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诗》教案

语文《诗》教案

时间:2023-01-22 12:27:3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诗两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诗两首》教案

语文《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课前准备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2.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语文《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同学掌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同学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示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示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示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示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实际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广博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同学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时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绩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示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同学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孩子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同学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说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胜利,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同学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身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身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同学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八、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语文《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xxxx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xxxxxxx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xxxxxxxxx,我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语文《诗两首》教案4

  一、识诗人,解诗题

  1.诗的作者是谁?交流查阅到的'朱熹和狄金森的资料。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

  2.结合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三、细研读,悟诗理

  1.针对诗中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自主质疑。

  2.合作探究,自主解疑。

  3.体会诗中比喻句、对比句的好处。

  4.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5.拓展,延伸。

  你能背诵一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或诗句吗?

  四、读诗句,感诗情

  1.感情朗读。

  把自己学了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观书有感》。

语文《诗两首》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平静与内在不平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

  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

  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

  1)字音

  虬qiu2栖qi1 怍zuo4拙zhuo1徇xun4 疴ke2衾qin2 昧mei4

  褰qian1嵚qin1 豳bin1灞ba4 涘si4 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

  2)词汇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

  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

  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

  3)佳句集锦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登池上楼

  1)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写作特点分析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3)提问: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

  “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

  2)赏析

  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登,动景:喧闹的小鸟

  调动多种感观: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练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3)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语文《诗两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内容。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著名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荷叶 母亲

  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 母亲

  ——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

  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

  ①、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

  ②、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

  ③、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

  ④、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2、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3、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4、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5、结合背景,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6、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荷叶 母亲》

  1、整篇文章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起读一下二看红莲 。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 (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 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们突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这朵红莲有了人的感觉,你们觉得在荷叶蔽护下的红莲此时应该是什么感觉?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荷叶母亲》借物喻人,而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流露。

语文《诗两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语文《诗两首》教案8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

  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语文《诗两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二、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4、学生集体朗读。

  五、品读诗歌,合作探究:(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六、背诵诗歌,拓展延伸。

  1、学生朗读诗歌。

  2、背诵这首诗。

  3、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仿写下面的诗句。假如———————,不要——————,不要——————

  七、小结: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博大的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语文《诗两首》教案10

  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牛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明确: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你看,那浅的天河,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上的/明星现了,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在/天街/闲游:,

  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分析、解读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节,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

  明确:“好像”后加—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明确: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讲解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明确: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

  3.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明确: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明确: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明确: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第三节诗;

  1,请—位同学朗渎第三节。

  2,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明确: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这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明确: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蹬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

  4.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朵”

  5.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明确:“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五)总结分析全诗: :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明确: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一街市—物品—人一生活。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3.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明确: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静夜

  六、指导朗读。

  1.这首诗和前—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请同学们先试读,试着划分节奏和重音。

  2.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举,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分析、讲解全诗。

  1.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下,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

  明确: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2.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下全诗的意境。

  明确: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3.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明确: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

  4.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但两首诗还是有些区别的,请同学们细心感受一下,两首诗中哪首流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点?

  明确:前一首诗。这从两首诗所用的不同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

语文《诗两首》教案11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

  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第二首——未选择的路

  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语文《诗两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

  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语文《诗两首》教案13

  课题:《郭沫若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朱继坤审核人:宋新蕊时间:

  学习要点: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飘渺(piāomiǎo)甚(shèn)

  笼罩(lǒngzhào)鲛人(jiāo)

  2.解释词语:

  ⑴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⑵陈列:安放,摆放。

  ⑶定然:一定的样子。⑷珍奇:珍贵稀有

  ⑸不甚:不很。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检查预习。

  3.介绍作者和背景(学生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朗读指导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附:朗读节奏参考: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4.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二)精读全诗,感悟美点,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赏析第一节

  (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4)归纳第一节内容

  明确: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2.赏析第二节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合理就行。)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明确:“定然”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反复运用更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后面的“定”同此)

  (3)归纳第二节内容

  明确: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3.赏析第三节和第四节

  (1)诗中所写的和民间传说中的一样吗?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品读诗歌,尝试欣赏优美的语言

  1.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明它的妙处。

  明确:“朵”。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2.学生合作交流:诗中还有哪些词运用精妙,请同学们找出来品一品

  3.教师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四、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想象和联想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两句诗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这样联想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似点。

  2.“……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审上陈列的一些物品……”这节诗中作者由“街市”联想到“物品”。这样联想是因为它们之间密切相关。

  3.仿照示例,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完成下边的练习:

  示例: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捕捉它,它已经跑了。

  (1).刚开的牵牛花像

  (2).笼中的小鹦鹉像

  (3).月光照在地上,好像

  第二课时

  一、指名背诵《天上的街市》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新课:《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听写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明确: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4.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明确: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5.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6.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明确: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二)细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明确: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2.作者为什么在“雾”前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明确: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3.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明确: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4.“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明确: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5.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明确: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6.教师小结: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三)品读课文,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1).两首诗歌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

