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3-01-17 17:15:04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数学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课件的观赏和对试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们理解 "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的具体描述,增加孩子们的理论水平. 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2. 能力目标:采取老师点拨孩子们自己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的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培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从对概率的感受拓展到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加孩子们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 并增加孩子们的实践知识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经历活动过程,加强与他人交流和协作,发展思维能力,增强人文意识.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四、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践创新

  五、教具准备:PowerPoint Flash 计算机投影仪 乒乓球若干 塑料袋 一副扑克

  六、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教师用投影仪给出课件,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教师出示教材第195页的三副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产生兴趣.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1、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让孩子们感觉到本章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知.

  2、 通过课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如果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思考,就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在课件中打出标题,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2、教师出示教材第196页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从生活现象到数学问题,自然过渡,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利用课件中的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积极的展开思维,加深印象,使学生掌握"三个事件"的'概念,并能初步的和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结合. 形成自己独有的对概念的理解,学会判别"三个事件"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推理,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方法。并在研讨的过程中总结概念,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总结.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玩中学"是他们最高兴做的事情,提高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做到人文教学.

  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而许多人的力量是大的,让所有人都动起来,举出的例子肯定要比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许多,寻求规律与更多的答案,让整个课堂进入高潮.

  研讨探究 1、 教师介绍"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在介绍概念的过程中穿插着实例,便于让孩子们理解.

  2、 用课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判断属于哪些事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根据本节的引入部分,将问题变通,提出2个新问题,用课件给出,让学生回答问题.

  4、 让学生们玩抽扑克牌的游戏,用课件打出背景问题,让学生们一边"玩",一边学习.

  掌握概念,能灵活的运用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观察思考,猜想推理,小组回答问题.

  参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发散探究 1、 以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分析分别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三个事件",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成果,感受"三个事件".

  2、 让学生玩摸彩球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三个事件"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3、 给出一些练习,让孩子们回答,老师点拨、纠正和表扬赞赏. 孩子们分组交流、合作探索,教师予以点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请大家谈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1、 学会了怎样判断"三个事件".

  2、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了,我们要保护环境. 学生畅所欲言 师生共同小结,达到师生胡动,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再度达到高潮.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第一章 1·4公式 1·5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公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对简单公式的导出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会解简单的方程及会利用简易方程解实际问题;

  3、初步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下面讲述这几点的主要内容:

  1、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的一类重要应用就是公式,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公式。

  如:(1)s=vt(路程公式), (速度公式), (时间公式)

  (2)梯形面积公式:

  (3)圆的面积公式:

  (4)s圆环=

  2、方程中的.有关概念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

  (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

  二、典型例题

  例1、图示是一个扇环,外圆半径是r,内圆半径是r,扇环的圆心角为n,写出扇环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当r=8cm,r=4cm,n=60°时的扇环面积( 取3.14,结果取一位小数)。

  分析:扇环面积可以看作是环形面积的一部分,因为环形的圆心角是360°,所以圆心角是n的扇环面积是环形面积的 。

  解: 当r=8cm r=4cm n=60°时,

  答:扇环的面积约是25.1cm2。

  说明:(1)公式计算时单位要一致,计算过程中一般不写单位,最后结果才写出单位,并用括号将单位括起来。

  (2)上面所用的求扇环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上的转化思想。一般在计算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时,都有采用此法,即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

  例2、一根钢管它的截面是一个圆环,圆环的外圆半径是r=10cm,内圆半径r=8cm,钢管长l=100cm。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4

  学习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 培养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学习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坐标纸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

  二、探索与思考

  (一)探索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1、实验探索

  将吉普车从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

  它的坐标是 。

  把吉普车从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2、总结 新 课 标第一 网x k b1.com

  归纳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a是正数)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b是正数)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 )).

  归纳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把点(x,y)的横坐标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点(x,y)纵坐标加(或减去)一个正数b,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

  3、对应练习:

  ①已知点 ,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点 (____,___),再将 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点 (____,____).

  ②已知线段AB的两个端点 , ,将线段AB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点A、B的坐标分别变为_________、____.

  3、思考:

  如何平移A(-2,1)得到A’?

  提示:可将点A

  ①先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 个单位长度;

  ②先向下平移 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

  总结:点的斜向平移,可通过点的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二)探索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1 、例题探索 如图,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有A1 ,B1 ,C1 。

  猜想: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

  猜想: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 、思考(接例题)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

  标都加 3,纵坐标不变;纵坐标都

  加2,横坐标不变分别能得到什么结论?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

  减 6,纵坐标减5,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3、总结:图形的斜向平移,可通过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4、归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__ _(或向_ ___)平移_ __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__ _(或向 _ _) 平移__ _个单位长度.

  三、对应练习

  如图,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 经平移后对应点为 ,将三角形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三角形 .画出三角形 ,并写出三个顶点 的坐标.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A 组题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点P(-1,-2)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是 。

  2. 将P(- 4,3)沿x轴负方向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负方向平移两个单位长度,所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3. 将点A(4,3)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其坐标的变化是 。

  4. 已知AB∥x轴,A点的坐标为(3,2),并且AB=5,则B的坐标为 。

  5. 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1,4),(1,1),(-4,-1),现将这三个点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三个顶点的坐标是( )

  A、(-2,2),(3,4),(1,7) B、(-2,2),(4,3),(1,7)

  C、(2,2),(3,4),(1,7) D、(2,-2),(3,3),(1,7)

  6.如右图,将平行四边形ABCD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可以得 到A’B’C’D’,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指出其各个顶点的坐标。

  B组题

  1. 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C(4,7),则点B(–4,–1)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 将点P(-3,y)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x,-1),则xy=_______ 。

  3. 有相距5个单位的两点A(-3,a),B(b,4),AB//x轴,则a= ,b= 。

  4. 三角形DEF是由三角形ABC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D(1,-1),则点B(1,1)的对应点E、点C(-1,4)的对应点F的坐标分别为 ( )

  A、(2,2),(3,4) B、(3,4),(1,7)

  C、(-2,2),(1,7) D、(3,4),(2,-2)

  5. 如图(2),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将三角形ABC作同样的平移到三角形A1B1C1。求A1、B1、C1的'坐标。

  C组题

  1. 将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乘以-1,纵坐标不变,则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是关于 对称。

  2. 三角形COB是由三角形AOB经过某种变换后得到的图形,观察点A与点C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如果三角形AOB中任意M的坐标为(x,y),它的对应点N的坐标是什么?

  3. 如图所示的鱼是将坐标为(0,0),(5,4),(3,0),(5,1),(5,-1),(3,0),(4,-2),(0,0)作如下变化:

  ①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

  ②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

  ③纵坐标、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

  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图案与

  原来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4.如图,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m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m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m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5m到达A4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相对于点O,机器人走到A6点时是何位置?

  六、拓广探索

  1、求数轴上线段中点的坐标

  (1)如图,在x轴上,点A的坐标为3,点B的坐标为5,你认为怎样求AB的中点C的坐标?

  (2)如图,在x轴上,点A的坐标为-4,点B的坐标为2,你认为怎样求AB的中点C的坐标?

