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环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数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浅的部位。

  ③欣赏水下景观,只有近距离的观赏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大堡礁海区水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鲜艳靓丽的色彩足以与珊瑚相媲美。

  (2)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国海南岛附近的南海属于热带海区,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个珊瑚礁主题公园,你认为可行吗?

  点拨:学生可以认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学生能够说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岛的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是海南的海滩之一,这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在亚龙湾的西岛,建有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的展览馆,展厅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珍奇贝壳和珊瑚。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过图片展示元阳的美丽和梯田的壮观,云南的元阳梯田景观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这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探究活动:根据图文资料,说明元阳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阳修建梯田与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密切相关。)

  说明:首先,地理条件使元阳建梯田成为可能,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根据地理条件修建梯田,说明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的一面,需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但改造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第三梯田景观是人地和谐发展的产物。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初春——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

  三四月——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要把握观赏时机

  夏末初秋——一片金黄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阳梯田四季景色怎样反映了水稻生产的过程?

  点拨:反映了播种、生长、收割的生产过程。

高二地理教案3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

  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思考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高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看贵州毕节景观图片,认识其旅游业发展现状,能够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等发生的变化。

  2、结合实例,比较毕节市20xx年到20xx年旅游业总人数、总收入及增长率,能够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并结合图片,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重点)

  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说出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难点)

  4、学会归纳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作用的一般方法。

  5、通过学习,能够梳理知识点,提升用辩证思维看待地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顾

  回忆:自己曾经的旅游活动经历、体验和收获。

  调用生活体验

  结合实例,认识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出示案例图片:美丽花海贵州毕节,1988年就成为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业,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人们得以增收致富。

  问题1:结合材料,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变化。

  引导分析:

  方式: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工旅结合(一二三产结合),延长产业链;

  带动的相关产业:马铃薯种植、(民族服饰、马铃薯食品)加工业、交通、商业、建筑等

  变化:交通改善、网络通信发展、生态环境改善、餐饮住宿、医疗、职业教育等条件提高。

  案例引入,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在景色美、基础差、资金少的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好途径。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结合实例,归纳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问题2:读表1和材料,回答问题。

  表1

  (1)据表分析旅游业对毕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

  增收、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结合图片,尝试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

  增就业、促交流、美环境、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

  问题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归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结合旅游体验:乱刻乱画破坏文物古迹;垃圾遍地,环境污染;乱吃野味影响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生存、繁殖等等

  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具体表现,归纳要点,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

  总结一般分析方法

  梳理分析思路

  知识梳理

  整理笔记,梳理知识结构

高二地理教案5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6、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7、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8、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9、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高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20xx年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xx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xx年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高二地理教案7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xx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

  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探究活动: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课堂小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高二地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

  (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

  (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

  (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

  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

  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

  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P31案例7,让学生收集北京过去、现在、未来能源结构状况方面的资料,以及政府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实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北京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和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

  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

  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

  (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7教案篇三: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高二地理教案9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摆设: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案例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清楚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差别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的总称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差别。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①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区分清楚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分清楚:由于目的差别,所用的指标和方法差别,人们区分清楚出的区域类型也差别。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自然现象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阐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降的规律。

  3.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河网疏密程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疏密程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底下以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比力,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形洲地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日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栽培水稻的土壤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窘蹙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的总称活动差异 农业 耕耘方式 水地耕耘业 旱地耕耘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本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利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差别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差别。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阐发形成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⑵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阐发导致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边高;

  ——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地方的差别,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力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边的夏日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暖御寒;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日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和缓墙体保暖,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流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道、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本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降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阐发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令人们开垦困难。耕耘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耘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施用②农业生产用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流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阐发 农业社会形态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元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流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形态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程度;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瓜葛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粉碎。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粉碎。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险些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重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3.区分清楚: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筹办社团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路线去考查、体验认识

  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面所说的的路线及到达的考查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查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阐发导致各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时摆设: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图示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阐发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控(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拟特定区域的自然历程,预测、预告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患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控(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举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控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控地面系统 结果 遥控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置惩罚、阐发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控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控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控监测和卫星遥控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环境举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控影像,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通过微波遥控,透过层云层雨阴隔而得到的图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环境。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控影像,一样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差别时间,差别遥控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环境。

  可见,遥控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控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控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历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屡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控影像图叠加,就可反应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控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控技术的应用规模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控技术也已经活着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控技术的应用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近况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控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控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规模、速率,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控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点拨: 规模更广、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控是人的视力的延长。你赞成这种看法吗?

