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总复习教案

数学总复习教案

时间:2023-01-25 19:33:0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总复习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总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总复习教案(汇编15篇)

数学总复习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数学总复习教案2

  第1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教学重难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2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a|a (a≥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回顾

  1、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 实数 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a(a0) |a|0(a0)

  a(a0)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0)的倒数是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a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有青少年宫、学校、商场、医院四家公共场所.已知青少年宫在学校东300m

  处,商场在学校西200m处,医院在学校东500m处.若将马路近似地看作一条直线,以学校为原点,向东方向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00m.(1)在数轴上表示出四家公共场所的位置;(2)列式计算青少年宫与商场之间的距离.:

  解:(1)如图所示:

  (2)300-(-200)=500(m);或|-200-300 |=500(m);

数学总复习教案3

  课 题:

  相似形(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 知识要点:

  1、相似形、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

  相似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特例:全等形。

  相似形的识别: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或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将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条线段,若小段与大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大段与全长之比,则可得出这一比值等于0·618...。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P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较长线段叫做较短线段与全线段的比例中项。

  例1:(1)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

  (2)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

  (3)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相似形的例子吗/

  例2: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

  (1)2厘米,3厘米,4厘米,1厘米

  (2)1·5厘米,2·5厘米,4·5厘米,6·5厘米

  (3)1·1厘米,2·2厘米,3·3厘米,4·4厘米

  (4)1厘米, 2厘米,2厘米,4厘米。

  例3:某人下身长90厘米,上身长70厘米,要使整个人看上去成黄金分割,需穿多高的高跟鞋?

  例4: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

  矩形都相似吗?

  正方形都相似吗?

  2、相似形三角形的判断:

  a两角对应相等

  b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c三边对应成比例

  3、相似形三角形的性质:

  a对应角相等

  b对应边成比例

  c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

  d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数学总复习教案4

  教学内容:

  数学书101页第3题,102页第4题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掌握更牢固。

  2、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掌握更牢固。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路北区兴盛丽景小学的刘老师,我们又见面啦,今天我们将继续闯关摘果,复习本册书中的知识。

  上节课,我们运用强大的计算能力,挑战了数这个领域里的第一关和第二关,成功摘取了两个硕大的智慧果实。现在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为今天的挑战热热身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完成103页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在圆圈里填上加,减、乘或大于,小于,等号。好,按下暂停键,开始吧!

  生:学生写题。

  填完了吗?请同学来说一下答案。

  生:订正答案

  大家都填对了吗?哇,你们可真优秀。下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闯关活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挑战数这个领域里的第三关,解决问题,运用我们所学的加减法和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到第三关的挑战中吧!

  第三关,解决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计算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接下来,就跟随老师去海洋馆看一看吧!(出示103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哇,海洋馆里的小鱼好漂亮呀,有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和透红小丑鱼。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题目内容,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海洋馆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恩,你找到的数学信息很准确,那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是的,这个问题你们能独立解决吗?快按下暂停键,写一写吧!

  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生:第一个问题。因为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求花面神仙鱼的数量,那就是在求数量多的,所以做加法。我列的算式是13+9=22(条)。第二问题,因为花面神仙鱼有22条,黄金神仙鱼有13条,所以求两种神仙鱼一共有多少条,就是要把两种鱼的数量合起来,做加法,列式为22+13=35(条)。

  是的,这位同学解答的完全正确。那现在你还能根据题目内容,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我提的问题是,透红小丑鱼有多少条?列式为:13-8=5(条)因为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那求透红小丑鱼有多少条,就是在求数量少的,所以做减法。

  这位同学不仅问题提的好,解答正确,并且还清晰的阐述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要为你点个赞呦!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透红小丑鱼和黄金神仙鱼一共有多少条?列式为:13+5=18(条)

  大家一定还提出了其他的问题,你可以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写在书上并解答!