  2、在右图中描出点A(2,1)和B(6,7),连结AB,找出AB的中点的坐标,并将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与线段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内容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

  2.难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抽样调查举例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两种方法,能从事调查过程,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用表格、析线图反映数据信息。

  2.能力目标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能合理地处理数学信息,逐步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抽样调查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敢于面对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差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与创造中获得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遵循新“课标”,贯彻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选择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为例子进行教学,拓展课堂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建立统计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掌握统计的方法和原理。

  2.采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学,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二)学法

  1.指导学生学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活动目标

  体验统计调查的全过程,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确定样本,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确定方案

  1.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的普及,中小学生的视力普遍下降,专家呼吁要保护学生的视力。我市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怎样?我们又如何获取这一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自学第156页第一、二和三自然段)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了解本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1)调查本市中小学生视力的情况;(2)调查方法:①全面调查;②抽样调查。激发学生活动愿望,从而达到全员参与活动的过程。

  2.制定调查方案

  (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

  据统计,我市学生有67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巨大数据,怎样调查才能既省时又省力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呢?请看两则阅读材料:

  材料一:数据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获得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和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

  材料二:几种常用的抽样方式。一是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样本,这种抽样方式能使总体中每一个单位有同等机会被抽中,这种方式是抽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二是类型随机抽样,这种方式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分类,然后再从各类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这是一种将分组法和抽样法结合起来的方式;三是机械抽样,这种方式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相同个数据的个体,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四是整群随机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然后再从其中随机抽取一些群,并对抽中各群中的全部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各样本群中所包含的单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种抽样方法抽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个体而是群。

  (老师参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不同的个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上述两篇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获得数据的方法以及在统计中常用的抽样方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并设计出抽样调查的方案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如果为了获得我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数据,找出保护视力的措施,我们采用问卷调查,那么调查问卷中应包括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编制调查问卷,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设制调查问卷,根据讨论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调查生活中影响视力的不良习惯,从而设计调查问卷,这样设计是出于新教育理念中,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二)实施方案合作完成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调查对象。全市有29所高中,400所初中,1 000多所小学,怎样选取调查学校及人数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全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呢?

  (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得出结论:采取抽样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的学校

  高中选取2所:城区一所、农村一所;初中选取三所:市直一所、郊区一所、农村一所;小学选取四所:市直一所、区直一所、市郊一所、农村一所。

  (2)确定调查人数

  高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初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小学每年级抽取50人,共300人,在抽取的人数中男女生各半。

  (3)确定调查时间

  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调查。

  2.分小组活动进行调查

  全班分成三个大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高中组分成六个小组(两人一组)分别调查两所高中的每个年级的学生;初中组分成9个小组(两人一组),三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小学组分24个小组,四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各小组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让学生经过先思后议,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抽样调查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在生活中通过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并且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观念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整理数据

  1.各组展示调查数据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采用画图的方式或列举的方式表示;

  (2)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统计图起什么作用?你知道的统计图有哪些?

  2.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后填入下表格中。(课件展示表格)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

  3.描述数据

  (1)学生交流各自数据,画出高中、初中、小学学生视力折线图;

  (2)根据活动统计的数据,画出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视力统计图。(课件展示学生画出的折线图)

  主要让学生掌握抽样调查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由数到形,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从而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四)展示结果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据(通过观察表格、折线图,学生进行讨论)

  (1)高中、初中及小学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2)城区、农村学生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3)男生、女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所占比例?

  (4)使用电脑时间长短对视力的影响如何?

  2.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能有:(课件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

  (1)高、初、小随年级升高,学生视力不良率也升高;

  (2)城区的学生比农村学生视力的不良率高;

  (3)看电视、用电脑时间长影响学生视力。

  (4)全市的视力情况。

  在第三学段“课标”要求,通过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从事统计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是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使学生在分析数据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反馈练习及作业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本校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2)针对调查统计结果,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号召本校全体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力。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分析的基本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和调查结果的应用。

  (六)小结

  引导同学们对这次活动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收获和体会以及为防止视力变坏应该采取的措施。

  六、活动设计说明

  (一)依据“课标”,本节课分三个教学活动环节: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认知本次活动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讨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建立活动方案。这个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统计的基本思想,编制调查问卷;第二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数据,灵活地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实现主动参与合作的目的;第三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展示成果,互动互补,完成活动目的。分小组展示成果,在交往互动中实现互补过程,使学生对抽样调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表现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为了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即使样本的统计值近似总体的参数值,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抽样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

  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

  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7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

  ⑴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多边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表示多边形必须按顺序书写,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如五边形ABCDE.

  ⑵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⑶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画一个五边形ABCDE,并画出所有的对角线.知识点二: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______,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C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______多边形.

  知识点二:正多边形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

  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推导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内角和为_____°,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______°.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4、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出这个结论?结论:。

  探究2: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观察图3,?请填空:

  (1)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2)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

  它们将六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请填空: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___________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4:如图8,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问题:如果将六边形换为n边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结果还相同吗?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与运用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

  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5.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五边形的对角线有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8.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则它的每一个外角为

  9.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

  1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锐角最

  (三)解答题

  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2、在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若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

  5.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

  (1)求它的边数;(2)求少的那个内角的度数.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利国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

  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六.点评

  潘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叁与者。的确,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建立是首要的,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边形纸模

  五、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整理和复习有关这些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七、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九

  板书设计

  S=ah÷2

  S=abS=ah

  S=(a+b)h÷2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0

  【学习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列车在铁轨上行驶,速度为100千米/小时,

  (1)当行驶2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行驶t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苹果的原价是p元,按8折优惠出售,则单价是___________

  3、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的产量的m倍,则去年的产量是____________

  4、长方体的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用式子表示体积为______________

  5、数n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

  请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二、合作探究:(自学书本P56解决下列问题)

  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注意:单独的 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也叫单项式.

  三、应用新知

  1、下列各式:① abc; ② 2a-b; ③b2; ④-5ab2; ⑤ a(m+n); ⑥-xy2;

  ⑦-5; ⑧y; ⑨ ;⑩ ;(11) 中,单项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填表

  单项式

  系数

  次数

  3、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字母a和数字1都不是单项式()

  (2) 可以看作 与3的乘积,所以式子 是单项式()

  (3)单项式xyz的次数是3()

  (4)- 这个单项式系数是2,次数是4()

  4、如果单项式 的次数是5,求n的值。

  5、思考:单项式 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多少?

  注意事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四、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3a+b;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8)8 (9) 。

  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项式xn的系数是0,次数是n;

  B、单项式-x5y 的系数是-1,次数是5;

  C、单项式22ab2c系数是0,次数是6 ;

  D、单项式 的系数是- ,次数是3.

  3、下列代数式:-mn; ; ;-x3。系数为1的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系数为 的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次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二次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

  4、填表

  单项式

  10%b

  所含字母

  系 数

  次 数

  5、如果 是关于x、y的5次单项式,且系数是4,求m、n的值.

  五、小结与反思

  1我的收获是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是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1

  学习目标: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学习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

  二、探索与思考

  (一)探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1、观察 P49图6.2-1

  不管是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幅地图,它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如图6.2-1,这是北京市地图的一部分,你知道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吗?

