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思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讨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探讨课文题目的含义。
4、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课本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请每个桌南面的同学戴上耳机,看大屏幕;每个桌北面的同学用事先准备好的方巾蒙住眼睛,听声音,不能说话,告诉同桌,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大屏幕显示)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资料助读
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2、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会投入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所有感动……当永恒的黑暗再次向我袭来之时,我才感到我丢下了多少东西没有看到,然而,我的内心充满着甜蜜的回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给无望世界带来希望:海伦·凯勒自传出版100周年纪念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搓捻繁衍迁徙觅食企盼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四、阅读赏析,积累优美语句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五、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六、各抒己见互动共享
爱是什么?爱在这里。(指着心)
爱就是花的香味吗?不是。
爱是不是太阳?是太阳吗?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在这些”爱“的讨论中,说得有道理吗?你又是
如何理解“爱的定义的”?
小组交流“爱”是什么?
七:教师寄语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的深刻含意。
二、学习本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由描述进而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
教学关键:
同难点。
教学方法:
设计“自读思考和练习”,指导自读、组织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提示”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二、范读课文。
三、出示自读思考题,指导自读。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闲暇、愫、奂、墩、潺、胯、沟壑、竣
2.解释词语:
①美轮美奂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视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妆素裹
③神韵
④遗留
(二)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叙写了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详细描写了哪几座有形的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写无形的桥呢?
(四)划出文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部分,试各举一例,说说它们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检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
五、组织学生就(二)~(五)开展讨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2)回忆巴黎的游踪,赞美名胜古迹。
二部分(3—4)赞美巴黎有形的桥。
三部分(5)赞美巴黎无形的桥。
单元小结:
指导学习《巴》“自读提示”,任意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
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
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回忆课文主题,读懂故事。
2、感悟哲理,真正做到启心灵之智,示行为之范。
设计理念:
1、体现“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引路——链接拓展”式阅读教学,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课文。
1、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每篇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哪些人生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课件
(1)做人也须像梅花那样,品性高洁,不媚俗,不唯上,永葆自己内心的清静纯洁。——《卜算子·咏梅》
(2)陷入绝境时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跳水》
(3)以“清贫”生活为乐,无论革命事业处于何等困境,始终坚持信念,不彷徨、不动摇、不退缩的崇高气节。——《清贫》
(4)“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看似简单的愿望,但要想真正达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心性修养。——《儿子的采访》
(5)“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挑柴》
二、阅读本次链接的三篇文章,用“感言”的形式表达对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展示课件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1、《听的艺术》: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路径。
2、《方法》:听话不要听一半,
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说话人的`头上去。
3、《爱的诠释》:爱的智慧的诠释就是应“需”而为。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懂古诗,也要注意每篇文章最后的起“点睛”作用的话,并由此进行思考,谈感受,写“感言”。
三、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事件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悟,随时记录。
展示课件
学生可以自己谈一谈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辬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xx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辫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学习一个多音字“恶”。
能力目标:
1.理解“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少年当时的动作及表情,理解“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教学难点:
是感受并理解热那亚少年捡钱和扔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易错生字,新词卡片;
课件一:反映少年“衣衫褴褛”及“大义凛然时”的图片;
课件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课件三: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略)
一、复习巩固易错字。
1.出示卡片:“卖”和“买”,齐读后区分字音和字形。
2.出示“可恶”和“凶恶”,齐读后指名区分音和义的不同。
3.出示“侮辱”,巩固正确读音。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加强字词的巩固,夯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易错易混字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齐读课题,激发情趣。
1.谈话:课前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少年朋友,他就是:(指板书)
2.齐读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说说你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2.自由谈感受:你对文中的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并把有关词语板书出来。(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让学生把感觉少年可怜和可敬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两侧作为副板书,再进行归类。)
3.教师板书:同情敬佩
点评:把邀请同学,分配读书任务和板书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由谈感受使学生免去举手等待的约束,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也可培养学生的谦让合作意识。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上问号。
5.利用工具书或问周围的同学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向全班提出。
点评:让学生在读,思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问题,(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向谁提出都可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用字典,问同桌或下座位问自认为有能力解决的同学)。尝试提问,解答和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分层提出和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再次质疑,老师板书学生问题。
(1)少年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还把它扔回去?
(2)那些人好心给少年钱,他却用钱砸那些人,是不是没有礼貌?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少年穷困,悲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导入,引发思考: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少年需要钱。
2.投影:少年()需要钱。问:他不仅需要,而且是怎样的需要?