  同学们,这道题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和解决连续两问的综合实际问题。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同学们一定要根据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条件进行解答。

  接下来,请大家解答一下数学书104页练习二十五的第7题,请按下暂停键,开始吧!解答完了吗?好,请你来说一说你的解题结果和方法。

  生:在这道题中我知道了,每种颜色的跳棋都有6枚,一共有3组,求一共有多少枚棋子。我认为这就是在求3个6是多少,所以要做乘法。我的列式为6x3=18(枚)

  这位同学对于乘法的含义理解的很透彻,解题思路很清晰。不知道下面这道题大家是否也能解答正确呢?请看数学书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按下暂停键,先21想一想,再解答。

  好,大家看,按照规律,像这样继续摆下去,第4个图形有12根小棒,第7个图形有21根小棒。你们都答对了吗?好,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第一个图形有3根小棒,第二个图形有6根小棒,也就是有2个3,第三个图形有9根小棒,也就是有3个3,所以这些小棒的数量都与3的乘法口诀有关,所以第4个图形就是有4个3,所以是12根,第7个图形就是有7个3,所以是21根小棒。

  生:我是这样想的,通过观察,我发现每边小棒数都是依次增加1根,那么到第4个图形时,每边就是4根小棒,有三个边,所以是三四十二根小棒,同理,第7个图形,就是每边有7根小棒,有三个边,所以三七二十一根小棒。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下一个图形的小棒数都会依次递增3根,所以第4个图形就是在9根小棒的基础上,加上3根小棒,等于12根小棒。同样的道理,第7个图形就是在18根小棒的基础上,加上3根小棒,等于21根小棒。

  你们都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肯动脑观察,题目中的秘密都能被我们发现。刚刚这两道题都是与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解答时,只要我们理解了乘法的含义,熟记了乘法口诀,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乘法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

  接下来老师想邀请同学们到我的菜园里去帮帮忙!(出示数学书102页第4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老师的菜园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菜园有葫芦。有冬瓜。

  生:我看到菜园有花,有南瓜。

  生:我还看到菜园中有大蒜。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那你们能根据我们观察到的信息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好,按下暂停键,快去算一算吧!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列式,怎么想的吧?(学生视频)

  生:第一个问题求菜园里有多少个南瓜?因为一个筐里有两个南瓜,有四个这样的筐子,那就是求4个2是多少,所以做乘法。列式为2x4=8(个)。然后求冬瓜有多少个?因为这道题南瓜有8个,冬瓜比南瓜多5个,也就是求比8多5的数,所以要做加法。列式为8+5=13(个)

  第二问我提出的问题是菜园里有多少个葫芦?列式为3x3=9(个)

  这道题是一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看来这位同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强,想一想,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生:我提出的问题是菜园里有多少盆花?列式为2x5=10(盆)

  生:我提出的问题是菜园里有多少头大蒜?列式为3x9=27(头)

  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相信大家一定还提出了很多问题,请你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写在书上并解答吧!

  在刚才的这道题中,我们不仅用到了乘法的知识,还用到了加减法的知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将知识融合在一起来解答。最后让我们再去书店逛一逛吧!(出示数学书104页第8题)你们能独自完成这道题吗?那就开始答题吧!

  好,我们来看一下结果。

  生:在这道题中,我发现经典故事书4元一本,连环画7元一本,科学世界8元一本。第一问求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学世界一共要花多少钱?因为一本故事书4元钱,6本故事书就是6个4,再加上1本科学世界8元,就是一共的价钱。列式为6x4+8=32(元)。第二问求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学世界,50元钱够吗?这道题我们要先算出5本连环画和1本科学世界的价格,列式为5x7+8=43(元),因为43<50,所以50元钱够了。第三问,我提出的问题是买3本科学世界和1本经典故事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为3x8+4=28(元)。

  这位同学的解答内容都是正确的,相信同学们对于第三个问题,一定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呦!

