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案范文1
【学习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数学教案范文2
活动名称:
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目 的: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
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准 备:
各种玩具
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生成活动的契机。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近期的兴趣点以及已有的经验基础,从而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近期我班幼儿对于声音非常敏感,针对他们这一需求,故生成了“声音”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活动中,幼儿发现玩具也会发出声音,但究竟怎么会发出声音则是一知半解,于是我便预设了“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玩具,旨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操作和尝试,了解玩具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愿望和兴趣。
活动过程:
(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
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
(二)第一次探索:
1、 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
2、 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
(三)交流讨论:
1、 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
2、 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
1、 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
2、 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
3、 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
(五)讲评:
1、 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2、 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数学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灵活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求出大小
【知识梳理】
空间角,能比较集中反映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历来为高考命题者垂青,几乎年年必考。空间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及二面角总称。其取值范围分别是:0°? ? ≤90°、0°≤ ? ≤90°、0°? ? ≤180°.空间角的计算思想主要是转化:即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把角的计算转化到三角形边角关系或是转化为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空间角的求法一般是:一找、二证、三求解,手段上可采用:几何法和向量法.
【点击双基】
1.如果平面的一条斜线长是它在这个平面上射影长的3倍,那么这条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13 B. 233 C. 22 D. 23
2.平面α的斜线与α所成的角为30°,则此斜线和α内所有不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角的最大值为………………………………..( )
A. 30° B.60° C.90° D.150°
3.如果向量a=(1,0,1),b=(0,1,1)分别平行于平面α,β且都与此两平面的交线l垂直,则二面角α-l-β的大小是………………..( )
A. 90° B. 30° C.45° D.60°
4.在△ABC中,M,N分别是AB,AC的中点,PM⊥平面ABC,当BC=18,PM=33 时,PN和平面ABC所成的角是 .
5.PA,PB,PC是从P点引出的三条射线,他们之间每两条的`夹角都是60 °,则直线PC与平面PAB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典例剖析】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1(04高考广东18(2))如右下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AB=4,AD=3,AA1=2。E、F分别是线段AB、BC上的点,且EB=BF=1。求直线EC1与FD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思路一:本题易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把 与 所成角看作向量 的夹角,用向量法求解。
数学教案范文4
活动目标:
1、通过找颜色或形状相同的物体,初步感知集合。
2、观察、理解图示,学习将相同特性物品圈在一起的方式表示集合。
活动准备:
1、红、蓝色色小筐各一个。
2、红、蓝小玩具每幼儿各一个(大小、形状不相同)、红、蓝颜色的积塑每人一颗(大小、形状不相同)。
活动过程:
一、将花按颜色进行分类。
1、教师出示红、蓝色的玩具;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
2、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玩具,要求幼儿大声说:我拿了一个红(绿)玩具,然后回位子上。
3、出示红、蓝两种颜色的筐子:这是玩具的“家”,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 “想一想哪个是红玩具的家?哪个是蓝玩具的.家?”(红筐是红玩具的家、蓝筐是蓝玩具的家)“小朋友看看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玩具,想想把它送到哪个家里去?边送边大声说:红(蓝)玩具,我送你回家。
二、将积塑按形状分类。
1、出示积塑;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蓝颜色的积塑) 请幼儿每人拿一颗积塑,并大声说:红、蓝积塑,我和你做好朋友。
2、出示红、绿两种形状的筐子。
积塑要回家了,请小朋友看看自己手上的积塑的形状,想想应该把它送到哪个家。要求幼儿边送边说:红、蓝积塑我送你回家。
三、比较两个筐里的物体。
出示红、蓝两个筐:这是什么形状的筐?住着谁?为什么它们能住在一起?(因为形状相同。)
四、幼儿做练习册,教师个别指导。东营区实验幼儿园 李真
数学教案范文5
第五单元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做个调查,你能用多长的时间把你的名字写好,先来猜一猜。
生开始写
师:你估计一下,你大概用了多长的时间写?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有同学用到了秒,在这里为什么用秒这个单位呢?
师:计量很短的.时间,学用秒这个时间单位
师那么如何从钟表上来看埋单经过了多少秒?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出示:15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10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9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同桌合作讨论:
(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秒针从12走到1是多少?
(3)、我们所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
(4)、你还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是多少秒吗?
同桌汇报:
师: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还用秒这个时间单位呢?
