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所见》教案

语文《所见》教案

时间:2023-01-08 16:52: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所见》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所见》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所见》教案(15篇)

语文《所见》教案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语文《所见》教案2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识字。

  2.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释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所”。

  3.全班小朋友跟老师读课题。

  4.谁知道题目“所见”是什么意思呀?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引导想像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牧童的动作。

  3.引导想像,指导学生根据牧童的动作,想像牧童可能因为什么示意大家不要出声呢?

  4.设置悬念,引导读文。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3)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小朋友跟着录音读。

  (4)学生齐读。

  (5)指名读,学生评议。

  三、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1.指名读一、二两行诗。

  2.看看图,读读文,你们觉得这两诗句告诉我们牧童在干什么呢?

  3.要求学生用“一边……一边……”训练说话。

  4.发生了什么事,小牧童忽然停住了歌声,不唱了?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的三、四两句诗。

  5.学生反馈。

  6.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牧童想干什么?8.学生反馈。

  7.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一讲发生在树林里的牧童身上的故事。

  六、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拓展延伸,教育孩子保护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检查生字

  1.指名读古诗,集体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巩固生字的`认读及组词。

  二、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在感情地读。

  4.指导学生结合图,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然后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三、拓展延伸,教育孩子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图上的小朋友对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反馈。

  4.教师小结公正地评价,教育孩子保护动物。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集体展示,互相评价,并推荐好的供大家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背诵古诗。

语文《所见》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语文《所见》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

  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

  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语文《所见》教案5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语文《所见》教案6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语文《所见》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忽然”的意思。

  2、深入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 牧(mù)童(tónɡ) 捕(bǔ)鸣(mínɡ)蝉(chán) 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认识今天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②牧:与“枚”区别辨认。

  ③蝉:课件展示图片,简单介绍。俗称“知了”,属于昆虫类,雄性的腹部有发声器,会发出叫声。

  ④捕、闭、立:引导学生做相关动作来学习。

  3、二读:读通诗句。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们还会读吗?注意读流利。

  4、三读:读出节奏。师: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所以,要把古诗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诗句。)(点名读、齐读)

  5、联系插图,想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读词,贴生词卡片。如:牧童、黄牛、林、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根据字型,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生:鸟叫)这里是指谁叫呢?(生:蝉叫)这就是“鸣蝉”。

  (2)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师: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生: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一棵树叫林吗?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6、逐句品读,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

  (1)品读:牧童骑黄牛。

  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牧童骑黄牛。牧童天天放牛,和牛可亲了。他骑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那感觉怎么样啊?(生:开心、快乐、自在、悠闲)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像成小牧童骑在牛背上,读出“骑”牛自在、悠闲的感觉。

  (2)品读: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走进了什么地方呢?(生:树林里)

  那树林会有什么呢?(生:树、草、花、蜻蜓、蝴蝶)

  看到这样的美景,小牧童的心情会怎样呢?(生:欢快、高兴)

  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生:唱起歌来)

  那歌声怎么样?

  (生:响亮)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他的歌声响亮呢?(生:振)

  这就是—歌声振林樾。请同学们读出歌声的响亮。他的歌声这么响亮,连树上的叶子也听到,它们一片一片把歌声带到更远的地方,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请同学们再读读,读出歌声的回荡、悠长……

  (3)品读:意欲捕鸣蝉。

  正当小牧童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你们听,它是谁?(生:蝉)

  它的歌声多么得意呀!看看插图,小牧童这时有什么表现呢?(生:呆了、愣住了)

  他为什么发呆呢?(生:被蝉的歌声吸引了)

  他还会想什么呢?(生:想要抓住蝉)

  对,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小牧童非常想捕到这个鸣蝉,请同学们读读,读出想要捕蝉的紧张、急切。

  (4)品读:忽然闭口立。

  牧童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生:不能)

  所以他就(生:停止歌唱,闭口立)。

  从唱歌到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化快还是慢呢?(生:快)

  从哪个词看出来?(生:忽然)

  这就是—忽然闭口立,请同学们读读,读出停止歌唱的迅速。

  既然是停止歌唱,我们还要读出安静、无声的感觉。再读读吧。

  7、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这一切看在诗人的眼中,于是诗人把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也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接下来,通能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试一试,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自由背、个人背、全班齐背)

  8、古诗不仅读起好听,唱起也很好听呢!下面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所见》吧。

  9、指导书写:立、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要注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2)看老师写,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书空。

  (3)在自己的田格本上写一写,每字写一行。(教师巡视)

  (三)拓展、链接。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大多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老师带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ōu)眠。

语文《所见》教案8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语文《所见》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读课文插图。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1)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2)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 齐读诗句。

  (4)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里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5)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6)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7)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也可播放的的范读),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4、评价、指导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语文《所见》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语文《所见》教案11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语文《所见》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语文《所见》教案13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①什么地点?②人物是谁?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 :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 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语文《所见》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 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语文《所见》教案15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语文《所见》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所见》教案01-08

语文《所见》教案15篇01-08

语文《所见》教案汇编15篇01-08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12-16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01-30

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02-02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4篇12-20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3篇01-30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3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