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
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例2、第21页“做一做”及第23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标出物体的准确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直尺、铅笔、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确定物体位置,必须要哪些条件?
2.观察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问题,展开问题探讨。
师:同学们,台风登陆后方向发生了改变,正向B市移动,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如何利用A市这一观测点,很快画出B市和C市的位置图呢?
生:要知道两座城市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画出准确位置。
2.出示下列文字: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3.教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标出B市和C市的位置。
(1)师:那物体位置平面图该怎么画呢?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2)交流汇报。
生: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找准参照点(中心点),了解B市和C市在参照点的哪个方向和它们之间的距离,还要确定每厘米格子表示的距离。老师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B市距离A市200千米,C市距离A市300千米?
生:因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所以只需要在图上画出B市距离A市2厘米,C市距离A市3厘米就可以了。
(3)动手绘制B市和C市位置平面图。
(4)展示各位学生绘制的平面图,交流绘图体会,点评绘图效果。
(5)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这里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以谁为参照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距A市200 km”?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6)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7)说说你在绘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2.选一选:课件呈现题目。
3.课件呈现题目。
四、课堂小结
在绘图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方法步骤
1、确定方向;
2、量出角度;
3、选好单位长度;
4、确定距离;
5、画出物体的位置;
6、标出名称。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探险入手,通过对已知方向的判断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准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物体位置的确定以及路线图的描述和绘制。(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7、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北偏东、西偏南等方向的含义,熟练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熟练掌握简单路线图的绘制和描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运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绘制路线图并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方向吗?用方向可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
2、师:怎样描述和绘制简单的路线图?同桌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描述和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题。
(1)师:数对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顾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师:在方格内45°方向怎么表示?同桌间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明白正方形的对角线就把正方形的角分为两个45°的角。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7题。
(1)师:先读题,同桌间说一说这属于哪一类型的题及其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题的类型,回顾解题方法。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作图的规范)
(3)教师反馈学生仍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单位长度、角度的准确等)
(4)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1)解决第一问。
①师:要补充完整路线图,需要确定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确定从哪一段开始补充,确定图上的单位长度代表的实际距离。
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画一画。(教师巡视)
③教师示范规范图示,学生修改。(绘制路线图)
(2)解决第二问。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公共汽车返回时的路线。(点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10、11题。(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画一画)
第10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
第11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课件依次出示下列题目)
2、如图,以学校为观测点。
(1)书店在学校的(西)偏(北)(30°)方向,距离是(800)m;
(2)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偏(南)(75°)方向,距离是(400)m。
3、小军要去学校,他从家出发,先向正东方向走200 m到达超市,再向正北方向走150 m到达图书馆,再向北偏东70°方向走400 m就到达街心花园,最后向南偏东40°方向走500 m就到达学校。根据描述,画出小军行走的路线示意图。(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1、本单元的知识整体来说是不难掌握的,可以通过教材例题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层层推进,让学生感知要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确定物体的位置。而且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如图,在一块等边三角形草地的`三个顶点处分别住着一只小动物。
(1)小羊在小马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2)小兔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3)小马在小羊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4)小羊在小兔的()偏()()方向上,距离是()m;
(5)小马在小兔的()方向上,距离是()m。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每个角是60°,可知以下数据,如图:
然后根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1)西北60° 20
(2)西南60° 20
(3)东南60° 20
(4)东北60° 20
(5)正东20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特殊的图形的特点得出图中的角度和长度信息,然后找准谁是参照物。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两种意义及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渗透择优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两种意义,以及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
难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法则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2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分数乘整数,下面我将正式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过生日嘛,前几天也是小心的生日,妈妈给买了一个大蛋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来说观察得非常细致,他们每人吃了2/9个蛋糕,那你们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请你来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可真有价值,三个人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那我们列范式就是,啊对,三个2/9是多少?所以用2/9x3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算式,它有哪些特点呢?请你来说,观察的非常仔细,请坐。这个算式是分数乘整数,那像这类的算式同学们会计算吗?看同学们既疑惑又好奇的表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探究分数乘整数的奥秘。
【新授】
活动一:
这个算式我们到底该如何结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遇到困难可以借助我们学具袋中的小圆片进行摆一摆,分一分,老子相信小杜的力量是强大的。讨论完成,以端正的坐姿来示意老师。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又好又快。开始。老师看同学们都已经坐端正了,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老师看一组的同学手举的像小树林一样,那就1组的三号同学请你来说。你们小组的动手能力可真强,请多是运用小圆片来计算的,先把小圆片平均分成九份,每人吃了两份,一共涂了这样的三个两份,六份一共涂上了颜色。就是这个圆形卡片的6/9,所以他们一共吃了6/9个蛋糕。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三段二号同学请你来说,你这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请坐,是运用连加的方法,2/9x3就是,啊三个2/9香加2/9+2/9袋加2/9等于6/9,也就是约分等于2/3个。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6组一号同学请你来说,你这方法可真有创意。赶紧上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计算过程。
活动二:
同学们都看明白了吗?那这每一步又代表着怎样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9x3表示的是三个2/9相加,所以等于2/9+2/9+2/9,然后呢?对呀,我们就可以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来计算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变成了2/9+2,再加二。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计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请你来说。小脑袋可真灵活,分子上的三个二相加,表示三个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算式2x3,2x3等于六,所以结果等于6/9,9分之六,能够约分,我们在约分成最简分数2/3个。同学们,你们都想到这个方法了吗?赶紧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和同桌之间说一说。
活动三:
老师看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那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方法的阶段过程,这个六是怎么得到的呢?谁来说一说?请你来说。对呀,是2x3的积。那为什么是2x3呢?是的,以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九份,每人吃两份,三个人也就是3个2份,就是2x3,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分数和整数叫二和三是从哪里来的.?对呀,这二正好是2/9的分子,三是这个整数,看来分数乘整数,用分数中的分子去乘这个整数,分母不变。
其他同学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来说,你的小脑袋可真灵活,这样我们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像2/9x3,就等于九分加2x3,因为这九和三可以约分,我们通过约分直接就是2/3x1,这样就更简便,而且不影响结果。同学们赶紧的用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其实这个过程是我们思考的过程,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一般都会省略不写。
结合我们刚刚探索过程,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呢?请你来说跟我解答及经验又准确,请坐。分数乘整数,用分数中的分子与这个整数相乘,得到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些内容,以上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巩固练习】
接下来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同学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这么自信,请看大屏幕计算一下这两道题,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快有准确。
老师看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看来,谁来说一说第一题的答案?请你来说,同学们都同意他的答案吗?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第二题,我们一起说出他的答案。看来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了请看大屏幕。
【课堂小结】
不知不解本节课已经接近了尾声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本节课都有那些收获呢?班长你手举得最高你来说,他说啊通过本节课学习到了分数运算当中一种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中的分子与这个整数相乘,得到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看来啊本节课上特听讲非常认真,请坐!
【作业布置】
那接下来老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课下去利用今天所学习知识思考一下,我们全班40人每人吃蛋糕的三分之一需要吃掉多少蛋糕呢?下节课一起来交流讨论一下。
本节课就先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尊敬的各位考官,我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9页例1及相关练习。
内容简析
例1的教学是根据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景引入,直接给出标有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
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根据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教学中以具体情景切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借助动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东偏南30°”的含义,在观察讨论中克服教学难点。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来学习,体验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B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呈现电视播报台风警报的场景,播音员播报:目前台风中心位于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教师提问: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课件播放暂停,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以播放台风警报作为情景切入,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设B 问题引入法:课堂伊始,教师播放台风引发的灾难,教师提问:为了避免更多的灾难发生,我们面对台风需要做哪些准备?(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台风的位置以及与城市的距离,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等)。然后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启发学生交流思考,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最后,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品析: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做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9页例1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讨论疑惑。
学生在读题后,对下列问题可能会产生疑问。
(预设1:什么是“A市东偏南30°”;预设2:谁是参照点)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理解方向。
(1)师:我们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与哪个方向更接近;预设2:与A市之间的距离;预设3:角度)
(2)尝试实践操作。
①学生先在练习纸上画出只有四个方向的方位图,然后找出台风中心的大体位置。然后教师追问:现在我们能确定台风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更详细的信息。
②集体交流反馈,发现东偏南的位置不具体,还需要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东偏南30°”并结合课件动态演示。
东偏南30°是以正东方向为基准,向南偏30°。
③操作活动。请以教室为观测点,指出“东偏南30°”方向。(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演示“东偏南30°”,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位角”)
④确定距离。
教师追问:确定了方向,现在位置确定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有无数个点,只依据方向不能确定位置)
师:A市的东偏南30°方向上的点太多了,如果你沿着A市的东偏南30°一直找下去,可能会找到6号台风、7号台风。看来只有东偏南30°方向还是不行,还得有一个什么条件?(生述,师板书:距离)
(课件出示)经测量,台风中心距离A市600 km。现在请看图完整地说出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归纳小结,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测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组织计算,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么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时)
