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猜数游戏
教材第94 ,9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有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 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三,重点: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做&ldqu;猜数游戏&rdqu;,你们认为如何?
教师进行板书;猜数游戏
(二) 教学实施
1,教师和一名学生一起做游戏。
教师:请你在心里面想好一个数,想好了吗?
教师;请你把 你心里想好的数乘2,然后再加上20,告诉我和同学们等于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猜出他心里面所想的数。
教师提问;怎么样,我猜对了吧!
教师在请几名学生与老师共同进行游戏。
2,教学解方程的方法。
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猜出答案的呢?
教师;你认为设哪个数为未知数X呢?(设心里想的数X)。
教师;你可以列出方程并进行解答吗?
学生;在投影下展现自己的写法。
教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94页,观察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说一说自己的方与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有哪些不同?
教师提问;现在你们该知道老师用的什么秘密武器了吧!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解方程。
5x+23=156 16a-44=156 4x+14X20=986.4
9x-3.2=6.7 3b+1.2=36 6.2+8.4=6.2
教师请学生做完后,说一说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
(1) 光明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他的长是20米,宽比长少了3米。草坪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李村要修一条长324米的马路,计划16天修完,结果7天修了84米,剩下的要在6天之内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 有一块正方形的菜地,边长是54米,他的周长是多少米?他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
(四) 思维训练
高尚今年12岁,他的妈 妈今年36岁,多少年前妈 妈的年龄是高尚的5倍?
(五)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对你有了哪些启发?
(我们进一步地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作了精心的安排,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材把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个单元进行教学。其中“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三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数数、比较和分类;“数和运算”的内容分六个单元,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钟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简单的几何体;“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要教学收集、整理简单的数据,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另外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和知识的综合应用。
2.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智。教材还注意从学生身边选取一些有价值、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
3.重视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本册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
4.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例如,10以内的加、减计算,不再像过去那样先复习数的组
成,然后用数的组成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方法,而是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出现算式,让学生来探索、交流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算出结果,也可以从图画里数出结果,还可以用“分”或“合”的思想解释结果。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教材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出现多种算法,使学生在感受、体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里不强调学生采用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学生几种算法都掌握。
教材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例如,在认数中,让学生理解所学数的意义,用涂色、画图或用学具来表示数,说出“比8小的数”、“比7大的数”,“说一说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通过游戏让学生猜数,要求学生用认识的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在计算中,让学生“不计算”估计算式的结果,体会估计的方法及其合理性;让学生在探索问题时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有助于数感的培养。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本册教材还具有落实思想品德教育、落实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序扎实、图文并茂富有童趣等鲜明特点。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
1.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
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
反馈:指名数一数。
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
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加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树立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拍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面小旗子,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些小红旗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旗子多。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做手工。你们看,这儿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展示主题图)
(1) 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把两组物体(或两个人)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先走来1个同学,手中举着1只红纸鹤,接着又走来2个同学,手中各举1只蓝纸鹤。直观看到1个同学与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了一块儿。
(2)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在一块儿,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都是“合起来”的意思。(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说题意,让学生体会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他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同学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1和2表示。
(2)教室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和多少只纸鹤,就是要把熟悉1和2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室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1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3,用“=3“表示。
板书:1 + 2 = 3
| |
加号 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
(3) 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1和2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强调:加号前面的“1”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3”又表示什么?
(4) 教读加法算式。
1加2等于3,或1加2得3.教师范读,学生学读,同桌之间互读。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第23页气球图,进行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1)认真观察气球图,让学生说明图意。使学生明白要用加法算式3+1=4表示。
(2)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1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3+1=4表示。
(4)发散联想,近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表示。
4、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先摆一摆,再说算式。(P23)
○○○○○○
2、摆一摆。( P24)
3、游戏,帮小青蛙找家。
5、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完善课题板书:加法。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生汇报,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的本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 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已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说明:
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到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找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 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8个)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汉堡包(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一杯三个地排列的可乐和冰激凌(4组)从右往左中速飞过。
(在出现每组物体后,请学生回答,教师用动画验证,最后全屏显示上述物体,最后一个物体闪动)
师:真厉害!全让你们给猜中了,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下一个是什么给猜中的?
