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偷、请、躲”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美,受到美与情感的熏陶。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来品味。
重点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体验和诗中的“我”是一样的,比如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得怎么样?开心吗?要回家的时候你担心大人责备吗?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躲”、“诱”、“叔”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碌、削”等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舒、柔、甩”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课前留意观察田野的风景。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
五月田野风景的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课题。谈话导入:现在正值五月,你眼里五月的田野什么样?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景观。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田野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田野,去体验体验乡下孩子的童年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田埂”、“竹管”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忙碌”、“喷香”、“清香”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学生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与理解。
a: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一句。“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为什么这样写?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自由练习一下怎样读才能表现田野的广阔和美丽,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b:第三自然段
c:第四自然段重点抓“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热爱生活。
d: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尤其要读好最后一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舒”、“甩”、“篮”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快乐的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的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在默读中思考。
教学难点:
从老人与孩子的对话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领会老人那番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出示气球的图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个气球?
2、有这样一个小男孩,面对五颜六色的气球,他却选择了一个黑色的。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小男孩,走进小故事——《自信》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基恩博士、一件事、肤色、货车、惊讶、能否、自信
随机读生词,开火车、小老师带读。
4、“自信”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故事中的小男孩自信吗?不自信也就是——自卑。
三、精读课文,感受男孩的自卑
1、默读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小男孩自卑?
默读提示: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想一想:
从哪而看出小男孩不自信?用——画出来。
2、交流:
A、公园的角落里有一个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他羡慕地看着这几个小男孩嬉戏,但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儿,显得十分自卑。
B、那几个小孩儿的身影消失后,小男孩儿才拖着残疾的腿,一拐一拐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怯生生地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你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C、小男孩鼓起勇气回答:“我要一个黑色的。”
结合汇报进行朗读,读出男孩的自卑。
3、再读课文,男孩为什么会这么自卑?
交流:肤色很黑的、拖着残疾的腿,
4、补充美国种族歧视的资料,感悟自卑的缘由。
5、师:怪不得男孩会如此自卑,——生读“那几个小孩儿的身影消失后,小男孩儿才拖着残疾的腿,一拐一拐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
师:怪不得他走到老人身旁却——生读:“怯生生地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你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四、感悟老人的话
1、黑色的气球升空了,这时候老人意味深长的对他说了一番话。读读剩下的段落,老人说了些什么?自由读5、6段。
2、交流
出示老人的话。你读懂了些什么?
(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本质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形式是非本质的,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是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3、你觉得老人说的对吗?
五、拓展
1、你知道因为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吗?交流。教师出示:(小泽征儿、尼克松的例子)
2、读了课文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15、自信
气球--人
升起--成功
氢气--自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古筝曲《高山流水》、《知音》
教学流程:
一、设疑 板书“知音”
1.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殿堂,仔细聆听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乐曲中听懂了什么?
我们从曲子中没有听懂什么,可是有一个人却能听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知音》,感受这优美旋律背后的动人故事。
2.板书课题《知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 感知“知音”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71页,在我们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朗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1)怎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呢?
(2)你有知音吗?
了解了学习任务,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并及时纠正字音。
3.同学们,课文我们读了两遍了,相信你们已经与文中的生字成为了朋友,谁愿意领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大屏出示生字)
4 . 我们已经与生字成为了朋友,相信这次你再读课文,一定会通顺、流利、有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 )的知音,
你对俞伯牙和钟子期有什么了解?
俞伯牙:晋国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是一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三、再读 领悟“知音
1.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寻找问题答案,
2.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语句。
3.根据句子学生展开想像,教师适时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
(①真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②真美啊!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既然又好又美,就请你美美地读出来吧!