(极为)(特别)(万分)。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有关语句。
4.指名读自己所画出的语句,谈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点评: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至读中。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在学生读句或谈体会时(不固定顺序,学生随意说和读)适时引导学生重点从少年的遭遇、衣着及船上的人的态度等三方面使学生感受其贫困和无助。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理解少年对金钱的急切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语句可采取以下方法导读:
(1)课件出示“衣衫褴褛”的少年形象,理解词义。激发情感。
问: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年你想到什么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2)课件出示文字: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
问: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真可怜!真不容易!)读出你的心情。
(3)课件第二自然段文字(略):学生自由练习读出感受,学生评议,老师点击重点词语(打,骂,欺
负,重活,实在,终于,搭)使其变色。指导学生朗读。
(4)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略):请你们仔细读读这几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提问时,或引发思考时点击“低声”,“捡”,“躺”,“拉”等使其变色)
引导学生结合“那些人”的做法理解“低声”,“捡”,“躺”,“拉”等做法,感受少年的心情。(虽然钱是被人扔过来的,虽然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他顾不得了,他太需要钱了)
(6)板书:扔
愿意读读吗?
(7)小结: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就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太可怜了!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什么?
(8)板书:钱
(9)有了钱就可以怎样?
五、研读表现少年爱国的部分。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悟少年的内心,读出感受。
1.导入:少年如此需要钱,但他得到钱后为什么又扔回去了?
2.板书:扔
3.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浏览课文,读出找到的语句(最后一句)
4.课件出示:虽然(),但是(),所以()。
5.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其他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因此——。)
[点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可训练点适时适度地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6.你觉得最令你敬佩的是这个少年的哪些做法?自由读。画出有关词语。
7.自由结合,小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谈看法,抓词语,朗读,表演等。)
点评:自愿组成合作伙伴,自由选择合作方式,给学生设立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也给了他们表现的时机和舞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引发争论:少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礼貌呢?(引导学生感悟“那些人”的做法。再次感受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点评:引发争论,促进思维,尊重个性。教师不统一认识,只要学生说得有理就充分肯定,允许保持个性差异。
再塑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衣衫褴褛”图,问:开始我们心中出现的少年令人怜悯,同情。此时你心目中的少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让你再画一幅画,你准备怎样画?
课件出示几种图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树立起人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总结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祖国这种神圣的爱使得这个衣衫褴褛,贫穷无助的少年在金钱面前显得高大,坚强,勇敢。面对这样一位少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你的敬佩之情呢?
引导学生看黑板词语作诗、写几句话、分角色朗读等。(可以自愿组合,也可独自完成)
点评:再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使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在合作意识的增强及合作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积累与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发展。
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在麦子成熟的季节里,金色的麦子,碧绿的豆荚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知道吗?在这么美的地方,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麦子黄了》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农家孩子的快乐。
二、 新课
1、学生自学,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查字典,也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将字音读准确,词意弄明白。
(大屏幕出示:
1、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提醒学生边读边圈画边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解字、词,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刚才的初读,大家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吗?那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A、 指名读第1自然段,如有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如没有错误的地方给 予表扬。
B、 在这一段中,有些词用的特别好,比如“娴静”这个词,谁能说说它 是什么意思?(文雅、安祥的意思)
(说时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文中指麦子和豆荚文雅、安祥的样子)
C、 是啊,在五月的和风中,麦子和豆荚就像文静的少女一样,静静地微 笑着,多美啊,谁能美美地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找同学读一句话,指导读)
D、 在这一自然段中,像这样描绘田野的景像的词还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屏幕出示:( )的田野 洋溢着( ))
适时提问,空旷的田野什么样啊?(出示图片)洋溢着清香是什么意 思?(到处充满的意思)
谁能把这一句话来读一读。
E、 田野中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2)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 这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孩子们来到田野里,谁知道诱惑是什么意 思? (吸引的意思)
B、 该是多有趣的事才能把孩子吸引到麦田里来啊!
(大屏幕出示:“五月的风……真舒服。”)
①谁来读读这个字“赤”(注意指出翘舌音)谁能说说“赤脚”是什么意思?
②再来看这个字“趾”,它的读音是什么?这个字是个形声字,谁能说说我 们可以怎么来记它?