2. 揭题:像苹果青红青红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汉堡包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可乐、冰激凌一个三个、一个三个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以圣诞节为载体,深层次地感知规律,找规律
师:昨天晚上是圣诞节,张老师参加了一个圣诞晚会,那里的会场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体出示图画:请你说说会场里有什么?这些东西摆放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在四人小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3. 深入地问,如灯笼有什么规律。在学生回答一红一紫排列后,电脑依次在每一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每两个为一组,并且电脑动画演示灯笼一红一紫逐个闪动。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4、通过认识100以内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数数方法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应是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展示台、给每位学生准备数量为100的物品。
教学设计理念:
向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信息资源,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并运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0—20),谁能从0数到20?(一生数,其他拍手),谁能接着往下数?(2—3名接着数,到70过后师示意全班齐数并齐拍手)
2、师: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数数,你能说一说吗?(略)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的数,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知识。〕
3、师:我们班共有多少位同学?(65位),自己亲自数一数。(学生站起来数班级人数。)
师: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学生汇报,肯定有不一样的)
师: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其他同学跟着一齐数,结果是65位同学。)
师:在刚才数人的`时候,39的后面是多少?49的后面是多少?59的后面是多少?你怎么想的?
师总结数的方法: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数班级人数,体现数数的方法: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同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二、实践操作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数。数什么呢?数的东西就藏在你们的抽屉里,快拿出来看看吧。看看自己都拿到了什么物品?喜欢吗?
2、师:现在听清要求,请很快的数出10个物品放在桌子上,放成一堆,仔细观察,10个呀,就这么多。
师:请你再数10个出来。
师:现在是多少了?
师:再仔细观察20个这一堆,20个就这么多。
师:请你把袋子里的物品都倒出来,想想,刚才10个一堆,20个一堆是那么多,再观察一下你面前这一大堆,猜猜这一堆大约有多少?
生猜(略)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呢?请你仔细数一数。(学生开始数桌上的物品,有糖、枣、沙枣、棋子、小棒、铅笔、玉米粒等。)
3、学生汇报数的结果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一个一个数的,有两个两个数的,有五个五个数的,还有十个十个数的?)
师:刚才谁都数的是100?请举起手。其实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每个袋里的物品都是100,你们数对了。(学生高兴地欢呼。)
师:有的小朋友没有数对,我们给他找一找数错的原因好吗?
学生寻找出错的原因:
1、点的和数的不一样快
2、数的物品太多,有时稍不专心会忘。
3、转整十数时不知道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学会用多种方法数数,渗透估数的方法,体会准确数出物体个数的方法,体现数是数出来的。〕
4、师出示100粒大米。谁来猜猜这些大米是多少粒?(生猜)
师:看着这100粒大米,再看看周围同学桌上的100个物品,老师有些不明白,都是100,为什么有的堆大?有的堆小?
生:因为有的物品大,有的物品小。
师:刚才的100颗糖,100枝铅笔,100粒大米……我们都可以用数100来表示。(板书:100)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提高估数的能力。〕
三、探索活动
1、接数,数的组成
师:请你数出35个物品,怎样摆放让人一眼看出来。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小袋和皮筋。(师事先在物品袋里装了小袋和皮筋)
生数并摆出35个物品来。(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名摆铅笔的学生到展示台前展示,再请一名装小袋的学生到展示台前展示,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同桌相互检查,改正摆放错误。
师:看着你们的35个物品,同桌相互说说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板书: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
师:请你从35开始继续数物品,一直数到42个。
师请一名数小棒的学生展示42根小棒的摆放方法。说一说4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板书: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的组成〕
师:从45数到63,6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请一学生说一个数,大家接着数。同桌再互相考一考。
师:从88数到100,能行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并会从任意一个数接着往下数〕
师:同学们数数越来越好了,老师这儿有几幅图,一起来看看。课件分别出示汤圆图和钢笔图。
⑴说出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共有多少个汤圆?(课件出示答案)
⑵表示的是几个十和几个一,说说想法,一共有多少枝钢笔?(课件出示答案)
2、估数、数数、100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动态的百羊图
师:猜一猜大约有多少只羊?(生猜)
师:到底有多少只呢?你来数数吧!(动态的羊不好数,羊多不好数)
师: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生想办法)
师:出示把动态的羊10个10个圈起来,用栅栏围住,现在我们再来数一数。(生很快数出是100个)
师:怎么这么快数出来了,生说出数的方法:10个10个数,数了10个十
师:10个10是多少?板书:10个10是100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进一步渗透估数的意识,体会10个10个数的优越性,并认识10个10是100,理数100的意义,突破知识的难点。〕
一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①
学生独立表演。
②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1)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道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1~20各数的组成
分别出示数字卡片:14、17、12、11.
学生说数的组成.
2.看图列式:
出示桃子图
师:同学们对于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小猴子看了很高兴,它给我们送来了桃子,想慰劳一下大家,你们看,这就是小猴子拿来的桃子.
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这两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这两个减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图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你们有信心学好它吗?
二、指导探索:
1.出示钟表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钟表)
钟表是帮助人们看时间的,今天我们要用它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
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教育学生看图、数数要仔细)
师:结合钟表图,说一说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别表示什么?
(3表示盒外有3块手表,10表示盒里有10块手表,13表示一共有13块手表.)