师:正是由于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所以俞伯牙高兴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终于找到了让他等三十多年,也寻觅了三十多年的人,此时俞伯牙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十分兴奋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看着这个不起眼的樵夫,俞伯牙百感交集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4.其实,同学们想一想,听俞伯牙弹琴的人还少吗?为什么他见到钟子期会这样激动啊?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寻找俞伯牙遇到钟子期无比激动的原因。用笔圈画出问题的答案。
生汇报
蕴藏在琴声中的心情被谁听出来了?(钟子期)
师:是啊!钟子期不仅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更能听出他琴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哀婉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悲伤难过忧伤)
师: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欢快的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开心、高兴、兴奋、快乐)
师:钟子期是最了解俞伯牙的人,他才是俞伯牙的(知音)。
师: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知音呢?
(喻意:懂得你的心意,最了解你的朋友、知己就是你的知音。)
师:刚才我们说的.不仅是这个词的由来,也是这个词的表达的意义。在钟子期之前,俞伯牙有没有遇到能听懂琴声心意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一个“从来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琴仙的孤独寂寞。
根据资料记载:37岁时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试想一想,当他遇到既能听懂琴声,又能懂得他的心意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四、升华 体会“知音”
1.来之不易才更显珍贵,所以俞伯牙无比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虽然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朝廷官员,而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但是凭着对音乐的心有灵犀,凭着志趣的情投意合,他们结为了知已并结拜为兄弟。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噩耗时,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画相关的语句。
2.你感受到俞伯牙的悲痛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读一读。
这种场面让我们也忍不住要落泪了,同学们,除了悲痛,我们从俞伯牙摔琴的动作、和他再也不弹琴的语言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绝望)
师: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知音了,这是何等的绝望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正是这样才留下了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千古的慨叹。
师:同学们,你有知音吗?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让我们多与正直、诚实、博学的人交朋友吧!最后祝你们都能找到与自己知心的朋友。
五、拓展 珍惜“知音”
1.出示拓展短文《李白与杜甫的友情》,生自由阅读回答课后问题。
关于知音的故事太多太多,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材料《李白与杜甫的友情》读后把文章补充完整。
2.出示《如梦令》学生读后谈感受。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小令。(大屏出示)
3 . 推荐“八拜之交”的故事。
古代有“八拜之交”。 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礼,但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典故。(大屏出示)
在这些典故中,有我们敬重的十七位古人,更有舍得我们去深思的情谊与诺言;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懂得了该如何对待自己亲密的朋友。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再做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材分析】
《荷花》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设计理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并充分利用教材留有余地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并将课文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有关荷花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
2、播放荷花录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
3、谈谈感受:
看完录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4、教师引入:
荷花真美啊,美得同学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
二、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你们可以比一比,也可以说一说。
生:自由发言,比划。
师:多么千姿百态的白荷花啊,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
三、再创想象,拓展语感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
师:啊,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刚才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颂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穷但心里却充满阳光。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快慰,让人释怀。
三、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四、教学用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礼物》这一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导学提纲
(1)、人们常用“穷得揭不开锅” “穷得家里开天窗”来形象家里穷,那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哪些词语写出了老婆婆的“穷”?
(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3)、生活贫穷、外表不美丽的老婆婆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呢?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个人体会,让我们来碰撞思维的火花。
4、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并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5、展示评价
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小组长汇报,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给予及时的评价,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预设一:面对家境如此穷困的老婆婆,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预设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老婆婆虽然穷,但她生活的怎样?请用用几个词语概括。
预设三:这礼物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6、质疑解难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说说出来,让我们来共同解决。
(三)导学归纳
7、学生归纳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字词句、写作手法、情感体会)
8、教师指导
老师对同学们整体表现做出点评,提醒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1)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哪些人到过老婆婆那里?各式各样的人接到老婆婆的礼物都产生了神奇的作用,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除了课文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人?讨论交流。
(2)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没有神奇的礼物要送给别人呢?你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吗?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
10、编题自练
同学们,请你们当一回小老师。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编一道试题考考同桌,加油哦!看看哪一位同学编的题比较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方法
1、想象,以读代讲。
2、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学生说名称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山村的孩子们一起去看了他们在上学路上的青皮核桃、酸枣等等,老师相信大家在课下也充分读了书,了解了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扮演山村的孩子们,带领老师这个城里人一起去看看在你们的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分享你们的乐趣,行吗?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把答案用直线画在书上。
你们一共描述了哪几个季节上学时的情景?这几个季节的上学路上你们分别都做了些什么?
