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25 16:39:2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对这些分数逐步归纳内化,从而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它们的意义及特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分饼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估一估的猜测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画一画,体验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辅以教具演示及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建立表象,抽象出数学概念。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分饼方法,充分体验分饼策略的多样化,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了解假分数、带分数和1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分组进行分饼活动,从课前预设到学生应会通过预习及课上其他组同学的汇报感受不同的分饼方法及相应分数的产生,实际上还是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真切、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彩色笔、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生1:我最喜欢猪八戒,因为他呆头呆脑,十分可爱。

  生2:我最喜欢沙僧,因为他很实在。

  生3: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本领大,能降妖除魔。

  生4:我最喜欢唐僧,因为他是师傅。

  师: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很多困难,有些是他们自己解决的,有些是观世音菩萨帮他们解决的。今天,咱们也来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有关“分饼”的问题。(板书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创设一个接近学生喜好的动画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帮唐僧师徒解决“分饼”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紧扣主题。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饼,质疑。

  唐僧遇到的问题:唐僧有8张一样大的饼(课件出示8张饼和唐僧的头像),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呢?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学生列式,课件出示算式)

  师:沙僧也遇到一个问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课件出示1张饼和沙僧的头像)

  预设生: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折叠再折叠,每人分得1份。(课件演示动画,呈现把1张饼切成大小一样的4份,每人1份)

  师:现在猪八戒遇到了一个难题:把5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课件出示5张饼和猪八戒的头像)

  2.探究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方法。

  (1)估一估。

  每人分到多少张饼?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饼的方法。

  以圆片代替饼,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分一分。

  (3)汇报结果。

  老师请一些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边做边说。(实物投影展示)

  方法一: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每人分到张,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分第2张饼,第3张饼,第4张饼,第5张饼。最后每人分到5个张,即张。

  方法二:把5张饼重叠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5张饼的,就是张。

  方法三:先分4张饼,每人1张,再分剩下的1张饼,把剩下的这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即分到张,合在一起是1张又张。

  (4)质疑。

  师:从图上看,每人分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这可不是1张饼的,而是5张饼的;也就是说,的整体“1”是5张饼,不是1张饼。5张饼的等于1张饼的.,所以,5张饼的也是张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等活动,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示不同的方法,经历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明确带分数的读写法。

  (1)带分数的写法。

  师:1张又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

  师演示其写法:先写整数1,表示1张饼,再紧挨着整数写分数,分数线要与整数中间对齐,表示张饼。可以写作:1。

  (2)带分数的读法。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4.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师:(指着两组圆片)这两组圆片分得一样多吗?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1与呢?这两个分数相等吗?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交流,师点出分数的名称。

  生1:的分子小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真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真分数?举例)

  生2:的分子大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假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举例)

  生3:1是整数加真分数。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带分数?举例)

  5.探究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

  师: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请将它们填在相应的方框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 30 4/4+1 =24(千克)

  3051=6(千克) 30 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 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 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过程:

  1.通过回顾与整理,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进一步熟练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将你学到的圆的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2.学生在小组中整理。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1)圆的基本特征。

  (2)圆的周长计算。

  (3)圆的面积计算。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4.根据整理的知识点,指名说说每个知识点具体的内容。

  5.小结:学是为了用,我们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

  (l)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2)说说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追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6.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1)提问:要求“从小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题中的信息,怎样求有多少米呢?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提问: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7.作业:练习与应用第7~13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圆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多不多?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然后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圆的基本特征

  圆的周长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课前从学生买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创设了帮助阿姨算账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了解画面信息,找出等量关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内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向全班汇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水果店里真热闹啊!顾客们忙着挑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收银台忙得不可开交。一位阿姨也买了一些水果,谁来说说她都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77页例3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位阿姨想让你们帮她算算苹果每千克多少钱,你们愿意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列稍复杂的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小组交流,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各是什么?

  预设 生1:已知条件是买苹果和梨各2kg,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

  生2:问题是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这些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说明你的想法吗?