  2、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 m,再向北走200 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 m,再向北走350 m,最后再向东走50 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 m,再向东走300 m,最后向南走75 m.

  问题1: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解:以 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正北方向为 轴、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取比例尺为1:10000,则小刚家(150,200),小强家( , ),小敏家( , )。

  问题2: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答: 因小刚、小强、小敏都是从学校出发的,所以选取 为原点,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他们的坐标.

  问题3:图中学校右边的数字“50”表示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预先规定图中的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100m,那么学校右边的数字“50”应该改为多少?

  (二)归纳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____________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___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______________,在坐标轴上标出__________;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_______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四、 应用:

  (一)如图,如果以中心广场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方向为x轴正方向,正北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请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二)思考:

  1、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告诉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100,300)”.

  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

  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吗?

  2、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能够准确表示汶川这个地点的位置的是( )

  A.北纬31° B.东经103.5°

  C.浙江省金华市的西北方向上 D.北纬31° ,东经103.5°.

  2.如图,是一个8×8的球桌,小明用A球撞击B球,到C 处反弹,再撞击桌边D处,请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表示各点的位置.

  3.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某一公园的各个景点.

  菊花园:从中心广场向北走150米,再向东走150米;

  湖心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50米,再向北走100米;

  松风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00米,再向南走50米;

  育德泉:从中心广场向北走200米.

  4、如图,以公园的湖心亭为原点,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取比例尺为1∶10 000,而且取实际长度100米作为图中的1个单位长度,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如果湖心亭在西门的正东方向200米处,请在图中描出西门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2)从湖心亭向东走100米,再向北走200米就到游乐场,请在图中描出游乐场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3)若博览会的坐标是(3,3),描出它的位置,说明它在湖心亭的什么方向上,与湖心亭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精确到米).

  (4)若牡丹园的位置是在湖心亭的南偏东70的方向上,你能确定牡丹园的位置吗?如果同时知道牡丹园在博览会的正南方向呢?如果能够,写出它的坐标(精确到0.1).

  5、如图,如果点A的横坐标是3,你能求出它的纵坐标吗?你能由此求出点B的坐标吗?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2

  7.3.1多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2.如图(2),O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连接OA、OB、OC、OD可以得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3.如图(3),O在五边形ABCDE的AB上,连接OC、OD、OE,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4.如图(4),过A作六边形ABCDEF的对角线,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3

  复习目标:

  1、复习频数与频率的相关概念

  2、复习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折线图等相关知识

  3、能从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专题一:频数与频率

  (1)(2)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

  例1.如下表是某班21名男生100m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

  组别(秒)频数频率

  12.55-13.552

  13.55-14.555

  14.55-15.557

  15.55-16.554

  16.55-17.553

  (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

  (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

  (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

  组别(分)频数频率

  14

  2

  36

  48%

  51

  例2.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

  1,2,2,2,1,3,4,2,2,2,2,3,

  1,3,4,5,3,2,1,2,2,3,2,3,2。

  (1)请填写如右的频数分布表:

  (2)求出等待时间为2分和3分的

  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专题二:频数(频率)分布表、分布直方图

  1.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极差(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决定分点(4)列频数分布表或画分布直方图

  2.例题分析

  例1抽查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次)81,73,77,79,80,78,85,80,68,90,80,89,82,81,84,72,83,77,79,75。

  请制作表示上述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列出频数分布表,为方便起见,我们也给出组中值的数据

  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表

  组别(秒)组中值频数

  67.5~72.5702

  72.5~77.5754

  77.5~82.5809

  82.5~87.5853

  87.5~92.5902

  (2)分别以横轴上每组别两边界点为端点的线段为底边,作高为相应频数的矩形,就得到所求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例2.请观察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被检查的矿泉水总数有多少种?

  ⑵被检查的矿泉水的最低pH为多少?

  ⑶组界为6.7——9.3这一组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每一组包括前一个边界值,不包括后一个边界值)

  ⑷根据我过2001年公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饮用水的pH应在6.5~8.5的范围内,被检测的矿泉水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有多少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检测

  1、在一次选举中,某同学的选票没有超过半数,那么其频率()

  A.大于50%B.等于50%C.小于50%D.小于或等于50%

  2.对某班40名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适当分组后成绩落在80~90这个小组的频率是20%,那么成绩落在80~90这个分数段的人数是()

  A.20B.10C.8D.12

  3.一组数据的频率反映了()

  A.数据的多少B.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

  C.这些数据的离散程度D.这些数据所占总数比例的大小

  4.已知一组数据:1821292318202219232421

  192422172223192117

  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其中17~19这一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

  A.5,25%B.6,30%C.8,40%D.7,35%

  5.将一批数据分成若干小组,那各组的频数是指;频率是指.

  6.小明1分钟内共投篮75次,共进了45球,则小明进球的频率是.

  7.某校七年级学生有1080人购买校服,校服按小号、中号、大号、加大号四种,在调查得到的数据中,小号、中号、大号出现的频数分别是250,420,250,则加大号出现的频率是.

  8.某自行车厂再一次检查中,从2000辆自行车中抽查了100辆,其中有2辆不合格,则出现次品的`频率是,2000辆自行车中有辆为不合格产品.

  9.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某单位举办了英语培训班,100名职工在一个月内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1)这个月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为次.

  (2)参加次数最多的职工频率是.

  次数45678

  人数1520302015

  10.今年4月,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机构开展了青少年形体测评.专家组随机抽查了某市若干名初中学生坐姿、站姿、走姿的好坏情况.我们对专家的测评数据作了适当处理(如果一个学生有一种以上不良姿势,我们以他最突出的一种作记载),并将统计结果绘制了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11-1-2中所给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两幅统计图补充完整;

  (2)在这次形体测评中,一共抽查了名学生,如果全市有10万名初中生,那么全市初中生中,三姿良好的学生约有人;

  (3)根据统计结果,请你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1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某青少年研究所随机调查了大连市内某校100名学生寒假中花零花钱的数量(钱数取整数元),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调查数据制成了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分组频数频率

  0.5~50.5_______0.1

  50.5~______200.2

  100.5~150.5_____________

  ______200.5300.3

  200.5~250.5100.1

  250.5~300.550.05

  合计100________

  (1)补全频率分布表;

  (2)研究所认为,应对消费150元以上的学生提出勤俭节约的建议.试估计应对该校1000名学生中约多少名学生提出这项建议?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4

  学习目标: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学习重点:根据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

  学习难点:探索特殊的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预习疑难: 。

  2、填空:①规定了 、 、 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

  ③画数轴时,一般规定向 (或向 )为正方向。

  二、探索与思考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观察:在数轴上,点A的坐标为 ,点B的坐标为 。

  即: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 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 。

  反过来,知道数轴上的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2、思考:能不能有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

  3、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 、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习惯上取向 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 或 ,取向 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

  4、点的坐标:

  我们用一对 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 。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 上的数值,b是点在 上对应的数值。

  (二)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

  1、以A(2,3)为例,表示方法为:

  A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 ,A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 ,

  A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记作:A(2,3)

  2、方法归纳:由点A分别向X轴和 作垂线。

  3、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4、活动:你能说出点B、C、D的坐标吗?