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
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
过渡:你们充满快乐的上学路上真让老师向望啊!快带老师去看看吧!我们先去看看春天吧!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春夏秋冬的顺序有学生来定。
1、第一段:春天
(1)请大家轻声读第一段,说说春天在上学路上有哪些乐趣?
板书:春天
理解: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板书:看野花
(2)提问:走一路,能看到一路野花,说明花怎么样?
预设:说明花多。
提问:都有哪些花啊?
预设:蒲公英、二月兰(课件演示蒲公英和二月兰的图片)
对比: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
蒲公英是黄的,二月兰是紫的。
这样写突出了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和紫色,花可真多啊!
(3)过渡:我们置身于花海之中,一边走,一边看,弄得“满身香”。
师:想想你有没有“弄得满身香”的时候?
预答:有,喷香水的时候……
(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满身香的感觉)
师:那在这儿香味从哪来啊?
预答:从花中来,花散发出来香味熏的满身香。
(4)师:闭上眼睛想象你就走在布满鲜花的上学路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那种感觉该有多好啊!
设想如果你走在这样的上学路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发挥想象,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上学时开心、高兴的心情)
把这种喜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练习读课文。
2、第二段:夏天
(1)春天花多,那么夏天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赶快去看看,默读课文,带老师看看夏天上学路上你们有哪些快乐?
板书:夏天
生:夏天上学,走一路,趟一路溪水。
板书:趟溪水
(2)师:什么叫“趟”啊?请大家站起来示范一下。
(3)夏天很热,老师每天坐车上班都汗流浃背的,还觉得很没意思,但是你们却能趟着溪水,你们觉得怎么样?
预设:又好玩,又凉爽。
(4)师:请学生个别读,读出高兴的感觉,其他同学评价,能不能感受到他内心快乐的心情?(2~3个人)
师:同学们感受到他快乐的心情了吗?谁能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你快乐的心情,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3、第三段:秋天
(1)师:春天走一路,看满眼野花,夏天走一路,听泉水叮咚,那么秋天怎么样?请你们快带我看看你们秋天上学的路吧!秋天上学的路有趣吗?
板书:秋天
生:有趣,能吃野果。
板书:吃野果
(2)吃野果怎么有趣了?
预设:因为我们剥核桃会把手指弄得像黑炭条一样。
师:为什么剥核桃手指就变黑了?
预设:因为剥的.多了。
师:看来你们在上学这一路一直在剥核桃吃,那你们知不知道剥皮的过程中会流水,这水流在手上就会变黑,洗也洗不掉?那你们为什么还非要吃呢?
预设:因为核桃太好吃了!
师:这核桃可真好吃啊!老师都馋了!除了青皮核桃,我们还能摘酸枣吃。快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摘酸枣的?
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
提问:为什么哪棵树上的红,我们就摘哪棵?
预设:因为红的好吃。
提问:那青的怎么办?就扔了是吗?
预设:等它红了再吃,“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师:看来你们真不愧是山里的孩子,特别了解大自然!而且你们有这么多选择余地,证明你们山里的枣树真(多)啊!
4、第四段:冬天
(1)师:山村的小朋友们,老师跟你们一起上学,春天看一路野花,真香!老师跟你们夏天一起上学,趟一路溪水,真爽!秋天我们吃一路野果,真好吃!那冬天呢?花谢了,叶枯了,野果也没了。那冬天上学路还有趣吗?