  同学们,在这一关,我们解决的每一道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练习,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小能手了,快,让我们赶紧摘下这充满知识与生活的智慧果吧!现在数这个领域的第三个智慧果我们拿到手啦,快给自己的出色表现鼓鼓掌吧!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加油,我们马上进入第四关,量与计量的关卡,瞧,第四关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啦!

  第四关 时间

  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知识,而这学期我们对时间又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下面我们就来考验一下大家的知识掌握的如何啦!请完成数学书101页第3题。

  生:学生写时间

  我们订正一下结果。请你说。

  生:这四块表的时间分别是8:05,7:10,4:50,11:20.

  认读时间正确。那你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读表的吗?

  生:首先我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1时=60分。然后认读时间时,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第一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8,分针从12起走了5个小格,就是8时零5分。第二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7,分针从12起走了10个小格,所以就是7时10分。第三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50个小格,就是4时50分,最后一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11,分针从12起走了20个小格,就是11时20分。

  同学们,你们都会读写时间了吗?这道题是不是有些简单?现在老师这里有一道具有难度的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老师解答出来呢?请看题,数学书105页第12题。写出相应的时间,画出缺少的分针。我们先看第一组。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时多少?

  生:8时

  正确,请在钟表下面记录下时间8:00。再看,过10分,指的是分针从12起走了10分钟,是多少时间呢?

  生:是8时10分。

  没错,现在请你把这个时间写在第二块表的横线上。接下来让我们来画分针。8时10分就是分针从12起走10个小格,也就是分针要对着数字2。画完了吗?注意分针要画的又细又长哦。根据第一组的方法,请自己独立完成第二组吧?检查一下,你们都写对,画正确了吗?(订正答案)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知识复习,可以看出大家不仅能够认读时间,也能利用时间解决问题,说明大家都是时间的小主人。瞧,第四个智慧果也被你们摘下来了,大家要接好呦。

  在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与加法,减法,和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和认识时间的内容,提高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对时间问题的认识,一起将数和量与计量这两大领域的关卡统统闯过,大家的表现真是太棒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勇闯其他领域的的关卡,刘老师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呦~!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咱们下节课再见!

数学总复习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数学总复习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数学总复习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总复习教案8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的认识”第一课时P113~116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4、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你能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数吗?(教师板书各种数)

  二、唤醒记忆,分类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教师先确定“0”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1、2、-1、-2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线上,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请学生指出、0.3、1、2、2.9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些点要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你还发现了什么?

  (4)请学生在上面的这些数中分别找出黑板上板写的各种数。

  我们还学过哪些分数?分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分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小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自然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正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负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除了这些数,我们还学习过那些数?(引出百分数)

  2、归纳分类

  我们学过了这么多的数,有分数、小数、整数、正数、负数等等,同学们能自己尝试着将这些数归纳一下,看可以给个它们分成哪几大类吗?

  学生汇报。

  (1)(2)

  在分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沟通联系,体验区别

  1、整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负整数不在讨论的范围)(举例说明)

  联系:(1)它们都有各自的计数单位。

  (2)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形式。

  区别:(1)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2、整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进制相同,都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填写数位顺序表)

  区别:(1)小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小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3、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1)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都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量。

  (2)分数和小数可以互相转化。

  区别: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4、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区别:分数可以表示数量,后面可以加单位,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母可以是零以外的任何一个整数。百分数则一般只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母是固定不变的。

  四、应用提高

  1、将下面的数填在适当的()里。

  1.82-15.72340

  (1)冰城哈尔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摄氏度。

  (2)五(4)班喜欢运动的同学占全班同学总数的()。

  (3)杨老师的身高()米。

  (4)某市今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70.46=2×()+7×()+4×()+6×()

  (2)2:()=0.4===()%

  (3)一个数由7个组成,这个数是(),它的倒数是()。

  (4)把4千克葡萄干平均分成8包,每包是()千克,每包占总数的()。

  五、展望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系统的复习了小学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各种数,这些数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你们知道没有数之前人类是怎样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的吗?如果现在没有了这些数,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除了这些数你还知道那些数?数的知识浩瀚无比,你们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有更多的数等待你的发现和创造。