  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不要写反。

  5、思考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 , ),

  x轴上的点纵坐标都是 , y轴上的横坐标都是 。

  横轴上的点坐标为(x,0) ,纵轴上的点坐标为(0,y)

  (三)象限:

  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2、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你能说出上面例子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三、理解与运用

  1、在游戏中学数学:以某同学为原点,以他所在的横排为x轴,以这一组为y轴,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1)下面大家一起找一找自己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什么?

  (2)下面这些坐标分别表示谁的位置? A(2,1);B(2,-1);C(-1,1);D(0,3);E(0,-1)

  2、例 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3、归纳:点的位置及其坐标特征:

  ①.各象限内的点;

  ②.各坐标轴上的点;

  ③.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④.对称于坐标轴的两点;

  ⑤.对称于原点的`两点。

  4、对应练习:教材43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若点M(x,y)满足x+y=0,则点M位于( )。

  (A)第一、三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B)x轴上;

  (C) x轴上; (D)第二、四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2、第四象限中的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 )

  (A)a (B)-a (C)-b (D)b

  3、点A(-m,1-2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第一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A)m>0.5 ;(B)m<0.5 m="">0 ; (D)m<0 。

  (二)填空题:

  1、点P(3,-4)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2、已知A(a,6),B(2,b)两点。

  ①当A、B关于x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②当A、B关于y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③当A、B关于原点对称时,a=_____;b=_____。

  六、解答题

  1.在下图中,分别写出八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

  2.下图是画在方格纸上的某岛简图.

  (1)分别写出地点A,L,O,P,E的坐标;

  (2)(4,7)(5,5)(2,5)所代表的地点分别是什么?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探究Ⅰ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 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 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 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 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 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 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________;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________;③由于进价________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60+0.5×0.011t.

  白炽灯的费用(元):3+0.5×0.06t.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 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xx、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

  时间(小时)1000200025003000节能灯的费用(元)白炽灯的费用(元) 学生填完表格后,展示由表格数据制成的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师生共同得出:照明时间不同,作出的选择不同.

  由于在前面的第二节,学生已经学过“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的一道例题,因此学生应该能较熟练地完成表格中的特值试探.又因为七年级学生的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再给出统计图,完成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4.方程建模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使用时间为多少(小时)时,这两种灯的费用相等吗?

  列出方程:

  60+0.5×0.011t=3+0.5×0.06t

  5.合作交流 解释拓展

  (1) 照明时间小于2327小时,用哪种灯省钱?照明时间超过2327小时.但不超过3000小时,用哪种灯省钱?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

  (2) 如果计划照明3500小时,则需购买两个灯,设计你认为合理的选灯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购灯方案只有三种:①两盏节能灯;②两盏白炽灯;③一盏节能灯、一盏白炽灯.

  学生计算各种方案所需费用.

  关于选灯方案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先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计算理由,然后对学生得出“使用节能灯3000小时,白炽灯500小时”的结论,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理论依据,列式验证:

  设节能灯的照明时间为t(小时),那么总费用为:

  60+3+0.5×0.011t+0.5×0.06(3500-t)=168-0.0245t(0≤t≤3000)

  观察上式可看出,只有当t=3000时,总费用最低.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并从交流中获益的学习习惯,综合各方面信息的能力.讨论2需要考虑的情形不只一种,通过这一问题,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品质.此处渗透着函数、不等式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为后面学习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

  6.反馈练习

  一家游泳馆每年6~8月出售夏季会员证,每张会员证80元,只限本人使用,凭证购入场券每张1元,不凭证购入场券每张3元,讨论并回答:

  (1) 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与不购证付相同的钱?

  (2) 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比不购证更合算?

  (3) 什么情况下,不购会员证比购证更合算?

  适时的反馈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课学到了什么”,各组发言交流体验、教师总结:

  五、设计说明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因此我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依据数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树立方程建模思想

  突出解释与应用,渗透函数、不等式、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某种商品因换季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的七五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定价的九折出售将赚20元.问这种商品的定价为多少元?

  (2) 某商店为了促销A牌高级洗衣机,规定在元旦那天购买该机可以分两期付款,在购买时先付一笔款,余下部分及它的利息(年利率为5.6%)在明年的元旦付清,该洗衣机售价是每台8 224元,若两次付款相同,问每次应付款多少元?

  (3) 工厂甲、乙两车间去年计划共完成税利720万元,结果甲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5%,乙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0%,两车间共完成税利812万元,求去年两个车间各超额完成税利多少万元?

  (4) 一辆汽车用40千米/时的速度由甲地驶向乙地,车行3小时后,因遇雨平均速度被迫每小时减少10千米,结果到达乙地时比预计的时间晚了45分钟,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5) 甲、乙两人合办一小型服装厂,并协议按照投资额的比例多少分配所得利润,已知甲与乙投资比例为3∶4,第一年共获利30 800元,问甲、乙两人可获利润多少元?

  (6) 有人问老师班级有多少名学生时,老师说:“一半学生在学数学,四分之一学生在学音乐,七分之一的学生在读外语,还剩六名学生在操场踢球.”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吗?

  (7) 某人10时10分离家去赶11时整的火车,已知他家离车站10千米,他离家后先以3千米/时的速度走了5分钟,然后乘公共汽车去车站,问公共汽车每小时至少走多少千米才能不误火车?

  综合运用

  4.某市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是每度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度,超出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

  (1) 某户五月份用电84度,共交电费30.72元,求a;

  (2) 若该户六月份的电费平均为每度0.36元,求六月份共用电多少度?应交电费多少元?

  5.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市政府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不超过10吨部分,按0.45元/吨收费;超过10吨而不超过20吨部分,按0.80元/吨收费;超过20吨部分,按1.5元/吨收费.现已知李老师家六月份缴水费14元,问李老师家六月份用水多少吨?

  6.一支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有一名队员以45千米/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调转车头,仍以4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你知道这名队员从离队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吗?

  7.有8名同学分别乘两辆轿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轿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时出现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这时惟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轿车,连司机在内限乘5人,这辆小轿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这8名同学都能赶上火车吗?

  拓广探索

  8.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价的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相同.你知道哪家旅行社更优惠吗?

  初一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

  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 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c.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同号得

  (-)×(+)= 异号得

  (+)×(-)= 异号得

  (-)×(-)=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 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

  (-2)×3= -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点评】:本节课张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密切社会生活的问题情景—抗旱,由此引入新课,并利用学生熟悉的数轴去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充分体现了课程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自我建构的过程等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我生成的过程。

  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张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设计了问题训练单,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了法则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和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对比,通过讨论、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得以优化。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当新知识获得之后,必须按一定方式加以组织,为新知识找到“家”,并为新知识“安家落户”。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张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个人性格不同,采用异质分组,使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对交流、互换角色,达到了性格互补的目的。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的认识都得到完善,这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们也同时看到在新课引入和法则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的设计与教材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我们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深加工、再创造,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5篇01-18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5篇01-20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5篇)01-18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合集15篇)01-19

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04-01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设计08-26

初一语文《论语》教案设计08-25

《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设计08-04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设计10-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数学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课件的观赏和对试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们理解 "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的具体描述,增加孩子们的理论水平. 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2. 能力目标:采取老师点拨孩子们自己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的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培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从对概率的感受拓展到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加孩子们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 并增加孩子们的实践知识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经历活动过程,加强与他人交流和协作,发展思维能力,增强人文意识.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四、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践创新

  五、教具准备:PowerPoint Flash 计算机投影仪 乒乓球若干 塑料袋 一副扑克

  六、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教师用投影仪给出课件,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教师出示教材第195页的三副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产生兴趣.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1、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让孩子们感觉到本章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知.