(学生互相读,交流想法)
板书:冬天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冬天上学可以滑着冰去,很好玩。
板书:来滑冰
师:你们是为什么可以滑冰?
预设: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
师:看来,在你们眼里小溪成了长长的大滑梯。那我们是怎样滑的?
预设: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师:还有其他的滑冰方式吗?
预设:躺着划,两个人一人站一人蹲,拉着滑……
师:你们滑冰的方式可真多啊!看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让老师体会到滑冰的方式特别多?
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还有哪很有趣?
预设: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师:为什么“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预设:两边的景物飞快地向后移动,好像坐在汽车上一样;闭上眼睛看不见景物,听见耳畔嗖嗖的风声,感到速度特别快,就像坐飞机。
(2)师:山里的孩子们,你们滑冰真有趣啊!为什么你们到了学校为什么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同桌讨论)
(因为路上的景色太迷人了,同学们太开心了,不知不觉中快乐的时光就过去,好像一眨眼学校就到了,有些恋恋不舍。愿意在这么有意思的上学路上多停留一会儿,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 )
四、总结写法,进行仿写
1、过渡:山里的孩子们,你们带着老师走过了春夏秋冬的上学路,这一路走下来,老师觉得你们的上学路真有趣呀!就像一首(歌)一样!让我们在回顾一下这首歌,看看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展示课文的每自然段的首句,让学生找出特点。预设:句式相同。
师:那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语句又有什么关系?
都是先概括说这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围绕这句话具体地来写。这种写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这句话叫概括句。
2、这四个概括句是按照春夏秋冬山村中的不同特点来写的,那么,谁能够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我们身边春夏秋冬的上学路?
出示:春天上学,走一路,( )。
四、总结拓展
山区的孩子们,跟你们走过春夏秋冬这一路,老师真开心呀!感谢你们细致又耐心地带领和讲解,你们真是最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2、上学一路歌
春天看野花
夏天趟溪水
秋天吃野果
冬天来滑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画龙点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并能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研墨挥毫”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有个小问题:咱班的小朋友有属龙的吗?(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么多同学都属龙呀,那你们见过龙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喜欢龙吗?
2、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他叫张僧繇,他特别擅长画龙,也因为他画龙这件事有了这么一则成语——(板书:画龙点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生字新词。
1、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
读通课文,动笔圈画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解决。
2、小老师上台教生字词,要求用文中的词语,文中的句子。
(生字词只要是学生认为陌生的就可以教,不一定是课后规定的)
3、教师出示生字词,巩固生字新词。
4、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质疑生词,共同理解生词。
(随文解决,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画龙点睛”、“半信半疑”、“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画龙点睛”让学生说意思,估计孩子们表面意思都能理解,关键是引申的意思,可让学生查字典,然后造句。
“半信半疑”这个词可从“信”字和“疑”字理解,也让学生造句。
“张牙舞爪”可让学生看龙的图片理解。
“活灵活现”可参照图片理解。
“研墨挥毫”可从字义理解,并让学生做动作。
5、练习写字。
重点指导“疑”和“迹”字。
学生抄写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能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懂得在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张僧繇的画画得非常好,所以他画的龙一旦点上眼睛就能飞上天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龙点睛》。
二、品读课文
1、学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提问:从哪些词语看出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学2——6自然段。
都说张僧繇的画好,耳闻不如一见,让我们看看他都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称赞?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张僧繇的画画得极好?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可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寺庙墙上画鹰——吓飞小鸟(逼真)
影壁上画龙——铁链锁住(龙才安分)
寺庙画龙——活灵活现(点睛龙飞)
(2)重点学习3、5、6自然段。
A、张僧繇第一次画龙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呢?
学生找出相关自然段,品读。
指导读出新鲜,神奇,紧张的语气。
(插入雷雨视频帮助理解)
过渡:张僧繇画龙出现奇迹的事情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半信半疑,都想亲眼看看他是怎么画龙的,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B、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看,张僧繇害怕了吗?他怎么作画的?