数学总复习教案9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倒数、比的概念和计算。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倒数、比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法则、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18页复习第1题)。

  (2)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4 4× 4×0.75 4÷

  (3)课本第132页练习二十七第2题中的1、2题。

  2、复习倒数的意义。

  (1)口答(课本第121页第3题。)

  (2)下面各题做得对不对?若不对,请说明理由。

  = ( )

  3的倒数是 ( )

  1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4( )

  0的倒数是0( )

  (3)讨论:

  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3、复习比的意义。

  (1) 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2) 求比值(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2题。)

  (3) 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4) 化简比(课本第122页练习二十七第4题。)

  (5) 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0.5+ , -0.15

  怎样计算 ×

  怎样计算 ÷ ,20÷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问题: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什么?

  3、练一练。

  课本第122页第5、6题。

  4、小结。

数学总复习教案10

  初三第二学期数学的教学已全面进入中考的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根据我所带班级情况,计划如下:

  一、第一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配套练习以中考丛书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3:6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20分)的6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6)注重思想教育,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7)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5)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6)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7)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8)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

  (4)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5)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6)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7)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两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一般需要四节课的讲评时间。

  (8)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9)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0)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1)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12)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13)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的成功!

数学总复习教案11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十二册p121~124的绿地面积、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等活动,体会到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差别,从小培养学生的绿化和环保意识。

  2、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3、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绿地面积

  (一)阅读分析

  1、 出示两张统计图(书上第121页的图)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先自己观察

  (2)再把观察到的与同桌交流

  (3)再集体交流

  3、 解决表后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4、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 我国绿化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你了解吗?

  (1)看书了解

  (2)学生补充介绍

  (3)对于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二)实践反思:我校的绿化情况怎样呢?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说说你们的调查情况

  (1)实物投影(或黑板出示)学生的调查情况

  (2)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3)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4)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有关问题

  二、复习保护水资源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20xx年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 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三、巩固练习

  详见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保护水资源》是有关环保主题的一次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试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材提供的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于教材涉及的三项不同的实验,都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同时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对于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发现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反思:

  生活中需要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除了教材提供的这两题外,为了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在课上补充了这样两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1.光明小学要买60个足球,现有甲、乙、丙三个商店可以选择,三个商店足球的单价都是25元,但各商店的优惠办法不同。

  甲店:买10个足球免费赠送2个,不足10个不赠送。

  乙店:每个足球优惠5元。

  丙店:购物满每200元,返现金30元。

  为了节省费用,光明小学应到哪个商店购买?为什么?

数学总复习教案12

  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笔算加减混合 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 ,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线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 橡皮长2( )

  小明身高1( ) 课桌宽60( )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数学总复习教案13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数学总复习教案14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十二册P108整理与反思以及P108-109练习与实践1-5题。

  知识要点:

  1.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可以变换图形的位置,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不能改变图形的形状,但可以改变图形的大小。

  5.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一些特殊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4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要使学生认识到: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要提醒学生:第一,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第二,每种瓷砖都可以适当旋转。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三、全课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其他练习见学校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在做练习与实践第一题时,一定要强调要画出这图形所有的对称轴,有几条画几条。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四年级就学的内容,平移学生应该都能掌握,但旋转相信有一部分学生是有困难的。要让学生知道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在实际平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平移这一图形相对应的点,再画出完整的图形。旋转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先确定旋转的方向,绕着哪个点旋转,哪个点就固定不动,不管是旋转还是平移后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课前思考:

  重点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移和旋转只是变换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是把图形进行变换的一种方法,只不过它是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让学生结合典型的例题再说说把一个图形平移、旋转,或把一个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

  课后反思:

  轴对称图形概念中一定要强调是完全重合 ,而不仅仅是一样就可以的。在做第一题时,要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旋转的操作要求对个别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中,平行四边形的一组斜边的画法出现了不少的错,通过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注意看清楚原来占了几格,现在应该占几格。

