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4 14:37: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了解“叹息、发愁、出神、罢了”等词语的意思。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自然常识类文章的兴趣。

  5、续编故事,发展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是秋天。

  师:走进秋天的大自然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秋天天气凉了。……

  生:树叶慢慢变黄了,都落了。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歌曲《小树叶》吗?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

  (师生拍手同唱歌曲“秋风起来了……”)

  师:正像歌曲里唱到的一样,秋天,小树叶慢慢地变黄,一片片离开了树妈妈。(教师出示课件:大树上一片树叶图)

  你们看这棵大树上还有几片树叶?

  生:只有一片树叶了。

  师:是啊,只有这最后的一片树叶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它有关的文章《最后一片树叶》。举起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最后一片树叶。)

  师:这最后一片树叶在离开树妈妈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学生显得有些迫不及待。)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歌曲与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读文欲望,促使学生主动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初识生字。

  师:大家打开课文,自己走进故事中去看看。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如果有认识困难或读不准的字用横线标出来。(学生开始读课文,不时地有向同学询问、停下来借助拼音拼读及拿笔标画的。)

  (点评:学生带着好奇心初读课文时,教师在布置阅读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识字教学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异口同声,并且满脸欢喜。)

  师:读课文时遇到生字困难了吗? (部分同学点头表示遇到了困难。)

  师:那就和同桌同学一起走进故事中,每人一段轮流读课文。你可以仔细听对方读或请教对方解决你遇到的生字问题。并且边读边思考:当树上只剩下这一片树叶时,它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两人合作读文,读文过程中解决了部分生字。)

  生1:树叶不开心,因为它在叹息。

  生2:我还知道因为它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不快乐。

  (师板书:不快乐)

  (点评:提出深层阅读要求:合作读文,思考树叶开始的心情。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通过合作读文的形式达到互助识字、纠正字音的识字目的。)

  师:它最后离开树妈妈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我请十个同学每人来读一自然段,其他人边听边思考。(安排学生读文顺序,强调听读的要求。)(十个学生读文,其他人带着任务,有目的认真听读。)

  师:他们有字音的错误吗?

  生1:第九段“捉迷藏”的“捉”,他读成了“zuō”。(鼓励出错同学再读一遍,纠正错误。全班齐读。)

  生2:“一场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呀!”“场”在这里应该是二声,不是三声。

  师:(出示课件:我经常到广场上去玩儿。一场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呀!)调皮的“场”字有两个名字,它做量词要读二声。(学生自由体会读。)

  ……

  师:谁能说说树叶后来的心情怎样了?

  生:有了小鸟的帮助,树叶最后变得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

  (点评: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的展示,既为学生提出了更深层的阅读要求,又利于学生发现自身读音问题,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识字问题,并相机纠正。)

  (总评:从满足学生的读书欲望入手,以阅读为主线(明线),识字为辅线(暗线)。学生读文有目的、讲策略、有收获。每一遍读文都先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将识字过程暗含其中。在学生由深入浅有层次的阅读中,识字教学分步走。)

  三、默读品析,理解词语。

  师:最后一片树叶开始不快乐,后来变得快乐了。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反映树叶心情的句子,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生1:我找到了树叶不快乐的句子。树叶说:“你很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死了。”我们要是知道自己快死了也一定会很伤心、害怕。

  师:是啊,一个等待死亡的人怎么会开心呢?再来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学生个别读后,全班齐读。师指导学生读出小树叶当时的心情。)

  生2:我找到的也是树叶不快乐的句子。树叶说:“不是掉在地上烂掉了吗?”它以为自己要烂掉了,也会很伤心,快乐不起来了。(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多形式练读体会树叶的伤心。)

  生3:它听到树叶正在叹息,就问:“你发什么愁?……”树叶在叹息,就说明它不快乐。

  师:树叶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

  生:它以为自己快死了,心里难过就会叹息、发愁。

  师:(课件出示:叹息、发愁)说得好!再看这几个字。

  生:它们和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息”和“愁”都是心字底儿。

  生:“愁”字还可以这样记:一到秋天树叶心里就会发愁。

  师:你能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记生字,这样的方法可真棒,也很有趣!这么好的方法我怎么没想起来?哎……(师发出一声叹息,学生窃笑。)

  生:心里难过发出的声音就是“叹息”。所以“叹”是口字旁,“息”是心字底儿。

  师:在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会发愁、叹息呢?

  生:考试没考好会发愁、叹息。

  生:忘写作业了,老师又要检查。

  师:想着你的那些愁事儿,一起来叹息一声。(师生共同叹息一声。有的还紧锁眉头。)(课件出示句子。多形式练读。)

  师:大家找到了树叶的不快乐,谁找到了它变得快乐的句子?

  生1:“是吗?”树叶听得出了神。它都出了神,一定是相信了小鸟的'话,知道自己不会死了,我想它一定就会开心了!

  师:当一个以为自己要死去的人,知道自己不会死了,该有多开心呀!再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一生读。)

  师:两位同学读的不同,让我们感到树叶的心情也就不同。

  生:第一个同学读出了树叶的惊喜,第二位同学读的,听起来好像树叶有点怀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师:你体会得好极了!给老师一个机会读给大家听好吗?(师两种语气范读,学生体会。)大家再来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体会树叶当时的心情。(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2:我从“啊!一场……快乐了。”也看出树叶变得快乐了。

  师:树叶都把离开树妈妈当成捉迷藏游戏了,能不开心吗?找得真好!(课件出示句子。男女生比赛读。)

  师:小鸟怎么让树叶的心情一下子变好了呢?

