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课题: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钉子板、三角尺、各种图形、有一定硬度的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大家在我们学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了,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学校的印象怎么样?咱们的学校很美,是吧?要是请你当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我们的学校呢?大家想的真好,要是提高一下要求:让你在设计中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元素体现在你的设计中,你准备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请你观察一下这幅图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观察:数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细心的好孩子。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板书:四边形)
生: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
生:(众)不对,它的边不直。
师:边还得是直的,你们也没说啊?以后记住说清楚。我明白了,四边形应该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对!得连起来!
师:怎么又不对了?还得连起来。哪位同学来连一下?
生:(板书)
师:原来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式四边形?
生:由四条直边连在一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
师:我明白了。我再画一个四边形,你看符合不符合要求?(板书)
生:这不是四边形。它的角不是尖的。
师:怎么还不对啊?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啊?
生:还得有四个角。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有四个角。
师:嗯,你们真棒!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边形是有四条直边围起来,有四个角的图形(板书)。同桌两个人互相重复一下。
(3)感受图形,深化认识课本79页例1:涂一涂
(1)(课件出示图形图片)四边形可就藏在这里面,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请给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看谁找得准。(让学生给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2)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答案
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呢?其它的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强调:四边形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1:剪一剪、画一画、围一围
(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练习,第一组,用剪刀剪四边形;第二组,用笔画四边形;第三组,用钉子板围四边形。(点击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派一位代表,说一说,你所做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练习2:游戏
(1)同学们表现都好极了,我相信以后再出现四边形你们肯都认识它。但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点麻烦,它只能沿着四边形走,才能顺利回到家,它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
(2)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答案练习3:找一找
(1)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四边形。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盒,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2)在我们这小小的教室里已经找到那么多的四边形,那走出课堂,生活2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四边形。请看:(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数字编码的广泛应用,掌握编码编排的规则,初步学会编码。
2.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建立编码思想。
3.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探索日常生活中数字编码的编排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数字来记录信息,学会编码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给朋友写信的时,在信封上不光要写清楚地址与朋友的姓名,还要写清楚当地的邮政编码。谁知道为什么还要写出邮政编码?
(提高信件传递速度)
2.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码,你知道是什么吗?
(身份证号码)
(二)探索新知
1. 了解邮政编码编排的规则。
出示国内各地邮政编码。
(1)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由6个数字组成。)
(2)你们觉得这6个数字应该体现哪些信息呢?
(3)谁能介绍邮政编码的资料?
(我国的`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位制的编排方式。以行政区为划分基础,采用六位数字,分四级编到投递局。其中前两位的组合表示省、市、自制区;前三位的组合表示邮区;前四位的组合表示县(市)局;最后两位数则表示投递局。当某个省的区域太大,前两位仅由一组数字表示不够用,所以选择相邻的几组数字。像浙江省,它的前两位可以是:31、32 )
(4)我们以邮政编码“448268”为例子。
(5)咱们学校的邮编是多少?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了解身份证号码编排的规则。
(1)出示身份证号码,问: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数字编码,在这组数字编码中包含着老师的很多个人信息,你们知道是什么号码吗?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身份证号码,带来了吗?
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再猜一猜老师身份证中的号码表示的含义。
(3)汇报:把我们同学在小组中研究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及时评价学生的多种获取知识的方法)
(4)小结:身份证的前两位表示省,三、四位表示市,五、六位表示区,七至十四位表示出生年月日,十五至十七位是顺序码,还表示性别。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5)这些数字编码反映的信息完全可以用文字来表示,那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就反映出这么多的信息,它更加科学、简明、方便,这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
(三)拓展延伸
1. 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编码?你知道这些编码包含的信息吗?
(车牌号、电话号码、楼号……)
2.试试看,给学校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师:同学们都有量过体重吧,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小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师:40名这样重的学生大约等于几吨呢?(学生齐答)
师:正确,就是1吨。大家算一算,多少个和你一样重的同学体重等于1吨呢?(学生小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000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一样,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将吨转换成千克,数字末尾添上3个0;将千克转换成吨,数字末尾去掉3个0。(板书)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2页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 (点名学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题:①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②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如汽车,轮船,火车……
上方做一做第2题:2 10 20 4
下方做一做:6 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观认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10—1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呢?(指2—3名同学举例,其他同学评判,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还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下面就请同学们猜一下三、一班的张晨同学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屏幕出示:大课间活动,三、一班的40名同学在操场上做游戏,有30人在丢手绢,6人在跳绳,4人在踢毽子。张晨是三、一班的学生,她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1:张晨做丢手绢游戏的可能性大,因为……。
生2:……
生3:……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引出并板书课题:可能性的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现象的描述和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首先,看一看同学们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法官。(出示)
1、基本练习
(1)我是小法官。(快速抢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
①一周有七天。()
②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吃饭。()
③小明长大后一定能当飞行员。()
④下周一一定是阴天。()
(2)从放5个红球和1个绿球的口袋中随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指生回答,重点说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2、综合练习
(1)课本110页第8题。
师:掷骰子游戏喜欢吗?请同学们拿出写有1—6这几个数字的骰子来,我们一起玩。
①让生说一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②猜测试验后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③实践、记录、统计。(全班一起掷一次,师参与记录各个面出现的次数。)
④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⑤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差异,如果得不到预期结果,可以再让学生多掷次,增加实验总次数,尽量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概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课本110页第9题。(出示主题图)
师:过元旦的时候,
三、一班用抽签的形式来决定每位同学所要表演的节目。其中讲故事5张,唱歌3张,跳舞1张。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最有可能表演什么节目?
