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会认6个,会写9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准备:
录制秋天的各种声音
教学方法:
感悟法自学法讨论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秋天的雨,趁我们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它的脚步轻轻的,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的声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
2、秋天的声音可不容易发现,小朋友们可要认真用心去倾听,去想象。(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大家赶快亲自去听听秋的声音吧!打开语文书,翻到第2课,有感情读一读课文。注意了,要想读得好,必须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行。
2、生自由练读。
3、检查。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去听了听秋天的声音。现在,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一起去听一听呢?
(2)分小节朗读
(3)点评
四、具体学习
(一)学习第1、2、3小节。
1、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谁能告诉我你从课文中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找一找。
2、师:找到了吗?谁来告诉我?
师随机板书:
黄叶,刷刷
蟋蟀,嚁嚁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
3、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生再读。)
4、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声音的那一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5、朗读交流。
(1)第一小节
生读。
师: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师:说得真好,喜欢这“刷刷”声的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感受来读读一段。
(2)第二小节
生读。
师:可爱的小蟋蟀在说什么呢?
师:我们分小组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
分小组朗读。
(3)第三小节
生读。
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也唱起了离别歌,大雁也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大雁它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
体会“叮咛”
师:星期一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
师:是啊!妈妈的叮咛饱含着对你的关心和爱护,那大雁又会对它的好朋友留下些什么话呢?
师:留在这里的朋友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又会对它的朋友说些什么呢?
(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
师:我们也来学学大雁、秋风和我们的.朋友说一说吧!(齐读)
6、师总结:1、2、3小节写了秋的声音有“黄叶道别的话音,蟋蟀告别的歌韵,大雁暖暖的叮咛,和秋风丰收的歌吟”。
五、学习字词
1、小组合作学习1、2、3节的生字词
2、汇报
六、自由读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4小节
1、师:秋天的声音多奇妙。在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一起走进了秋,走进了这辽阔的音乐厅。这音乐厅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再好好去听听,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呢?
2、指名说,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用“听听,秋的声音,……”句式来说。为课后的续写诗文打下基础。
3、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可还有好多好多…秋的声音在…
(二)总结全文
1、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我们心中是多么高兴呀!让我们再拿起书,一起快乐地齐读课文,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心中的喜悦吧!
2、齐读全文。
(三)学习第4小节的生字词
五、续写诗文
1、师:孩子们秋天把这么美妙的声音送给了我们,那我们是不是也该送分礼物给秋天,来赞美秋天!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来写一写吗?都来当当小诗人!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小花,你会发出什么声音,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汗水,你会什么声音,你又会说些什么?
2、生写,并交流。
六、课外延伸
1、听到同学那快乐、喜悦的读书声,秋姑娘格外开心。她特意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秋天的诗。
《秋》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精析鉴赏。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让学生思考: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思考: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考: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以前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明确: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思考:4、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思考: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思考:6、比较《山行》与《秋词》
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7、说说字面上带有“秋”字的诗词句子。
学生回答。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四、小结全文: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五、背诵活动:
1、齐读并背诵本诗
2、分组背诵本诗
3、“接龙”背诵本诗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刘禹锡《秋词》另外一首。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秋橘越冬保鲜的新技术和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2、领会本文用比拟、列数字及引用古人诗句等方法对说明事物特点所引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科学小品文特点。
2、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对说明事物特点的作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桔子红了”这部电视剧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应该看过吧?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非常倾心于导演李少红精心布置的容家橘园?真想有机会能去那里看一下!今天其实有一位作家就给我们提供了那么一次机会,让我们来共同领略这美丽的景色。
二、精读课文:
首先,请同学找一下描写柑橘的语段。(1,2小节)朗读。
问:这两个小节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这部分作者用鲜明的文学笔法,描绘秋、春两季的美丽景色:秋景,春景,柑橘)。为什么要描绘两个不同季节中相同对象——柑橘的景象呢?