  生:因为小鸟飞得高……(全场大笑。生有些难为情。)

  师:是啊,小鸟在蓝天上飞翔,从落叶纷飞的秋天到嫩叶萌生的春天。

  生:(眼前一亮)对!小鸟看到秋天树叶落,春天又会再长出来,并把看到的告诉了树叶。所以它变得快乐了。

  师:说得好!就请你把小鸟的话读给树叶和大家听。(课件出示第六段。生范读、众生自读、齐读。)读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用儿童化的语言自由说了解到的落叶的知识。)

  (小节总评:该环节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默读中分析、理解的能力,并以简单的话题形式展开阅读。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字词,让学生通过字形分析、做动作、联系已有的识字经验、生活经历等共同解决。做到识字、口语交际、课外拓展与阅读同步进行。)

  四、融入文本,情感升华。

  师:我们真要感谢这只快乐而又热情的小鸟,是它为树叶找到了快乐。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在课文前后两幅插图上为这片树叶画上不同的表情吧!(板书。在“不快乐”和“快乐”下各画一片树叶。)(一生上台分别画上了哭脸与笑脸,其他人在书上画。)

  师:我看不到大家画的表情,就请大家把表情做给我们看好吗?(全班同学做“难过”与“开心”状。)

  师:谁想来做那只热心的小鸟?(生自愿起立。)谁愿意做这最后一片树叶?(生自愿起立。)其他人就来读叙述语言吧。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再次走进《最后一片树叶》这美丽的故事中。(师也选择角色,师生分角色共同配乐读文。)

  师:在我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这个故事显得更动人了。能读得这么好,前提就是大家已经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生纷纷小声读出自己已经学会的生字。)现在哪些画上线的字你已经认识了,就请你把线轻轻的擦掉,并和它说声再见!(学生开心地擦起来。)

  (点评:通过游戏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与文本亲情对话;通过入情入境的配乐读文使教师、学生融入文本,从而体验阅读的快乐。并通过擦掉已认识的字感知一个完整的识字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体会识字的快乐。)

  五、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的收获真不小,不但认识了那么多生字朋友,走进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还了解了落叶的知识,不会再为落叶离开妈妈难过了。

  我想,如果有时间,你们可以再去看望一下操场边大树下的一片片的落叶,对着他们静静地想一想,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有一些话要说。那就在你的小本本上写一写吧。

  (点评:让学生从文本到生活,从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3、读背十二生肖。

  4、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

  教学重点:

  1、读背积累成语、词语,体会反义词用法及农历年份编排。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讴歌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及手段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自由简单汇报。

  剪、扎、编、织、绣、雕、塑、绘、刻……

  3、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且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介绍同样的传统文化的同学自由组成活动小组2——4人,确定负责人。

  2、组内交流,确定汇报方式。

  3、集体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4、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四、习作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利用口语交际的方式,看到听到了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

  指名自由交流。

  2、在介绍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抄资料,要用自己的话来讲述。

  3、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4、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5、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6、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五、我的发现

  1、自己把全部词语读一读。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4、再读词语。

  六、作业设计

  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能准确读出“朝、舍、缝、量、假、强”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2、认读关于“风”的词语,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准确、形象。

  3、背诵和书写两则有关动脑的名言。

  4、培养阅读能力,感受表达的生动、优美。

  5、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6、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精神,和乐于表达的兴趣。

  7、设计春节节日饰品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从中了解我国春节的文化。

  教学重点:

  语文积累;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并记叙下来;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多音字;积累词语和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多音字。

  1、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绿色的生字朋友——多音字。

  2、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找找双胞胎”

  自己试读;同桌互查;指名读。

  3、练习给多音字组词,填空

  朝

  zhāo()

  cháo()

  舍

  shě()

  shè()

  缝

  féng()

  fèng()

  量

  liáng()

  liàng()

  假

  jiǎ()

  jià()

  强

  qiáng()

  jiàng()

  4、你还认识哪些多音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好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齐读。

  3、再次小声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和感觉。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交流。

  4、通过读这些词,你发现感悟出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认读名句,简单说说读后的体会。

  2、读帖,与小伙伴商量 一下怎么把这两句话写好。

  3、指名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书写。

  5、评选佳作全班展示。

  6、用最有效的方式背诵两句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默读,划出你觉得写得很好的地方,多品味品味。

  4、交流体会。老师及时总结其中好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探究与发现

  1、还记得《米佳的愿望》吗?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四季不同的风情而丰富多彩。而一提到四季,你的眼前也肯定已经展开一幅幅不同的画卷。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说出这样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词吗?小组比赛:应选择一个季节,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词语最多。

  4、总结:其实妙词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探究和发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发挥想象,大胆地向他人表达,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小品表演《乐乐和童童的对话》。

  二、自由交流

  假如风有颜色,你希望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在小组里自由发言,小组长组织好顺序,明确发言的要求:说的人态度大方,能让每个人听清楚,听的人认真倾听,有意见应等别人说完再来讲。

  三、推荐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评选“风的使者”

  五、延伸

  请你也动动笔,画出风的颜色,为下节习作课作好准备。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大胆想象,并乐于真实地记叙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后大家都动笔画出了心中的风,今天我们来开个小画展吧!

