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31 10:02:2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案1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案13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1

  十四、春(第一课时)

  目标预设:

  1、理清文章思路,尤其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借助资料,了解朱自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准备水彩笔及纸。

  4、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导学(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 niàng( ) (2)wǎn( )转

  (3)披suō( )戴lì( ) (4)liáo亮( )

  2、填空:

  (1)《春》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力作有《 》、《 》。

  (2)“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__________的《 》,意思是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充满希望,春天诗情画意。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视春天为笔下宠儿,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果让你写春天,你会抓住春天的哪些特征来写呢?(生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作者抓住了春天哪些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构成一幅幅春天的画面?

  (3)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例句加以说明。

  3、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相机出示)

  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5、指名读,把自己喜欢或者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多媒体配乐、配画面)

  其他同学点评。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三、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散文,但更像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首春的赞歌,这离不开他的观察,你是否也能想象一下你眼中的春天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先用你的水彩笔画在纸上,然后,根据你画面的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练笔,看谁又快又好!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整理在笔记本上。

  2、背诵《春》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2

  一、课题:

  散步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课文莫怀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单元中的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礼赞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说,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全文语言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词小用也有散发着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对称句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设计思路: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 诵读品味课文,领悟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4.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学生喜欢《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将其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殊为难得而我的教学目标设想是希望通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语言美、人性美,并勾连生活,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最终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镌刻在学生的心里

  导语设计:有一种最为简易而又永远时尚、永远流行的健身运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错的事儿——消化食物、锻炼身体、延年益寿,还能减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义就不仅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了——散步,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了解与和睦

  不过,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不但不能增进和睦,还会伤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么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自然亲切,又非常浅显的问题式的导入,能够激发同学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

  预习检查:词语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嫩芽(nèn) 霎时(shà)水波lín lín(粼粼)分qí(歧)

  【自主学习】

  1.听课文配乐朗诵,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⑥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①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3.从课文中你读到了课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 (1)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2)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爱幼的颂歌 )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简单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合作交流】

  学生再读课文,品评课文美点

  1.品内容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先读句子,然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有没有读出感情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品语言 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请你为它们划分节奏读读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提示: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和谐美满的亲情,且富于趣味

  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3.品写法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见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

  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本环节设计意图: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新的见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受亲情,领悟本文语言的美

  【点拨拓展】

  1.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却表现了重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

  学习本文后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家庭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时的选材能力

  2.联系生活,真情告白,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读了本文之后,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呢?

  口语表达训练,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教师小结:

  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稚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倒杯水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的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和践行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深情的回报

  同学们回家以后,请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播放《让爱天天住我家》

  本环节设计意图: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段真情告白,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其深意联系生活实际,获取体验读了课文,对照本文的做法,学生会有一种趋向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落实到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欣赏歌曲,升华情感【音乐欣赏】再次感受美满家庭生活的温馨,增强亲情体验,升华灵魂

  【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áo夜 áo游 分qí 分外 水波lín lín lín 次栉比

  2.文章写祖孙三代散步时发生了什么事?

  3.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 仿写句子,抒写亲情

  以“亲情是……”的形式,用比喻的修辞写一组排比句

  示例:亲情是杯清冽的酒,因岁月的历练而醇香;亲情又像一杯氤氲的茶,因心香的呵护而沁人心脾;亲情也像一棵高大而茂盛的树,因雨露的滋润而枝繁叶茂;亲情更像宽广无边的大海,因广阔的胸怀而横无际涯……

  本环节设计意图:巩固双基,以练促理解,把握主要内容

  【课外延伸】

  1.课外阅读并收集“古今孝道”故事

  2.两周后召开“我最孝”班会

  3.阅读课外书:读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本环节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发自内心地有所领悟,没有任何教师强加的概念;在45分钟之后的无边的时空里,我希望以“作业”的形式让这一点领悟开始向行动延伸愿这一课在学生心中余韵悠长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爱 疼

  尊 老 爱 幼

  孝 护

  互敬互爱 中年人使命感

  以小见大

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这是两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我们新教材上选的这两篇古希腊寓言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2、 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 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4、 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问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5、 概括寓言的寓意: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改编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

  7、 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8、 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9、 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10、小结:寓言的特点,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课后 :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及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按照寓意来安排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部分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布置自编寓言时,有部分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分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 倚门 萌生 希冀 蠢人魅力

  链子 依偎 迫不及待 引人入胜 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七年级语文教案5

  【导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2.背景助读

  原载杂志《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后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整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3、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葱茏 ) 骸( hái )骨 长吼( hǒu ) 万载( zǎi ) 奇幻(huàn) 潜(qián)行 猛(měng)犸(mǎ) 卓(zhuó)越 躯壳(qiào)