明确:通过异中有同——不同季节、同有柑橘的对照比较,激出疑问,引起人们对秋橘何以能高悬于春树枝头的好奇,为下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问:第一节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引用说明)引用李白诗句,描绘了怎样一副景色?(用文中的话说)
明确:描绘一副“撩人心醉”的江南秋色图,其中突出了秋橘对景色的渲染作用。这不仅在一开始就为读者设置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也为引起另一副更为撩人的江南春色图做了铺垫。
我们都看过了作者如何描绘春景的(只见绿油油的橘林中……一般)那么柑橘实为秋收的果实,怎么在春天里还会有累累金果呢?在这里作者设下疑问,也让我们把注意力又回到文章的正题上:秋橘何以能够留在春天采呢?
下面让我们来解答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找出作者共花了多少笔墨介绍将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新技术的?(3~5小节)
至此,文章段落也很明显了(1~2为第一段,3~5为第二段,6为第三段)
读第3小节,解释文言文部分,问: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征引古今的记录实录(举例说明)作用:显示了“信而有证”的科学实证性。说明柑橘保鲜难。既然平常的保鲜都很难,那就更何况要留在树上过冬了。这就突出了创造秋橘春天采这项技术的难度。
默读第4小节,问:这一段中作者介绍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介绍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明的让柑橘留在枝头过冬保鲜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作者引用了许多科学数据(列数字),对柑橘的耐寒性、好果率以及营养价值的增加率等都用数字做了精确的说明,显示了准确的科学性,也提高了可信度。
总结:3、4两节有何关系?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这项新技术的巨大科学价值。
看第5小节,这一段是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用心所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朗读。
问:本段的特色在于哪里?
明确:形象的`拟人手法。找一下哪些词语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超期服役,脱尽翠衣,黄袍加身,匆匆离开,乘虚而入,傲霜斗雪,进补,儿孙满堂)有何作用?增加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而这些词语本身互相之间也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例如“超期服役”与“匆匆离开”正好相对,而“进补”与“儿孙满堂”也相呼应(习惯上我们认为老年人才需要进补)。
问:那么在对柑橘保留在树上所需各种肥料和药物时,其用量也是相当讲究的,为什么第5节没有一点数字?
明确:遮住要是因为科学小品文的读者并非专业工作者,而他们也主要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数据感兴趣,所以在这一新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也就没必要写明了。
问:这一段中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有待解决,这里除了写能使柑橘留在树上过冬保鲜的科学原理外,还写了什么没有?
明确:“你看,……汗水”一篇旨在介绍科技新成果的说明文里,为什么还要来这一句感叹呢?其实尽管都是介绍事理,提高对事物特点的科学认识,但仍不应该忽视人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对秋橘过冬保鲜技术的介绍也是展示了人对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的克服,赞美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总结:(3~5小节)由表及里,由因及果,使人的认识逐步深化,而且饶有兴味,体现了作者在层次安排上不平铺直叙的巧妙构思。
朗读第6段。
点拨:最后一部分以诗的笔调,赞美了秋橘春采的实现给美好生活增添了新的情趣。以苏轼的诗作结,这里特别注意一下诗中的一个“最”字,这个“最”意在突出“橙黄橘绿时”在古代是一年好景中无可超越的境界。但这种无可超越的最高美景,在今人手里竟然得到了延伸、扩展,这当然是科学的胜利,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文章这个充满诗意的结尾,表达了对这种胜利的由衷钦佩和赞美之情;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创造能力的充分肯定,从而激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豪的感情。
《秋》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认识秋去冬来时的一些特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在理解字、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语言表达、创新等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及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谁?(电脑出示秋姑娘图)
2、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3、看来上节课小朋友学得可真认真,今天秋姑娘给大家带来了两份秋天的礼物,不过她要考考小朋友们,看大家能否学会三样本领。爱学习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她的礼物。怎么样?小朋友有信心吗?