  2、 通过课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如果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思考,就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在课件中打出标题,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2、教师出示教材第196页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从生活现象到数学问题,自然过渡,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利用课件中的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积极的展开思维,加深印象,使学生掌握"三个事件"的'概念,并能初步的和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结合. 形成自己独有的对概念的理解,学会判别"三个事件"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推理,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方法。并在研讨的过程中总结概念,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总结.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玩中学"是他们最高兴做的事情,提高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做到人文教学.

  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而许多人的力量是大的,让所有人都动起来,举出的例子肯定要比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许多,寻求规律与更多的答案,让整个课堂进入高潮.

  研讨探究 1、 教师介绍"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在介绍概念的过程中穿插着实例,便于让孩子们理解.

  2、 用课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判断属于哪些事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根据本节的引入部分,将问题变通,提出2个新问题,用课件给出,让学生回答问题.

  4、 让学生们玩抽扑克牌的游戏,用课件打出背景问题,让学生们一边"玩",一边学习.

  掌握概念,能灵活的运用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观察思考,猜想推理,小组回答问题.

  参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发散探究 1、 以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分析分别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三个事件",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成果,感受"三个事件".

  2、 让学生玩摸彩球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三个事件"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3、 给出一些练习,让孩子们回答,老师点拨、纠正和表扬赞赏. 孩子们分组交流、合作探索,教师予以点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请大家谈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1、 学会了怎样判断"三个事件".

  2、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了,我们要保护环境. 学生畅所欲言 师生共同小结,达到师生胡动,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再度达到高潮.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第一章 1·4公式 1·5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公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对简单公式的导出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会解简单的方程及会利用简易方程解实际问题;

  3、初步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下面讲述这几点的主要内容:

  1、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的一类重要应用就是公式,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公式。

  如:(1)s=vt(路程公式), (速度公式), (时间公式)

  (2)梯形面积公式:

  (3)圆的面积公式:

  (4)s圆环=

  2、方程中的.有关概念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

  (1)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

  二、典型例题

  例1、图示是一个扇环,外圆半径是r,内圆半径是r,扇环的圆心角为n,写出扇环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当r=8cm,r=4cm,n=60°时的扇环面积( 取3.14,结果取一位小数)。

  分析:扇环面积可以看作是环形面积的一部分,因为环形的圆心角是360°,所以圆心角是n的扇环面积是环形面积的 。

  解: 当r=8cm r=4cm n=60°时,

  答:扇环的面积约是25.1cm2。

  说明:(1)公式计算时单位要一致,计算过程中一般不写单位,最后结果才写出单位,并用括号将单位括起来。

  (2)上面所用的求扇环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上的转化思想。一般在计算比较复杂的图形的面积时,都有采用此法,即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

  例2、一根钢管它的截面是一个圆环,圆环的外圆半径是r=10cm,内圆半径r=8cm,钢管长l=100cm。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4

  学习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 培养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学习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坐标纸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

  二、探索与思考

  (一)探索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1、实验探索

  将吉普车从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

  它的坐标是 。

  把吉普车从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2、总结 新 课 标第一 网x k b1.com

  归纳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a是正数)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b是正数)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 )).

  归纳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把点(x,y)的横坐标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点(x,y)纵坐标加(或减去)一个正数b,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

  3、对应练习:

  ①已知点 ,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点 (____,___),再将 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点 (____,____).

  ②已知线段AB的两个端点 , ,将线段AB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点A、B的坐标分别变为_________、____.

  3、思考:

  如何平移A(-2,1)得到A’?

  提示:可将点A

  ①先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 个单位长度;

  ②先向下平移 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

  总结:点的斜向平移,可通过点的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二)探索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1 、例题探索 如图,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有A1 ,B1 ,C1 。

  猜想: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

  猜想: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 、思考(接例题)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

  标都加 3,纵坐标不变;纵坐标都

  加2,横坐标不变分别能得到什么结论?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

  减 6,纵坐标减5,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3、总结:图形的斜向平移,可通过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4、归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__ _(或向_ ___)平移_ __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__ _(或向 _ _) 平移__ _个单位长度.

  三、对应练习

  如图,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 经平移后对应点为 ,将三角形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三角形 .画出三角形 ,并写出三个顶点 的坐标.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A 组题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点P(-1,-2)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是 。

  2. 将P(- 4,3)沿x轴负方向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负方向平移两个单位长度,所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

  3. 将点A(4,3)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其坐标的变化是 。

  4. 已知AB∥x轴,A点的坐标为(3,2),并且AB=5,则B的坐标为 。

  5. 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1,4),(1,1),(-4,-1),现将这三个点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三个顶点的坐标是( )

  A、(-2,2),(3,4),(1,7) B、(-2,2),(4,3),(1,7)

  C、(2,2),(3,4),(1,7) D、(2,-2),(3,3),(1,7)

  6.如右图,将平行四边形ABCD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可以得 到A’B’C’D’,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指出其各个顶点的坐标。

  B组题

  1. 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C(4,7),则点B(–4,–1)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 将点P(-3,y)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x,-1),则xy=_______ 。

  3. 有相距5个单位的两点A(-3,a),B(b,4),AB//x轴,则a= ,b= 。

  4. 三角形DEF是由三角形ABC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D(1,-1),则点B(1,1)的对应点E、点C(-1,4)的对应点F的坐标分别为 ( )

  A、(2,2),(3,4) B、(3,4),(1,7)

  C、(-2,2),(1,7) D、(3,4),(2,-2)

  5. 如图(2),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将三角形ABC作同样的平移到三角形A1B1C1。求A1、B1、C1的'坐标。

  C组题

  1. 将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乘以-1,纵坐标不变,则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是关于 对称。

  2. 三角形COB是由三角形AOB经过某种变换后得到的图形,观察点A与点C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如果三角形AOB中任意M的坐标为(x,y),它的对应点N的坐标是什么?

  3. 如图所示的鱼是将坐标为(0,0),(5,4),(3,0),(5,1),(5,-1),(3,0),(4,-2),(0,0)作如下变化:

  ①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

  ②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

  ③纵坐标、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

  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图案与

  原来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4.如图,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m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m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m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5m到达A4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相对于点O,机器人走到A6点时是何位置?

  六、拓广探索

  1、求数轴上线段中点的坐标

  (1)如图,在x轴上,点A的坐标为3,点B的坐标为5,你认为怎样求AB的中点C的坐标?

  (2)如图,在x轴上,点A的坐标为-4,点B的坐标为2,你认为怎样求AB的中点C的坐标?

