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时间:2023-01-24 14:23:59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1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张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张涛爷爷说:张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张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社会文化因素:父母教子方法及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3、评估与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书籍,认真揣摩。我认为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逆反心理问题的个案。

  逆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意愿做出相反反应的行为和态度。父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追其缘由,往往是由于孩子看待事物较为极端和片面,对父母的很多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造成的。

  案例中父亲的专横、不尊重、期望值过高等都引起张涛的极大不满,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但又找不到渠道排解时,便在感情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反而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此对他更加严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生活事件一再重复出现,终于使得张涛的不满情绪逐渐外化为敌对行动,最终造成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论父母的要求是否正确,他都只有一种态度——与之对着干。因此,要做好张涛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张涛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第二,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方式。

  三、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希望通过辅导,能改变张涛对家庭的逆反心理,从而改善他与家庭的关系,进而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步骤:帮助张涛分析自己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自我检讨并提出各自的期望;为张涛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用技巧说话、众志成城、激励机制。治疗时间:整个过程约九周,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条件,向双方渗透辅导理念。(约1周)

  (1)了解张涛与家庭关系的现状,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基本上成长无话不说的朋友。他坦然承认自己对父母尤其是父亲极为不满,自己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父母。有时甚至把成绩差作

  为一种报复的手段。面对他的坦言,我又以一个爷爷的身份向他说明父母的良苦用心。告诉他从客观上说,父母的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自己的看法也不完全正确。引导他正确地看待父母的教育,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和态度的错误之处。

  (2)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

  在对家长的几次家访中,我告知张涛已经表示愿意改善与他们的关系,

  并婉转地指出他们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议他们找时间与张涛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认同我的看法,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向张涛检讨自己的错误,并请求我协助共同教育。

  第二阶段:家校合作,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6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关键所在,共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家庭会谈。

  会谈有我、张涛及其父母参加。我安排张涛首先发言。他谈到了对父母反感的原因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要求他做了自我检讨。然后我安排其父母向张涛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尽管张涛一时间未能接受,但他表示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整个过程气氛较好,双方都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

  第二步、布置家庭作业。

  事后,我分别对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的建议:

  第三步、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完成作业等问题是父子俩冲突的导火线,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优的男生专门帮助张涛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张涛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

  刚开始的'时候张涛并不合作。但是经过大约差不多四周的时间,家长来电告知张涛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出现转机,愿意由父母陪同去买衣服,书籍等东西,在家会完成作业,与父亲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张了。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2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决定采用激励机制。在与张涛的闲聊中要求他说出自己的两个愿望。他说希望能有一台MP4学习英语。我把此事告知其父母,他们表示完全能够满足。我和他们商量后对张涛提出如下要求:第一,想办法进一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第二,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张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学期快结束时,对张涛的心理和行为辅导已经进行十周了。据父母反映,张涛顶撞父母的情况基本消失,与父亲也有了一定的交流。由于家庭关系的改善,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仍不太理想,但是有了较大进步,所有的课程都由原来的不及格变为及格,基本上符合预定的目标。父母也兑现承诺,买了MP4。家庭关系进一步改善,张涛也终于走出了逆反心理的误区。

  点滴的进步让我欣喜,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张涛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我坚信在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张涛同学一定会成为品行皆优的好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2

  现在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在任何阶段都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们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多大的影响和负担,这是无法预料的.。特别是处于心理发展重要时期的小学生,由于自主能力尚弱,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应该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办法。

  一、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健康教育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课上是老师,课下交朋友,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经常与他们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三、引导学生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快乐而充实,健康而活泼。

  四、家长与学校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3

  我们的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出自独生子女的家庭,平时父母工作忙,孩子放学后只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独处现象的普遍存在,培养小学生如何健康独处非常关键的。

  本节《当我独自一个时》的心理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活动课,为学生的独处经历创设交流平台,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独处能力。鼓励学生体验独处多样性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独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初步的独处能力,通过辅导活动,使学生树立“自护、自立、自律、自强”的意识。