  二、范文引路

  1、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画,朗诵范文《春天的颜色》。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

  2、交流听范文后的感受。

  三、动笔写初稿。

  1、像小作者一样,为你的画配上一段文字,让它更丰富更生动,好吗?

  2、试写一段话,简要大意即可。

  四、交流、补充。

  1、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并读初稿。其它成员提出个性意见。

  2、根据个性意见,再次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3、面向全班学生交流,集体补充。

  五、定稿。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相信每位同学都设计出了喜庆的春节饰品,这节课让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设计发布会。

  二、展示交流。

  1、出示自己设计的饰品和设计说明,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佳作全班展示交流。

  三、评选“最佳作品”和“最佳设计说明”

  1、评选。

  2、请设计者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有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体会结尾句“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施主”,直奔重点进行质疑。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板书:施主)什么是施主?昨天我们已经查字典了,谁来说说?(出示:字典中的解释是:和尚或道士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本文中施主是什么意思?(出示:本文中指施舍财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称为施主。)课文中都谁是施主?(我老人)

  2、(板书:真正的施主)大家读课题。我们已经读课文了,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谁?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打开书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1)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2)生质疑,整理问题:

  恍然大悟?原以为?

  想不到?

  二.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解疑,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过渡:我们真会读书,根据这段话提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老是读这段话行不行?对,提出问题后,我们应到全文中去找答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把你找到的答案在书上用曲线画一画,画完了再读一读。

  (一)深入理解2和3自然段。(体会我是施主)

  师: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1、(出示课件):

  我想,在我们家乡,一个鸡蛋卖4角5分钱。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国家不正在提倡“扶贫”吗?我暗下决心,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坚持下去,做一个小施主吧!

  (1)看这段话作者用引号给我们重点强调了一个词语“扶贫”,你理解这个词吗?(生说)

  (2)小结:“贫”是什么意思?(贫穷)“扶”呢?(扶助,帮助)我们解释词语的时候,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说说吧“扶贫”什么意思?

  2、(出示课件):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一个鸡蛋5角5分。

  (1)面对我的再次提价,老人是什么表现?(指名读)

  “僵持”是什么意思?好,现在谁跟我合作,也像文中我和老太太那样“僵持”一下?(师生对话)引导:我是老太太,你怎么做?……我们都不肯退一步,这就叫?(“僵持”)我们互不相让这就叫?(“僵持”)

  (2)轻声读读这两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单方面两次提高价钱?(1、老人可怜2、扶贫)

  3、你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1)是这句吗?孩子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太太?

  (2)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卖鸡蛋的是个老太太,靠自己养的鸡生活。

  引导学生:(出示红字:身体单薄、没儿没女)你体会到什么?把你感受到地读出来。(指名读)关于这两句话的理解,谁还有补充?(出示红字:就几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你体会到什么?读出来。(指名读)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4、就为这样一个可怜贫穷的老人,我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鸡蛋。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吗?

  5、现在然我们轻声地读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一下我是怎么当施主的。

  (二)深入理解4自然段。(体会老人是施主。)

  过渡:可是为什么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呢?她是怎么当施主的?谁找到了?(指名读)

  1、(出示课件):

  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1)小贩那么高的价,老太太为什么不肯买,非要低价卖给我呢?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2)(出示:盼望)换成“希望”行不行?

  引导:“盼望”和“希望”都有希望的`意思,但是“盼望”是身后而急切的希望。

  (3)老人盼望的是什么?(指名说给你7分)老人盼望我胖起来,还有更深的意思?(指名说)老太太为的是?

  (4)引申理解:村里这么多孩子,有没有老太太的?现在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

  (5)谁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6)带着我们的感受自由读读这段话。

  (三)深入理解重点段5自然段。

  1、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这一番谈话,我恍然大悟,读,

  (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其实,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都在帮助老人,向老人施舍。直到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谈话,才知道从一开始,老人就在帮助我。就在向我施舍。而且她不仅施舍给我一个人,他还施舍给村里的孩子们,比起我来,她是那么了不起,所以说,她老人家,才是真正的施主呀!大家读这段话。

  3、现在这些问题你们都明白了吗?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四、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结尾。

  1、孩子们,知道吗?后来村子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这件事了,猜猜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出示提示:

  3、学生写(5分)

  4、展示评价(3人)

  五、板书设计

  19、真正的施主

  老人

  我孩子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联想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6

  一、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多媒体出示课题,齐读)。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那么,课文中“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谁呢?

  2、学生交流。

  过渡:“菩萨兵”,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呼,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这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

  [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满含感情地读课题和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意图]提出这样一个能够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体会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2、读读这几段话,看看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可以把你体会到的和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

  (1)多媒体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B、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D、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E、师述: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多媒体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司令着急的心情?他急的又是什么?

  B、交流。(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C、师述: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D、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相机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呢?)

  E、指导朗读。

  师:这两段话,一段是翻译说的,一段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相机评价)

  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还有谁愿意通过朗读将这样一位朱总司令带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多媒体出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A、学生自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B、学生讨论:“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结合课文说说“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C、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

  D、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的?

