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时间:2023-01-11 10:14:2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

  教学目标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数是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1.算一算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100 3×200 12×400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填表格。

  3.计算练习。

  课前3分钟内容:开火车——口算比赛

  一、游戏引入新课。

  对数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学生说出的数是教师的10倍的数。

  二、找出规律,掌握算法

  1.黑板上出示“5×1=、5×10=、50×10=”

  (1)让学生观察三道题目,然后独立解决。

  (2)指名说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2.继续出示“3×2=、3×20=、30×20=”

  (1)还是让学生独立解决,和同桌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2)让学生观察,找一找规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难度更大的题目:“12×4=、12×40=、120×40=”

  (1)找一找每道题中的两个乘数有什么变化,积又有什么变化?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结果。

  4.探索与发现。

  (1)请大家观察每组算式是怎么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2)学生同桌之间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3)师生小结:当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5.交流乘数是整十数的算法。

  (1)谁来说说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计算如20×30的题目。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答案肯定很多,但按照自己的教学来讲,学生大部分肯定是用省略0的方法来计算。

  (3)师生小结:先计算2×3=6,再添上原来乘数中被省略的两个0,所以得600。

  三、试一试。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发现学生有错误,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如果错误的情况比较类似而且人比较多的话,将错误的情况写在黑板上,供全班学生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第1小题。 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2.第2小题:开放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而且是逆向思维的题目。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才能感受它的挑战性和答案的多样性。

  3.第3小题。要求学生独立审题、列式、口算、作答。完成后集体进行交流。

  4.运动服问题。

  在解题前,要让学生理解“各付”和“一共”的意思,第2题可以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50×10=50×2×5=100×5=500

  50×10=5×(10×10)=5×100=500

  5×1之后末尾添写被省略的0

  教后随记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

  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

  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

  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

  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归纳:

  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

  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

  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

  15、0.

  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

  15、0.

  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

  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

  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的才智,给每项成绩赋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交流.

  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

  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

  知识、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习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并形成知识体系,交流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 .

  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 元.

  4.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a,n个数的平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

  (二)解答题: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1) 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气温.(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数叫做

  35、

  34、

  33、

  32、28这5个数的 平均数.(5分)

  (3) 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 ,34的权是 ,28的权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平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

  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目标: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绘制出复式统计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学数学有用吗?在哪儿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孩子们,最近课间活动时,我们班总喜欢闹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课间活动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调查,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动照片:

  师:这是我拍的一些你们课间活动的照片。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生观察照片说说是些什么活动?

  师:现在给你1分钟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项课外活动?

  2.出示4张单式统计表。

  师:有答案了吧,现在我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同学最经常做的哪项活动,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生:全班举手表决。

  2、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解读分析,制造冲突

  抢答游戏: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制造冲突:在刚才的抢答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条件很麻烦,

  师:那怎样解决?

  生:合并成一张表

  3.动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组最快。

  学生展示合并过程,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重复的地方去掉,更简洁)

  师: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创造了这样一个4合1的统计表,我们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复式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师板书:复式统计表

  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师小结板书:它把多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复式统计表。

  4、认识表头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朋友,你觉得哪里不合理,你想怎样改呢?

  生说。引出表头。

  请学生大声地介绍一遍表头。

  5、变式表格

  师:现在我把这个复式统计表变个样,你们还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它的组成。看来,他真的懂了,现在你们能这个表格填完整吗?

  生说,再填数据。

  6、感受优势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生再抢答,从而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师:这样观察起来确实更方便了吧。这就是咱们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7、分析数据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课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班课间会闹矛盾?

  你们能读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

  生:少拍球,会有危险。少闲逛,多看书。

  师:看来用数据说话比老师说十遍、百遍更有用。这也是我们统计的最终目的。

  三、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复式统计表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展示: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如课程表、比赛、成绩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金牌统计表

  师:孩子们,这张复式统计表完整了吗?

  [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国家 届数]

  找数据及数据的意义

  请问28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8]

  请问23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3]

  (3)快速抢答

  A、[课件出示]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B、[课件出示]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C、[课件出示]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与列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收获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六个活动项目(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好今天我们就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调查,老师有个问题男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差别也很大,合在一起调查出的结果,能较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吗?那我们该怎么调查?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近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习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5

  一、学习目标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

  (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2)(出示教材第37页问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知识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题中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五、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7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两张单式统计表(男生、女生)、学习分享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小游戏:听音乐,猜动画片片名。播放动画片视频,视频采用透明度从0—4—20—100,(6部动画片,每部10秒钟)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让学生猜出片名。

  3、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呢?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感兴趣的动画片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每人限选一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动画片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熊出没》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题。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作业设计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

  仅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或仅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复式统计表:

  既表示出男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又表示出女生最喜欢的动画片

  怎么观察复式统计表?———————横看、竖看、斜看

  表头包含的内容:片名、人数、性别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个。

  (2)是()个。

  (3)米是()个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

  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3.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可真棒!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统计的知识。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一)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1.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玩的活动,那你最喜欢下面哪种活动?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3.小组合作,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每人限选一种,看看这6项活动中的哪项最受欢迎。)

  4.完成单式统计表

  指名汇报,根据统计结果完成单式统计表。师讲解。

  课件出示。

  5.对比观察,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找共同点。

  (二)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1.统计项目都一样的.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

  教师讲解活动、人数、性别以及项目。

  2.引导学生对照三张统计表说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讨论并交流后汇报。

  3.师根据生汇报后(归纳):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丰富,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相同的表合并成一个表,从一个表中就能看到两个(或多个)统计表中的信息。

  (三)运用统计表。

  1.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教材例1第(1)、(2)题。

  2.课件出示:从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先独立思考、观察,再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发现有对爱好喜欢度较高的也有喜欢度较低的,对此要分析原因,开拓自己的思维。

  (3)全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4.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5.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思维训练。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两个单式统计表、黑板磁铁等。

  教学措施: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做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设疑激趣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请孩子当调查员现场统计人数。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尝试探究,点拨指导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三)、反馈展示,归纳提升

  出示37页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训练巩固,达标测评

  1.第37页“做一做”

  (1)现场统计

  (2)交流答案

  (3)解读信息,完成问题

  2.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五)、再设疑激趣,预习初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直观反映数据情况、内容丰富

  教学反思:

  1、《复式统计表》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入到北小学生的兴趣小组,进而呈现例题的兴趣小组活动情况。让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情况,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起经历把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行还是竖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学生通过填写数据,体会到复式统计表是前面几个同类单式统计表的综合,在一张复式统计表里能够同时反映几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而且学到了从统计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到了如何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统计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三、教具学具

  课件一张统计表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看书,诵读经典,在国学中感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与精深。你喜欢哪些活动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2、师:猜猜看,咱们班男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会是什么?女生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3、师:咱们猜的正确吗?这要验证一下,下面我们班的小统计员帮老师完成了三年级男、女生最喜欢课外活动的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播放课件。师:你们能将他们的统计结果汇总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请同学完成统计表一和二。

  要求:两人一小组,一人完成一项并检查自己同伴的结果。

  5、学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完成课件空白处,并小结。

  (二)感受复式统计的必要性。

  1、仔细观察这两张表,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我们把这种反映单一情况的统计表称为单式统计表,像这两种单式统计表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统计表。

  3、小组合作讨论合并方法。

  这一张统计表里都应该有哪些项目呢?

  4、学生汇报合并结果。投影演示。

  (三)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合并、及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

  1、师揭题:孩子们,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就叫它复式统计表。师板书:复式。学生读课题。

  2、介绍复式统计表。在这张统计表中,咱们最大的创新在哪里?(在第一个格子)这个格子啊!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表头。右上部分表示的是横栏的类别即:活动。左下部分表示的是竖栏的类别,即性别。中间是我们填写的数据,即人数。

  3、根据统计表完成问题。

  (1)参加统计的女生共有多少人?男生呢?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男生喜欢踢踢球的比女生喜欢踢球的多几人?

  (四)解读统计表并思想教育

  师: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生活运用,巩固新知

  1、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体育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以体育为例,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近五届比赛中,中国的奖牌数都在世界前三。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体育健儿的`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吧!

  课件出示。第29——31届奥运会金牌统计。

  2、统计表的项目有哪些?

  3、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下面哪些说些是正确的?

  中国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最多?(正确)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错误)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错误)

  4、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体育素养也在一天一天的改变,中国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所以每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来之不易,运动健儿们付出了许多的汗水。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我们新疆也是一个中国体育强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一路追赶,超过美国。同学们,希望在你们!

  (六)知识检测

  1、出示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男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3、女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4、你们对统计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5、统计表完成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女生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呢?板书:便于比较、简洁。

  (八)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3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页。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水彩笔一支。四人小组:一袋四边形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2、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交流)

  (2)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找到的图形有:(指名回答,课件单一闪动)

  3、导入课题。

  在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同时闪动这些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都叫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4、初步感知: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探索交流、概括特征。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

  同学们,数学书第35也有许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

  (2)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

  (3)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2、讨论,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馈)

  (2)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3、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集体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课件演示)

  4、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三)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分一分:每一小组一信封,内有六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和梯形。

  (1)活动建议:小组合作,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组长把分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分法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的分法最后出现)

  (2)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①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②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相等),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四边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③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对角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3)在学生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的引导:上下为一组对边,左右为另一组对边)

  2、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我们来看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这种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组汇报,得出结论。(在黑板上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演示一下。

  (4)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四)(机动)拓展应用。

  1、谁来帮帮我。

  (1)是一个()形,也是一个()边形。

  (2)是()边形,有()角,其中有()个直角。

  (3)图中有()个四边形。

  2、自己拿出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