2、揭示分和秒的关系
师:大家继续观察,你还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这说明什么呢?
1分=60秒
3、感受时间单位分和秒
师: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呢?在白纸上表示
那么1秒钟呢?
大家可能觉得1秒钟的时间太短了,什么也干不了,让我们了解几条信息,你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一秒,这一秒的作用还真不小,那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练习反馈
1、3时=()分
120秒=()分
30分()30秒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10()
每天睡眠时间大约需9()
小明跑50米大约用了10()
四、全课小结
数学教案范文6
活动目标
1、认识10以内相邻数。
2、感知一个数与前后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纸制小猪卡片5个、小猫卡片6个、小猴卡片7个,1-10的长条点卡
2、数字卡1-10,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6的相邻数
1、教师将三种动物卡片散贴在黑板上。提问:黑板上三种动物卡片有什么不同?
2、谁能把一样动物卡片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排队。
3、每种动物卡片的数目可以用数字几表示?请小朋友在每种动物下面用数字卡表示它们得数目。
4、动物卡片是怎么样排队的?6个小猫卡片的前面是几个小猪卡片?6个小猫卡片的后面是几个小猴卡片?
5、为什么5个小猪卡片排在6个小猫卡片的前面?6个小猫卡片排在7个小猴卡片后面?
6、6的前面是几?6的后面是几?6比5怎样?6比7怎样?
二、感知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1-10的长条点卡,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数字卡。
2.教师指着8的长条点卡,提问:图上几个圆点?请找出比它少1的小朋友和比它多1的大朋友。
3.1个数字有几个朋友?是两个什么样的朋友?
4.数字9有朋友吗?它的朋友是谁?
三、游戏:找朋友
1.老师报一个数,就请你在自己的卡片中找,把这个数的两个朋友举起来。
2.该游戏重复多次后,可请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报数,一人举数卡,然后交换玩。
3.提问:
(1)每种动物卡片的.数目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6个小猫卡片的前面是几个小猪卡片?6个小猫卡片的后面是几个小猴卡片?
(3)6的前面是几?6的后面是几?
4.数字9有朋友吗?它的朋友是谁?
数学教案范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 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 X+50<200 x+x=200
数学教案范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数学教案范文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有很多后勤工作要做。需要我们班同学做的事有两件:一是买运动服,二是买文具用品作为奖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做好这两件工作,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二、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先到李宁运动服专卖店去看一看吧。(课件演示李宁运动服专卖店,一位营业员正挂出一套运动服。营业员介绍说:每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买一件上衣要多少钱?买一套运动服要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等)
课件相机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先看这样的问题。
课件出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谈话: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讨论:下面该画什么?怎样画?(在表示裤子价钱线段的下面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是1份,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要画这样的3份)
追问: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提问:怎样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呢?(教师示范,学生在图上表示)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图,并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谈话: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times;3=84(元)84+28=112(元)
②1+3=428times;4=112(元)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突出一种解法是先算上衣的价钱,另一种解法是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小结:略。
2.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了“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那么,怎样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呢?
引导:可以先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先画出线段图,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思考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说一说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times;3=84(元)84-28=56(元)
②3-1=228times;2=56(元)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看一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
四、巩固深化
谈话:解决了买运动服的问题,我们该去文具用品商店了。
课件出示文具用品商店的情境(蓝天文具商场,货架上放着许多文具:铅笔、钢笔、圆规、笔记本、文具盒、书包等)。
1.课件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课件出示情境:一把圆规4元,一本笔记本的价钱比圆规贵5元,买一把圆规和一本笔记本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练习后,组织反馈。
3.课件出示情境:一个文具盒12元,书包的价钱比文具盒的3倍还多5元,一个书包多少元钱?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先试着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谈话:商场里刚刚进了一些卷笔刀(课件同步演示),已知一个小猫型卷笔刀是6元,一个兔子型卷笔刀是12元,一个大象型卷笔刀是16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五、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学校运动会后勤组分配的工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怎样做?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堂作业
第44页“想想做做”第2~4题。
数学教案范文10
活动名称:
计算活动——神奇的水 托班下学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不同类材料的东西。(木头类、铁类、塑料类、石子类)
2,初步了解水的神奇力量:东西放在水里有沉有浮。
3,喜欢观察和做水的实验。
活动准备:
乒乓球、塑料玩具、石子、螺丝螺母和分类盒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类材料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先看看这个盒子里放的是什么。这个? 幼:乒乓球、……
2,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是塑料还是铁?