  活动课开始,我通过创设情境,体验独处情绪,进行一个软热身,情境体验,再漫话导入,揭示课题,因为我到这里是借班上课,所以对学生的独处心理设置一份问卷调查,从中暴露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这节活动课的重点。学生有了一定的独处能力,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通过贴切深切学生实际的一段录相,运用心理换位的形式,讨论交流,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自助互助共同分享独处的要领和方法。重点解决后,就是这节课的难点了。在初步学生四要领后,我设计了图片辨析这一环节运用法。通过学生的自己讨论交流,进行内在小结,从而让孩子们知道独处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千变万化,每一个人都会有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危险等应急的事情,通过一段四川地震视频,进行提升,让学生们知道独处不仅需要胆量,更要我们的智慧。

  当然,由于我是初次尝试这一学科的教学,所以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同行们多多指教,谢谢!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4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老师家长都知道也很希望能给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确的、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但是又担心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来和学生谈性教育及男女生交往会让很多人误解,担心会对学生发展有负面的影响,于是关于青春期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空缺。通过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和中学生谈青春期的男女交往希望能打破以往对青春期教育“想而不敢”的局面。

  本节心理活动课的活动环节主要是由两个中学生的青春期情感例子展开,故事具体情节由学生在活动通过自己的想象、推测慢慢展开,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避免直接分析学生自己问题,导致学生反感,二是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故事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自我思考。在故事的发展中有意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做出选择的“抉择点”,这些往往是学生在青春期可能遇到烦恼(如对异性有好感,收到情书等),在“抉择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ABC的不同选项,让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替主人公作选择,教师在一些问题上做适当的指导。用红黄蓝三色卡纸,代替三种选择,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保证学生较为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学生的资源被充分调动,我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出现,在特殊和关键的'环节上做正面的指导和教育。

  这堂课在青春期系列教育中,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并且需要作为一个专题继续深入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课上继续谈性冲动、性朦胧时期对异性的好感;对男生的教育中,深入探讨责任与尊重的话题;对女生的教育课上更细致入微的聊一聊自我保护、自尊自爱的话题;性道德课上谈论性犯罪……

  教师采取近于“价值中立”的态度,减少“价值干预“的成分,问题变得开放了,学生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参与来激发思维,理智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从同龄人那里获取同类问题的不同信息反馈,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这对于他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5

  一、教学设计思路

  心理学认为,自我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本课的活动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正是这一心理活动最活跃、最激烈的时期。他们的同一性正处在混乱与和谐的边缘,时常会有一些激烈的冲突表现,比如一会儿自高自大,一会儿又自暴自弃。因此,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在认知上使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不管优点还是缺点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情感上培养学生对自我的积极情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行为上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了解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本课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感悟分享、体验练习等活动形式。

  围绕内容和目标,教师设计了三个螺旋上升的活动环节——学生通过找出“我的叶子”,初步学会悦纳自我;通过写出“我的词语”,全面地认识自我,充分地悦纳自我;通过制作”我的优势名片”,懂得要发挥优势,去展示自己独特的价值。在板书设计上,除了“习得性无助”和“上升式螺旋”这两个心理学术语是教师提出,其他内容均为学生作品和学生的话。

  二、教学片段实录

  活动一 我的叶子

  (课前请学生找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通过欣赏绘本《落叶跳舞》导入,请学生相互描述叶子,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氛轻松、活跃。然后请学生六人一组,将叶子放在一起,找出自己的叶子。学生兴趣盎然,从组长的桌子上快速地找到了自己的叶子。之后是感悟分享环节,实录如下:)

  师:你是怎样找到你的叶子的?能说说你的感想吗?

  生1:我的叶子是我们组里最大的一片。

  生2:与别人的叶子相比,我的叶子颜色很特别。它的颜色是紫色的。

  生3:我的叶子是中间开叉的,它的形状和别人的叶子很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是那样独特,那样宝贵。在茫茫叶海中,它以独特的气质赢得了你的芳心,只因为它就是它,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片叶子。那么我们人呢?我们能在教室里找到两个性格或者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吗?通过感受手中这片独特的叶子,联想到我们自己,你又有什么感悟?

