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每一句话,从中感知作者渴望光明的心情,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课文,对海伦·凯勒“单凭触觉感受到的东西”有所体验,体会她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从中受到热爱生活的感染。
4、在充分体会、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发对自己现状的思考,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健康的重要性,知道珍惜生命。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从字里行间感受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方法:
读读—讲讲—议议—说说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海伦的资料。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千手观音》视频片段。观后提问“看后有什么感受?”
2、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常人也很难做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奇人,她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她的名字就是——海伦·凯勒。(出示海伦·凯勒的图片)
3、交流资料
丰富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文章。板书:《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过渡:“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一个健康人可能从来没有作过这样的假设。世界闻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以她的切身体会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将怎么回答?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用“~”将生字划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天?海伦凯勒会怎样做?
2、仔细阅读课文,把课文中触动你思想的句子摘录下来,从这些句子中你也许能找到答案。
四、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句子。要求:轻声朗读这三句话,看看你从这三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1)我们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健康无恙时,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天惦记着它呢!
(2)人如果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那就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人们只有在失去一样东西时,才知道他的可贵。)
(3)有些人对待生命不懂得珍惜,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感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4)默读1—3自然段,学生质疑。
小结:文章从无数人无视健康的存在到他们无视生命的可贵谈起进而讲到人们不珍惜生命、不很好地利用拥有的感官和健康,直至失去方觉得遗憾和后悔,直白而明确的表达出了自己对健康、对生命的思索。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海伦凯勒给你触动最深的是什么?(板书:珍惜拥有)
2、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能深深打动你的词句,走进海伦的情感世界,用你的心去感受海伦的心。
二、学习4~5自然段
思考:
(1)作者用了什么实例来证明自己前面的感慨?。
(2)说说作者“单凭触觉”感受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为什么“那些视力完好的人却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对展现在面前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事物却无动于衷?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只要心中有阳光,生命就会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课件出示:我甚至发现了在一朵朵重叠环绕的花瓣上有清晰可见的花纹。
当我把手轻轻地贴在小树干上时,便能感觉到枝头小鸟在尽情歌唱。
(3)你发现这两个句子中的“不符合逻辑”之处吗?但是,老师相信她发现了花纹,她听见了鸟儿的歌唱。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4)同学们,你们从作者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什么?
(5)出示: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界的一切。如果说……我一定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以上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师:只有双目失明的人,才能意识到有视觉是何等幸福。
(6)学到了这儿,你认为作者只是个盲人吗?
(7)对呀,这是一个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着的人,但是,你从作者对世界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什么?
(8)请大家用心阅读以上的句子,从句子中分别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世界?
三、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出示第六自然段)
读文思考: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天?海伦凯勒会怎样做?
四、课堂小结。
我希望同学们能审视自己所拥有的,领悟时间的珍贵,好好利用时间,别让时间再次悄然流逝。
五、课堂延伸
出示海伦的自励格言。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海伦凯勒
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海伦凯勒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海伦凯勒
世界上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六、布置作业
1、收集资料,办一期“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课外阅读《假如只有三天光明》。(1、2任选其一)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4、动笔写一写《寄语海伦》。
初步了解作者,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能力。
从学生的讨论中,学生从作者身上学到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细细品味,用心体会,从而更懂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
梳理收获,静心思考。
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
板书设计: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珍惜生命
珍爱健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诗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
教 学 设 计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拓展向外延
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第二课时
一、运用旧知巧导入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2、导入《秋思》《长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二、初读全诗明诗意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意。
3、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三、品词析句悟诗情
(一)学习《秋思》
1、品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3)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4)朗读这句诗。
2、品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里的“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2)“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3)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4)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朗读诗句。
(二)学习《长相思》
1、品读上阕,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读完上阕,你猜作者的“身”可能在什么地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读下阕,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读完下阕,你发现作者的心在哪里?(故园)“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3、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你有什么体会?朗读这首词。 四、感情朗读促背诵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拓展向外延
1、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4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次“我”看到的父子俩钓鱼的故事,细致的描述了儿子在钓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危险,赞扬了男孩子的坚韧与勇敢,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与培养。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字,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和勇敢。
2、能与同学交流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评价。
3、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和勇敢。以及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与培养。
教学重点: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和勇敢。以及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与培养。体会父亲对男孩的严格要求和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钓过鱼吗?想看一个小男孩怎样钓鱼的吗?今天我们就在河边看他怎样钓的?