幼:塑料
师:对,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塑料做的,这是塑料类的东西。(依次分类介绍)
二、沉浮实验
1,沉的实验:现在老师拿出来一盆水,我们放一个铁类的东西,看看会有什么变化,铁质的东西在水的上面还是下面?
幼:下面
师:对,铁沉到了税的下面。
2,浮的实验:现在我们再放一个塑料类的东西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从塑料的东西里选一个放水里。(幼操作)塑料的东西在水的上面还是下面?
幼:上面。
师:对,塑料的东西浮在水的上面。
三、幼齐操作
师:我看到很多宝宝都在做实验,现在老师看哪个宝宝坐得最整齐,先请他拿一个东西放水里,然后告诉老师你拿的是哪一类东西?是沉还是浮。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说说这是什么类东西?
幼:塑料类(依次说分类,然后分批操作)
数学教案范文1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
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范文12
教学内容: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范文13
设计意图:
在一次晨间谈话中,小朋友们告诉我他们在家里时,爸爸妈妈经常带他们去吃烧烤,烧烤上串了很多东西。我利用我们班小朋友对烧烤的兴趣设计了这节活动,让小朋友们自己串烧烤,在串烧烤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物体的种类、数量进行交替排序。活动材料的真实,穿的方法的简单、直观,活动方式游戏性、生活性强,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也满足了他们游戏和好动的需要。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根据物体的种类、数量进行交替排序。
2、在活动中能大胆尝试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并用语言大胆介绍自己的排列规律。
3、感受数学生活中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烧烤架一个;黑板一块筷子每人一双(一根空筷子,一根串好一般的筷子)托盘若干;烧烤用的菜若干活动过程:
一、吸引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欢迎来到“快乐烧烤吧”,我店里今天生意好的不得了,来了许多客人,我忙不过来了,我想请几个小厨师来帮忙,你们愿意吗?
小朋友自由串烧烤,教师点评。
二、通过观察,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按已有规律排序
1、师:看!老师这边也有一个烧烤,你们仔细看我串的这根烧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说说看上面有些什么呢?(一个西红柿一个蘑菇)2、师:“哇,你们这些小厨师还真厉害,这么快就发现了这串烧烤的秘密,那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呢?
——出示在黑板上(ABAB)3、教师:刚才按照一个西红柿一个蘑菇的顺序不断重复下去叫做有规律,有规律(幼儿跟老师念)有规律的东西排在一起看上去会很漂亮。
4、师:我的店里呀有很多这样有规律的烧烤,你们能看出来有什么规律吗?看看这根,你看出来了吗?我们一起来说说看这根烧烤上有些什么?你发现它有什么规律呢?
5、师:你们太聪明了,我都不知道请谁来当我的小厨师了,这是按照两个西红柿一个蘑菇两个西红柿一个蘑菇的规律串的,接下来应该怎样串呢?
——出示在黑板上( AABAAB)教师拿出一根有错误的让幼儿对比师:我这儿有一根烧烤我不知道我串的对不对,你们帮我看看,是不是串对了。
6、师:再来看看这根烧烤呢,它是怎么串的呀,你发现他其中的规律了吗?那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呢?
——出示在黑板上(AABBAABB)师:那你们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串烧烤吗?这里有些烧烤还没来得及串好,我请小厨师们来帮我串完吧,还有一些烧烤还没有串,我也请小厨师来帮我串好吧,看看哪个小厨师做的烧烤最好看,并且要说出来你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的串的。先做好的小厨师就拿着你的烧烤可以去介绍给客人老师或者你的好朋友听听你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的。
幼儿操作练习(AABAABAABBAABBAABBBAABBB)规律排序8、师:好,现在请小厨师们带着你做的烧烤回来,我们一看你们做的烧烤是怎么样的,你来说说看你做的烧烤是按什么规律串的`?你们的烧烤都做得很棒,那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串的这烧烤上都只有几样东西?这种选择两样不同种类的物体把他们以一个、两个或三个这样的数量一个隔一个的放在一起为一组,这样一组一组重复着排列叫有规律的排序。
三、幼儿探索规律自己操作
1、师:你们这些小厨师做的烧烤这么棒,那现在你们帮我想想看我的烧烤还可以怎么串。
幼儿自己探索其中的规律讲述己的想法。
2、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回去再想想有没有其他串法了好不好?