学生找出表示张僧繇动作的词语,体会从人物动作体现出人物的胸有成竹。
C、张僧繇的'龙为什么没有眼睛?试想没有眼睛的龙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画家是怎么回答的?(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D、当画家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眼睛时,结果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答案。)
为什么两条龙会腾空而去呢?(因为点上了眼睛)
E、如果你们就是飞上天的那两条龙,你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点题《画龙点睛》
三、体会寓意。
师:我们知道了画龙点睛的来历,想知道人们用它表示什么意思吗?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
小结:因此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语言或句子更加生动、具体。
四、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找寓言故事读一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四、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
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
(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对比阅读
通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六、拓展延伸: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七、作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有趣的汉字,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有不同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成语,丰富自己的词语库。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讨论,在讨论中乐于表达,提高分析和说话的能力。
4.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在有趣的小故事中明白标点符号的作用,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6.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7.学习写一件事。
8.学写毛笔字,学习写“弯撇、竖撇”。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构成的特点,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
2.积累成语。
3.正确灵活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生字卡、灯片。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经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今天我们来放松一下,跟老师一块儿去语文乐园玩玩吧!
二、有趣的汉字。
1.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有“鬼”字的词语;“鬼”字在各个词语中的意思都不相同。)
3.: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里意思不完全一样。
4.小组交流,拓展: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汉字也是这样,在不同的词语里面有不同的意思?举例说一说。
三、词语超市。
1.现在我们快乐的小火车开到了词语超市,进来看看吧,超市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自由认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你能发现这个超市中词语的特点吗?
3.给这个超市命个名吧?说说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4.游戏:我当老板开超市。
提出规则:
可以先确定一个字,以它为首开一个词语超市。如:“百”——百年树人百花齐放……
可以选择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开一个词语超市。如:对牛弹琴画蛇添足……
词语写得最多的小组被评为“优秀超市”。
四、有趣的标点。
1.过渡:大家通过自己开超市又积累了不少词语,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讲一个故事。师讲述《有趣的标点》的故事,出示小黑板:
契约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2.想一想财主和长工各是怎么念的?指名试念。
3.师标注:
财主:“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长工们:“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4.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还遇到过或听过哪些妙用标点的事?说听听。
五、。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教师
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姿势正确的学生。
二、阅读欣赏。
1.读《我给老师当“老师”》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
2.默读短文,想想短文的主要意思。
3.找到不懂的地方和同桌商量商量。
4.理解内容后,指名读短文。
5.小组讨论:这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
a.选材新颖。
b.有概括,有事例。
6.:阅读短文的方法。
三、推荐阅读。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示范,切入主题。
1.教师讲述最近发生的,大多数同学都知道的一则新闻或新鲜事,引起共鸣。你们有同学也听说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报纸、广播、电视)
2.刚才老师是怎么介绍的?你们听清楚了吗?
3.评一评老师刚才播报的新闻(或新鲜事)。(引导学生从表达的态度、声音、表情到内容的选择和事情的叙述顺序进行。)
4.:选材、听、说要注意的问题。
二、实际演练:新闻发布会。
活动安排:
1.热身(初赛):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初赛。每个组员轮流将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的新闻或新鲜事,讲述给组内成员听。评选出一个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教师随机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指导。
2.新闻发布会。每组初赛所选出的代表轮流做新闻发言人。其他同学则是小记者,在发言人发言之后,进行提问。
3.活动评奖。
A.优秀“新闻发言人”:
以“发言是否态度大方,有礼貌,信息正确,表达清楚,条理分明”等为依据进行评选。
B.优秀“记者”:根据“记者”提问“是否态度大方自然,有礼貌,表达清楚有条理,抓住问题关键和观众(读者)兴趣”进行评选。
4.优秀“记者”和优秀“发言人”答“记者”问。(如:你认为该怎样当“小记者”?你获得优秀“发言人”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三、活动。
1.在刚才的新闻发布会上,大家听到了哪些新闻和有趣的新鲜事?