  E、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更是指朱总司令所带领的红军战士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他们一心为民的形象扎根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意图]根据上面提出的“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一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F、指导朗读:

  a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

  b从刚才的朗读,品味中,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c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G、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师引读: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多媒体播放录像)像这样的劳动场面,你想到了哪个词呢?是的,当许多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如大扫除,植树时就可以用上“热火朝天”。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

  (三)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2、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谢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丰满.

  3、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这句话表达了藏民对红军怎样的情感呢?(信任与感激)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吗。(指名学生朗读)

  小结:是呀,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是藏胞们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

  4、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感激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这么好的司令,这么好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刚开始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

  (四)总结课文,延伸内化

  1、小结: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们称红军为——引读课题《菩萨兵》。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把藏胞和红军间的这份鱼水深情也深深地埋入心底吧!再读课题——《菩萨兵》。

  2、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3、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菩萨兵》一样反映军民情的感人故事。(多媒体出示解放军战士抗击雪灾的图片,5.12抗震救灾的图片)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4、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人——《菩萨兵》。(学生再次读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在默读中思考。

  教学难点:

  从老人与小孩的对话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领会老人那番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灯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高老师用和“我”约定的秘密,让“我”找到自信,并“照亮我快乐的童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一个关于自信的故事。板书课题:自信。

  2.齐读课题。

  二、指导初读,感知课文。

  1.读好一文章有什么要求?(正确、流利。)怎样才能读得正确、流利?(眼到、口到、心到。)哪些地方反复读?(难读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读、教师巡视。

  3.表扬读书认真的学生,出词卡投影,指定三个学生读,准备后齐读。特别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读音。

  A组:

  肤色关键货车是否基础惊讶

  B组:

  著名一窝蜂一件事兴高采烈

  色彩艳丽肤色拖惊讶

  4.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观察B组中带点的生字,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与熟字比较,记字形:蜂——峰:“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

  加一加:“月”加“夫”,肤色的“肤”。

  5.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8个会写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适当展示习字作业,点评进步学生。

  三、检查朗读。

  1.同桌互查,每人一小节轮读(快的两遍交换)。

  2.指名6人分自然段朗读,随机正音,面向慢生(朗读稍吃力的学生)。

  3.师点评。

  4.解词体会。

  (1)联系上下文多想想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不信试试。

  (2)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默读,用上法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采蜜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之间比赛,认读生字(要求:读准音、声音亮)。

  2.上一课大家学了《自信》(板书课题),读得非常认真,做到了“正确、流利”,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得有感情,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理解课文,把课文都读得有感情。

  二、读文感悟。

  1.默读课文2、3段。(提出默读的要领:心读,既不能读出声,也不能动嘴唇。)

  (1)思考:

  a.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为什么偏要买黑色气球?(自卑)

  b.你从哪里看出他内心的自卑?(相机指导朗读“公园的角落里……羡慕……不敢……”。)

  c.他为什么会自卑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肤色很黑”“拖着残疾的腿”)

  (2)相机介绍:在当时的美国,存在肤色歧视即种族歧视。

  (3)你在生活中有自卑的时候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设想你就是这个黑人小朋友,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2.朗读感悟,重点突破,学习4、5、6自然段。

  (1)出示小黑板:

  “记住,气球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a.指名朗读。这话是谁的话?(卖气球的老人说的。)

  b.你知道卖气球的老人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吗?(他看出了这个小男孩的自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到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老人惊讶地看了看小孩”;联系到前文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追逐着这些色彩艳丽的气球”。)

  (2)分角色朗读老人的话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读出小男孩的“怯生生”“略带恳求”的语气、老人的“慈祥的目光”“温和”“惊讶”的语气。在朗读中再次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指名读,并点评:谁能胜过他?

  b.个读,自由读,体会小孩自卑胆怯的心理。

  c.分组朗读4、5自然段。

  (3)再读老人的话。

  a.找出老人说这段话的态度。(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小孩的头。)

  b.老人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感悟出老人是在鼓励小男孩。)

  c.边读边悟:读老人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人是气球的话,那么升起来是成功,而自信就像氢气一样,是成功的关键。)

  板书:气球——人升起——成功氢气——自信

  d.指名读,齐读。

  3.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

  讨论:作者对老人的话为什么会“至今难忘”?(不仅因为老人的比喻生动、准确、深刻,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经历证实了老人的话是正确的——从一个有残疾的自卑的小男孩成长为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4.。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三、实践拓展。

  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

  在编演时,教师提示:剧中人物除了小男孩和老人外,还有一群活泼的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玩色彩艳丽的气球。他们要在小男孩面前炫耀,甚至还有对小男孩的轻视。在表演中,再次体会感悟理解课文。

  四、作业设计。

  1.采访你的家人、老师或有成就的人,请他们谈谈自信在人生经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主题编出一份手抄报。

  2.将你自己学习经历中印证自信与成功关系的事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3.阅读《尼克松败于不自信的故事》《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荒、笛”等5个生字,会写“落、荒”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

  5.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6.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上学歌》。

  师生交流:同学们天天在学校里学习,谁能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板书:2花的学校)学生齐读课题。

  展示图片:你听说过“花的学校”吗?谁能看图说说你眼里的“花的学校”。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大胆想象说说“花的学校”里的学生,说说“花的学校”里可能发生的事情。

  教师小结,谈话过渡:课文《花的学校》是著名作家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领略一下它的美丽吧!