  生4: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生5: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生6:我现在觉得我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我更加喜欢这个独特的我了。

  师:谢谢你们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感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着我们自己独特的价值,不会因为我们的某一优点而比别人更高贵,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某一处不足或某一次失败,就失去价值。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愉悦地接纳自己——“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学生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思考与分析】课前请学生欣赏绘本《落叶跳舞》,配以轻音乐,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灵动的心理氛围。描述并找出叶子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每一片叶子都是独特的,教师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点评,强调每一片叶子都很独特,为他们创造了易于感受、易于激发的情境。感悟分享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叶子的独特联想到人的独一无二,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分享他们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悦纳自我,积极、自觉地进行心理建构。

  活动二 我的词语

  (练习一,请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写出描述自己的词语,并数一数个数。练习二,请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分别用红笔和黑笔圈出表示优点和缺点的词,最后数出优缺点的个数。下面是小组活动环节,实录如下:)

  师:经过了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进行小组讨论吧。在六人小组中,请组长组织大家轮流念出练习一中的词语。每个成员发言后,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自己对发言者的认识。小组活动现在开始。

  (学生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教师在教室里进行巡视,参与各小组的讨论,肯定各同学的发言。)

  师:经过刚才的小组讨论,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自己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收获最大。请组长来汇报你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教师先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个小组的“小组讨论成果汇报表”,请两位组长进行汇报。)

  第二小组组长:我们组的任红丽同学在小组讨论后词语变多了,从6个变成了14个,他对自己的了解更全面了。

  师:任红丽同学,你能说说同学们都给你补充了哪些词语吗?

  任红丽:他们说我虚心、无私、乐观、机智幽默、爱动脑筋、足智多谋、朝气蓬勃、初生牛犊不怕虎。

  师:机智幽默这一特点是谁给你补充的?

  (任红丽指该组一位同学)

  师:你能告诉大家,他平时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机智幽默吗?

  小组成员:他平时总是笑嘻嘻的。

  师:哦,原来你喜欢笑,还能让身边的人都感到快乐!

  (第五小组成果展示,略。)

  【思考与分析】小组讨论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学生活动之一,教师给予了充裕的时间;组织学生以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在课前定出每组组长,每组发一张“小组讨论成果汇报表”,以广泛地展示了小组成员的进步。教师始终及时地发现有困难的同学,并给他们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悦纳自我,重拾自信。

  三、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社会,人的心理空间也日趋复杂,教师无法为学生设定不变的准则,因而要设法使学生从单纯接纳转变为自主选择。本节课我没有从外在的目标出发来设置活动,而是从主体自身的需要、兴趣、动机出发来组织和开展课程,学生作为心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主体自身始终处于活动的中心位置,活动的结果,如小组讨论后新认识到的特点、自己制作的优势名片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心理的成长。本课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在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中实现的,是学生能动性的活动过程。上课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发展,最终依赖于主体自身的心理建构。这一切都说明“自主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精髓。

  (二)以情境为中介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心理发展的目标是无法通过直接传授知识达到的,而需要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情境。因此我设计了“我的叶子”、“我的词语”、“我的名片”这三个与自我认识紧密相关的环节。这些情境的设计把他们带入“可思可感”的境界,直指自身的心理世界,进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心理结构,生成自己的价值理念。比如,欣赏绘本《落叶跳舞》、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片叶子,这些真切的情境氛围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易于感受、易于激发的心理空间,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和熏陶,并激发其探究的心向。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认识到,学习总是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不同活动情境对心理的作用及引起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组织首先应该是情境的组织。情境的设计既是课程开展的前奏,也是维系课程的保障。

  (三)以活动为载体

  心理学研究和生活实践表明,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中展示也是在活动中发展的。通过活动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真实,也最为自然。课前,我精心设计了自主性活动,但我发现,教师可以进行活动的设计和导向,却无法主宰活动的进程,更不能剥夺学生交流和选择的机会,因为这节课中学生分享感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优势名片时的话语和作品才是最让人感动的。本课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视频展示、自我示范、激发感悟等教育引导,使主体自身在活动中自主定向、自主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是难以通过直接的“教”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只是提供外围的情境、提供有助于心理发展的心理空间、提供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的课程,这种自主性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的。

  (四)探索与提高

  这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我在参加积极心理学的培训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付诸教学实践的一次尝试,获得了鼓励,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有时只满足于表面的回答,追求形式上的热烈,而对学生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关注不够。以后上课要在细节叙事中更多地展开,追问更深入,关注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更具内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不是靠一堂课所能达到的。如何让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6

  在大学生中,每个人的经济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对家庭宽裕的城镇学生来说,大学的花销完全不用担心,但对那些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来说,面对处处差人一等的窘境,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下面来看一个大学生自卑案例。

  案例:

  吴某,男,重点大学二年级。自进入大学后,一直很自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以前因为在中学时成绩拔尖,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器重,自己也因此似乎忽视了家庭的贫困和普通。为了他上大学,家里负债累累。进了大学后,自己又借了不少钱以掩饰自己的贫困和普通。原以为到了上海,会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打工来补贴自己,但实际上很难。曾想了许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比如参加社团、看书、看展览会、考证书等),但实施之后,往往都是半途而废,从而感到自己脱离不了贫穷,走不出社会底层的地位,自己不会有好的前途,不可能光宗耀祖,甚至找女朋友在上海成家都很困难。

  案例分析:

  来访者的问题属于适应障碍伴随的自卑。由于其大学之前因为成绩拔尖,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满足,从而忽视了家境本身的贫困和普通。而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不再如过去那样受关注,失去了原来心理满足的基础。导致其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家庭的贫穷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差距,而他又过分夸大地看待了这种落差,妄图以借钱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贫困。同时,其之前对于在上海的生存带有错误的估计,换了一个新环境后,发觉并不如自己预期的通过打工补贴生活那么理想化,造成适应障碍,导致了一种挫折感。另外,对于贫穷和成功的关系亦不能做到正确的认知,使得以偏概全地看待自己的未来,意志力下降,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是土壤,自信是庄稼。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

  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像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7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名从未接触过心理教学教师,一直在不断的思考。对于本次目标和人生这一课的教学,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l、课堂导入最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我安排在头上贴五官的游戏。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本次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比如:原来我的活动设计中与目标对话,要求学生站起来,闭上眼睛想像5年后的那个自己就站在自己一米远的前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停顿10秒)?请你上前走进他,现在请你站在5年后的自己的.位置,好上前去,走进他(停顿5秒)。好,现在你就是5年后的自己了,转个身来,面对现在的自己,未来的你想对现在的你说些什么?(停顿10秒)好,现在我们要从未来回到现实了,请你走回现在的自己的位置,好,转过身来,看看未来的自己,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停顿5秒)本来不是这么设计的,后来我把它重新设计,从而活跃气氛的目的达到了。

  3、适当的自我开放

  如果我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有时学生甚至会主动问:“老师,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呀!”我就把自己的目标分享给学生,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否则,将会导致角色混乱,得不偿失。

  以上是我在第一次心理健康课教学中努力的一些做法、感想。当然,我的心理健康课存在许多的问题。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我会再继续努力!也希望老师和前辈们多多给我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8

  赞美他人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对小学生而言,有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有的`不会夸赞他人,有的不好意思去赞美他人,通过这节课,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本班学生每天在一起的时间大约有六个小时,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有时还一起生气,一起疯狂。这就需要学生去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优点与长处,也可看到他人的缺点与不足。

  2.要善于准确地赞赏他人。当发现他人有优点、长处时,我们要去赞美他们,并讲出自己需要向你学习的地方,感受激励作用,使之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3.称赞别人要真诚。我们对他人的夸奖与称赞,必须是发自内心,讲出真情实感,让对方感到是真实的评价。

  4.称赞、被称赞者都感到是一种幸福。当有人发现你的长处优点加以称赞时,被称赞的人感到身心愉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称赞别人的人带着谦虚向学的心态去赞美他人也感到快乐、高兴,称赞被称赞彼此双方都感到一种幸福。

  5.要学会当面称赞。学会当面赞美他人,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给胆怯的学生锻炼胆量的机会,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做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9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无缺陷或者重大疾病,心里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也非常关键,生活中往往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发生者的心里出现了问题。一些来自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压力,还有人际关系的羁绊,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心里健康,心里不健康做起事来真的很容易出错,甚至犯重大过错。

  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心里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没有被解决过都是自己解决或者发泄掉了,但是对于现阶段的顶岗实习老师和学生,他们的心里健康问题真的很严重,也没有解决的途径,xx是一个完善的大学,有能正常进行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接受心里辅导,即使现在定岗实习的老师们,xx也会关心我们的心里健康问题会不定时的发一些问卷调查的,即使反馈实习生的心里问题,但是在我实习期间,我发现很多学生做的错事,一大部分是因为学生心里出现的问题导致的,而老师批评和教导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单纯的认为是学生这个年龄段犯错误比较多而已,或者说是不懂事。这个实习学校的五楼是有一个心里咨询室的,但是来这里已经一个月多了,并没有看到他打开过,相信那只是个摆设,如果学校都不重视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不去解决,哪怕才是初中生。难道等着把他们送到社会上去再去关注解决心里健康问题吗?那个时候人犯的错误就很多了。我希望能在孩子十多岁已经懂事的年龄关注并且告诉他们人心里健康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出现问题去解决掉。