介绍加拿大作家帕金斯,学生结合资料介绍作者情况。
二、细读全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扫除字词障碍有没有不懂得词语。
3.默读课文,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请你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拉锯战]→[ ]→[与鱼周旋]→[ ]→[捕鱼成功]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
4.体会男孩的坚韧和勇敢:在寒冷的河水里,一个孩子跟一条王鲑展开了拉锯战。请你读课文后思考。男孩是怎么做的,王鲑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
联系课文的第一题进行:鲑鱼的举动孩子的表现,钓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强大的水流,大鱼挣扎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几次收线都没有成功,鲑鱼猛地向下游蹿去开始支持不住了,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地抓紧钓竿。,鲑鱼离深水区越来越近被拖入河中,从河里冒出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仅紧紧地抓住钓竿不放开,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鲑鱼突然改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茂密的灌木丛中,鱼被抓住了紧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中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引导:同学们,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父亲就在跟前,你对他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品析对父亲的描写: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指导朗读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
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
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
6.问题探究
⑴小说以“这是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我的理解: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意近即可)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意近即可)
三、联系生活体验
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四、布置作业
1.写读后感。
2.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
《木笛》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是江苏作家赵恺《木笛》的三部散文小说中的第一部。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分两教时上的。在人教版中是第九册中的选读课文。原来,就是打算替换《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后因网络关于取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反对声过高,才保留了《狼牙山五壮士》,而把《木笛》当作选读课文保留的。
这篇课文是很多名家都爱上的一篇好课文。课文描写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我把它作为一教时来学习。根据我的理解,遵循略读课文和本课的特点,决定以感情线贯穿全文,在策略上采用抓住重点句,回环学习,在理解和感情上不断增量的办法。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他爱国的情怀。
3、感受朱丹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 直接揭题
1、 出示课题《木笛》。图片解释木笛。
2、 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哪些问题?(简单归纳)
3、 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本,聆听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 初读课文 初知大意
1、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直奔笛声,正确朗读笛声
1、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指名朗读,指正读音,读通句子。齐读句子。
2、师:我们都听到了,孩子们也听到了,他们仿佛听到的是怎么样的笛声呢?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交流理解。
四、揭开历史,再次感知笛声
1、图片呈现,教师解说南京大屠杀。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国耻)
2、朗读朱丹的笛声。
3、师生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4、、这里,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吗?
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
1、找到并画出临近石碑孩子们手捧红烛悼念亡灵是句子。
2、教师引读句子。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师生配乐齐读朱丹的笛声。
5、师:同学们,这笛声,为何而泣?又向谁倾诉?在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两句话。(配乐)
六、感悟梅花,奏响爱国乐章
1、找到课文中描写有梅花的句子。
2、阅读理解,体会写法。
3、全班再次齐读朱丹的笛声。
七、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
1、探寻大师惊人举动的原因。
2、补充原文对话。(板书国魂)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6
教材分析:
本文从远看红树林、近看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贫瘠、绚丽多姿、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红树林的精神。通过学习,体会红树林的奇异壮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红树林的绚丽多姿、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构想:
教学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奇观,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读课文,对红树林有个初步的印象,之后,再引入课文,使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绚丽多姿、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红树林的资料,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红树林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大自然的奇观,你都知道哪些?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壮观景象。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领略另一个奇观,海南岛琼山的海底森林——红树林。根据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2、检查词语:
栅栏抵御婀娜绚丽多姿贫瘠纵横交错倘若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交流。师重点指导:御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1、你喜欢红树林吗?为什么?找出课文的有关句段精读,学生说说感受?
2、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重点写的是什么?
(2)自己读,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描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红树林的雄伟壮丽,用高昂的语气来读。
(3)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感受红树林的奇异壮观。
(4)指名读,精度体会。
3、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
(1)交流。
(2)结合插图,让学生观察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4、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这一段写的是红树林的什么方面?(板书:红树林的繁殖)
(1)红树林的繁殖有什么特点?在书上找出来,同位互相读一读
(2)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5、怎样理解红树林的精神?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用“XXXX”划出你读懂的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6、再读课文,为什么红树林被成为天下奇观?说出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热爱自然的情感,突破难点。
7、补充资料。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师生共同总结。这篇课文从远看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四个方面介绍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的壮观景象。
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过,下节课,练习写提纲
板书设计
近看:雄伟
红树林远看:神秘奇观
繁殖:胎生
精神:奉献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写提纲。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语。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加深理解课文。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2、全班交流,在倾听中完善自己想法。
3、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同位交流
4、这篇课文写了红树林德哪些方面?试着编写提纲,把段意用简单的词概括出来
5、美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
1、选择喜欢的句段,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评读,选出组员全班交流。
四、写生字
1、出示生字:
(1)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御倘栅
(2)小组讨论这些字的特点,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结构特点。
(3)另外的字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写字经验,独立书写,有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
2、同位互相评议。
同位交换作业本,认为写得好就奖给对方一个小水果。
学生作业展示,同学互评。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写摘录笔记。
2、继续搜集红树林的资料
板书设计:
红树林的雄伟
红树林红树林的神秘
红树林的繁殖
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7
一、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二、板书诗题,读题。
1.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2.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3.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三、诗句赏析。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6.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7.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8.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学会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一、谈话导入。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4.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三、品读感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小结: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四、继续品读。
1.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3.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4.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8
一、教学要求。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7x、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4、能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5、通过学习感受牧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朗读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2、通过学习感受牧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跟老师一起学
1、同学们,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马背是牧区孩子们童年的学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牧区,去了解那里的马背小学。
2、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本课的文字障碍。
3、再读全诗,争取将字词读准确,语句读通顺,同时划出不懂的词语。
4、重点解释词语:哈萨克冬不拉伊犁马
5、学习诗歌:自由朗读诗歌,思考:全诗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6、读1—3节,其他同学思考:从描写牧民生活的段落中,你们了解到了有关哈萨克人哪些生活习惯?