  二、介绍作者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等。

  《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有人说,《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荒野口笛罚站放假衣裳

  (重点指导生字“荒、裳”为翘舌音;后鼻音“裳”;多音字“假”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地(dì de)假(jiǎ jià)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地(dì de)

  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5>土地、田地;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

  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②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假(jiǎ jià)

  jiǎ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等。

  jià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假日、假条、病假、放假、寒假、暑假等。

  练读一读。

  ①燕子妈妈高兴地(de)对小燕子说:“我们要飞到南方过冬,小青蛙在地(dì)下冬眠,明年春天大家才会见面。”。

  ②放假(jià)了,我和爸爸去旅游,在一个公园里我看到很多假(jiǎ)山。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荒野 高举,卷起。

  狂欢 荒凉的野外。

  碰触 潮湿;湿润。

  扬起 接触、碰撞。

  润湿 纵情欢乐。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顽皮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再写(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学习“会写字”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落、荒、笛、舞、臂”,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舞”,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罚”,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狂、假、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所、够”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荒、舞”和左右结构的字“够、猜”,学生练写。

  荒:上宽下窄,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中间“亡”字要扁小、竖折不要写成撇折,下边儿字中间有一竖。

  舞:右边部分,上边中间是一横四竖,下边一横最长,倒数第二笔是撇折。

  够:左扁右长,右边两个“夕”字上下排列,最下边的撇要长。

  猜:左窄右宽,“青”字上边三横中下横最长,中间一竖上边出头。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雷云、阵雨、荒野、竹林、口笛、绿草、花朵、学校、墙角、树枝、绿叶、狂风、衣裳、星星;

  (2)表示动作的词语:轰响、落下、走过、跑出、跳舞、狂欢、上学、游戏、碰触、扬起;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润湿

  (4)叠词:一群一群、簌簌、急急忙忙

  (5)描写颜色的词语:紫的、黄的、白的

  2.练习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练习用狂欢、湿润、急急忙忙说话。

  设计意图:词语源于生活,而为反映生活所用,对于学生初学词语时,我们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总结归纳,学习词语,积累词语,增长知识。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字形、字义,学会了正确书写本课的会写字,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重点)

  3.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儿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中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品读释疑

  (一)朗读感悟,充分想象。

  1.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是怎样的情景?

  预设: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玩得真开心!(板书:跳舞狂欢)

  小结: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拟人句,“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花儿们的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2.自读课文,对于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1)想一想写的是哪些景、物?

  课文写了雷云、阵雨、东风、花、树枝、绿叶等景物。

  (2)用笔画出这些景物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品读吧。

  (二)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2)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3)“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拟声词。

  (4)“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5)从“走过荒野、吹着口哨”你感受到什么?

  (东风“走过原野、吹着口笛”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自然雷雨交加的画卷。)

  (6)读课文,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两个句子都是拟人的写法,将东风、树枝、雷云当作人来写,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可是花孩子却很愉快的心情。)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1)反复朗读,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作者笔下,花儿是“跑出来的,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读到这里,我们的脑海便会展现这样一副流动的画面: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

  (2)想象过渡:大胆想象,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用天真烂漫的语气来读好这段话。)

  3.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在孩子眼里,花儿是和他们一样上学读书的。”生活中的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家庭、学校、自身,完全已经泯灭了他们该有的童真,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2)想象过渡:大胆想象,花儿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各抒己见)

  4.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1)指名朗读,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板书:关门做功课)

  (孩子把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孩子猜想的,花儿会被“罚站壁角”,这就是花和孩子一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课文的空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想象过渡:这种时候花儿们最盼望的是什么?

  5.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1)诗里的“雨”是花孩子最盼望的,因为只有下雨了,他们就可以放假了,就可以在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了。

  (2)仿写:“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预设一:清风一吹,他们便开心了。

  预设二:蝴蝶一来,他们便撒欢了。

  (3)想象过渡:放假后花儿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6.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探究交流: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拟声词)

  (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但是在孩子眼中就像人一样“互相碰触”、“簌簌地响”、“拍着大手”,他们没有任何的害怕,表达出喜爱。)

  7.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这些各种颜色的花,都非常的欢乐,“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待。)(板书:冲进狂风)

  (2)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

  (3)想一想大雨前花儿们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

  (4)大家回忆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看一下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想象:这些花孩子冲了出来做什么?(这些花孩子在雨中自由的奔跑、游戏、打水仗等。)

  (6)谈话过渡:课文告诉了我们会儿的学校,你想过没有花儿的家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8.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1)作者为什么说花儿的家在天上?(这是孩子的想象,他们化身为烂漫的小花!是对生活的渴望,天空是辽阔的,星星所住的地方是宽敞的,没有约束的,太阳妈妈对它们的爱是温和的。)

  (2)谈话过渡:花儿玩够了,他们要到哪儿去呢?(学生各抒己见)

  9.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1)反复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两个疑问句,告诉我们孩子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太阳般的温暖,天空般的自由。)

  (2)指导朗读,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

  (3)问题过度:花儿急迫地想回家做什么?(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板书:扬起双臂)

  10.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三)想象交流。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想象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讨论形成想象的方法: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怎么做的,同学们怎么做?再想花在风雨交加情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还可以想同学们都是怎样跳舞的?……这样就能说出来这道题的答案了。)

  方法指导:互相交流,小结引导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方法很多,第二自然段想象方法主要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怎么做的,同学们怎么做?再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接着还可以想同学们都是怎样跳舞的?……这样我就能说出来这道题的答案了。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四、总结课文主旨

