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教材与学情分析: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集合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借助操作,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1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例2是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图。
学生经过二年级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的学习,以及四年级下册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培养了一些操作的能力,积累了较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同时侧重积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新闻:郑州(播放“纸片楼”新闻视频)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为什么有人会看到“纸片楼”呢?(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师:看来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只从一个方向去看,是不能看到完整的形状的。那我们要从几个方位去看呢?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观察物体。(课件出示,再板书贴)
(设计意图:“纸片楼”新闻导入,激发兴趣,唤醒学生观察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1.根据一个面摆放,体会摆法多样性。
(1)出示探究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正面观察图)
师:如果这三个正方形是老师用正方体摆出来的,你知道我是怎么摆的吗?你能想象一下吗?
学生想象,说可能性。
师:现在老师要再告诉你们一个信息,其实我是用四个小正方体摆起来的,现在你们能确定我是怎么摆的吗?
(2)龚婷婷《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公开课学生操作探究: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的图形。
(3)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从正面看到这样三个小正方形的图形,用四个小正方体有很多种不同的摆法。
(4)拓展空间想象。
师:如果现在再增加一个5号小正方体,要求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仍然是三个小正方形,可以怎么摆呢?(请生上台演示)
小结:看来从一个方向观察,我们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因为会有很多很多种情况出现。【板书:一个方向,有很多很多种情况】
2.根据两个面,依然不能确定摆法。
师:那现在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从其他方向看)
小结:看来从两个方向观察,虽然可以缩小一些范围,但仍然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因为它还是存有多种情况。【板书:两个方向,仍存有多种情况】
3. 根据三个面,确定摆法。
(1)三个方向,确定摆法。
师: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从上面看到的图片,你能确定是哪个立体图形了吗?说说看,你们是怎么确定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的图形的?请生上来摆一摆,并说想法 。
师:为什么现在你们摆的`都是一样呢?(出示确认4号位置的PPT)小结:看来,我们通过对三个面的逐次观察,就能确定老师摆出的立体图形。
(2)应用体验。
师:老师直接给大家三张图,你能还原出这个立体图形吗?(先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出来的图形,再动手摆一摆。)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请生上台演示)
预设:先根据正面看到的图形摆出1号和2号,再根据侧面的图形确定3号可能的位置。
小结有序观察的方法:“先”从正面看,“再”从左面看,“最后”从上面看。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想象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过程,企图实现让学生由依赖几何直观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1. 哪些立体图形符合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直在借助小正方体还原立体图形,这一次我们不摆了,
只在脑子里思考?看能不能还原出原来的立体图形!来看图。哪些立体图形符合要求?【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教师再结合图示再次强调从三个面观察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
2. 把9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在一起,如果从正面和后面看,所看到的图形面积之和是( )平方厘米。
3. 小组合作还原出较复杂立体图形。
(1)出示题目及合作要求
(2)学生活动:先观察、想象,再摆放交流。
(3)拓展:看来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来摆放立体图形,有时候还原的形状也不是唯一的,下节课我们在深入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3道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作业设计:(见学习单)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会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习重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学习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20=
(12O×3)÷(30×3)=
(120÷10)÷(30÷10)=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提出本节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第57页的例1。
让学生拿3张同样的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表示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问:把3张纸条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我们知道、、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大小却完全相同,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代表发言。
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教材59页第8题。
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
提问: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师: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
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出示例2。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分析要点:①分母是12;②大小不变。)
问:想一想,怎样不改变分数大小,使分母变为12?应根据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题的?
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集体订正。
问:在解答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完成教材第59页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请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梳理整合学生零散的发现,让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入清晰、完整。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先独立涂色,然后比较大小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两人一组,由一人说一个分数,另一个人说出一个相等的分数。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先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 老师启发学生观察,推算出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可以同时除以几,得到一个与原分数相等的分数。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说一说学会了什么,自己表现怎么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的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教学第8题
2、教学第9题:
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分数约分。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3、第10题
引导:前3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最后1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4、第11题比较较分数的大小。
讨论: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5、指导第13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探索与实践
第14题各自记录后计算交流。
第15题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第16题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四、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五、作业
第12、13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14—15页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探究中理解梯形的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下书上第117页的梯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梯形的面积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你打算怎样做,与同学交流。(可以在图上画一画)
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我想转化成
二、自主探究(剪下课本第117页的6个梯形)
1.拼一拼:剪下的梯形中,哪两个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动手拼一拼。
2.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求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再填写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自主应用
试一试: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6米,下底54米,高40米。这块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自主质疑
说一说
(1)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你有什么疑问?
(2)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探究交流
1.出示例6,交流梯形的面积。
(1)组织汇报:面积是多少。
(2)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组织全班交流。
2.出示例6,交流梯形面积的探究情况。
(1)小组交流:对照例6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拼的,怎么填的?讨论并交流例6下面的问题。
(2)全班交流:指名上台展示拼法,并对照拼图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总结归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则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学生在书上完成梯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3.交流“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梯形图,你是怎么求这块梯形的面积的?先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及计算的结果。
(2)全班交流:梯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除以2?