  点拨:赞成。可以从遥控的定义阐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历程就是在遥控,眼睛至关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控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多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控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患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广泛

  二、遥控(RS)技术极其应用

  1.概念: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遥控的优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控技术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规模内适时举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查人员确定考查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 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懂得自己前进的标的目的和所处的天文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配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 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最简单的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最简单的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间之间是如何通报的?

  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率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间。服务中间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

  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历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至关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应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举行阐发、加工,建立能反应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瓜葛,展现区域布局、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阐发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形态条件举行更精确的阐发、评价。

  ⑶在利用遥控、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患举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⑷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思考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长。你如何理解?

  点拨: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⑴联系:

  既互为自力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控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举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阐发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举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差别空间、时间的自然、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的大量信息,按天文坐标,从区域到全球举行整合,并举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测试基地。

  活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患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如何的相互瓜葛?

  点拨: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控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举行加工(阐发、统计)。

  2.城市110指挥中间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失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间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⑵110指挥中间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失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间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失事地点的道路是不是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间又该怎么办?

  点拨: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失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面所说的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间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到指挥警车前往失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接警→确认失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阐发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点拨:城市交通社团和管理、商业社团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生、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形态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控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阐发等。其中,遥控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控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象分类等提供了须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控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三者的瓜葛可用以下简图暗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3.应用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2.数字地球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拜候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间,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5、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7、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8、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二地理教案10

  1、学会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地势、地形

  2、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对照地图,熟悉和记住我国的主要山脉;利用山脉的位置识记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

  考查热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3、注重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图表分析能力、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教学难点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导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亚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结合地图册第104、105页中国地形图进行分析

  我国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探究能力。

  重点分析900E、1100E、北回归线、400N所经过地形单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从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高二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

  (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4)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5)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高二地理教案12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安排】3课时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高二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具准备

  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xx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xx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点拨]:(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xx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图1.1 (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投影资料)

  结合课本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高二地理教案14

  [教学目的]

  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2、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地形与气候人口的分布关系

  3、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类,并分析这些野生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别称的由来

  5、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地与工业、城镇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地形、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

  难点: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澳大利亚古老动物存在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大洋州挂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问: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哪个?该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一、地理概况

  1、学生阅读P95“阅读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围,而后引导学生在挂图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岛屿、群岛。

  2、对照图2-47,学生说出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特征

  3、引导学生找出东经160、赤道,从经纬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亚特征:东半球、南半球、跨温、热两带

  (过渡)澳大利亚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4、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而后教师在挂图上指出

  5、结合教材第二段文字,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墨而本的位置

  二、地形

  1、引导学生观察P97图3-49,对照图例,得出澳大利亚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势低平

  2、学生讨论完成P97活动题

  (过渡)由澳大利亚地形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地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这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呢?

  3、引导学生找出西部高原区,对照图例,分析其面积、海拔高度特点,并突出著名景点:艾尔斯巨石

  4、找出中部平原区,对照图例,得出海拔特点:地势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结合图3-51,讲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亚地势最低处艾而湖

  6、结合挂图,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山地的范围,并指出分布在东部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再找出大堡礁的位置

  三、气候与人口

  1、学生阅读图3-53,说出澳大利亚的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东南沿海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观察图3-54,思考: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古老的动物

  1、引导学生阅读P99图3-55,指出澳大利亚的主要动物,并小结: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起古老性和独特性

  2、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古老而独特呢?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植物物种也具有独特性

  (过渡)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澳大利亚属于什么性质的国家?

  五、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学生阅读思考;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可以从哪些文字体现出来?为什么有“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2、学生联系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征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会发达?

  3、引导学生阅读P100图3-58,完成活动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

  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15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

  【答案】B、C

【高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地理高二教案12-17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04-06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12-13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5篇12-18

高二地理教案14篇02-14

地理高二教学计划12-11

高二地理教案: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07-24

地理的教案12-12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