  2、在右图中描出点A(2,1)和B(6,7),连结AB,找出AB的中点的坐标,并将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与线段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内容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

  2.难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抽样调查举例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两种方法,能从事调查过程,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用表格、析线图反映数据信息。

  2.能力目标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能合理地处理数学信息,逐步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抽样调查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敢于面对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差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与创造中获得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遵循新“课标”,贯彻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选择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为例子进行教学,拓展课堂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建立统计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掌握统计的方法和原理。

  2.采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学,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二)学法

  1.指导学生学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活动目标

  体验统计调查的全过程,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确定样本,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确定方案

  1.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的普及,中小学生的视力普遍下降,专家呼吁要保护学生的视力。我市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怎样?我们又如何获取这一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自学第156页第一、二和三自然段)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了解本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1)调查本市中小学生视力的情况;(2)调查方法:①全面调查;②抽样调查。激发学生活动愿望,从而达到全员参与活动的过程。

  2.制定调查方案

  (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

  据统计,我市学生有67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巨大数据,怎样调查才能既省时又省力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呢?请看两则阅读材料:

  材料一:数据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获得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和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

  材料二:几种常用的抽样方式。一是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样本,这种抽样方式能使总体中每一个单位有同等机会被抽中,这种方式是抽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二是类型随机抽样,这种方式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分类,然后再从各类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这是一种将分组法和抽样法结合起来的方式;三是机械抽样,这种方式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相同个数据的个体,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四是整群随机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然后再从其中随机抽取一些群,并对抽中各群中的全部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各样本群中所包含的单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种抽样方法抽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个体而是群。

  (老师参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不同的个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上述两篇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获得数据的方法以及在统计中常用的抽样方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并设计出抽样调查的方案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如果为了获得我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数据,找出保护视力的措施,我们采用问卷调查,那么调查问卷中应包括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编制调查问卷,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设制调查问卷,根据讨论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调查生活中影响视力的不良习惯,从而设计调查问卷,这样设计是出于新教育理念中,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二)实施方案合作完成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调查对象。全市有29所高中,400所初中,1 000多所小学,怎样选取调查学校及人数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全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呢?

  (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得出结论:采取抽样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的学校

  高中选取2所:城区一所、农村一所;初中选取三所:市直一所、郊区一所、农村一所;小学选取四所:市直一所、区直一所、市郊一所、农村一所。

  (2)确定调查人数

  高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初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小学每年级抽取50人,共300人,在抽取的人数中男女生各半。

  (3)确定调查时间

  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调查。

  2.分小组活动进行调查

  全班分成三个大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高中组分成六个小组(两人一组)分别调查两所高中的每个年级的学生;初中组分成9个小组(两人一组),三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小学组分24个小组,四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各小组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让学生经过先思后议,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抽样调查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在生活中通过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并且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观念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整理数据

  1.各组展示调查数据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采用画图的方式或列举的方式表示;

  (2)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统计图起什么作用?你知道的统计图有哪些?

  2.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后填入下表格中。(课件展示表格)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

  3.描述数据

  (1)学生交流各自数据,画出高中、初中、小学学生视力折线图;

  (2)根据活动统计的数据,画出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视力统计图。(课件展示学生画出的折线图)

  主要让学生掌握抽样调查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由数到形,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从而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四)展示结果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据(通过观察表格、折线图,学生进行讨论)

  (1)高中、初中及小学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2)城区、农村学生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3)男生、女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所占比例?

  (4)使用电脑时间长短对视力的影响如何?

  2.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能有:(课件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

  (1)高、初、小随年级升高,学生视力不良率也升高;

  (2)城区的学生比农村学生视力的不良率高;

  (3)看电视、用电脑时间长影响学生视力。

  (4)全市的视力情况。

  在第三学段“课标”要求,通过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从事统计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是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使学生在分析数据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反馈练习及作业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本校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2)针对调查统计结果,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号召本校全体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力。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分析的基本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和调查结果的应用。

  (六)小结

  引导同学们对这次活动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收获和体会以及为防止视力变坏应该采取的措施。

  六、活动设计说明

  (一)依据“课标”,本节课分三个教学活动环节: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认知本次活动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讨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建立活动方案。这个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统计的基本思想,编制调查问卷;第二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数据,灵活地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实现主动参与合作的目的;第三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展示成果,互动互补,完成活动目的。分小组展示成果,在交往互动中实现互补过程,使学生对抽样调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表现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为了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即使样本的统计值近似总体的参数值,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抽样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

  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

  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7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

  ⑴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多边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表示多边形必须按顺序书写,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如五边形ABCDE.

  ⑵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⑶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画一个五边形ABCDE,并画出所有的对角线.知识点二: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______,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C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______多边形.

  知识点二:正多边形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

  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推导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内角和为_____°,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______°.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4、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出这个结论?结论:。

  探究2: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观察图3,?请填空:

  (1)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2)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

  它们将六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请填空: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___________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4:如图8,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问题:如果将六边形换为n边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结果还相同吗?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与运用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

  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5.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五边形的对角线有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8.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则它的每一个外角为

  9.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

  1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锐角最

  (三)解答题

  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2、在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若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

  5.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

  (1)求它的边数;(2)求少的那个内角的度数.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利国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

  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六.点评

  潘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叁与者。的确,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建立是首要的,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边形纸模

  五、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整理和复习有关这些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七、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九

  板书设计

  S=ah÷2

  S=abS=ah

  S=(a+b)h÷2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0

  【学习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列车在铁轨上行驶,速度为100千米/小时,

  (1)当行驶2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行驶t小时后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苹果的原价是p元,按8折优惠出售,则单价是___________

  3、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的产量的m倍,则去年的产量是____________

  4、长方体的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用式子表示体积为______________

  5、数n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

  请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二、合作探究:(自学书本P56解决下列问题)

  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注意:单独的 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也叫单项式.

  三、应用新知

  1、下列各式:① abc; ② 2a-b; ③b2; ④-5ab2; ⑤ a(m+n); ⑥-xy2;

  ⑦-5; ⑧y; ⑨ ;⑩ ;(11) 中,单项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填表

  单项式

  系数

  次数

  3、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字母a和数字1都不是单项式()

  (2) 可以看作 与3的乘积,所以式子 是单项式()

  (3)单项式xyz的次数是3()

  (4)- 这个单项式系数是2,次数是4()

  4、如果单项式 的次数是5,求n的值。

  5、思考:单项式 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多少?

  注意事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四、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3a+b;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8)8 (9) 。

  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项式xn的系数是0,次数是n;

  B、单项式-x5y 的系数是-1,次数是5;

  C、单项式22ab2c系数是0,次数是6 ;

  D、单项式 的系数是- ,次数是3.

  3、下列代数式:-mn; ; ;-x3。系数为1的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系数为 的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次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二次单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

  4、填表

  单项式

  10%b

  所含字母

  系 数

  次 数

  5、如果 是关于x、y的5次单项式,且系数是4,求m、n的值.

  五、小结与反思

  1我的收获是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是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1

  学习目标: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学习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

  二、探索与思考

  (一)探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1、观察 P49图6.2-1

  不管是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幅地图,它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如图6.2-1,这是北京市地图的一部分,你知道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吗?