  即使在顶岗实习的'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也会有一些心里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对以后做事也是不好的,实习已经过半,大多数学生基本已经适应实习生活的,接近两个月的时间相信也不是顺风顺水的吧,实习生,本来没有什么‘能力’和经验,人事处理也不太好,每个人的性格差异也有很多。心里出现很多问题,或者是感觉到烦恼,心烦,心累。说实话我最近就有一些心累的感觉,实习的第一个月,我感觉我是属于这个地方的,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我觉得我不属于这里了,人事关系太复杂,很多道理他们哪里行的同,可是我就不理解。可能我比较偏执。不知道其他的实习老师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不光是在实习期间,我希望我的学生身体好,学习成绩好,也希望他们的心里健康没有问题。即使我不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也是。

  还有大概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我会继续努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调整出来,认真负责的教我的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去工作的,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接下来的时光不要辜负自己的期望。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10

  一、基本情况:

  张同学是个十岁的小男孩,平时寡言少语,成绩在班里排名中下游,家里父母都在务农,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二、背景资料:

  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张同学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张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张同学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张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此羞耻感和屈辱感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辅导建议: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可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同学与父母的关系。为帮助张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可以进行家访,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可以在家访的过程中谈论张同学在家的感受、他的自卑心理以及家长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等等。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张同学的自卑心理,可安排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另外可在班中多次开展心理导向课。

  通过这个自卑心理的案例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往往是造成小学生自卑的主因。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自卑心理的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11

  不知不觉为人师已五载,一路走来,回想起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幕幕说不完的感动与惊喜。于是反思着,收获着。随着小学生年龄的逐渐增长,年级的逐渐增高,问题儿童越来越多,例如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现象,更是一种心灵孤独情绪的表现,因此教学中我们更有必要分析这些心灵孤独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灵孤独情绪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

  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沉重,一天到晚奔波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忙于事业难顾家庭,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他们为了工作,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解,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家长曾对我说:“老师,说来惭愧,如今稀里糊涂的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

  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二、减少“心灵孤独”现象的对策

  在我们班有个叫李超凡的男生,父母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开始变得自暴自弃,经常违反纪律,是全校出了名的“捣蛋鬼”。教过的老师谈到他时,都直摇头。可我却执着地认为: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心会消融。可当我满怀信心,尽己所能给他悉心地呵护,试图用爱去温暖他时,才知道,原来事情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样简单。他照样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照样三天两头和同学打架。我不禁自问:难道这个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难道我的付出真的对他毫无作用吗?那些日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战败的将士,感到灰心丧气……可所幸的是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我坚信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于是,我一如既往地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嘘寒问暖。细心观察他平时表现,抓住点滴进步去燃起他奋进的火花。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枚枚激励的小贴画,一张张“进步之星”的小证书…在这无尽的爱的感召下,他变了,变得乖巧,变得懂事了。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用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中间少了骄横和多疑,自私和冷漠,班上多了团结与友爱,互帮与互助。同学们比学赶帮超,师生间谈笑风生,平等互助,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智慧乐园。反思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感悟:

  1、做好问题家庭父母的工作,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工作之余利用家访、主题班会、QQ聊天、打电话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家长应多留些时间陪孩子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陪孩子游玩、下棋、看书、说话等不同方式,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快乐时光。

  3、转变教师角色,和孩子做好朋友。

  作为教师都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课堂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大家是平等的,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学会做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更是真诚的朋友。从我班分析看,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教师,而不喜欢“命令式”的教师。因此在我的班里和孩子越发:

  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

  ⑵不当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

  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

  ⑸不打击孩子,如“我教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与孩子常交流谈心。

  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语,尊重孩子的意见。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多组织合作性活动:例如两人运气球、共诵一篇文章、三人绑腿走、共唱一首歌等有趣的活动。在合作活动中,孩子才能够与别人正确相处,才能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总之,日常教育教学中,班主任是孩子美好心灵的引导者,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孩子的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孩子克服“孤独心灵”,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在幸福和谐的大家园中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12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使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

  比如,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再如,由于家庭的残缺,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学校也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就应该做到实处。

  使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另外,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个别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比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13

