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3-01-03 12:05:0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1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身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同学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俺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同学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俺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身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考虑:(同学评价)

  A:让两个同学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同学踮着脚)同学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同学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俺评价。

  2、同学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2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加法的知识虽然简单,却对后面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示(1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和课件演示(把1只黄纸鹤和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的含义。

  通过观察教材上的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发散思维,理解加法的含义。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再用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圆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叠纸鹤吗?老师这里有几只纸鹤。(课件演示:1名男同学与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黄纸鹤与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出来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1只黄纸鹤与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合起来都是3,很自然地提出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1)自主探索,同桌相互说一说。

  (2)提问:从刚才的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强调:1名男同学与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黄纸鹤和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讲解边配以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再配以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与人交流的意识。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演示上面的活动,抽象出数1和数2。

  师:上面的1名男同学我们可以用“1”来表示,2名女同学可以用“2”来表示。

  (2)教师明确: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1+2等于几?“等于”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是等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4)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板书:加法)

  (5)读一读加法算式。

  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

  ③指名读。

  设计意图:由直观形象的演示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出示教材24页的气球图)

  (1)看图,这幅图画了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3个红气球,1个绿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3)引导学生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4)学生明确:3+1=4。

  (5)师生共同小结:把几样东西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4.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3+1=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师举例:有3朵小红花,1朵小黄花,合起来是4朵花,即3+1=4。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散思维,列举事例。

  (1)有3名男同学,1名女同学,合起来是4名同学,即3+1=4。

  (2)有3块水果糖,1块奶糖,合起来是4块糖,即3+1=4。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得出3+1=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5.感受加法算式的多样化。(出示教材25页小松鼠玩耍图)

  (1)看图,说明图意,根据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松鼠?

  (3)小组之间讨论:应怎样列式计算?

  (4)列出算式:3+2=5。

  师:3加2等于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5)出示课堂活动卡,探究多种算法。

  (6)师生评价。

  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种算法,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介绍后,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表述,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里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3

  教材分析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教材通过情境图,不仅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更使学生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方位。

  2.能够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复、备

  情境导入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课桌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点名汇报。(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探究新知

  1.教学“上”“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点名汇报,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予以表扬、鼓励。

  师:你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师:大家都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那能不能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师引导学生明了上、下的相对性,并要求学生说出几组具有上、下关系的事物,如轮船在火车下面,火车在轮船上面。

  师: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下的位置关系描述?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2.教学“前”“后”。

  师:我们继续观察画面,桥的最上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小轿车、货车、客车。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总结发言,如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客车的前面,客车在货车的后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等。

  师引导学生明了前、后关系的相对性。

  师:说一说你的前后各是哪些同学?

  学生自由讨论,点名回答。

  【巩固应用】

  1.拍手游戏。

  (1)老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2)听反语,老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老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

  2.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用“前”“后”描述小伙伴的位置。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课后作业清单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2、回家后,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把你卧室内物体的位置说给爸爸妈妈听。第二天回到学校,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卧室。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货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货车的下面。

  上、下关系是相对的。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

  前、后关系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加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树立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拍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面小旗子,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些小红旗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旗子多。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做手工。你们看,这儿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展示主题图)

  (1) 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把两组物体(或两个人)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先走来1个同学,手中举着1只红纸鹤,接着又走来2个同学,手中各举1只蓝纸鹤。直观看到1个同学与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了一块儿。

  (2)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在一块儿,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都是“合起来”的意思。(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说题意,让学生体会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他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同学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1和2表示。

  (2)教室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和多少只纸鹤,就是要把熟悉1和2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室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1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3,用“=3“表示。

  板书:1 + 2 = 3

  | |

  加号 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

  (3) 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1和2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强调:加号前面的“1”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3”又表示什么?

  (4) 教读加法算式。

  1加2等于3,或1加2得3.教师范读,学生学读,同桌之间互读。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第23页气球图,进行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1)认真观察气球图,让学生说明图意。使学生明白要用加法算式3+1=4表示。

  (2)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1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3+1=4表示。

  (4)发散联想,近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表示。

  4、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先摆一摆,再说算式。(P23)

  ○○○○○○

  2、摆一摆。( P24)

  3、游戏,帮小青蛙找家。

  5、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完善课题板书:加法。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生汇报,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的本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5

  教材分析:

  1、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内容选择体现儿童已有生活经历,如:交叉路口红绿灯、家中物体的位置关系、拍手游戏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数学学习活动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活动中进行,在游戏中思考,在生活中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3、体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教学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实践,去应用。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上下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确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课本,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游戏导入,感知上、下、前、后:

  大家根据教师的口令做游戏好吗?(教师发口令,学生动手做游戏,感知上、下、前、后)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 学习这节课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2) 怎样才能正确很快区分 上、下、前、后呢?