  2、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 m,再向北走200 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 m,再向北走350 m,最后再向东走50 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 m,再向东走300 m,最后向南走75 m.

  问题1: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解:以 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正北方向为 轴、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取比例尺为1:10000,则小刚家(150,200),小强家( , ),小敏家( , )。

  问题2: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答: 因小刚、小强、小敏都是从学校出发的,所以选取 为原点,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他们的坐标.

  问题3:图中学校右边的数字“50”表示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预先规定图中的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100m,那么学校右边的数字“50”应该改为多少?

  (二)归纳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____________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___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______________,在坐标轴上标出__________;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_______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四、 应用:

  (一)如图,如果以中心广场为坐标原点,以正东方向为x轴正方向,正北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请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二)思考:

  1、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告诉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100,300)”.

  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

  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吗?

  2、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能够准确表示汶川这个地点的位置的是( )

  A.北纬31° B.东经103.5°

  C.浙江省金华市的西北方向上 D.北纬31° ,东经103.5°.

  2.如图,是一个8×8的球桌,小明用A球撞击B球,到C 处反弹,再撞击桌边D处,请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表示各点的位置.

  3.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某一公园的各个景点.

  菊花园:从中心广场向北走150米,再向东走150米;

  湖心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50米,再向北走100米;

  松风亭:从中心广场向西走100米,再向南走50米;

  育德泉:从中心广场向北走200米.

  4、如图,以公园的湖心亭为原点,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取比例尺为1∶10 000,而且取实际长度100米作为图中的1个单位长度,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如果湖心亭在西门的正东方向200米处,请在图中描出西门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2)从湖心亭向东走100米,再向北走200米就到游乐场,请在图中描出游乐场的位置,并写出它的坐标;

  (3)若博览会的坐标是(3,3),描出它的位置,说明它在湖心亭的什么方向上,与湖心亭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精确到米).

  (4)若牡丹园的位置是在湖心亭的南偏东70的方向上,你能确定牡丹园的位置吗?如果同时知道牡丹园在博览会的正南方向呢?如果能够,写出它的坐标(精确到0.1).

  5、如图,如果点A的横坐标是3,你能求出它的纵坐标吗?你能由此求出点B的坐标吗?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2

  7.3.1多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2.如图(2),O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连接OA、OB、OC、OD可以得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3.如图(3),O在五边形ABCDE的AB上,连接OC、OD、OE,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4.如图(4),过A作六边形ABCDEF的对角线,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3

  复习目标:

  1、复习频数与频率的相关概念

  2、复习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折线图等相关知识

  3、能从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专题一:频数与频率

  (1)(2)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

  例1.如下表是某班21名男生100m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

  组别(秒)频数频率

  12.55-13.552

  13.55-14.555

  14.55-15.557

  15.55-16.554

  16.55-17.553

  (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

  (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

  (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

  组别(分)频数频率

  14

  2

  36

  48%

  51

  例2.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

  1,2,2,2,1,3,4,2,2,2,2,3,

  1,3,4,5,3,2,1,2,2,3,2,3,2。

  (1)请填写如右的频数分布表:

  (2)求出等待时间为2分和3分的

  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专题二:频数(频率)分布表、分布直方图

  1.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极差(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决定分点(4)列频数分布表或画分布直方图

  2.例题分析

  例1抽查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次)81,73,77,79,80,78,85,80,68,90,80,89,82,81,84,72,83,77,79,75。

  请制作表示上述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1)列出频数分布表,为方便起见,我们也给出组中值的数据

  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表

  组别(秒)组中值频数

  67.5~72.5702

  72.5~77.5754

  77.5~82.5809

  82.5~87.5853

  87.5~92.5902

  (2)分别以横轴上每组别两边界点为端点的线段为底边,作高为相应频数的矩形,就得到所求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例2.请观察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被检查的矿泉水总数有多少种?

  ⑵被检查的矿泉水的最低pH为多少?

  ⑶组界为6.7——9.3这一组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每一组包括前一个边界值,不包括后一个边界值)

  ⑷根据我过2001年公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饮用水的pH应在6.5~8.5的范围内,被检测的矿泉水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有多少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检测

  1、在一次选举中,某同学的选票没有超过半数,那么其频率()

  A.大于50%B.等于50%C.小于50%D.小于或等于50%

  2.对某班40名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适当分组后成绩落在80~90这个小组的频率是20%,那么成绩落在80~90这个分数段的人数是()

  A.20B.10C.8D.12

  3.一组数据的频率反映了()

  A.数据的多少B.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

  C.这些数据的离散程度D.这些数据所占总数比例的大小

  4.已知一组数据:1821292318202219232421

  192422172223192117

  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其中17~19这一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

  A.5,25%B.6,30%C.8,40%D.7,35%

  5.将一批数据分成若干小组,那各组的频数是指;频率是指.

  6.小明1分钟内共投篮75次,共进了45球,则小明进球的频率是.

  7.某校七年级学生有1080人购买校服,校服按小号、中号、大号、加大号四种,在调查得到的数据中,小号、中号、大号出现的频数分别是250,420,250,则加大号出现的频率是.

  8.某自行车厂再一次检查中,从2000辆自行车中抽查了100辆,其中有2辆不合格,则出现次品的`频率是,2000辆自行车中有辆为不合格产品.

  9.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某单位举办了英语培训班,100名职工在一个月内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1)这个月职工平均参加英语培训的次数为次.

  (2)参加次数最多的职工频率是.

  次数45678

  人数1520302015

  10.今年4月,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机构开展了青少年形体测评.专家组随机抽查了某市若干名初中学生坐姿、站姿、走姿的好坏情况.我们对专家的测评数据作了适当处理(如果一个学生有一种以上不良姿势,我们以他最突出的一种作记载),并将统计结果绘制了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11-1-2中所给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两幅统计图补充完整;

  (2)在这次形体测评中,一共抽查了名学生,如果全市有10万名初中生,那么全市初中生中,三姿良好的学生约有人;

  (3)根据统计结果,请你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1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某青少年研究所随机调查了大连市内某校100名学生寒假中花零花钱的数量(钱数取整数元),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调查数据制成了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分组频数频率

  0.5~50.5_______0.1

  50.5~______200.2

  100.5~150.5_____________

  ______200.5300.3

  200.5~250.5100.1

  250.5~300.550.05

  合计100________

  (1)补全频率分布表;

  (2)研究所认为,应对消费150元以上的学生提出勤俭节约的建议.试估计应对该校1000名学生中约多少名学生提出这项建议?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4

  学习目标: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学习重点:根据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

  学习难点:探索特殊的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预习疑难: 。

  2、填空:①规定了 、 、 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

  ③画数轴时,一般规定向 (或向 )为正方向。

  二、探索与思考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观察:在数轴上,点A的坐标为 ,点B的坐标为 。

  即: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 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 。

  反过来,知道数轴上的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2、思考:能不能有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

  3、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 、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习惯上取向 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 或 ,取向 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

  4、点的坐标:

  我们用一对 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 。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 上的数值,b是点在 上对应的数值。

  (二)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

  1、以A(2,3)为例,表示方法为:

  A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 ,A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 ,

  A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记作:A(2,3)

  2、方法归纳:由点A分别向X轴和 作垂线。

  3、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4、活动:你能说出点B、C、D的坐标吗?

