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3 10:31:5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 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 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 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 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海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我的信念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重点)

  2.把握情感变化,体会残疾人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难点)

  3. 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作家作品: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我的一生》《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海伦·凯勒是人类创作的一个奇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的家庭老师安妮·莎莉文教会她写字、手语。海伦·凯勒和莎莉文一起相处近50年,莎莉文老师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海伦,海伦内心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模(mó)仿绽开(zhàn)小心 yì yì(翼)(翼)感kǎi(慨)搓niǎn (捻) pì(譬)如jié(截)然相反惭kuì(愧)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不求甚解

  ②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美不胜收

  ③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 花团锦簇 ④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恍然大悟

  3.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说说莎莉文老师教了“我”什么。

  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找出文中表示“我”感情变化的词语,划在书上。思考:莎莉文老师为什么会使“我”的情感产生变化?第一段中“最重要”、“感慨万分”、“不寻常”等词语,体会海伦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感激。

  第四段中“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和结尾两段来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教育方法的高度评价,和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3)文中有一句话指出了莎丽文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请找出这句话,划在书上。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莎丽文老师)

  【课堂探究】

  1. 为什么海伦对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2. 学习本文后,你觉得莎莉文老师是 的一个老师,从文中找出理由。

  理由: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有爱心、耐心。

  爱海伦,有责任心,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开启了海伦思维、情感、智慧,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 课文1-5段作者写了什么,与莎莉文老师有何关系?

  铺垫的内容:先写“我”的感受,再写家人的活动、“我”的等待,最后用设问、比喻进行烘托,表达自己的渴望。(这是铺垫)

  好处:(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随堂检测】完成课后练习四,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这句话在文章中紧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水和杯子并不是一回事,同时也唤醒了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愿望,形象地说出了自己心情所以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由此“我”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的希望。

  【拓展延伸】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知道谁?从他的故事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字数不少于50字)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高位截瘫……

  自学掌握英语 、日语 、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 ,翻译家。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导语: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四、理解字词

  1、要求读准的字:佃 睦 豌 庚 妯娌 溺 塾 衙 辍 差役

  2、要求掌握的词:

  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巡回指导、阅读,标清层次。

  六、布置作业 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

  教学环节:

  一、提问字、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思,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四、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 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五、作业 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思考回答

  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出问题: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选了哪些小事?

  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

  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概括。

  五、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整日忙碌 勤劳俭朴 节衣缩食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退佃搬家 反抗压迫

  送我读书 支持革命 同情革命 坚持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③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是翻译作品,在理解时有些难度,在学习是不必面面俱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 (yù pìn)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 《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作者,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想一想,哪些句段让你最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三、精读课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借古诗文来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并由此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时的心情,从而突出他的坚强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三)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炼,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言的表现力。(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表现力强。)

  (四)作者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有自己的气质和品格。)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9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17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15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5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教案01-19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01-16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01-21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01-22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02-10

七年级上册语文繁星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