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2023-01-16 08:16:0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情境图中的素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教学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总结11-16

数学集体备课工作计划03-09

小学数学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01-05

集体备课论文04-06

数学集体备课工作计划8篇03-20

数学备课教案02-04

小学数学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精选12篇)10-31

数学大班备课教案03-25

数学备课教案优秀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