  课后反思:

  有关平移和旋转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中年级时学习的,所以大部分学生现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一般没有困难。但正如同年级组的几位老师谈及的那样,在练习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小问题不断出现,主要原因是学生作图时不够规范。通过现在的系统复习后能及时纠正一些小错误,也使学生意识到读懂题目意思后再做是非常重要的。

  课后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比较紧张,这个知识点难度不高,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这课时内容与下一课时内容:图形与位置合并在一课时中完成。从课堂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不错,但操作题作图时不规范,经常需要提醒学生有漏掉的地方。个别学习困难生还需单独个别辅导。对他们来说,这么多的知识点早遗忘了,在一节课中要回忆、巩固相关的知识,确实问题蛮大的。

数学总复习教案15

  复习内容:

  四年级、五年级教材中的《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间隔现象、简单搭配、排列现象、简单周期现象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四、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数学无处不在,在同学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我们又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找规律》的一些知识。

  二、复习整理

  1.间隔现象的排列规律。

  植树现象:

  (1)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数

  (2)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数

  (3)如果一端种,另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数

  在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中,物体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类似的现象还有锯木头、爬楼梯等。

  练一练: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要求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要求出这条公路有多少个20米,即先算出间隔数。因为是在公路一侧从头到尾种树,所以杨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2.简单搭配、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路线选配用符号表示,有顺序地思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练一练:从小明家到少年宫有3条路,从少年宫到新华书店有4条路,那么从小明家到新华书店一共有多少条行走路线?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想法。

  3.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师:通过观察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计算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练一练:小红在家练习硬笔书法时,写北京奥运北京奥运依次写下去,那么第24个应是什么字?第45个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因为北京奥运这四个字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把每4个字看作一组,244=6组,没有余数,说明第24个字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运字。(同理分析第2个问题。)

  4.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师: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画图、列举、计算都是常用的策略。

  练一练:在下表中,每次圈出相邻的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圈出4个相邻的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再交流想法。

  三、巩固练习

  1.街心公园一条林荫小路长200米,在林荫小路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月季花,共栽了82棵。每两棵月季花相距多少米?

  2.六一儿童节时,教室里按2红、1黄、1蓝的顺序挂彩灯,一共要挂38盏。算一算,最后一盏是什么颜色的灯?

  3.学校会议室里每排有20个座位,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打算坐栽第一排三个相邻的座位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4.丁丁的爸爸、妈妈各自去外地出差了,他们三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电话?如果他们互相写一封信,一共写了多少封信?

  四、全课总结

  课前思考:

  现在进入到复习阶段,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本身知识的缺乏,就拿孙老师所说的间隔问题。这是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有一定的.规律,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好。作为一个新老师,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在练习中遇到这类题型,知道是间隔问题,所以我去请教了任教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教师,我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一直要发现问题才想去解决问题。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关间隔问题的求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孙老师本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一下。

  课前思考:

  在6月3日与5日的会议上,朱红伟老师与苏主任都谈到了在检测中要对《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内容需要检测,检测的难度限于例题与试一试,我想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可能化时比较多。看了四~六年级的教材,其中替换、倒推是解决问题策略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图形的平移规律是找规律中不太用,学生可能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否可以补充一些五六年级这两方面内容的例题,在讲解分析例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建议将这两个内容花一课时时间复习。

  课后反思:

  有关植树问题较之前相比,很多学生都能掌握,但在做巩固练习第一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对,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题求的是间隔数而不是通常求的棵数再加上在公路的两边都种月季花,所以一部分学生没能转过弯来。

  在巩固练习第3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这一条件去掉,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从这节课的复习情况来看,找规律的知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数学总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总复习教案01-09

数学总复习教案【荐】01-10

数学总复习教案(15篇)01-10

数学总复习教案15篇01-09

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15篇)01-26

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15篇01-25

数学总复习教案(通用15篇)01-25

数学总复习教案(通用18篇)12-23

初中数学总复习反思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