  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骸骨:尸骨 造物主:万物的创造者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化为乌有:虚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问题二、诗歌一开始就连续用了六个问号,请问这样设计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通过连续不断地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

  问题三、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确: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紧承上文的问句并引出下文对远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写。

  问题四、能否找出诗歌第4、5、6节中的比喻句一两例,并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作者把化石承载的信息比作“珍贵的密码”,生动地体现了化石在揭示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迹比作人的“皱纹”,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化石所历经年代的久远和历程的丰富。

  ③“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师”、“雕刻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问题五、有两节诗歌之间的关系很特别,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明确:第二节和第七节。两者形成前后照应关系,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问题六、结合整首诗歌内容,加上你的联想和想象,说说最后一节中,“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曾经是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说的最主要的事情(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

  ②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问题七、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问题八、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让学生举手发言,自由畅谈,教师从中引导,同时提醒其他学生在课本做标注)

  (1) 从修辞方面:

  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

  (2) 从词语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三、习题训练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①拟人 ②比喻

  四、课后反思

  省略

七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体会诗中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2、发挥想象与联想,仿写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谁能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呢?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发出了太多感慨和遐想。然而在郭沫若的诗中,我们将读到关于这段传说的别样故事。

  二、 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9),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棠棣之花》。

  2、时代背景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这些诗收录在《星空》里。

  四、研读《静夜》

  1、听录音朗读

  2、生自读课文,读出感情

  3、思考:

  师: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节写实?哪节写联想?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生:写实: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联想: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第一书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突出夜晚的“静”。

  师:第一节中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师:第一小节的“淡淡”“团团”“几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淡淡的忧伤。

  师:在这样的一个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生:第二小节的开头一句“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的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穿过茫茫海雾,想象着会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象。

  师:如何理解“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生:鲛人不仅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也可以指诗人自身。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伤、无奈、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师: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生: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基础,第二节的想象是对写景的提升和点睛。若没有写景,想象就显得突兀;若没有了想象,第一节的景便没有了活力,没有生气。

  师:讨论:此诗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生:这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和联想。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象的。

  五、全文小结

  天上的街市: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静夜: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六、拓展训练

  想象和联想训练

  1、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牵牛花开放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2、仿照示例,经过四至五步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联系起来。

  示例: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

  (1)雪花——茶 (2)钢笔——月亮

  (3)夏夜——钢铁 (4)沙滩——车轮

七年级语文教案7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语文教案8

  单元教学要求:

  1、联系学生的人生体验,从理想、信念、修养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人生教育;

  2、进一步掌握、巩固朗读的能力和技巧。

  各课教学设计:

  6、理想

  教学要求:

  1、明确理想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理想

  2、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3、掌握本课中比喻的特点

  教学步骤:

  1、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用播放音像资料或音乐伴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模仿朗读。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为什么?”等问题自由谈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3、各自品读,深入思考

  学生个人轻声朗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

  (1) 假如人类没有理想,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2) 如果人生没有理想,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3) 自己应有怎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可将这些问题的思考简单写在笔记本上,鼓励愿意交流的同学到集体发言。

  4、激情朗读,当堂竞赛

  在明确朗读的抑扬顿挫等要求的基础XvMhNBSv上,以大组为单位,排练朗读,形式不拘,集体评议。

  5、学习写法,掌握比喻

  本课的比喻有明显的“寓抽象于具体”的特点,先由学生分析这种特点的好处后,组织大家练习仿句,在运用中掌握这种写法。

  6、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要求学生搜集伟人们的人生理想,或相关理想的名言、格言、警句、诗句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出一期“周刊”。

  7、短文两篇

  行道树

  学习要求:1、学习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

  2、感受拟人化写作方法的妙用

  学习流程:听读,畅谈阅读感想(阅读本文,让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不同角度——奉献精神、环保意识、集体主义、坚强意志等——随意漫谈)—轻读,找出歌颂对象,分析中心意思(你喜欢“行道树”吗?你最欣赏“行道树”哪方面的品质?)—朗读,讨论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现实意义(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品读,感受写作方法的妙用(假如作者不选择“行道树”作为歌颂对象,而是直接赞颂生活中那些甘于奉献的人们,好不好呢?为什么?)