  读了课文你喜欢花的学校吗?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喜欢花的学校这篇课文,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运用拟人手法,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皮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板书:可爱童真童趣)

  五、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拟人化的写法)

  (1)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本文全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如“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中,“走过、吹着口笛”这些动作只有人才会做,作者把“东风”当作人来写,让它像人一样有这些行为,更加生动形象。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举例:一阵强风吹来,弄乱了花儿的美丽的秀发,也吹弯了草儿笔直的腰板。)

  (3)练一练: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①太阳升起来了。(太阳露出了笑脸。)

  ②石榴熟了。(石榴咧开嘴笑了。)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己见)

  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篇课文美而富有童趣。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的方法。

  七、主题延伸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预设:春天到了,花的学校里,花儿睁开了眼睛,只见她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这些花虽然不名贵,但它们用自己的点点姿色把学校点缀得更加靓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写一写,在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雨后》《几张飘落的红叶》。

  (一)读《雨后》思考:

  1.从哪里可以看出哥哥和妹妹玩水乐在其中?

  2.妹妹为什么也想摔一跤?

  (二)读《几张飘落的红叶》完成练习:

  1.想象红叶是怎样飘落的,用你的笔写下来。

  2.想象红叶“窃窃私语”会说些什么,并写下来。”

  九、当堂检测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花跳舞、狂欢

  的关门做功课可爱

  学冲进狂风童真童趣

  校扬起双臂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大胆想象,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再如:“大胆想象,花儿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指名朗读,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想一想大雨前花儿们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抓住空白、借助问题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运用欣赏的语气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再加上婉言的引导性语言,适当配合动作、表情等体态,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激发学生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

  不足之处:

  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在“扶”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利用学生的进步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放”手学生独立学习,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课后习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参”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桥,你们知道的桥有哪些呢?(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些桥的图片,你们知道它们吗?它们在什么地方?

  2、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四幅图,谁知道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由谁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要看课文,说说你知道的有关赵州桥的知识,看谁记得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间可以小声的交流。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让同学们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可以适时点击课件进行生字新词的教学。

  (3)教师可以介绍同学们学习新字的一些方法:

  ①结合生活识记法,“县”是行政区划单位,由地区、自治州、直辖市领导。“县”字的上头是两横。

  ②比较识记法,“抵”字可以和“低”“底”进行比较识记。“雕”字则可以和“准”“堆”进行比较记忆。

  ③组词记忆法,“爪”是一个多音字,可以组词爪(zhǎo):张牙舞爪;爪(zhuǎ):爪子,鸡爪。

  ④看图记忆法,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语。

  三、细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归纳: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教师点击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课文,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慧”字。

  2、读读课后第一题,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

  (1)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2)请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赵州桥。

  (3)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2、学习第2自然段。

  (1)先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

  (2)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文中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重点点拨:“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同桌讨论上述加横线的字词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的句式。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总结第2自然段的意思: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2)点击课件中的“看一看”,通过动画和解说学习第3自然段。

  (3)理解“不但……而且……”的句式。

  (4)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文的题目是“赵州桥”,课文1—3自然段已经介绍了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理解,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回顾体会。

  1、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通过《我们的教室》和《三味书屋》的教学,学生对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本课中类似的段落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本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第2、3、4自然段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内容来介绍北京的特色。第2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第3自然段介绍了北京的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第4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第5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抄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课文第2自然段按方位东、西、南、北、中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2.第3自然段的理解及指导背诵。

  教学难点:1.本课中有些词语要借助课文插图进行理解。

  2.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句子较长,要注意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天安门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借助课文插图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并能按方位顺序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打出北京天安门的投影。

  (2)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吗?

  (3)指名说,你还知道北京有那些美丽的景观?

  (4)我国的首都北京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观,我们今天要学习24课,(揭题)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北京城。

  2.听课文录音,学生划生字新词,并标好自然段序号。

  3.学生自学。

  读课文,记字形,想词义,主要内容。

  4.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垂、颖。

  (3)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词语。如:汉白玉、华表、立交桥……

  (4)指名分段朗读,指导长句中的停顿。(长句中的停顿打“/”)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准多音字“都”。

  (2)理解“首都”。(中央、国务院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6.学习第2自然段。

  (1)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①划出方位词,看看写了那几个方位。②看看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划出方位词。指名回答,师生订正。

  (3)理清本段内容。

  ①尝试作业。(板书出现,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反馈。

  ②看投影说说广场周围有哪些建筑物。

  (4)读课文看图(或投影)欣赏各建筑物。

  ①读1一5句。

  a.从插图上指出:天安门城楼、金水河、汉白玉石桥、汉白玉华表。

  b.你能看插图有顺序他说说天安门城楼吗?

  c.打出“天安门城楼”的投影,体会它的庄严和美丽。

  d.齐读写天安门城楼的句子,体会庄严和美丽。

  ②读6、7句,打出“人民大会堂”的投影,说说自己的感觉。

  ③读8、9句,打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投影,教师简要介绍。

  ④打出投影,指名比较具体地说说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5)齐读第二自然段,:本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7.作业。

  (1)抄写词语。

  (2)划出方位词,(《作业本》第5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第6题)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指导长句中的停顿。