2.指名回答,并说说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其实,把你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就是一了。
四、习作。
1.理清思路,列出提纲。
2.根据提纲完成,题目自拟。
五、作业。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征。
2.掌握弯撇和竖撇的运笔方法。
3.能区别弯撇和竖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正确书写带有弯撇和竖撇的例字。
教学重点:
区别弯撇和竖撇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运笔的方法及例字的写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范字挂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知识最牢固:激发兴趣。
1.复习出示:“十”“士”“工”,说说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复习横和竖的运笔方法。
2.出示课件:“厂”“斤”“井”三个字,并将这三个字中的竖撇和弯撇,用红色突出,并渐渐从文字中跳出来。
教师介绍:这些淘气的笔画从生字家里面跳出来了,它说如果你能喊出它的名字,并且知道怎么书写,它就乖乖地回家。你们愿意送这个调皮的宝宝回家吗?
板书:弯撇竖撇
二、我的眼睛最亮:找出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征及异同。
1.出示范写的笔画,小组合作交流:找出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点。(指名回答。:弯撇斜而弯,但比斜撇稍直带弯;竖撇上段直,撇尾向左出尖,比弯更直一些,弯处没有弯撇长。)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运笔方法,学生跟着书空。
a.逆:逆锋起笔。
b.折:折笔右下斜顿,以写出撇头的方角。
c.转:稍转向左下或下行笔。
d.提:写竖弯撇笔锋离纸时,借下行之势提笔,形成尖细的撇尾。
把这些运笔的`方法步骤说给同桌的听一遍。
3.刚才大家都看得非常仔细,现在老师还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将弯撇和竖撇的幻灯片重叠。观察一分钟,指名回答:重叠后你发现了什么?强调弯撇和竖撇的不同点。
4.你们这些小朋友可真不错,不仅把我的名字叫对了,还知道了我的写法,现在我想回家了,你想知道我回家后跟其他笔画宝宝是怎么住的吗?(课件演示:弯撇和竖撇都回到“厂”“斤”“井”中。)如果你能把我住的位置大声地说给所有的小朋友听,我将会送你一张“智慧卡”。想得到它,就先睁大你的眼睛看清楚吧!
交流:
“厂”:由横和弯撇组成。横在上半米字格的中部起笔,弯撇起横头,在右下框的中部收笔。
“斤”:由平撇、竖撇、横和悬针竖组成。平撇在靠竖中线上段起笔,竖撇紧靠平撇尾,撇尖在左下格中部收笔,竖起横画中部。
“井”:由两横竖撇和悬针竖组成。上横短;下横长,写在横中线上;竖撇起笔比悬针竖低。
三、我的模仿能力最强:书写汉字。
1.复习写字和握笔姿势:“食拇捏笔一寸腰,两指弯成小圈圈;笔杆斜靠虎口上,掌心空虚如握球。”
2.在田字格中书写弯撇、斜撇及三个例字。
3.播放柔和的音乐,教师巡视,根据实际情况指导。
四、我是小小书法家:作品交流。
1.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仔细看看,你喜欢哪一个字,喜欢哪一个笔画?
2.看看自己的字,有哪些地方很漂亮,和别人不一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自己再写一个满意的。
3.评选出字写得最好的“小小书法家”和会评的“评论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齐读课题。
2、说说什么是“沉默”、“可贵”?(沉默就是不说话;可贵:宝贵、珍贵)
3、质疑。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是因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
过渡:刚刚同学们的疑问,也是老师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解决我们的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和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示出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纠正读音:“霎”“稚”“拙”为翘舌音;“烦”“犯”为前鼻音;蕴,读yùn,不读wēn
(2)同桌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识记“顾、缓、稚、蕴、霎”。
组词:照顾
形近字(换偏旁):暖-缓、维-稚、
归类识字:雪、霜、雷、霎
(3)你还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本文是自豪的意思。
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赦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稚拙:幼稚笨拙。
(4)小结:同学们真棒,自己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师生评价读书情况)
主要内容:在一节课上,老师问家长给学生们过生日的情况,大家情绪热烈,滔滔不绝,可当老师问谁知道家长的'生日时,教室里立刻沉默无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2)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课下发生的事?