问:你能说一说10加3和3加10为什么都等于13吗?
(因为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师:原来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算加、减的,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做两道题.
2.出示练习图(第81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试做,然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指名说答案.
师:如果没有图,你会算这样的加减法吗?
3.出示卡片:
指名口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1页做一做第2题):
10+7=□ 14-4=□
8+10=□ 18-10=□
4.出示例6:
师:这两道题怎么算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想数的组成来算,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只要正确都应该给予肯定.)
师:加、减它们都叫什么吗?
(可以放手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5.说出例5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口算:看谁算得对.(82页的1~3题)
10+2= 17-7= 13+1=
14-10= 15+10= 15-2=
6+10= 14-3= 16-10=
10+1= 9-8= 7+10=
15-5= 9+1= 12-10=
12+1= 12-1= 13+2=
11+3= 14-2= 13-1=
2.列式解答.
(1)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11,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15,减数是10,差是多少?
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时教育学生审题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怎样计算这样的题目?(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或用数数的方法来算)算式中各部分都叫什么名称?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嗯!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
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
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
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
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
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
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过去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较大的突破。过去的教材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现在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在教材编写方面,过去的教材把学生认知起点定格为零,脱离购物活动教学人民币的知识。现在的教材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和取钱、付钱、找钱等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和简单的购物技能。
下面是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结构:
小面值人民币(1元、1角、1分)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5角、2角,5分、2分 小面值换币,小金额付钱与找钱
大面值人民币(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大面值换币,较大金额的付钱与找钱
实践活动(在自办的小小商店里进行购物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购物经验)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是很有层次的。先教学小面值的人民币,再教学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合理的认知线索。先教学1元、1角和1分,因为它们是人民币的主币,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后教学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这些都是辅币,分别由若干个1元、1角或1分组成的。还安排了许多换币、付钱、找钱等使用人民币经常进行的活动,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已有经验,设计多种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第68页利用小朋友在商场门口的画面,引出本单元的课题。前后共3次提问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引导学生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交流中互补,在合作中学习,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想想做做第69页第1题、第71页第1题根据价钱把物品与相应面值的人民币用线连一连,不仅再次认识人民币,而且联系物品的价钱,感受了人民币的面值。
教材没有对元、角、分间的进率采用灌输式教学。第68页插图中笔记本1元钱,引导学生认识到付10角也是可以的,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1元=10角,并类推到1角=10分。再通过第69页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进率。
在学生知道1元=10角以后,教材通过试一试在换钱活动中巩固进率。1张1元币可以换2张5角币,5张2角币可以换1张1元币,因为2个5角与5个2角都是10角,也就是1元。第72页第3题先通过1张5元币可以换5张1元币,体会几元就是几个1元。然后进行大面值人民币的换钱活动,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验证换的钱是否正确。有了换钱的经验,才能在购物时合理付钱。
2、付钱的方案往往有多种,要看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从而灵活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案。
买东西要付钱。教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思考从1张5角币、2张2角币、5张1角币里怎样拿出5角钱。这道题取钱的方案很多,可以取同一种币(1张5角或5张1角),也可以取几种币合起来(2张2角与1张1角、1张2角与3张1角)。第5题怎样付8角钱的问题能使学生明白,付钱时要根据自己有哪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并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案。付几种不同面值的钱是比较难的,第70页第2题和第71页第2题为此作了铺垫。
第70页第4题1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第73页第6题可以怎样付钱、第7题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等问题能让学生知道,付出的钱可以刚好与所购物品的价钱相同,也可以略多于物品的.价钱,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灵活地确定付钱方法。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为此,教材里安排了一些算找回多少钱的练习。如第70页第4题、第72页第4题。
教材让学生在付钱的问题中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思维能力。第72页第5题提出买1个单价48元的足球,都付10元的人民币,应该付几张的问题,再次体会应付的钱不能少于、尽量接近物品的价钱。这题如果付40元显然是不够的,付60元是不合理的。第73页第8题也以付钱经验为基础,在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购物活动中经历买东西的过程,积累经验。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参加购物实践是认识人民币的最好方式。第73页第9题引导学生走进商店了解物品的价钱,观察他人的购物过程,体会买东西时的主要活动,为自己购物作准备。
《小小商店》是一次实践活动,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在购物环境中回答几个问题(第74页)。这些问题涉及买东西时经常进行的计算、估计和判断,都是买东西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在教室里办一个小小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第75页)。商品由学生带来,价钱由学生规定,买什么由学生自己选择。几名学生当营业员,负责收钱和找钱,其他学生当顾客。教材中你能和同伴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吗这一问题是学生参加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后,对买东西过程的回忆和反思,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0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0
一年级数学教案《跳绳》06-1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2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荐】一年级数学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