  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不要写反。

  5、思考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 , ),

  x轴上的点纵坐标都是 , y轴上的横坐标都是 。

  横轴上的点坐标为(x,0) ,纵轴上的点坐标为(0,y)

  (三)象限:

  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2、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你能说出上面例子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三、理解与运用

  1、在游戏中学数学:以某同学为原点,以他所在的横排为x轴,以这一组为y轴,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1)下面大家一起找一找自己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什么?

  (2)下面这些坐标分别表示谁的位置? A(2,1);B(2,-1);C(-1,1);D(0,3);E(0,-1)

  2、例 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3、归纳:点的位置及其坐标特征:

  ①.各象限内的点;

  ②.各坐标轴上的点;

  ③.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④.对称于坐标轴的两点;

  ⑤.对称于原点的`两点。

  4、对应练习:教材43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若点M(x,y)满足x+y=0,则点M位于( )。

  (A)第一、三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B)x轴上;

  (C) x轴上; (D)第二、四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2、第四象限中的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 )

  (A)a (B)-a (C)-b (D)b

  3、点A(-m,1-2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第一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A)m>0.5 ;(B)m<0.5 m="">0 ; (D)m<0 。

  (二)填空题:

  1、点P(3,-4)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2、已知A(a,6),B(2,b)两点。

  ①当A、B关于x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②当A、B关于y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③当A、B关于原点对称时,a=_____;b=_____。

  六、解答题

  1.在下图中,分别写出八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

  2.下图是画在方格纸上的某岛简图.

  (1)分别写出地点A,L,O,P,E的坐标;

  (2)(4,7)(5,5)(2,5)所代表的地点分别是什么?

初一数学教案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探究Ⅰ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 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 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 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 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 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 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________;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________;③由于进价________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60+0.5×0.011t.

  白炽灯的费用(元):3+0.5×0.06t.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 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xx、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

  时间(小时)1000200025003000节能灯的费用(元)白炽灯的费用(元) 学生填完表格后,展示由表格数据制成的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师生共同得出:照明时间不同,作出的选择不同.

  由于在前面的第二节,学生已经学过“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的一道例题,因此学生应该能较熟练地完成表格中的特值试探.又因为七年级学生的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再给出统计图,完成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4.方程建模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使用时间为多少(小时)时,这两种灯的费用相等吗?

  列出方程:

  60+0.5×0.011t=3+0.5×0.06t

  5.合作交流 解释拓展

  (1) 照明时间小于2327小时,用哪种灯省钱?照明时间超过2327小时.但不超过3000小时,用哪种灯省钱?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

  (2) 如果计划照明3500小时,则需购买两个灯,设计你认为合理的选灯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购灯方案只有三种:①两盏节能灯;②两盏白炽灯;③一盏节能灯、一盏白炽灯.

  学生计算各种方案所需费用.

  关于选灯方案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先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计算理由,然后对学生得出“使用节能灯3000小时,白炽灯500小时”的结论,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理论依据,列式验证:

  设节能灯的照明时间为t(小时),那么总费用为:

  60+3+0.5×0.011t+0.5×0.06(3500-t)=168-0.0245t(0≤t≤3000)

  观察上式可看出,只有当t=3000时,总费用最低.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并从交流中获益的学习习惯,综合各方面信息的能力.讨论2需要考虑的情形不只一种,通过这一问题,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品质.此处渗透着函数、不等式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为后面学习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

  6.反馈练习

  一家游泳馆每年6~8月出售夏季会员证,每张会员证80元,只限本人使用,凭证购入场券每张1元,不凭证购入场券每张3元,讨论并回答:

  (1) 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与不购证付相同的钱?

  (2) 什么情况下,购会员证比不购证更合算?

  (3) 什么情况下,不购会员证比购证更合算?

  适时的反馈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课学到了什么”,各组发言交流体验、教师总结:

  五、设计说明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因此我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依据数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树立方程建模思想

  突出解释与应用,渗透函数、不等式、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某种商品因换季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的七五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定价的九折出售将赚20元.问这种商品的定价为多少元?

  (2) 某商店为了促销A牌高级洗衣机,规定在元旦那天购买该机可以分两期付款,在购买时先付一笔款,余下部分及它的利息(年利率为5.6%)在明年的元旦付清,该洗衣机售价是每台8 224元,若两次付款相同,问每次应付款多少元?

  (3) 工厂甲、乙两车间去年计划共完成税利720万元,结果甲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5%,乙车间完成了计划的110%,两车间共完成税利812万元,求去年两个车间各超额完成税利多少万元?

  (4) 一辆汽车用40千米/时的速度由甲地驶向乙地,车行3小时后,因遇雨平均速度被迫每小时减少10千米,结果到达乙地时比预计的时间晚了45分钟,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5) 甲、乙两人合办一小型服装厂,并协议按照投资额的比例多少分配所得利润,已知甲与乙投资比例为3∶4,第一年共获利30 800元,问甲、乙两人可获利润多少元?

  (6) 有人问老师班级有多少名学生时,老师说:“一半学生在学数学,四分之一学生在学音乐,七分之一的学生在读外语,还剩六名学生在操场踢球.”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吗?

  (7) 某人10时10分离家去赶11时整的火车,已知他家离车站10千米,他离家后先以3千米/时的速度走了5分钟,然后乘公共汽车去车站,问公共汽车每小时至少走多少千米才能不误火车?

  综合运用

  4.某市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是每度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度,超出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

  (1) 某户五月份用电84度,共交电费30.72元,求a;

  (2) 若该户六月份的电费平均为每度0.36元,求六月份共用电多少度?应交电费多少元?

  5.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市政府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不超过10吨部分,按0.45元/吨收费;超过10吨而不超过20吨部分,按0.80元/吨收费;超过20吨部分,按1.5元/吨收费.现已知李老师家六月份缴水费14元,问李老师家六月份用水多少吨?

  6.一支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有一名队员以45千米/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调转车头,仍以4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你知道这名队员从离队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吗?

  7.有8名同学分别乘两辆轿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轿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时出现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这时惟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轿车,连司机在内限乘5人,这辆小轿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这8名同学都能赶上火车吗?

  拓广探索

  8.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说:“如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价的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相同.你知道哪家旅行社更优惠吗?

  初一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

  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 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c.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同号得

  (-)×(+)= 异号得

  (+)×(-)= 异号得

  (-)×(-)=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 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把绝对值相乘

  (-2)×3= -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点评】:本节课张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密切社会生活的问题情景—抗旱,由此引入新课,并利用学生熟悉的数轴去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充分体现了课程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自我建构的过程等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我生成的过程。

  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张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设计了问题训练单,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了法则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张老师组织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和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对比,通过讨论、比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得以优化。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当新知识获得之后,必须按一定方式加以组织,为新知识找到“家”,并为新知识“安家落户”。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张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个人性格不同,采用异质分组,使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对交流、互换角色,达到了性格互补的目的。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使每个人的认识都得到完善,这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们也同时看到在新课引入和法则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的设计与教材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我们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深加工、再创造,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