生:我最有可能表演讲故事。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讲故事的签比较多。
师:谁能用“最有可能”和“最不可能”说一说其它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生:我觉得最有
可能抽到唱歌,最不可能抽到跳舞。
(3)课本111页第10题。
师:我这里有4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放有硬币,猜一猜可能在哪个盒子里?(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不能重复选。)
①生猜。
②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③揭示结果。
④说一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得多。(引导学生发现:硬币只能在4个盒子中的1个,有3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比较多猜错的可能性大。)
师:同学们真聪明!考虑问题真全面。接下来老师提高一下难度,有没有信心做好?
3、提高练习
(1)课本111页第1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正方体来,在它的6个面上涂上红、蓝两种颜色,要使掷出的红色的可能性比蓝色大,应该怎样凃?
①生动手涂色。
②小组展示交流,说想法。
③集体展示交流凃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行。)
(2)课本111页第12题。(出示)
①生独立思考应怎样填。
②小组合作完成。
③集体展示交流。(只要写有数字“1”的卡片数量最多,写有数字“5”的卡片数量最少就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刚才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赶快大显身手吧!(让生做在测试纸上)
1、选择题。
①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4个白球和5个黄球,任意从盒子中取出一个,( )的可能性较大。
A、白球 B、蓝球 C、黄球
②把一些白色围棋子放在书包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 )是白棋子。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③从8个红色的的玻璃球和2个黄色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找到( )色的玻璃球可能性更大些。
A、红色 B、蓝色 C 黄色
④从1个蓝色的玻璃球和10个白色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摸到( )玻璃球可能性更小一些。
A、白色 B、蓝色 C、红色
⑤把3个白球和5个红球放在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 )是蓝色的。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2、按要求凃一涂
(1)摸出的一定是
(2)摸出的不可能是
(3)摸出的可能是
(二)、评价完善。
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检测,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表现的怎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 28页的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学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入,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情境。
二、探究体验:
1、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加法的验算方法,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掌握两种验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如果没有电脑设备,也可板书。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4—111)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列举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难点:研究事件的不确定现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寻找规律。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分支。《新课标》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中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教科书中还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试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的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3、本单元可用四课时进行教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1.巧设情境,轻松导学。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强烈愿望,树立学好估算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笔算精确结果的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情境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条件:29人去参观,门票8元/人。所求问题: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 笔算。
方法二 估算。
因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3)介绍约等号:刚才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时候,算式和得数之间不能用“=”连接,而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3.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估算)
(2)讨论:为什么估算简便?
(因为这道题问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
(3)小结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人去参观,买门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一定够。我们在估算时,通常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连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2)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级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习,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习,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初步理解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计算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三、教学难点
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看过那些国产的动画片啊?举例说说。近几年来,我们国产动画片的制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喜爱,生产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1.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
(1)这张表格统计的是什么情况?
(2)通过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进行列式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2)要求20xx年比20xx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怎样列式?
(板书:385-322=)
(3)为什么用减法解答?
(4)那么这道减法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三位数减法的知识。(板书: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435-322=
(1)请估计一下20xx年比20xx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哪个同学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2)小结:看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只要把被减数和减数估成离他们近的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3)那20xx年比20xx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呢?我们还是需要用竖式计算出他们的结果。
(板书:
)
(4)请你在练习本上先试着算一算,然后再和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5)教师巡视,将不同算法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6)学生说计算过程,引导提问: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
(7)小结:我们在进行三位数笔算减法的时候,写竖式的时候要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时要从个位减起。5-2=3,3写在个位上;3-2=1,1写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4-3=1,1写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合并为113.
(8)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道减法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学习435-86=
1.提出问题,进行列式
(1)要求20xx年比20xx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怎样列式?
(板书:435-86=)
(2)为什么用减法解答?
(3)那么这道减法算式又应该怎样计算呢?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三位数减两位数减法的知识。(板书:两)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那20xx年比20xx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板书:
(2)请你在练习本上先试着算一算,然后再和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3)学生说计算过程,引导提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十位呢?
(4)小结:我们在进行三位数笔算减法的时候,写竖式的时候要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时要从个位减起。个位上5减6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当十,15-6=9,9写在个位上;30被借走了1个十,还剩2个十,2减8不够减,向百位退一当十,12-8=4,4写在十位上;400被借走了1个百,还剩3个百,3写在百位上,合并为349。
(8)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道减法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7~98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在创造分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经历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体味出数学无处不在。
重、难点:
巩固与分数相关的知识,在有序思考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师:(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画面)同学们,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对着图说一说你对分数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吗?学生结合主题图,各抒己见,表述自己心中的“分数”,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练习课的开始,教师提供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情境,使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分数的知识及方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作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看图写数我能行97页第7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写出答案
③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此题以表格形式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图形,要求学生把涂色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表示出来,渗透了单位“1”的组成,为后面学习分数的简单加减法做一些准备。)
2.男女生擂台赛98页第8题
①出示题目
②男女生分组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全部正确。
③男女生分别说出每小题比较的过程与方法
④根据男女生的表现教师做出公正的评价与评判结果。
(设计意图:此题是分数大小的比较综合题,没有给出分数的直观图,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比较的过程。)
3.心灵手巧我最棒98页第9题
①出示题目
②剪一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同样大小的'圆形(或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在剪得过程中,注意强调平均分。
③汇报交流:指名上台交流学生的剪法及及比较的思路,对于有创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赞扬,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④教师小结:结合学生的剪法,使学生明白,3个圆(或长方形、正方形)的和1个圆(或长方形、正方形)的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此题并没有仅仅囿于课本提供的圆形,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了其他形状的图形纸片,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剪,动口说的过程中,比较大小,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了3个与1个相等的道理。)
4.蛋糕里的分数98页第10题
①出示题②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③说一说:蛋糕平均分了几份?爸爸吃了多少?妈妈吃了多少?小女孩吃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④比一比: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
⑤填写课本。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09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06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07-2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