  预设 生1: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可以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x+2.8×2=10.4。“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价,两者相加就是总价钱。

  生2:还可以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8+x)×2=10.4,“(2.8+x)”表示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解方程,总结列形如axabc的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课件出示学生列的.两个方程)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方程,它们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师:上节课学习的是列形如ax±bc的方程,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形如axabc的方程来解决问题。那么形如axabc的方程怎么解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一类型方程的解法。

  (学生先小组讨论,探究解法,再交流,最后汇报)

  预设 生1:在2x+2.8×2=10.4这个方程中,把2x看成一个整体,先算2.8×2,原方程转化为2x+5.6=10.4,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5.6,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

  生2:在(2.8+x)×2=10.4这个方程中,把小括号里的式子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这个整体×2=10.4。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师同步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形如axabc的稍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进而求出方程的解。注意求出解后别忘了检验。

  (3)比较。

  师:这两个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内讨论。

  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 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学生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地解释。

  教学重点:

  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教师做自我介绍。(生自由介绍)

  你们学校五年级有几个班啊?咱班被选中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嗯,很难得!

  这次讲课活动啊,共有55位数学老师参加,那老师被抽到给你们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五十五分之一)是啊,在可能性这么小的情况下,老师有幸为你们上课,这个机会更难得!所以老师觉得,我和你们真的很有缘分,你们觉得呢?那么,就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这份缘分,好好的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吗?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啊,你知道马上就要到什么节日了吗?(生:圣诞节)圣诞节这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啊?(收到礼物)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想要吗?只可惜,老师准备的礼物不够,那我们不如玩个幸运摸奖游戏,试试你的运气,怎么样?摸到红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准备的礼物哦,谁愿意来试一下?(生摸球)

  老师这个盒子里放入了1个红球、两个白球、三个红球,通过游戏想一想,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怎么想的?

  师: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知道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像这样好玩又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三、探究新知

  设计活动一

  (1)刚才只有x位同得到了礼物,可是老师很想把这些礼物都送给大家,那么怎样往盒子里放球,会使你们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陆续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与小伙伴们交流,看你们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方案?开始吧!

  (2)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4)生分组汇报。

  设计活动二

  (1)为我班学生设计节目表演活动方案。师出示要求,生读题。

  (2)学生同位合作填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汇总。

  (4)观察这些方案,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活动三

  (1)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凡是参加活动的30名同学都可以得到一份纪念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我准备了食品、学习用品和小型玩具三种纪念品,要使同学们得到学习用品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二,该如何设计呢?你能帮我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吗?

  (2)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汇总,那对于这些方案,你又有什么发现?

  那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共同点,对这些方案进行总结一下?

  四、巩固应用

  现在很多商场超市在节日期间,都想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促销活动。

  1、下面是老师的调查情况(出示课件)学生读题。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3、汇报想法,实物投影总结活动情况。

  4、看看另外一个商场的促销活动吧!(课件)学生读题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体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 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 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三、课堂活动 (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 ×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4 25×7 ×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例2

  0. 7 2扩大到它的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2×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 4 1 3

  × 4 × 2 6

  9 6 7 8

  2 4 2 6

  3 6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 ×

  3、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

  ×1

  76×3

  75×5

  5×6

  ×

  ②根据1056×27=,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 6×7= 056×27= ×7=

  板书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创设知识迁移情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呈现知识迁移情景。

  (1)师:这里有一张医生给数学病人开的处方,不知药用对了没有,请各位小医生给以指导。

  (2)出示(小黑板)

  病症 药名

  432-2 =412

  43.2+2 =43.2

  8厘米 + 3米 =11米

  3元 + 3角 =6元

  2、交流信息,重点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是计数单位相同。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加减法呢?(揭示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想学到那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指导自学,合作交流。

  (1)告诉学生按照读想划的过程自学课本内容,并给学生提纲自学提纲供参考(小黑板出示)。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作讨论,引导小结,并看书验证)。

  (3)形式质疑。

  三、精心设练,创新思维。

  1、巧设训练,巩固新知。

  (1)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去游玩。进入乐园后,以小组学习为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玩开心点哦。

  课件出示:

  数 学 乐 园

  填空池: 方程河:

  + = + = x+ =

  - = - = x- =

  + = + = 1-x=

  迷宫: 计算园:

  请你把 - 的计算过程用学具表示出来? + - +

  (2)反馈信息,汇报收获。

  (3)由计算园的收获,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强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板书相关内容)。

  (4)师:同学们学的不错,敢接受挑战吗?(举手抢答)

  师出示口算卡: + = + = + = - = + =

  2、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师:下面我们利用学到的.本领,探究这几道题的聪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 = + = 讨论:(1)它们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 = + = ( 2)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 + =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验证。

  四、全课总结(小组交流研讨、汇报)。

  师: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17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06-09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2篇)12-0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