  (2).请比较两首诗歌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四、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联想和想象手法。

  训练文段

  朝雾里的小草花

  徐志摩

  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

  你轻含着鲜露颗颗,

  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

  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

  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

  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

  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

  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

  (1924年12月5日)

  1.理解填空

  ①诗人把小草花比作“慕光明的花蛾”;并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其句子是“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

  ②第一节中的“你”指“小草花”,它的特点是“小巧玲珑的”诗人眼前的野花是“你轻含着鲜露颗颗”的形象(填原句)。

  ③第二节中的“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其原因是“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诗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人生与鲜露”。

  2.简答

  ①这首诗是从野花的鲜露想到什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的方法是什么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想到人生;共同点是短暂,本诗是用的联想,这样以鲜露来比喻人生,形象生动。

  五、反馈检测: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⑴.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⑵.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⑶.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稀有而珍贵。

  ⑷.定然在天街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

  2.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 )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3.《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C )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评价。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联想手法及运用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

  D.用象征手法。

  4.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B.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C.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

  D.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郁闷的感情。

  5.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其用意是(多项选择)( ABCD )

  A.“朵”常用花的量词,这里是暗把流星比作花朵,用了比喻的手法。

  B.“朵”作流星的量词,不同一般,引发人们思考。

  C.“朵”使流星给人留下美的回味,让读者越发觉得天上的街市神奇美妙,无限向往。

  D.“朵”增添了流星灿烂的光芒,使人们眼前不禁一亮。

  6.对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改变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是为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B.四个“定然”,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

  C.由“流星”想到“灯笼”是联想。

  D.“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暗示了黑夜的降临。

  7.《静夜》中体现夜色朦胧的词是( A )

  A.淡淡 B.笼罩 C.团团 D.漏出

  8.《静夜》中直接触发诗人想象鲛人对月流珠的事物是(D )

  A.月光 B.白云 C.天河 D.海雾

  (二)阅读《静夜》,回答问题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在诗的第(1)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2.诗中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诗人惆怅、无奈的感情。

  3.诗的第(1)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漏”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小而亮,突出“疏”字,而“露”只是一般地显现。

  4.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2)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节奏用“/”标示,重音用“.”标示。)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5.通过想像,写出你脑海中“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景色。

  提示:莹晶的月亮,沐浴在月光里的鲛人,圆润的珍珠泪,而这一切都被海雾遮掩,虚幻飘渺,充满了神秘感。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略)

语文《诗两首》教案14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习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习《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习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

语文《诗两首》教案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慎重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活动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

  培养同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交流普希金的相关资料

  (采用同学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检测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内容作好准备)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只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忠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百折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四、指导朗读

  1、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忧郁瞬息怀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溢信心。

  五、教师范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感染同学);要求同学认真倾听,并说说听出了什么

  六、分析品评深入感受课文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然后把批注的内容或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研究重点语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2、重点研究:

  ⑴你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

  联系诗人所处的环境正义被沙皇俄国专制所扼杀。

  ⑵“过去的”怎会成为“密切的怀恋”呢?

  首先,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人生的经历应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哪种经历都是一种珍贵的财富,都有助于掌握人生,即使是失败,是痛苦。

  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勇于面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问题探究

  1、对逆境,我们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作者处于那种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还不能与之抗争,更何况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2、这首诗歌与一般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的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很生动鲜明的将主题含蓄的表达给读者。

  八、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九、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十、能力培养

  在生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正确面对的?讲给大家听一听。

  十一、课外延伸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搜集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读一读,然后利用朗读课的时间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了面对人生挫折,应当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你应该怎样做呢?就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告诉我们吧!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思。

  2、认识慎重选择人生的重要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的内容。

  2、默读课文,考虑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主张?

  (和同学交流自身的想法)

  研讨明确:当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谨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选择。

  四、局部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析读这首诗歌,然后考虑: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后明确:

  第一节: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时的无奈。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作者选择了极富挑战性的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选择之路,却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路而无法返回。

  第四节: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选择的路更好些呢?可惜实际已不能回头。

  五、深入理解课文

  赏读后小组讨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说说“路”包括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诗人想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后明确:

  这里所说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诉我们:

  1、人生之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需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身的考虑,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1、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身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从表示的情绪方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发生怎样影响?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从而引起人们对选择的考虑。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情绪积极乐观,给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情绪表示的很忧郁。

  3、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同学可以畅所欲言。

  【课外延伸】

  写出学完这两首诗歌的体会,做到观点鲜明,表达流畅。不少于200字。

【语文《诗》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诗教案09-29

《木兰诗》语文教案10-13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11-29

愚溪诗序的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02-15

语文《诗两首》教案15篇01-22

语文《诗两首》教案(15篇)01-22

愚溪诗序的语文教案3篇02-09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6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