  (3) 学习这节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本第1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南京大桥,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二)出示自探提示:

  (1) 图上都画有哪些物体?

  (2) 汽车在火车的什么面?

  (3) 火车在汽车的什么面?

  (4) 汽车在轮船的什么面?

  (5) 轮船在火车的什么面?

  (6)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先引导学生看图,独立探究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5、6),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果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

  3、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

  4、反馈练习

  (1)简单应用。出示教学模具,让学生说位置,说意义。

  做一做第1题。

  (2)趣味应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观察周围情况,用上、下,前、后说明问题。指名说出自己的前后都有哪些同学?

  趣味测试:

  (1)小明的前面是小英,小英的前面是小明,两人怎么站?

  (2)小明的后面是小英,小英的后面也是小明,两人又怎么站?

  三、质疑再探(5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提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学了这节课还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2、怎样才能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

  3、怎样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运用拓展 (10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上、下、前、后说一句话,讲一讲教室里(或校园中)一件物品的位置吗?

  2、请你画一画: 先画一个三角形,在它的下面画圆, 在它的上面画长方形, 在它的前面画五角星, 在它的后面画正方形。

  3、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本节课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4、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汽车在轮船的上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李林在王英的前面,王英在李林的后面。

  张宁在李林的后面,王英在张宁的前面。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6

  设计说明

  10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复习中的儿歌,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等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2.探索交流,合作学习。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学习等形式,找到10的减法算式。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推等思维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与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10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好朋友,现在和我们的好朋友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儿歌:(课件出示)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五五凑成一双手。

  师:10的儿歌真有趣啊!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1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教学中,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创设生动有趣、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课件出示点子图一:9个○,1个●。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体会10个圆点被分成了两部分,并说出10的组成。

  鼓励学生说出10可以分成1和9,或者9和1。

  (2)根据1和9与9和1都可以组成10,你能写出哪两道加法算式?

  (1+9=10 9+1=10)

  追问:你能写出哪两道减法算式?

  (10-1=9 10-9=1)

  (3)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这些算式的得数呢?把你的想法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想法)

  (4)学生汇报想法:9和1组成10,所以9+1=10;因为9+1=10,所以1+9=10;因为10可以分成9和1,所以10-9=1,10-1=9……

  2.课件出示点子图二:8个○,2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你能快速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根据10的组成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8+2=10 2+8=10 10-2=8 10-8=2)

  3.课件出示点子图三:7个○,3个●。

  鼓励学生根据点子图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然后指名板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直观认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同学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从物体外表笼统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同学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同学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同学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身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同学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方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俺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同学开始活动,并将自身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俺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同学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俺们就来认知这些图形,让俺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知

  1、请你说出俺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同学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身手,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同学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同学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俺们学的这些图形在俺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同类事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及计量单位。

  2、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知道“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都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重点:

  了解比较同类事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及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

  知道“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都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到体育课上看看同学们都在干什么

  1、赛跑(认识时间单位秒)

  教师说出每个人的'时间(14秒、15秒、16秒),让学生说说谁跑得快?

  感受跑得快,用的时间相对比较短。

  2、跳远(1米多)

  学生跳远,使学生了解跳远的落点有远有近,要知道准确地长度必须要测量。

  3、爬杆比赛

  学生爬竿,使学生明白谁爬得高,谁就得第一。

  三、课外活动

  1、了解“高与低”及其相对性。

  了解观察航模小组的活动,了解高与低,了解对应关系

  2、观察植树的活动

  学生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了解轻与重、大与小

  在都盛满水的情况下,大桶重,小桶轻

  3、观察气象小组的活动:气温摄氏度

  气象组的同学测得夏天的气温30度,冬天气温1度。那个温度高,那个温度低,该穿什么衣服?

  观察饲养小组的活动(千克)

  小朋友们都喜欢喂养这些兔子,他们喂小兔子吃什么?使学生知道萝卜与小兔子的对应关系

  过了一段时间,小兔子就会长大,你发现这些兔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了解兔子的质量有轻有重

  四、课堂练习

  1、说说两个人怎样比高矮,和你的同学比一比?