4、看——第一个本领是“我会读”。
出示生字“好、友、心、生、村、全”认读并组词,开火车认读。
5、这儿还有些词语呢,谁能读?出示词语:“秋姑娘、好朋友们、写信、摘下、片片、小心、生病、食品、山村、裹上”指名领读。
二、精读训练
(一)指名读课文
1、过渡: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她给哪些好朋友写了信?信里写了些什么呢?咱们一起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指名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2、答第一个问题后,出示句子填空:是秋姑娘的好朋友,、、也是秋姑娘的好朋友。(板书贴图:大雁青蛙松鼠孩子)
(二)教学第二—第五自然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出示: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2)第一封信上写了什么呢?板书:多加小心
出示大雁南去的动画:秋天到了,大雁们要飞往很远很远的南方过冬呢!秋姑娘在信中会让他们小心什么呢?
(3)如果你是大雁,你接到信了,会怎么想?(秋姑娘多关心我呀!)
(4)指导朗读。读好这句话,读出秋姑娘那大姐姐一般的`温和、亲切的语气。
(5)说话练习。师:现在我就是秋姑娘,你(任选一同学)是大雁。我要对你说:“秋天快要过去了,冬天就会来到,你路上要多加小心啊!”生:谢谢你,秋姑娘。
2、教学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刚才小朋友特别认真,我想第二个本领——我会学,大家一定没问题。(1)出示三、四、五段内容。要求:仿照上面的学法,想想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信上写了些什么?秋姑娘为什么要给他们写信?读读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2)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结果。
A出示: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B秋姑娘为什么要请青蛙盖好被子?板书:盖好被子。(引导学生:冬天一到,青蛙要在洞立睡上整整一个冬天!)
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秋姑娘很关心小青蛙)那你能读出秋姑娘的关心吗?(指名读)(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指名师生表演——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表演读)
C出示: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请喜欢这封信的小朋友读一读。秋姑娘又为什么要劝松鼠准备好充足的事物呢?板书:准备食品如果你是小松鼠,看到信后怎么做?(出示松鼠采松果图)小松鼠都行动起来了。(指名表演)
D出示: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自由读。秋姑娘又为什么给山村的孩子写信呢?板书:裹上“冬衣”秋姑娘没忘记在冬天穿着单衣的小树苗,提醒山村孩子给他裹上冬衣。知道为什么吗?(怕小树冻坏了)是啊,多细心的秋姑娘啊,能读好吗?(指名读——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
出示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图:小树裹上了厚厚的冬装,不冷了,让我们一起来谢谢山村孩子吧!也要感谢秋姑娘的提醒。
E配乐朗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懂得关心朋友,关心别人,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的。
三、拓展训练
1、猜猜看,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想好了,说给小组同学听听,写在老师发的枫叶上。
2、小组围在一起讨论。
3、学生交流。
4、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读了她的信后,你会怎么做?(做好各种准备)
四、学习第六至第七自然段
1、秋姑娘就这样一封一封寄去了她的关怀,等到冬爷爷来的时候,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能读好最后两句吗?出示: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自己试试,读好语气词“咦”“哈”。
2、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一段,一问一答。
3、同桌一问一答,各练习一次。
4、老师问,学生答。要求:读出对秋姑娘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背诵课文。
1、过渡:第三个本领小朋友要学吗?看——我会背。
2、引读:秋姑娘摘下枫叶给谁写信?信上写了什么呢?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3、指导背诵,出示关键词: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4、指名背诵。学生尝试背诵。再指名背诵,可以加上动作。
师生共同表演课文内容,边背边加入动作。
六、作业
1、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秋天的落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公园里、马路边去找找,明天带来,和同学们说说样子和颜色。
2、用得到的枫叶画一张画,送给你的朋友,没有得到礼物的同学,自己去采集落叶,然后也画一张画,送给自己的朋友。
《秋》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秋》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歇(xiē),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1)教师略说王维与“佛”。
(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五、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
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
六、作业(2题选1题)
1、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
2、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王维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除了写诗之外,最适合的职业是从事旅游业。请你为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
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山、雨秋、晚
自然美远离尘俗
明月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莲动——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秋》语文教案7
教学创意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
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
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2分钟)
一、披文入情,沿波讨源(12分钟左右)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请大家看课文,听老师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
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问题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问题3。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问题4。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问题5。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
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
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二、感同身受,渐入佳境(20分钟左右)
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
问题6。请全体同学听课文录音,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作者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
画面上的景——
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神态动作)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下作为参照:
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
①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
②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
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④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
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
