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10-09 20:59:33 蔼媚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4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

  教学内容:

  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x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x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x(1—)=80x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x =75+60=135(次)

  解法二:75x(1+)=75x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百分数意义——直奔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还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其实,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提问:你能提一个求分率的数学问题吗?

  (已达到《标准》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20÷160=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出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师解疑,板书什么是达标率。

  让学生说说六年级的达标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进行交流)

  生:表示已达标的人数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单位“1”。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

  师:从这儿,我们就可知道求百分数的方法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5页例1的第1部分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写法不同,书本写成分数的形式了,而且多了“乘100%”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100%”呢?不乘行吗?

  生:因为如果不乘100%,结果是分数的形式;而乘了100%结果就是百分数了。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达标率,也知道了怎样求达标率,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计算)汇报板书

  师:对达标率的计算你还有疑问吗?

  生:0.75x100%怎样计算呀?

  师:问得好,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我知道,可以把100%看作1,再把0.75化成75%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00%中的100乘0.75,“%”照写。

  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两种理解方法都可以,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学习的,你就可以选用那一种。

  (板书:0.75x100%=75%)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求达标率这种问题会了吗?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灵活处理)

  (二)教学例1的`第(2)题

  解决了达标率问题,下面我们到生物组去看一看。这里有一个还没完成的试验报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什么是发芽率?(师板书)知道了什么是发芽率,怎样计算呢?你又能否像达标率一样把发芽率用公式表示出来?(让同桌带着问题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完善板书。

  师:现在分3大组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并汇报结果,看哪一组最快最好。

  师:你可以为这次试验作个总结吗?

  生:从这次试验可知绿豆的发芽率最高。

  生:我从这次试验可知大蒜的发芽率最低。

  生:我知道花生的发芽率比大蒜的发芽率高。

  (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

  你们知道计算发芽率有什么作用呢?(生答,师小结)

  三、小结运用

  师:同学们对比求达标率和发芽率,你能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都是部分与整体的比较、都要乘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公式的分母都是单位“1”等等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多,求百分率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部分量与整体的比较。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像达标率、发芽率这样的百分数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例出其他的百分率吗?试试看。

  学生举例: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花生的出油率等等,师板书。这些百分率怎么计算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写百分率的公式。(组长负责作好记录并汇报。)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求花生出油率的问题,想去看看吗?出示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题汇报。

  精明小法官:

  1、学校上学期种了105棵花苗,现在全部都成活,这批花苗的成活率就是105%( )。

  2、王师傅生产的98个零件,全部都检测合格,这些零件的合格率就是98%( )。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

  4、某工人加工了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这些零零件的合格是100%(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又是怎样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分数混合运算相关复习。

  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过程,提高归纳、整理知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索、迁移类推”的方法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练习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展数学思维,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中括号小括号混合运算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按比例分配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

  引出课题——分数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下面的知识的系统复习和相关练习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二、探究新知

  1.从总体上复习分数混合运算这一板块的内容。

  教师:有关分数混合运算,我们学过哪些主要的知识?

  先让学生独立回忆,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抽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逐步完成下面的知识内容。

  教师:下面我们就按照上面梳理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复习,使学生的头脑中对本版块的知识有一个清晰地脉络。】

  2.复习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如果说出:分数四则混合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教师追问:能具体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的运算顺序,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1)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没有括号,有乘除也有加减的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3)有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出示“分数混合运算”第1题。

  教师: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略)

  教师出示这样一个算式:4

  要求学生在这个算式上面添括号,使运算顺序符合下面的'要求

  (1)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

  (2)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最后算乘法。

  (3)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最后算乘法。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教师: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抽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进行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正确判断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二是要按照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每一步计算;三是要按照混合运算的书写格式进行书写。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出上面两道题的结果。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个别指导,并抽学生到黑板上计算;计算结束后,集体评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出示:5

  教师:这道题按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

  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后,教师追问:如果按这样的运算顺序算,会遇到什么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按运算顺序算非常麻烦)

  教师: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想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怎样简算?

  学生讨论,重点讨论出题中的特点:两道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中间有一个加号,并且有一个相同的乘数5

  教师: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重庆市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

  宁夏回族自治区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

  青海省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

  教师:你们会解答这几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个别辅导,最后集体订正,抽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应用

  处理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四第7题。

  先让学生从问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

  让学生提出说学问题并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解法。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各自的解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练习,使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掌握的更加牢固,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知识小结,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梳理知识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x5

  (2)14+14+14或14x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

  (12x5,14x3)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3个14是多少?)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自主探索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三)巩固练习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结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9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尝试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调查表中饿数据太乱,不便于直接比较,从而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练习题组织统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似乎没有足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应该在练习中再加入一些统计在生活中体现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开拓学生思路与思维,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统计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比例这个单元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一节整理复习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通过学习对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以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教师在组织整理复习时,要紧紧围绕着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易混淆的概念,要加强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熟练地解比例。

  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理复习意识,体会整理复习的好处,逐步掌握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比例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法: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和复习。

  学法:学生回忆整理,练习巩固知识。

  设计说明:

  根据我们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案。有两个要达成的目标,一是老师带着学生边复习便边整理知识,在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二是通过收集错题,典型题,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复习,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从学法层面来说,向学生展示一种好的复习方法——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旨在让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掌握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比例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等】

  2.学习的内容那么多,你是如何整理和复习的?有什么好方法与大家分享?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思维导图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揭示课题: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看书归纳整理

  1、看书整理比例的意义

  (1)师指导学生看书(第40至42页),边复习边整理。

  老师带着学生看书整理和复习比例的意义。

  (2)复习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

  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看书整理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让学生看书第45至49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

  3、整理比例的应用让学生看书第53至62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老师个别辅导。

  4、汇报分享交流整理的成果。

  注意事项:

  1、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把图形的边长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2、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兔子和乌龟进行赛跑比赛,(如图)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乌龟绕着边长1KM的正方形跑一圈,你认为它们谁跑的路程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圆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水杯(指底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3)学校外面的操场,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㈠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如图)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

  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cm2.r=1.5m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巩固新知。

  1、请学生说说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用字母又怎样来表示?如果知道圆半径怎样来求圆的周长?用字母怎样表示?

  2、尝试练习:

  ①.有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形花坛,在它周围每隔1.57米放一盆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②.已知一棵大树的周长是9.42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

  3、完成判断选择题。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4、5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πd

  =3.14x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圆形物

  周长(C)(毫米)

  直径?(d)(毫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记录单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预习提纲:

  1、课本中哪杯水更甜?为什么?

  2、什么是化简比?

  3、化简比的根据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4、试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今天讲台上多了两个杯子,这是老师课前分别调制好的两杯蜂蜜水。你现在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你们需要老师提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数据信息:

  蜂蜜水

  (1)号杯:2小杯18小杯

  (2)号杯:40毫升360毫升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联系最近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1)号杯2:18

  蜂蜜与水的比(2)号杯40:360

  二、探索新知

  1、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再次提出问题:

  哪杯蜂蜜水更甜,你现在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想想办法,先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的想法与依据。随学生回答板书。

  2:18=2÷18=2/18=1/9

  30:270=30÷270=30/270=1/9

  比的比值都是九分之一,也就是说,两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是1:9。(式子后板书:1:9)

  2:18=2÷18=2/18=1/9=1:9

  30:270=30÷270=30/270=1/9=1:9

  说一说,这个同学是怎样判断出来哪杯蜂蜜水更甜的?

  小结:看!虽然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但两杯中蜂蜜与水的比实际上都是1:9,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甜。

  2、理解化简比,揭示课题。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根据学生发言,师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几个“最简整数比”吗?

  通过例子认识到,就像分数约分一样再不能约分了,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指化简过程,揭示课题:比的化简

  你是怎么理解化简比的?(随学生回答在化简比的过程上板书“化简”)

  刚才化简比时,用到了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3、化简比的方法。

  (1)独立尝试:同桌两人分别选一道。(找两人板书)。

  出示小黑板:

  化简比:24:42120:60

  交流:说说你的思路。(方法、根据)

  (2)小组活动:

  化简比:

  0.7:0.82/5:1/4

  这两组比与前个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把这两组比化简?并试一试。

  (3)全班展示、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的智慧。

  (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4)归纳:怎样化简比?

  (必要时,小组先讨论一下再在全班交流。)

  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比的方法可以统一,就像求比值一样,只不过最后写成比的形式罢了,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仅一步之遥。

  4、看书质疑。

  三、巩固提高

  1、化简比:

  (要求:学习有些吃力的可只化简前三组比,程度一般的学生至少化简四组比,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全做。)

  21:240.3:1.54/5:5/71:4/50.12:60.4:1/4

  2、课本第53页第2题。(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并判断:这几杯糖水中有一样的吗?)

  四、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学习化简比十分重要,也很必要.

  五、作业:课本第52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比的化简

  比化简最简单的整数比

  1)号杯2:18=2÷18=2/18=1/9

  蜂蜜与水的比一样甜2)号杯30:270=30÷270=30/270=1/9

  教学反思

  1:9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王大妈买了3只鸡和1只鹅,已知1只鸡的价钱是一只鹅的1/3。如果把鸡都替换成鹅,那王大妈的钱可以买( )只鹅。如果把鹅都替换成鸡,共可以买( )只鸡。

  2、张师傅和王师傅合作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做3小时,张师傅做4小时,张师傅每小时比王师傅多做5个,如果按王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减少( )个;如果按张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增加( )个。

  二、解决问题

  1、王强家买来3大瓶果汁和5小瓶果汁,一共有3000毫升。每个大瓶中的果汁比每个小瓶中的果汁多200毫升,每个小瓶中装有多少毫升?

  2、一只羊和四只兔子一共重48千克,一只兔子的`重量是一只羊的1/4,一只兔子和一只羊各重多少千克?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

  3、做练习十一第9-12题。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创新练习

  1、一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规定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不做的题不得分。小华在这次竞赛中全部题都做了,总分84分,她做错了几题?

  2、甲数比乙数多8,甲数的5倍与乙数的7倍一共是772,甲数和乙数各是多少?

  以上创新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练习,不作为统一要求。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8、13、1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6-21

六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08-2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5-26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8-28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8-3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5篇)05-29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7-23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0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