【品析: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在不断质疑中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明确需要具备方向与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对知识点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讨论后明确: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质疑二:怎样理解东偏南30°?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偏南30°,指的.是以正东方向为起始边,向南旋转30°。
质疑三:“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的含义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的含义相同,它们都是表示的同一条射线。
【品析:通过反馈质疑,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位置与方向中方向与距离的必要性,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延伸,你能在学校平面示意图上说明各个主要建筑、活动场所的位置吗?
【品析:通过交流校园平面示意图,把生活中的物体方位与平面示意图中的物体方位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确定位置,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具体的位置,并强化练习,使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例 1 的主题图,提问:这是一幅台风的路线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图,明确台风中心的位置和台风的大致走向。
2.探究新知
(1)认识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
①提问:以 A 市为观测点,台风中心在哪个方向?
②引导学生思考,明确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
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
(2)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①提问:现在你能准确地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吗?
②引导学生结合图中的比例尺,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
③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出示一些物体的位置信息,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
4.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在描述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相关习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练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准确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的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五的第 2 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然后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3.提高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五的第 3 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测量和计算,然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2)完成教材练习五的第 4 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拓展练习
(1)出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
(2)引导学生思考,拓展思维。
5.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解决位置与方向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6.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剩余习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位置的相对性,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与观测点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2.难点:根据不同的观测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例 3 的主题图,提问:你能说出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关系吗?
(2)引导学生观察图,思考问题。
2.探究新知
(1)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①提问: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什么位置?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什么位置?
②引导学生结合图进行分析,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位置的相对性。
(2)探究位置关系与观测点的关系。
①提问:位置关系与观测点有什么关系?
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③引导学生总结位置关系与观测点的关系。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出示一些物体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观测点进行描述。
4.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位置关系与观测点有什么关系?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相关习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创设情境:出示台风情境图,引出问题:台风中心在哪里?它向什么方向移动?
2.探究新知
(1)认识方向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以哪个地方为观测点。
②介绍东偏北、东偏南、西偏北、西偏南等方向的含义。
(2)确定位置
①引导学生思考: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还需要知道什么?
②明确还需要知道距离。
③结合图,让学生量出角度和距离,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
3.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2)出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
4.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在描述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相关题目。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位置的相对性,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与观测点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2.难点: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与观测点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哪些条件?
(2)创设情境:出示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引发学生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探究新知
(1)观察分析
①让学生观察图,说说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②引导学生发现观测点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2)总结规律
①组织学生讨论:位置的'相对性与什么有关?
②总结出位置的相对性与观测点有关。
3.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2)出示一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4.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位置的相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使学生在绘制路线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难点:正确绘制路线图。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回顾:如何描述物体的位置?
(2)创设情境:小明从家去学校,然后又去了图书馆,你能描述他的行走路线吗?
2.探究新知
(1)描述路线
①引导学生观察路线图,说说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
②再说说小明从学校到图书馆的行走路线。
(2)绘制路线图
①以某一地点为观测点,确定方向和距离。
②根据方向和距离逐步绘制路线图。
3.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2)让学生自己设计路线图,并进行描述和绘制。
4.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描述和绘制路线图要注意什么?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相关题目。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1-11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8篇01-12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11
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案03-31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27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1-25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