第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
小结: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问题7。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明确: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
三、纵观全局,探索主题(6分钟左右)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问题8。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问题9。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问题10。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明确: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小结:
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秋的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
《秋》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明确了本课教材的编排意图,前后联系,了解了课文内容及学生情况后,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辨别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写的句子的正误。
3.了解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教学难点:
第二段中有关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理解。
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学、找、读、议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文章,可借助幻灯、录音等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以下就分六个环节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及为什么这样教的原因: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了解学生已学过哪些有关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课文。
2.出示课题、读题、思考:从课题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不仅能巩固旧知,而且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因为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总是按初步综合阅读到深入分析阅读再引导进一步综合阅读的过程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以至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初步综合阅读阶段,并非仅靠一次听录音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设计了多次的读及检查、反馈。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检查反馈。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新词,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检查反馈:读生字、新词等;讨论共分几个自然段。
3.请几位同学读课文,检查是否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在这个环节中,检查反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回答问题,检测听的效果,达到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通过抽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第三个环节:抓重点词语,学懂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着重思考作者为什么向大家介绍江湾,又特别介绍秋白梨。
2.为咱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这是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来理解新词的自然而简便的方法。
3.谁能说说我们浦江的特产?
通过说说家乡的特产,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特产这个词语的意思,更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抓住重点,运用学学、找找、读议结合的方法学习第2自然段,解决本课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1.学学出示学习提示,明确什么样的段叫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样的段落有什么特点。
2.找找。默读课文,找出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并说明理由。(用~~划出有关词语)
3.读议结合
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春天:(1)读读写春天景色的句子。
(2)比较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春天,梨花开了。春天,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银海。
(3)看幻灯理解银海。(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理解词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初夏:(1)读读写初夏景色的句子。
(2)议议什么像小姑娘,想想为什么可以把果实比作害羞的小姑娘。
(3)看投影,体会害羞。
(4)朗读训练。
秋高气爽:
(1)读读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2)议议哪些词语写出梨已成熟。
(3)看投影,体会黄中透白,点头微笑。
(4)朗读训练。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比较句子,形象直观(看投影)的方法突破难点。整个环节中,要体现由扶到放。
第五个环节:自由读1、2段,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这节课学懂了什么?
第六个环节:抓住难点进行书写指导。
板书的设计极为重要,既要概括全文,又要简洁扼要,使人看来一目了然。
《秋》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看看、画画中认识田字格及各部分。
2、在游戏、竞赛中进一步主动地认识、巩固田字格各部分。
3、使学生意识到“写字”的乐趣,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我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每位学生收到老师送的'一件礼物——一本“田字格”本子。估计许多学生已认识“田”字,会欢乐的叫着“田”,到时老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本本子就叫田字格。打开本子看看,哪位小朋友知道为什么这本本子叫田字格?”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田字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不少学生早已认识“田字格”,以此为切入点,除了能引导他们主动去认识新知外,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教学新知。
画一画横竖中线、圈一圈上(下)左(右)半格、涂一涂左上(下)格、右上(下)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不知不觉中认识田字格各部分。
[画画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感兴趣的事,把它引入新知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你画我说”的游戏。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一生在田字格上画、圈、涂,另一生说出相应的名称,说对一个,奖励小星星,游戏结束后全班交流,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欢乐。
四、尝试练习。
教师在田字格中慢慢书写“上、下、天、地”,学生边看边想每一笔画的位置。等教师写好后,开展擂台赛,即学生自选对手,选其中任一字由对方评说每一笔的位置。说对了奖励一颗星。
[刚上学的孩子容易出现学习疲劳,游戏和擂台赛的形式有助于他们消除疲劳,积极的、不知不觉地巩固新知,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
五、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
请学生演示,教师一边帮助纠正一边讲解:身体坐正,两腿自然平放,头和上身稍向前倾,胸部离桌子一拳,两臂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按纸,纸要放正。(要给孩子配备高矮合适的桌椅。当孩子要写字时,首先提醒他注意姿势,然后再帮助他纠正错误姿势。只要持之以恒,孩子一定能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六、会正确握笔书写吗?