A、小组合作学习。
B、全班交流。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15自然段):写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第二段:(16自然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第三段:(17自然段):写“我”的感受。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能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4)小结:看来同学们都会提出问题了,很了不起,课下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书上,下节课,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课文后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的生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大家写好字应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
“贺”的下半部是“贝”。
“顾”“烦”右边是“页”。
“迅”“速”“达”,有相同偏旁“之。“迅”的笔顺,“速”的“束”捺变成点,“达”的“大”捺变成点。
“恰”“犯”“议”结构上都是左小右大,书写时应多加注意;
“稚”和“享”字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
“复”的书写“日”和“暖”的“日”不同。
“享”与“亨”比较区别。
3、师范写,学生书写练习。(注意写字的姿势)
4、作业展示评议。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要求:
1、了解热那亚少年身在异国他乡,穷困潦倒却不忘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应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但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体会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书籍《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爱的教育》
1、出示《爱的教育》一书: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本书吗?
2、请同学介绍这本书或说说其中的故事。
《爱的教育》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阿米琪斯写的。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阿米琪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本文就源于其中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4、齐读课题,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
(爱国)
5、质疑:围绕关键词,你都想了解什么?
疏疑:从哪儿看出少年爱国?
(二)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解决。
(3)独立识字,掌握字形。
2、指名读课文。
(1)掌握字形:运用自己已有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重点指导:
卖:与“买”进行区分。上面有“十”的,是“卖”。
遇:半包围结构。第七笔是“”,不能写成“”。
(2)理解词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个十一岁的热那亚少年,在一艘从西班牙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上,用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维护祖国尊严的感人故事)
2、理清课文脉络。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文章可分几段?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船上的乘客和意大利少年的身世。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乘客们询问了少年的身世后,扔给他一些硬币,少年太需要钱了,就捡起了硬币。
第三段(第5至9自然段):少年听到有人侮辱自己的祖国时,毅然把硬币砸在这些人的身上,大义凛然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3、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爱的教育》为什么?
身世——给硬币——扔硬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体会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直奔中心
1、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个爱国少年?
2、课文第三段交代了这一问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这个男孩子的身世如何?
(这个男孩子十一岁,是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两年前,他被拐卖给一个马戏班,戏班的人将他带到了国外,他们打他,骂他,欺负他,逼他干重活,还不让他吃饱饭,他实在受不了这些人的虐待。在西班牙,他终于找到了一个逃跑的机会。他找到意大利驻西班牙的领事馆寻求帮助,在领事馆的安排下,他搭上了这艘船,回热那亚老家。)
2、什么是“虐待”?课文中的“虐待”指什么?
(“虐待”指用残酷凶狠的手段对待。本课指“打他。骂他,欺负他,逼他干重活,不让他吃饱饭”。)
3、在读小男孩身世时,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我觉得他太可怜了。
学生:我觉得他的'命运太悲惨了,我们比他幸福多了……
4、有感情地读一读。
过渡:是啊,船上的乘客在看到这个男孩时,有什么反应?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船上的乘客在看到这个男孩时,有什么反应。
学生:先是奇怪,然后主动询问他的情况。
学生:在听完他的诉说之后,乘客们有的叹息,有的议论,还有一些人乘着酒兴,拿出一些硬币扔给他。
想像这些乘客可能在叹息、议论什么?
学生:有的叹息说:“这个孩子可真可怜哪!”
学生:有的议论说:“这么个小男孩遭遇这么多事,真不容易!”……
2、男孩为什么捡起了硬币?