  本课以青春的美为主线,从青春期是一个人由儿童向成人过渡必经的阶段,引出身体的各方面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容貌和形象了;然后从几方面去讨论如何使自己的容貌看上去更加完美,如充足的睡眠、科学的饮食、健康的.体育运动等。其中,学生回答时提到的使用护肤品,教师在这也可以略点一下,它只能使容貌得到短暂的美;只有充足的睡眠、科学的饮食、健康的体育运动才是最持久有效的方法。

  充足的睡眠这个环节,从一个短片段,让学生去讨论与分析睡眠的重要性,利用采访个别学生的形式,了解他们睡眠的状况,使分析更有说服力。接着,用简洁而自然的语言过渡到科学的饮食这个环节;这个环节,首先利用了问卷与分享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平时喜爱吃的食物类型,然后教师出示十大垃圾食物名单,让学生对照自己喜爱吃的食物是什么食品,进一步去了解平衡膳食宝塔;最后,教师再给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健康与不健康食物。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健康的体育运动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忽视的一个问题。教师采取互动的形式,请出了两名不同体型的学生进行1分钟的跳短绳练习,练习完成后让他们俩分别谈谈感受,体型较胖的同学练习后自己感觉很难受,经过了解,该学生平时锻炼的时间少,所以导致胖体型。而另外一名同学每天都进行锻炼,因而能保持良好的体质。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了容貌、形象美如何获得,教师利用了秘笈传授给学生。并

  提示了,不但要有外在美,内在方面的涵养也是很重要的。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14

  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能充满信心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克服困难、解决困难。

  2、能体验自己解决困难的喜悦。

  3、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4、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重难点

  知道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能充满信心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克服困难、解决困难。

  活动准备

  童话故事<树林里的动物>,头饰:小熊、小猴、小鹿、小羊、啄木鸟。

  活动过程

  (一)、借助童话故事,把幼儿引入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

  师:在茂密的树林里,生活着许多的'动物。你猜,都有些什么动物呢?(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天,小动物在树林里玩,你看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 树林里有什么动物?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二)、鼓励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

  1、激发幼儿解决困难的信心。

  如果你们遇到了象小动物那样的困难,你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它吗?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助小动物,你愿意帮助谁?

  2、幼儿分组讨论解决困难的方法。

  师:假如羽毛球被挂在了树上,小羊能用什么方法把它取下来呢?

  师:假如小球滚进了树洞,小猴能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呢?

  师:哎呀!小熊的裤子给刮破了,如果你是小熊,你有什么方法呢?

  师:啄木鸟喝不了水,只有半杆水.小啄木鸟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喝到水呢? 鼓励幼儿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成功乐趣。

  (三)、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有许多困难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出解决方法。

  师:你在家里、幼儿园、路上或其他地方遇到过什么因难?

  师:你是怎样解决的?你试过妈妈病了,家里只剩下你一个人吗?如果发生了,你怎么办?

  师:你曾试过与妈妈走失?如果发生了,你怎办?如果这时候一个你不认识的叔叔走来说带你去找妈妈,你会怎么做?

  (四)、游戏(过河)。

  用蓝色的布或纸设置一条宽大的河流,在河的对面设置一座大山,山里藏着各种各样的宝物—玩具。

  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过河,获取自己喜爱的宝物。

  活动反思

  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始终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我相信,学生会在这节课上找到了自信,学会以良好的心态克服生活中将要出现的困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加上新的动力源。

心理健康教育反思15

  我班有一名叫梁民华的男孩子,小小的个子。刚来时,躲在妈妈身后,不肯放手,他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他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早读时,他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十分钟也不怎么玩耍,只是静静地站着,是一个极安静的孩子。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有一次在活动课上,老师说他是班上最嫩的一个,接下来他就不愿去上课,有时连饭也不吃,有时都拿他没办法。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由于从小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刚去幼儿园寄宿,第一次离开父母,感到孤立无助,焦虑不安,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孩子一旦对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如果孩子发展到严重的自信心丧失,还会出现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

  个案处理:

  一、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梁民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自尊心强。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1、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他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他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他说他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帮助他,和他一起努力的。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反效率;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他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做题比较细心;课堂提问回答的真棒;值日很认真;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时间久了,他会越来

  越有自信,会主动上课举手发言,会主动跟同学们一起玩,会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 “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我的思考: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