  —综合运用(你觉得除了“行道树”以外,还有哪些事物会令人联想起那些甘于奉献的.人们?请选取“绿叶”、“树根”、“土壤”、“山泉”等事物,以第一人称说一段话,最好用上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

  第一次真好

  学习要求:

  1、培养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的情趣

  2、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流程:相互交流,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及其感受—朗读课文,概括作者写了几个“第一次”及其感受—集体讨论,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表达竞赛,再次简介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过程,并适当抒发自己的感想。

  8、人生寓言(节选)

  学习要求:

  1、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习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点及个别特点

  学习流程:默读《白兔和月亮》,复述寓言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讨论阅读启示—总结归纳寓意的方法(找出寓言的主人公-判断作者的情感或态度-联系生活找出对应点-结合阅读感受,总结阅读启示)—自读《落难的王子》,直接讨论该寓言的寓意—思考比较,这两篇寓言各有什么特点?寓言与童话有什么不同?—延伸发言,你还读过哪些富有人生教益的寓言?选取印象最深的一个,相互介绍。

  9、我的信念

  学习要求:1、培养对科学、文化大师的敬仰之情

  2、选取摘录警句,反复诵读

  学习流程:端详居里夫人的肖像,谈谈自己对居里夫人的了解—朗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品质—联系现实,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并且具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工整摘抄,反复诵读—比较阅读,(居里夫人自传片段、爱因斯坦的悼词等)反思居里夫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0、《论语》十则

  学习要求:

  1、分析每条语录的中心意思

  2、初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流程:对照注释,逐条了解每条语录的大意(注意不懂之处相互提问,或向老师请教)—反复朗读,归类整理—联系自己,畅谈感想—记诵比赛,当堂巩固—总结,听老师介绍有关《论语》的知识

  综合实践

  漫游语文世界·名称大观

  活动要求:

  1、培养热爱语文学习的感情,养成在生活中随时进行语文学习的习惯

  2、尝试探究性学习

  活动程序:

  1、自主选择项目,搜集资料,编排活动

  2、从人名、街名、水名、城门名、店名、景名、台风名、产品名等多方面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名称

  3、虚拟场景,进行命名选拔

  4、总结评判,选出优胜者

七年级语文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全册书分六个单元,文白混合组元,它们构成了“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综合性学习和诵读欣赏三部分。

  二、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并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了解前辈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古代文人的社会理想、忧乐观、淡泊名利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2、知识目标:了解一些应用文、会议记录、总结;了解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说明书的写法;了解一些修辞,如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知识。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掌握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及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并能模仿一定的论述方式。掌握简单的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1、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2、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重视阅读训练,一方面在讲课时认真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

  3、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案10

  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今天我们学习《散步》理解一下家庭亲人之间的相互敬爱。

  师:首先请同学默读课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师: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

  (几位女学生朗读,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

  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

  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

  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哟!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

  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

  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

  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

  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有。

  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

  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

  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

  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

  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

  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最后请齐唱《常回家看看》。

七年级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2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似乎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本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

七年级语文教案12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春,赏了春,这节课,我们要随着朱自清的笔墨,品味春天,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1、

  二、自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用"我认为_________这句美,因为________”的形式说话、

  学生分小组读,说感受、

  如:我认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这句美,因为写了草的动态和颜色、

  我认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美,因为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我认为“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美,因为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表达对春雨的喜爱。

  我认为“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这句美,因为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尤其是特点抓得很准、今后同学们也要向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助学

  品味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四、用学

  1、《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呼朋引伴[]

  A、指引B、牵引

  C、引申D、招引

  ②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B、的样子

  C、这样D、对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B、主意计谋

  C、打算D、策略

  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D、和悦

  3、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描写的是________,表现了它的________。

  5、“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___。“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

  五、评学

  1、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⑵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阅读。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⑴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

  ⑵注音:窠巢()清脆()

  ⑶解词:卖弄:宛转:

  ⑷这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⑸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5个字)。

  3、布置作业: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4、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教案13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风,这节课我们将沐浴在细密的春雨中,继续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

  1、学生对课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顺序③语言方面(如:修辞手法、用词等)几方面着手。

  2、按画面,分小组进行,五分钟进行展示。

  三、助学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总结

  同学们,《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用学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描写春天的完整的诗句。(课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⑦写出本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时候,上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阅读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

  五、评学

  1、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移训练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乙:……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1、甲段写的是□雨,这种雨的特点除“绵绵不断”以外,还有□、□、□的特点;乙段写的是□雨,它的特点是□、□、□。(每个方框中只填一个字)

  2、甲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案04-03

七年级语文教案11-07

七年级教案语文01-07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01-16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01-16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01-21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02-11

语文七年级下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