  (2)质疑。(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

  (3)利用投影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①读第1句。理解:这一句讲了北京的什么?“许多”一词说明北京什么很多?你能把这一句话改成用两句话来说吗,(“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大街”和“北京有许多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再读这一句进行体会理解。

  ②打出北京市大街的投影片。说说大街是怎样的'?(引导: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③打出立交桥的投影片。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有什么。(立交桥四周有……,立交桥上……)b.谁还能说说立交桥有什么作用?(对便利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齐读课文4、5句。

  (4)小黑板出示课堂作业。(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句子间的关系。)

  课文第1句总的介绍了北京的()和(),第2句具体写了(),第3、4句具体写了()。

  (5)背诵指导。

  ①看投影读句子,记住第1句讲什么,第2句讲什么,第3、4句讲什么。

  ②看投影,背诵有关句子。

  ③看投影试背。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课文,注意长句中的停顿。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想想第2句和第1句间是什么关系?(第2句是对第1句的补充说明或举例说明。)

  (3)课文说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公园”,那么第2句中哪些是“名胜古迹”?哪些是“公园”?

  (4)借助投影或有关图片,简单介绍“名胜古迹”和“公园”。激发学生想去北京看看的欲望。

  (5)再读这个自然段,划出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说说顿号的用法。(表示并列词语间的停顿。)摘录句子。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北京什么地方很美?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心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也可配音乐增强感染力。)

  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3、4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有趣的汉字,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有不同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成语,丰富自己的词语库。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讨论,在讨论中乐于表达,提高分析和说话的能力。

  4.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在有趣的小故事中明白标点符号的作用,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6.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7.学习写一件事。

  8.学写毛笔字,学习写“弯撇、竖撇”。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构成的特点,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

  2.积累成语。

  3.正确灵活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生字卡、灯片。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经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今天我们来放松一下,跟老师一块儿去语文乐园玩玩吧!

  二、有趣的汉字。

  1.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有“鬼”字的词语;“鬼”字在各个词语中的意思都不相同。)

  3.: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里意思不完全一样。

  4.小组交流,拓展: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汉字也是这样,在不同的词语里面有不同的意思?举例说一说。

  三、词语超市。

  1.现在我们快乐的小火车开到了词语超市,进来看看吧,超市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自由认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你能发现这个超市中词语的特点吗?

  3.给这个超市命个名吧?说说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4.游戏:我当老板开超市。

  提出规则:

  可以先确定一个字,以它为首开一个词语超市。如:“百”——百年树人百花齐放……

  可以选择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开一个词语超市。如:对牛弹琴画蛇添足……

  词语写得最多的小组被评为“优秀超市”。

  四、有趣的标点。

  1.过渡:大家通过自己开超市又积累了不少词语,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讲一个故事。师讲述《有趣的标点》的故事,出示小黑板:

  契约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2.想一想财主和长工各是怎么念的?指名试念。

  3.师标注:

  财主:“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长工们:“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4.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还遇到过或听过哪些妙用标点的事?说听听。

  五、。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教师

  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姿势正确的学生。

  二、阅读欣赏。

  1.读《我给老师当“老师”》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

  2.默读短文,想想短文的主要意思。

  3.找到不懂的地方和同桌商量商量。

  4.理解内容后,指名读短文。

  5.小组讨论:这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

  a.选材新颖。

  b.有概括,有事例。

  6.:阅读短文的方法。

  三、推荐阅读。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示范,切入主题。

  1.教师讲述最近发生的,大多数同学都知道的一则新闻或新鲜事,引起共鸣。你们有同学也听说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报纸、广播、电视)

  2.刚才老师是怎么介绍的?你们听清楚了吗?

  3.评一评老师刚才播报的新闻(或新鲜事)。(引导学生从表达的态度、声音、表情到内容的选择和事情的叙述顺序进行。)

  4.:选材、听、说要注意的问题。

  二、实际演练:新闻发布会。

  活动安排:

  1.热身(初赛):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初赛。每个组员轮流将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的新闻或新鲜事,讲述给组内成员听。评选出一个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教师随机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指导。

  2.新闻发布会。每组初赛所选出的代表轮流做新闻发言人。其他同学则是小记者,在发言人发言之后,进行提问。

  3.活动评奖。

  A.优秀“新闻发言人”:

  以“发言是否态度大方,有礼貌,信息正确,表达清楚,条理分明”等为依据进行评选。

  B.优秀“记者”:根据“记者”提问“是否态度大方自然,有礼貌,表达清楚有条理,抓住问题关键和观众(读者)兴趣”进行评选。

  4.优秀“记者”和优秀“发言人”答“记者”问。(如:你认为该怎样当“小记者”?你获得优秀“发言人”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三、活动。

  1.在刚才的新闻发布会上,大家听到了哪些新闻和有趣的新鲜事?

  2.指名回答,并说说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其实,把你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就是一了。

  四、习作。

  1.理清思路,列出提纲。

  2.根据提纲完成,题目自拟。

  五、作业。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征。

  2.掌握弯撇和竖撇的运笔方法。

  3.能区别弯撇和竖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正确书写带有弯撇和竖撇的例字。

  教学重点:

  区别弯撇和竖撇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运笔的方法及例字的写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范字挂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知识最牢固:激发兴趣。

  1.复习出示:“十”“士”“工”,说说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复习横和竖的运笔方法。

  2.出示课件:“厂”“斤”“井”三个字,并将这三个字中的.竖撇和弯撇,用红色突出,并渐渐从文字中跳出来。

  教师介绍:这些淘气的笔画从生字家里面跳出来了,它说如果你能喊出它的名字,并且知道怎么书写,它就乖乖地回家。你们愿意送这个调皮的宝宝回家吗?