C、 同桌之间,把这一句话读一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舒 服、好玩)
D、 好,谁试着带着这种感觉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E、 光着脚踩着泥,孩子们的手里也有好玩儿的东西。
(大屏幕出示:“折一 根韧韧的柳条……向前跑去”)
①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②老师指着“削”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它有哪两个读音?在本文中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
③孩子们的手可真巧,普普通通的竹管很快就变成了笛子,吹着曲子,多高兴啊,谁来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F、 这些句子大家读的真好,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
G、 那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感觉再来完整地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3) 学习四、五自然段
A、 小伙伴们在田野中还要帮家人做许多事情,大家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 四、五自然段,看看孩子们都要做什么事?
B、 (大屏幕出示:翻)在这一部分中的这个“翻”字非常不好写,也容易错,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字的左边是一撇下面加个米字,千万不要写成采字,好,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书空)
C、 这个翻字可以组什么词?课文中的词是什么?(翻过的地里)老师告诉大 家成熟的麦子收割后,农民们就会用工具把田里的土松一松,就叫翻地。课文中说的刚翻过的地里,就是指刚刚翻松的土地。
D、 (大屏幕出示:扯)这个字怎么读?大家想一想这个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 哪个字特别像,(出示:趾)谁能说说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它们?
(趾是脚的.一部分,所以是足字旁,扯是用手来完成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扯是什么意思?(用力地拉)
E、 是啊,虽然扯青草时并不轻松,可孩子们想到日后剪羊毛的情景,还是会 禁不住咧开嘴巴笑了,(出示:禁不住)谁来读读这个词,这个字是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可以组什么词?
F、 好,现在让我们把四、五自然段合起来读一读。
G、 谁能说说孩子们在田里要做什么? (赶鸭、放羊、扯青草)
(4) 学习第六自然段 A、 孩子们赶好了鸭子,放好了羊,也为家里的兔子准备了嫩嫩的青草,他们 为自己准备了什么美味呢?谁来读读第六自然段。
B、 孩子们自己动手在田边开始了野炊,他们分工合作很快便做出了香气扑鼻 的米饭,小组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咱们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的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5) 学习第七自然段 孩子们吃饱了,随意地躺在地上,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真是舒服啊,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把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吗?
3、 整体记忆会认、会写的字
(大屏幕出示所有的会认、会写字)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农家孩子的快乐,还认识了很多字,大家看看这些字你们都学会了吗?
在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有两个字比较易错,下面把写字本翻开,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书写“翻”和“锅”边写边强调书写位置和要注意的地方)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好,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都写了孩子们在麦田里都做了什 么?老师告诉大家把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试着来说一说?(注意提醒学生要说清时间、地点)
三、 总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地感受了孩子们在麦田里的快乐情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语文上册教案9
课时
总1课时
课型
自读
备课时间
10月7日
第1课时
使用时间
10月8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心声”的含义。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刻划人物的方法。
3、学习从理清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
重点
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难点
1、学习作者心理、动作描写。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想朗读课文
万卡—————卜—~李京京
爷爷——心声——爷爷
奥尔迦———十一_—一妮儿
情感共鸣,渴望倾诉
教学过程
教学修改、反思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正在想什么?告诉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举手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心声》,听听李京京的心声。
二、读课文
1、默读,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生词,弄懂它的意思。
2、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感情。
3、配乐角色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评价,选出朗读明星。
4、挑学生复述故事。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作创造性的复述)
三、分析课文
1、程来势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变化2、凡卡的故事为什么让李京京感动?让学生在弄清本题的同时,明白他们两个毕竟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找出他们身上的不同点。
3、假如赵小桢在公开课上读,会有什么效果?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挑学生模仿赵小桢奶声奶气、娇滴滴的声音。
4、分小组讨论,对程老师安排的公开课的看法,让学生各抒几见,不论褒贬。
四、引导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上述分析说心声的含义。
五、课堂延伸
让学生对老师、对父母说心声。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心声》,听了心声,那么我希望我们大家今后一定用心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充满爱。
七、布置作业
替李京京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
第三,就是民主。让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作业批
改记录
批改时间:年月日
学校评
价意见
评价情况
评价人
评价时间
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凭借语言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激起情感。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踩在脚下,白天有海鸟相随,夜晚有星星相伴,强强是日盼夜盼的想到小闸屋来(板书:强强向往)。他多么想念爷爷那婉转悠扬的笛音啊,听,那就是爷爷的芦笛。(板书:笛音婉转)
二情景交融,投入感情。
1、过渡:真美!多么有趣的地方啊!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2、齐读3~6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3、你觉得强强那天开心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清脆欣喜)
4、指导看投影,师生合作叙述第一部分,再次激情: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可以闻到海滩上的苇叶的清香,可以触摸到温润的海水、奇妙的贝壳。多诱人的海上景色呀!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吹芦笛的本领,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
三品读感悟,亲身经历。
1、过渡:在小闸屋的这一天强强开心极了,可是夜晚很快就到了。
2、师范读,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①强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
②加上动作读。
③此时的强强表现得十分(勇敢、胆大……)
3、学习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移情感受:
①过渡:可是强强真象他表现的那样勇敢吗?
