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隆中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隆中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隆中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 课堂演绎
一、导课。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再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相关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本文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网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这一段有别于上段的正面介绍,而做侧面展示,通过其朋友徐庶的推荐来渲染诸葛天才难得的人物性格。以写法而言,既是变化,又是照应承接。
第三、四两段:鱼儿问计,放“水”对策。这两段是文章的重心部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问计,既是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广告姿态,又是他考察真伪、试探深浅的手段。“三往”,见其诚:“屏人”状其密;言说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语意体现)。刘备所说,分三个方面,首是严峻局面,次是承担己责,后是求计问策。诸葛亮的回答,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以十年的潜心修为,解刘备的长期困惑。
以写法而言,这一部分又为正面展现。
最后两段,用刘备的称善和形象比喻,再一次侧面烘托诸葛亮英明睿智的形象。
通过以上串讲和粗略分析,板书本文的思路结构:
①蓄水静待(正)
②荐水替用(侧)
③问水求计
④放水对策
⑤称善情好
⑥鱼水相得
四、精研。把第四段作为精读详解的对象。为了获得直观效果,让学生提供从网上查得的东汉末各地豪强的割据图和三国鼎立图,前者照应诸葛亮指定蓝图方略时的天下形势,后者印证诸葛亮终生为之奋斗而形成的实际局面。同时,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将文字读顺,大意读懂;再师生合作探究;诸葛亮隆中潜卧十年,精心为刘皇叔度身打造的战略蓝图是什么?对于天下形势,诸葛亮是如何依次进行分析的?刘备的优势及其一统天下的策略方针是怎样的?在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大体的共识,板书如下:曹操人谋转强百万之众挟天子不可争锋孙权贤能为用国险民富江东三世为援不图
荆州 其主不守 用武之国 环境优越
益州 璋弱鲁北 人思明君 高祖成业
优势:帝室 信义
策略:西和南抚 外结内修
蓝图: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
严密的推理分析,具有谨严的逻辑结构。诸葛亮身居茅庐,何以能够如此明察天下呢?引导学生就文章和诸葛亮自身的修养寻找答案。第一段中透露有二:一是高远的志向;二是高朋相交。就修为说,诸葛亮《诫子书》有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十年隐居,一朝出山,浓墨重彩写春秋,诸葛亮在躬耕垄亩、立志远图之初,实在比我们同学大不了几岁。此中启迪在哪?当要提及。
五、背诵。师生同背,重申开读时的要求。
第三步 影视放映
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关诸葛亮出山的内容于课堂上放映,要求学生将直观形象和根据文字所想像的形象两相比较,看看何处是严格依据史实,哪些地方有较大的艺术加工。
第四步 基础检验
1、注音:垄 诣 胄 沔 箪
2、解释几组多义词:
为 ①好为《梁父吟》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者 ④贤能为之用
谓 ①谓为信然 ②谓先主曰
已 ①自董卓已来 ②已拥百万之众 ③志犹未已
将 ①则命一上将 ②将荆州之军 ③计将安出
3、整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
第五步 拓展延伸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五首(副)以上。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
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3、与家人交流对诸葛亮的看法,尤其注意倾听父母的意见。
《隆中对》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凡三往】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义:一天天
今义:太阳
【遂用猖獗】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
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隆中对》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革,名词作状语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隆中对》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隆中对》字词归类复习
读一读写一写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倾颓(tuí)
度(duó)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壶浆 屯(tún)新野
(2)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挑选】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3)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4)一词多义
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c已经: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将【a将领:则命一上将 b调动,率领:将荆州之军 c君谓计将安出】
(5)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古:常常; 今:每当】
此人可就见 【古:接近,趋向; 今:副词,表结果】
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回顾】
主上蒙尘 【蒙受风光,专指皇帝遭难出; 今:蒙上灰尘】
遂用猖獗 【古:失败; 今: 猖狂】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天日】
隆中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倾颓(tuí)屯(tún)新野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
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④为:a.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
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
b.今义:允许,赞许
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
b.今义:多用作连词
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
b.今义:国家
三、重点语句解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把自己比作齐国名相管仲、燕国名将乐毅,当时的人没有承认他这种说法。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写诸葛亮自比管、乐,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也记述了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同于芸芸众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人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写出了诸葛亮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诸葛亮,就如同鱼儿得到水一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课外知识拓展
学了《隆中对》,你知道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隆中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案:隆中对02-05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5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6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2-07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12-29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8-27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09-25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