  板书:弯撇竖撇

  二、我的眼睛最亮:找出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征及异同。

  1.出示范写的笔画,小组合作交流:找出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点。(指名回答。:弯撇斜而弯,但比斜撇稍直带弯;竖撇上段直,撇尾向左出尖,比弯更直一些,弯处没有弯撇长。)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运笔方法,学生跟着书空。

  a.逆:逆锋起笔。

  b.折:折笔右下斜顿,以写出撇头的方角。

  c.转:稍转向左下或下行笔。

  d.提:写竖弯撇笔锋离纸时,借下行之势提笔,形成尖细的撇尾。

  把这些运笔的方法步骤说给同桌的听一遍。

  3.刚才大家都看得非常仔细,现在老师还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将弯撇和竖撇的幻灯片重叠。观察一分钟,指名回答:重叠后你发现了什么?强调弯撇和竖撇的不同点。

  4.你们这些小朋友可真不错,不仅把我的名字叫对了,还知道了我的写法,现在我想回家了,你想知道我回家后跟其他笔画宝宝是怎么住的吗?(课件演示:弯撇和竖撇都回到“厂”“斤”“井”中。)如果你能把我住的位置大声地说给所有的小朋友听,我将会送你一张“智慧卡”。想得到它,就先睁大你的眼睛看清楚吧!

  交流:

  “厂”:由横和弯撇组成。横在上半米字格的中部起笔,弯撇起横头,在右下框的中部收笔。

  “斤”:由平撇、竖撇、横和悬针竖组成。平撇在靠竖中线上段起笔,竖撇紧靠平撇尾,撇尖在左下格中部收笔,竖起横画中部。

  “井”:由两横竖撇和悬针竖组成。上横短;下横长,写在横中线上;竖撇起笔比悬针竖低。

  三、我的模仿能力最强:书写汉字。

  1.复习写字和握笔姿势:“食拇捏笔一寸腰,两指弯成小圈圈;笔杆斜靠虎口上,掌心空虚如握球。”

  2.在田字格中书写弯撇、斜撇及三个例字。

  3.播放柔和的音乐,教师巡视,根据实际情况指导。

  四、我是小小书法家:作品交流。

  1.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仔细看看,你喜欢哪一个字,喜欢哪一个笔画?

  2.看看自己的字,有哪些地方很漂亮,和别人不一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自己再写一个满意的。

  3.评选出字写得最好的“小小书法家”和会评的“评论家”。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找出字的部首,提高部首查字的速度和能力;

  2. 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能给同类词语加上一个总的名称;

  3. 能正确地把前后相关的内容,恰当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句子,能按要求写判断句;

  4. 能找出句子中打比方的部分,理解比喻句的意思,体会打比方的作用;

  5. 能按时间顺序,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二、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目标:完成1~4题

  二、过程

  1. 自学1~4题,用铅笔独自做题;

  2. 交流自学情况;

  第一题

  课件展示正确答案,核对、订正;

  小结:1)左右两边都是部首,一般查左不查右;

  2)半包围结构的字查外不查内;

  第二题

  补充:1)几个人同时说,同样的话( )

  2)由于受感动面产生恭敬,敬佩的感情( )

  3)不分白天黑夜( )

  4)好多人紧紧地围在一起( )

  第三题

  交流,点拨改正;

  第四题

  1) 说说“金色的斜阳”“耀眼的太阳”,“灿烂的朝阳”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2) 说说“斜阳、太阳、朝阳”,谁“高挂天空”?谁“映红水面”?谁“照亮了大地”?

  3) 检查标点;

  4) 齐读,用朗读表现出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目标:练习5~7题

  二、过程

  1.指导完成第5题

  1) 齐读第1句,说说还可以说“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

  2) 独立完成第2句,然后指名交流不同的说法;

  3) 独立完成第3句,然后指名交流不同的说法;

  4) 独立完成第4句;

  5) 练习说话;

  仿照题目的句子介绍其他地方的情况;

  独立写句;

  交流;

  2.指导完成第6题

  1)抽读

  比较梨树上青青的果实,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翠绿的;

  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比喻有什么好处,

  3)独立划句,同桌交流,划线部分在打比方部分的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4)交流,进一步体会打比方的作用;

  5)说说打比方的句子;

  3.指导完成第7题;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自读句子,并用线画出句子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结合每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独立编号;

  4)交流;

  5)连句成段,齐读;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4课,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们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说一说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3.概括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文。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勾出我会认的字,同桌自学。

  2.同桌互相考一考。

  3.指名读,齐读。

  4.开火车检测。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指名教读我会写的字。

  2.齐读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5.四人小组讨论用生字组词。

  6.说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

  7.作业: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阅》主要讲的是哪一个国家欢庆什么节日?究竟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一说交代了什么?

  (二)学习三──九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里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3.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大家满意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你发现这段中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吗?(2个感叹号)感情非常强烈。

  3.自由读一读,读出感情。

  4.齐读。

  (四)学习十一──十六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博莱克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3.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4.我想对博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

  (五)明白道理,升华感情。

  1.学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2.博莱克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文中感情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4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6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1-0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8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