②用“”划出8~10自然段中,描写强强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同桌合作交流自己划的词句以及读课文的感受,并试着读好。
③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我们一个人睡觉时碰到暴风雨的夜晚。强强的处境比我们更危险,试着读好。)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五月天气较热,他浑身是汗,可是刚一探出头,想透口气,又吓得把头缩进去了。)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再走出去一步,就走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⑤齐读,读好这些句子。
4、学习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氛围:
①过渡:是什么让强强如此的害怕呢?
②再读8~10自然段,用画出找出让强强这么害怕的原因,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并把这些句子读好。
③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④此时的大海和白天的柔和平静还一样吗?用怎样的词来形容此时的大海呢?(汹涌澎湃,惊涛骇浪……)
⑤听一听录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对同学们说说你脑中浮现的情景。
⑥齐读,读好这段话,大海张开了他的大口,好象要把一些都吞进它的口中,小屋和屋内的一切都在摇撼,随时都有坍塌和被海水冲走的危险。
⑦出示:“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砰砰,窗户好象都要碎裂了)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指名读。
5、正因为大海是如此的狂暴,才使强强这样的害怕。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齐读8~10自然段,男同学读描写大海的话,女同学读一读强强的表现。
四文中悟理,升华情感。
1、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声音?对,是爷爷的芦笛!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2、强强此时非常(惊喜、兴奋……),为什么这么开心这么兴奋呢?
3、爷爷就在身边,他安全了,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说,再来感受一下强强的心情。读“爷爷!爷爷!”
4、强强的兴奋是因为听到了芦笛声,爷爷的芦笛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联系上下文思考,同桌讨论。
出示:以前爷爷的芦笛声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此时此刻爷爷的是一种的声音,一种的声音。(板书奇特勇敢吹出带给)
5、悠扬的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爷爷回来了,他对强强说:“昨晚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
爷爷:“如果晚上再让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敢不敢?”
爷爷:“强强,你长大了!”
6、这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的?
②联系生活中事例说一说,你经历过那些事才获得提高和成长的。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希望同学们都能形成坚强的品格。
2、作业超市:
①以《强强又一次在小闸屋过夜》为题写一篇作文。
②搜集一些鼓励人们形成坚强的品格的名言、谚语等。
③搜集一些有关优秀人物经历大风大浪而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吹出笛音:婉转清脆奇特
爷爷的芦笛带给强强:向往欣喜勇敢
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惋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了解,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
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教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
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教师归纳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
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
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
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交流,板书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可爱、贫穷、痛恨法西斯的孩子)
3.讨论: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5.教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
(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
(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领会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阿长和《山海经》”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X导入
(一)导语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2、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生回答后,师明确: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仪式中,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的惶急情景,这里只有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将我按住”,再是“摇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你设想一下,阿长心里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七、布置作业《导与学》
八、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情: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形象特征: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但真诚、善良无知淳朴关心爱护、热情善良
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读、会认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
2、能力目标:
⑴能有感情地、准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⑵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仔细、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会认、读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⑵能有感情地、准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教学时间】
2个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动物(燕子)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会读、会认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冬瓜、茄子的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吗?(生答)对了,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老师想知道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它们说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帮老师来解决这个难题。大家愿意吗?好,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板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并指导学生理解“一次比一次”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看到这个题目,老师想问大家:是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小燕子吗?