马背上出生、喂奶、练跑、唱歌……可见马对哈萨克人的重要性。
你还知道哪些哈萨克人的风俗习惯?
7、每天清晨,朝霞在马背上升起,夜晚,星星在马背上闪耀,牧区的孩子们在马背上练跑、唱歌,玩耍,你认为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幸福、快乐)
自己再读前三节,将他们的幸福和快乐读出来。
8、幸福快乐的牧区孩子,他们对未来都有哪些美好的憧憬呢?用诗中内容回答。
9、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自己读一读,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读出来。
10、灿烂的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到底是不是遥远的梦境呢?为什么?
11、牧区的老师带来了知识,她把草原儿女领进了知识的大门,草原儿女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牧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12、一首浅显活泼的儿童诗,向我们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愿。将它积累在自己的记忆库里,也许将来你就会用上它。
13、
(1)背诵《马背小学》。
(2)搜集牧区实现现代化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0
《这是儿子的鱼》一文讲述了我在一次钓鱼中,被周围一对父子吸引。孩子非常幸运,钓到了一条王鲑。可是王鲑体型硕大,试图挣脱鱼钩。在孩子与王鲑挣扎、搏斗的过程中,我十分着急,我的朋友保罗甚至想要上前去帮助孩子。可是父亲却一直没有做出帮忙的意图,甚至制止了我们的帮助。在孩子顽强拼搏下,最终战胜了王鲑。当孩子艰难地抱着战利品走回岸边时,父亲依然没有帮助他,只是给了他一根草绳,把鱼栓好。可是当我和保罗想要去称鱼时,父亲却让我们去问孩子,因为那是他的鱼。父亲看似残忍的态度,其实是对我的无限信任与鼓舞。正因为父亲的信任与鼓舞,我最终才能战胜王鲑。
本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情节较为简单。虽然篇幅较长,但情节紧凑,读起来让人感到十分紧张,因此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上并不是十分困难,反而会更容易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尽管多数学生已经预习过,这种猜想依然可以将他们带入到课堂的氛围中,引起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注意。
在讲述中,应该抓住文中的几条线索。一条是王鲑,从它开始被男孩的鱼钩钩住,到它“渐渐到布满旋涡的下游深水区边缘”,到“猛地向下游蹿去”,到“离深水区越来越近”,到突然改变方向“蹿入灌木丛”。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鲑的'挣扎是十分激烈的,换做是常人都很难轻易将它抓住。可小男孩他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冷静地进行拉锯战”,到“支持不住,双臂发抖”,到“突然,孩子不见了”,到“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到“往前一扑,钻进了茂密的灌木丛”,到最后“目光一刻也没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王鲑挣扎的十分凶猛,但是小男孩依然冷静、沉着、勇敢地与它抗争。直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战胜了它,才能够骄傲而自豪地享受着自己的战利品。
在这整个斗争的过程中,一直作为旁观者的我和父亲,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我一直提心吊胆,试图去帮助男孩。而父亲虽然一开始“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当我们试图帮助时,父亲却制止了我们。当孩子钻入灌木丛时,保罗都已经跟了过去,可父亲依然只是在“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这里能看出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担心,更多的还是父亲对儿子的信任与鼓舞。直到最后,儿子战胜了王鲑,父亲依然没有过多的表扬,只是给了他一根草绳,将鱼绑起来。然而,当人们向父亲询问能否称鱼时,父亲却满是骄傲与自豪的说出“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从我与父亲的明显对比,更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信任与自豪,也正是如此,最终才造就了儿子战胜困难的勇气。
因此,整篇课文这几条线交织在一起。在学习时让学生整理出王鲑与儿子的战斗变化即可。对父亲的做法,需要加以引导,还不能让学生完全自主发现。通过引导,最终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一直没有去救助自己的儿子。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时,全诗描写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要点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种培养语感。
2、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段落、词句,可以背,也可以抄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马背小学》。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马背小学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马背小学在哪?
(2)马背小学与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解答。)
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看看你从中还了解到什么?
(我的美好愿望及对马背小学的喜爱)
4、那你喜欢马背小学吗?速读全诗,找出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小组组员听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指名读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后,请同学为他的朗读加以评价。
6、看样子同学们对于课文的朗读都有自己的见解,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读出你的理解。(配乐朗读)
三、总结,拓展:
1、马背小学虽然没有我们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但那里的孩子们仍然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你还了解哪些有关马背小学的事情?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2、马背是牧区孩子童年的“学校”,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
3、你能仿照课文,描写一段或者几段你的“童年学校”。
4、交流,修改。
四、作业:
1、完成并修改小练笔。
2、把马背小学介绍给你的朋友。
课后小结: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这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本文教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大胆想象,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读美课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01-0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1-07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4篇01-06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4篇)01-0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1篇01-07
语文第二单元教案08-2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1篇)02-0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集合11篇)02-05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汇编11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