  2、判断:站在地上,老师比全班每个人都高,认为对的举右手。开动脑筋,现在怎样使你比老师高。(我站在高处比老师高)

  3、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凭借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学生对“快与慢”、“远与近”、“高与低”、“轻与重”、“多与少”、“大与小”等能够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更感兴趣,理解更好。要注意课堂纪律5分钟一组织,10分钟一休息,发言必举手。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由于“>”和“<”比较相近,学生难以分辨,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辨小方法和教师讲授的顺口溜以及之后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三种关系符号。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和“=”。

  四、教学准备

  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

  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10

  复习内容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课时安排:

  约4课时20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教学重点:

  难点20以内数的组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字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学生很多知识掌握很好,就是数位顺序表不会画,有点不理解,但他们猜数字游戏很有兴趣,看来还是要兴趣促使学生爱上数学。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98101页 学看整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

  2、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认读整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 具:自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一个钟表的模型,经过老师的检查,发现你们每个人都做得很漂亮!那老师还想问问,你们的家里有没有真的钟表?它有什么用啊?

  2、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看时间用)

  3、师:在你的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看看时间啊?

  4、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上学时、看动画片时等等)

  5、师:除了在家里,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6、生自由回答。(电信局的楼顶上、火车站的大厅里等等)

  7、师:看来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今天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发散、联想到哪些场所、什么场合用到时间,充分交流对时间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感受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学看整时

  1、认时钟表面。

  ①、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许多钟表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课件演示各种钟表图片) 它们虽然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但在它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课件演示:钟表面)

  ②、师:钟面上都有什么?(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有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师随着学生发言引导小结)

  ③、师:每个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我们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好吗?(生数)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生自由发言)

  师:钟面上的12个数字,每个数字都表示一个时刻。1代表1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1点,1时是数学语言,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用数学语言来表达。2呢、3、4、(师指钟面说几个数字)

  ④、师:钟面上有两个表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课件辅助演示)跟着老师再认一遍,短的是?长的是?

  注:③④的引导顺序要随学生的发言调整。

  2、学看整时。

  ①、师:那你能告诉老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学生很可能会说出3时,师课件辅助演示)

  师:为什么是3时?你是怎么想的?(生自由发言)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或你真有想法!)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就表示3时。(要训练孩子说完整话: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师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钟面:7时、10时、8时

  师:你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1: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生2: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就是10时。

  生3: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③、师课件同时出示三个钟面:我们把3时、7时、8时、10时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板书:3时 7时 8时 整时)

  ⑤、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整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自己想好了,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整时的判定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很难,通过对四个钟面整时的判断,加上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里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⑥、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试一试:(学生利用手中学具拨出整时)

  ①、活动要求:一组拨1时,二组拨2时,三组拨3时

  ②、生活动

  ③、反馈。(让其他组的学生作判断)

  4、数字符号表示法:

  ①、(课件演示电子表、手机、电视屏幕上的时刻):你见过这样的时间显示吗?(师指课件:这是几时?)这也是一种时刻的表示方法。

  ②、(课件出示7时、10时、8时)7时还可以写成7:00,也读作七时

  ③、同样的方法写出10时、8时。

  三、巩固练习

  1、快乐的一天:

  ①、师引:有一个小朋友也上一年级了,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天,看看他是怎么度过的,好吗?

  ②、学生边回答边课件反馈。

  2、过1小时是几时?

  3、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

  四、数学文化

  古代计时工具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养同学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同学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异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异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同学在不同的解题战略过程中,选择自身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同学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异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异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异也能看出来。今天俺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同学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会辨认上、下方向,体会学习上、下方向的必要性,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上、下方向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上、下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图片。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前和后,你能用你学过的方向词来给我们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吗?

  学生的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会用前和后来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老师再让你来介绍一下这些小动物的位置。

  教师把例2的参观动物图片贴在纸板上,把这张图片竖立起来。

  教师:你还能用你们学过的前后方向来介绍这幅图中的各个动物的方位吗?

  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用“前、后”方向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方位。

  教师:为什么?

  让学生意识到前、后位置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而这幅图却竖立了起来,有些在一个面上的,没有前、后的区别。

  教师:你准备用什么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位置呢?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作出用“上、下”来介绍这些动物位置的决定。

  教师:为什么要用上、下来介绍?