2、好,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看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开火车读,小组内检查读。
4、认字游戏:“带生字宝宝回家”。小组比赛。
5、指导写字:回、片、皮,对学生给予指导
6、组织、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小组朗读课文: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一下,是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提出朗读要求:要把字音读准确,声音要洪亮,要有感情。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导理解菜园里的`冬瓜是“躺”,茄子是“挂”。(出示课件)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跟小燕子和燕子妈妈打招呼,也把生字宝宝给认识了,但是,老师的难题还是没解决。请同学们下节课来帮老师解决,好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小燕子已经带我们到菜园里看了“冬瓜”和“茄子”,那么,今天,同学们将一起和它来告诉老师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们先要跟“生字宝宝”打声招呼。大家还记得它们吗?(出示课件)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屋檐下”,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真棒,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干什么了?小燕子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要学生读出句子)(冬瓜大,茄子小)
⑵指导学生读“什么”,并造句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燕子妈妈是怎么回答小燕子的?(指导学生读出“夸奖”和“鼓励”的语气
⑵小燕子飞去了吗?它回来是怎么对妈妈说的?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点名朗读),这一次,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冬瓜:绿,茄子:紫),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认识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对了,燕子妈妈听了小燕子的话,又是怎样说的?(范读,指导朗读)
⑵让学生思考:小燕子这次有观察到什么了?(出示课件,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⑶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并引导学生说“为什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1、男女分角色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2、小组分角色朗读;
3、请同学带着头饰表演。
四、总结全文
小组合作,完成:燕子妈妈让小燕子————次到菜园里观察冬瓜和茄子
第一次冬瓜是————的,茄子是——————-的
第二次冬瓜是————-的,茄子是————————的
第三次冬瓜的皮上有————-,茄子的柄上有——————
五、能力训练:(编故事)
师:老师谢谢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难题,但是,现在,老师又遇到难题了,老师想知道青瓜和丝瓜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仿照课文编一个故事,来帮老师解决难题。我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儿子的采访中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从《我眼中的爸爸》中了解爸爸这个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采访的方式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畅谈理想,埋下伏笔
导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目的是让我们触摸成人的内心世界。请各位都敞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希望你们能和爸爸妈妈实现心灵的对接。
1.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同学们,伴着这首歌,不知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童年那美丽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谈谈自己的梦想吧!
学生各抒己见(我梦想当一名音乐家、医生、舞蹈家等)
二.阅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三个愿望。
1.我们儿时的梦想都是那么远大、那么令人神往。可在文章《儿子的采访》中,爸爸的梦想却是不同寻常的。现在我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这篇文章,再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一会儿,我们把这个小故事表演下来。(开始阅读,自由结组表演。)
(第一组学生表演文章第一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
预设
生:我觉得既然已经当了爸爸了就应该有成人的感觉,声音稍粗一点儿就更像了。
生:我觉得儿子演得很天真。
2.师:他们不仅按原文演,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再创作,很好。爸爸的第一个愿望是“吃得下饭”,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继续表演?
(第二组学生表演第二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第二组的表演?
预设:
生:儿子演得不够精彩,应该对爸爸比较尊重,因为他已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懂事了。
生:我认为妈妈演得有点漫不经心?
师:那你把妈妈的话再说一说。
生:
3.师:他们说得都很诚恳。不过,第二组表演得也很投入。那么,爸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评价)
师:他们演得都很精彩。现在我们了解到爸爸的三个愿望是——
生: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3.师:不过看得出孩子并不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于是他在后面附了一篇作文。第二天,孩子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会怎样评价孩子的作文呢?请同学们接着表演下面的内容。(第四组同学上台表演,师生评价)
三.围绕爸爸的心愿,从不同角度畅谈感受。
1.师:我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爸爸的愿望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你能理解吗?你们生活中有吃不下、睡不着、笑不出来的时候吗?
(学生积极发言)
2. 师:你认为爸爸的愿望好实现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不容易,因为爸爸工作忙。
生:不容易,因为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压力很大。不过我觉得他很乐观。
3、师:你们喜欢这位爸爸吗?
生:我非常喜欢文中的爸爸,他的愿望很真实,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作业的高分就很虚伪。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真心和儿子交谈,增进了父子之间的亲情。
生:我也喜欢,因为爸爸很乐观。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很风趣,他的话还很有哲理:只有自己不烦恼,才是最好的愿望,也是最难的愿望。
4、教师小结:有位禅者说过:众生就像牛一样,被尘世中的种种俗务束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悲哀。但不管我们人生道路是曲折还是平坦,我都祝福各位“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作业
回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问问他们对这三个愿望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把采访记录在小本本上。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这三个愿望看似简单,有时还真的难以实现。
语文上册教案15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08
2023上册语文教案01-04
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01-08
语文上册教案(15篇)01-18
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