数学教案范文14
数学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11-8=8+3=18-9=
13-7=11-3=18-9=11-9=
15-8=11-7=8+7=16-8=
15-6=17-8=16-7=17-9=
14-6=9+5=13-4=12-6=
13-6=9+9=11-2=16-9=
12-7=6+8=15-9=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8+6=14(个)16-9=7(人)
数学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例3、做一做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11-8=8+3=18-9=
13-7=11-3=18-9=11-9=
15-8=11-7=8+7=16-8=
15-6=17-8=16-7=17-9=
14-6=9+5=13-4=12-6=
13-6=9+9=11-2=16-9=
12-7=6+8=15-9=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
(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
(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8+6=14(个)16-9=7(人)
数学教案范文1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
2、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兴趣,能比较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活动准备】
1、课前会玩游戏“迷迷转”,脚上绑红、蓝颜色的彩带。
2、记号笔(2)、铅笔(2)、橡皮(3)、红(2)、蓝(3)彩带。毛绒玩具2个。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区分左右手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周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小朋友们想不想猜猜啊?
生:想。
师:听好了,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猜猜是什么?
生:手。
师:小朋友们真棒,答案是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你能分清自己的左右手吗?好,请举起你的右手。(小朋友们举起右手)用你们的`右手跟我打打招呼。Hello。
生:Hello。
师:这是我们的右手,那你知道右手能干什么吗?
生:吃饭。
生:写字。(……)
师:知道了右手,那左手在哪里?
生:在这里。
师:好,举起你的左手。跟好朋友打打招呼,Hi。
生:Hi。
师:请小朋友转过去,用左手跟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打打招呼。Hi。
生:Hi。
师:请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举起左手跟小朋友们打打招呼。(家长跟孩子互动)刚才我们说了右手的作用,现在请小朋友们说说左手可以干什么?
生:……
师:原来啊,我们干任何事情都是要左右手相互配合的,所以我们的左右手都很重要,小朋友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左右手。现在小朋友们都能分清自己的左右手了,我要考考大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请举起右手摇一摇。请左手握拳。右手变剪刀。左手放在头顶上。(听口令做动作,老师检查对错,纠正)
二、区分左右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清了左右手,那你还知道我们身体中除了手还有哪些部位可以区分左右呢?
生:眼睛,有左眼和右眼。
生:有左耳和右耳。
生:有左腿和右腿。
(……)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来比比,看谁反应快?(听口令做动作。请踢踢左腿。请摸摸右眼。请抬起左脚。请遮住右耳)
三、游戏:迷迷转(巩固左右)
游戏说明:25名小朋友分两次游戏,第一次12人,第二次13人。每次游戏,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边走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说:迷迷转,迷迷转,大风来了快快转。(反复)老师说:大风来了。转圈的小朋友立刻站好,听老师口令做动作。
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迷迷转”。好不好啊?
生:好。
(玩游戏时,第一次老师说口令:
1、请左手拿橡皮的小朋友向前一步。
2、请右手拿记号笔的小朋友向后一步。
3、请左手拿记号笔的小朋友蹲下。
4、左脚绑红丝带的小朋友跳一跳。
5、请左脚绑蓝丝带的小朋友向后转。
6、请右脚绑红丝带的小朋友举手。第二次游戏时,请个别小朋友说口令)
师:小朋友们站对了吗?(评价,纠正)
四、感知左、右边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
生:熊猫,兔子。
师:我把它们挂在黑板的两边,小朋友们来说说,你的左右两边各是什么?(先讨论,后评价)
生:左边是兔子,右边是熊猫。
五、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这都难不住你们。那就拿出自己的纸和笔,来找一找向左走的小天使,用笔圈出来。(完成《幼儿画册》)
六、总结
师:左右经常用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我们经常说左右边有什么,你看到左右边有什么等。左右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左右。今天,我们小朋友们已经能够分清左右了,回家去考考你的家人,好吗?(活动结束)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12-30
数学教案09-28
数学教案及反思07-28
数学教案《分类》09-19
优秀数学教案01-09
人教版数学教案01-09
中考数学教案01-08
数学教案案例01-08
数学教案:除法02-04
有关数学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