  要求学生这样想,这张图是竖立起来的,因此有些动物在上面,有些在下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上和下。板书课题。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视用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原来掌握的知识——“前和后”主要用于描述在一个水平面上的前后位置,而对于竖立的一些物体,显然就不能用“前、后”的方向词来描述了,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了前面所学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区别,还突出了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方向词,使学生能体会学习上、下的必要性,通过上、下的学习使学生对方向词的使用更加准确,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例2

  教师:除了这张图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的物体是竖立起来的?需要用上、下这些方向词来介绍?

  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楼房、书柜这些物体都是竖立起来的,都要用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

  教学随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对了,像楼房、书柜这些竖立的物体,都要用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你家住的是楼房吗?你能不能用“上、下”这样的方向词来介绍你的邻居?

  指导学生用“我家的楼上住着×××,楼下住着×××”来介绍自己邻居家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都会用上和下来介绍你家楼上和楼下住的邻居,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这幅竖立的图,这幅图像你们家的那座楼房吗?

  学生:像。

  教师:那么你会用上和下来介绍这幅图中大熊猫的邻居吗?

  指导学生说出“大熊猫的上面是羊”,“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板上贴上往上和往下的箭头(如上图所示),用箭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和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了吗?用手指一指你的上面,再用手指一指你的下面,你们指的方向和图板上箭头的方向是一样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小朋友都知道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以后,请你用上、下来说一说其他动物的位置。

  学生自由地说。如“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下面是老虎”、“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猴子的下面有斑马和狮子”等。

  教师:刚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刚才我们不是说“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吗?怎么又变成了上面了呢?

  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有了“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的现象,就可以反过来说“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

  教师:请同学们像这样用两句不同的话来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

  指导学生用“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小兔的下面是梅花鹿”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位置。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用竖立的图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体的上下关系,并强调启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二是把课内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意识到自己住的楼房也是竖立着的,也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介绍楼上或楼下邻居的位置,然后用学生自己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三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话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使学生感受位置的相对性,并从中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14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师:看老师手里有多少颗棋子?(让学生数一数)老师拿出了几颗,你们猜猜老师手里现在有几颗棋子?

  师:刚才同学们很投入啊,做得很好!现在老师拿了一些棋子放在两只手里,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

  生:一只手有4颗棋子,另一只手有2颗棋子。

  师:现在老师把两只手握在一起了,你说一共有多少颗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6,一共有6颗棋子。

  4之后是5、6,一共有6颗棋子。

  4+2=6,可以画图形数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6有关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和相应

  的减法)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有6颗棋子,请同学们数一数老师的这只手里有几颗棋子(3颗),那么老师的另一只手

  握着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

  先摆6颗棋子,再拿走其中的3颗棋子,就还剩3颗棋子。

  先画6个圆表示这6颗棋子,划掉其中的3个圆表示拿走了3颗,就还剩下3颗。

  可以列式算出来:6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15

  设计说明

  1.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设计了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的游戏,在巩固阶段设计了排队游戏。这些都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项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新知部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文具的位置,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爱国情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学“上、下、前、后”的时候,出示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的情境图,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书文具等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看谁做的动作最准确。

  2.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向上跳,向下蹲,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一步。

  3.引入新课:同学们的反应真快!刚才这个游戏中就蕴涵了一些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方位的知识。(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感知上、下、前、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入教学情境,体会方位

  1.观察主题图,体会“上、下”的含义。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观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主题图,把自己从图上所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主题图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敢想、敢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

  (2)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描述。

  ①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②教师说明:汽车的下面有火车,我们就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或者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3)说一说,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并和其他同学交流。(出示课堂活动卡)

  把自己的书、文具摆一摆,你能用“上、下”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及“上、下”的相对性,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观察主题图,体会“前、后”的含义。

  (1)找一找图上除了“上、下”,还有哪些位置关系?

  (2)客车的前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货车和小轿车)

  (3)教师说明:客车的前面有货车,我们就说货车在客车的前面,或者说客车在货车的后面。前和后也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存在。

  (4)独立解决教材9页“客车的前面是________。”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问题,从而理解“前、后”的含义。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组长说口令,其余同学排队,如谁站在谁的前面,谁站在谁的后面。

  2.完成教材11页1题。(先看图,再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练习,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总结

  学会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将它们进行应用。请同学们回家后结合情境给父母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前、后”。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题。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货车在客车的前面,客车在货车的后面。

【一年级上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加法》教案02-22

一年级上数学期末教案12-06

人教版六上数学教案02-02

一年级上数学期末教案4篇12-07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4-15

小班数学教案:上和下02-26

一年级语文上《画》教案02-13

一年级上语文教案03-07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5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