4.完成“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如果已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如果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学生自己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的?
(3)全班交流:由于这四个梯形的高都相等,只要比较它们上、下底的和是否相等。除左边第3个之外,其余梯形的面积都相等,因为它们上、下底的和都是8厘米,高都是4厘米。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零件的示意图,全班讨论交流:怎么理解“横截面”?指出图中零件中的横截面在哪里?
(2)小组交流:这个零件的横截面是什么形?它的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怎样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
(3)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4)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组织阅读。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阅读教材第15页最后的内容,并动手画一画。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 s=(a+b)×h÷2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一、教学内容
旋转。(教材第83~84页例1、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种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由简单图形通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难点:能正确认识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有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推车、小火车等游乐项目,你们玩过其中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出示摩天轮和旋转木马的图片)
师:像摩天轮和旋转木马这样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知道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吗?
旋转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情境图)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83页例1。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现在就借助时钟来进一步地认识旋转。(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1)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究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1)师:同学们首先要找出时钟的旋转中心,也就是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针和分针都沿着它转的点。其次要分清楚,旋转的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同,我们称为顺时针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反,我们称为逆时针方向。最后要判断出转动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钟面上时针转动一周为周角,每转动1小时所转过的角度为30°进行判断。
明确:①从“1”到“3”,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
②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③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
(2)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教学教材第84页例2。
师:同学们看看,图上有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左图)
图上有一张方格纸和一个直角三角尺,直角三角尺在方格纸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三角尺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说一说你们的发现。(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右图,学生观察图形,分小组进行探究、讨论,指名代表汇报探究结果)
①旋转时O点的位置不变。
②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③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旋转了90°。
师:如果我们将直角三角尺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那么三角尺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小结:①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②旋转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方向都是相同的。③旋转过程结束时,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角是一样的。
3.教学教材第84页例3。
师:同学们已经可以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判断出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那你们能根据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师:怎样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分小组讨论,全班集体回答)
明确:
①先画出点A′,使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B′顺次连接起来。
师:自己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点O的位置是否变化?三角形的直角边的位置该怎么变化?
①三角形绕点O旋转,点O的位置不变,只要找出三角形的其余两个顶点,点A和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就行。
②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再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然后连接OA′、OB′、A′B′就完成了。
小结:根据要求画旋转后的图形,我们可以根据旋转的性质,先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按要求作出它们的对应点,再连接起来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O2 逆时针 90
2.完成教材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角形A′OB′即是所要画的图形。如图所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旋 转
教学反思
1.课前,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形成直观的知识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学中,先利用钟表(线的旋转)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图形的旋转(面的旋转),使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2.教学中,教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拨,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旋转变化带给学生的奇妙感觉,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图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亲自感受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在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即从题目的关键句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再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除法(三)(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
师:我们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快要开始了,同学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为什么喜欢开运动会呢?(学生思考后汇报)
师:大家都喜欢哪些项目?(学生举手,教师进行统计)
2.体会等量关系。
师:咱们班喜欢跑步的人真多呀,大约是全班人数的。你们能说一说这个信息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后汇报:全班人数×=喜欢跑步的人数)
3.导入。
师:不仅我们学校这个时候开运动会,淘气所在的学校也准备开运动会,而且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在积极地参加训练,争取在运动会上夺得冠军,为班级争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是他们训练时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汇报:有6名同学在跳绳,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根据信息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热情高涨,还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解答吗?(愿意)
出示问题: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解决问题。
(1)画图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所表示的意义吗?试一试,能不能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先交流题中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尝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并汇报)
预设
生:通过画图,我知道是6人,是3人,这样推算下来,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27人。(如果学生采用其他画图方法来解决,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2)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①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师:你知道题中的关键句是哪句话吗?这句话蕴涵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学生交流,得出: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
②自由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列方程解决问题吗?快来试一试吧!(学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③汇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生:我是根据“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分析:
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欣赏
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教材第9页第5题。
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我有见解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回顾圆的知识
圆:曲线图形
圆的组成:圆心、半径、直径
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直径、半径都有无数条。
圆的特点: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是否掌握圆的特征
活动二、回顾圆周长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圆的周长 c=πd
或c=2πr 回忆圆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活动三:做自主练习6、8题
6题是利用圆的知识解决自然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水波传送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水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第8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不同图形面积公式计算。 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公式。 关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四:做自主练习10、11题。
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11题是实际操作并计算的题目。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体会两圆的半径比,周长比,直径比是相等的。 学生口答:要求扩建后圆形花坛的周长与面积,需要先求出扩建后花坛直径。 关注测量的方法正确。
活动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逐个通知;
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
接到通知人数:1、2、4、8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分成4组(4,4,4,3)——6分钟
(4)分成3组(6,5,4)——6分钟
(5)分成5组(5,4,3,2,1)——5分钟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05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01-28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9
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01-0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