(国为他太需要钱了)
3、他想拿这些钱做些什么?
学生:他想给自己换件衣服。
学生:他想给父母买点礼物。
学生:他想吃一顿饱饭。
总结:是啊,他太需要这些钱了!……
4、自由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思考并与同桌讨论:少年这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2、互相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
学生:因为男孩子听到了那些人侮辱自己的国家。
学生:因为男孩是意大利人,他不允许别人辱骂自己的祖国……
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热那亚少年很爱国?
(拉、扔、砸、跳、站直)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爱国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不为金钱而活着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维护祖国尊严、大义凛然的少年……
5、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男孩的行为令我们敬佩,在他最需要钱的时候,他没有向金钱低头,而是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热爱祖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识字,在发现中学习多音字。
2、积累ABAC式词语。
3、发现引用人物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积累俗语。
5、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
6、看图,续写故事。
【学习重难点】
1、识字、积累词语。
2、正确运用人物的对话。
3、续写故事。
【学前准备】
1、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学生)
2、相关的内容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一、猜姓名,揭题。
1、教师导语:同学们,认识老师吗?你们是怎么称呼我的?那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2、教师引导:知道老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猜猜看?(生回答)
告诉你们,我这个名字是妈妈取的,因为我出生在秋天,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呀,所以我名字里就有“硕”字,爸妈希望我收获满满。
3、同学们,你们的名字里有什么故事,把你从父母那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二、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1、教师出示说话要求:①说说姓什么,叫什么;②说清楚是哪个字;③名字是谁取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三、拓展练习。
1、你知道王昊、谢婉莹这两个人吗?她们其实就是月亮姐姐和冰心奶奶,后面的名字是根据她们的职业、爱好取的昵称或笔名。
2、假如让你给自己取个昵称,你会取什么名呢?(同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原来小小的名字里还有大学问呢。
第二课时
(习作:续写故事)
一、直奔主题。
1、学生观察文中的三幅图,了解每幅图画的内容。
2、把三幅图连起来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学生交流。
第一幅图中,李晓明听到班上的小文和琪琪都在高兴地谈论自己过九岁生日时的情景。
第二幅图中,李晓明一人坐在教室里,想到自己也快过生日了,但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他很伤心。
第三幅图中,老师和小文一起商量,一起给李晓明过生日的事。
第四幅图中,老师和同学们为李晓明庆祝生日,给他的惊喜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第四幅图的内容)
三、学生习作。
把这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要加个题目哟!
四、点评。
指名读自己的习作,老师及同学们进行点评。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读书时,预测后面的内容的好处:
(1)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读得更细致,注意更多的细节。
2、列举生活中做事有预测的好处:
去商场买东西,先预测所买东西是哪一类,再去同类区寻找,这样节约时间。
二、识字加油站。
1、查字典识字。
(1)回顾查字典的三种方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
(2)交流每种查字典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2、学生用字典查找带点的
字。
三、词句段运用。
1、读词语,区分多音字的读音。
(1)学生自读词语。
(2)给带点的字注音。
假jiǎ(假扮)(假装)
jià(假期)(假日)
几jī(几乎)(茶几)(窗明几净)
jǐ(几百)
中zhōnɡ(中间)
zhònɡ(中毒)(中奖)(猜中)
处chǔ(处罚)(处分)(处理)
chù(到处)
(3)学生再读词语。
2、读成语,说发现。
(1)学生自读。
(2)交流发现:三组都是ABAC式的成语,每组中的成语第一个和第三个字相同。
(3)学生列举类似的成语。
3、学会引号的正确用法。
(1)学生读三句话。
(2)说说自己的发现:三组句子都是引用人物的语言,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引号的用法也不同。
(3)学生举例。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谚语。
2、交流自己的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
3、学生熟读、背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多音字,读读认认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口语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3.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共同评议。
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课后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4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6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1-0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8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