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
七、姿势竞赛
1、每人写自己的姓名,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给姿势正确的学生发小星星。
《秋》语文教案10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
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力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描写秋天、赞美秋天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
三、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用心提炼语言,合理安排结构,使其成为一首颂秋之诗。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导入话题)
师: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一个季节,它清新凉爽;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它色彩丰富;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季节,它硕果累累满枝头;它还是一个多情多思的季节,常常勾起人的情思。它的确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篇讴歌秋天,人们赞美秋天的成熟、丰收。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一下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然后来竞说秋诗秋词,看谁记得多。
课堂预设:学生说到的可能大多是以前学过的诗词。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此环节主要将学生课前准备的素材展示出来,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诗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走进秋天、了解秋天作准备。)
二、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吟咏声中走进秋天、领略秋天,从而悟出赞美秋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所咏诗词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推荐该诗的同学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告诉学生按以下句式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抒发了的情感。
经过分析,学生一定能明白名家都是通过描写秋天具体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的抒发又与所写景物的特点及作者当时的处境、生活环境和心情有关。启发学生分析所举的诗词是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明确以下要点:
诗人杜牧通过枫林的一片火红,看到了秋天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秋天山林呈现的热烈,诗人唱出了春不如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美之歌。
自居易则给我们描写了深秋时节,夕阳映在江中的美丽画面,诗中意境优美,格调清新,那夜晚露水的晶莹剔透和新月似银弓的美丽呈现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出任仕途中的愉快心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为我们描绘了山间秋雨过后的清新景象。
刘禹锡笔下画出了秋天晴朗天空下白鹤凌空飞舞的奇景,从诗中读出了作者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
马致远的《秋思》则是另一种风格的诗,写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悲伤之情,因而在作者眼里树是枯的,藤是老的,连乌鸦都是昏的,一切皆笼上了一层凄凉的气氛。
分析小结:原来,这些作者都是借具体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诗人笔下的秋天皆因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不同而不同。其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同学们找到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和想象。并在讨论中解决歌颂秋天的什么,怎么歌颂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从古诗词中得到不少启发,下面我们来观察眼前的秋天,每个同学选取一两个方面,来礼赞秋天。
(学生自愿组合讨论,教师汇集讨论交流结果。)
预设情况:可写自然的风、雨、日、月、霜等;可写花草树木中的典型物,如菊花、枫叶、青松等;可以写动物的变化,如秋虫四起,阵雁高飞;可以写秋天收获的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写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抒发对秋天的独特感情;也可以由自然的秋天联想到人生的.秋天,即生命的成熟,或人生耕耘后的收获,或人生的衰老;可由秋菊联想到高洁的人品,可由秋风秋雨触发离别相思之苦;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心中的秋天美景或理想中的秋天;还可以借助《夏天的旋律》和《夏之绝句》两文从声音即听觉的角度来写秋天;还可以从色彩方面来写秋天;还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秋天,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更亲切可爱……总之,秋天可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具体安排。(此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三言两语都行,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四、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心中有了写秋的具体内容,也掌握了一些赞美秋天的方法。因而此环节的重点是训练如何用诗的形式来写秋。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应有哪些形式上的要求。大致拟定以下几点:
①诗要分节分行写,每一节大致4—一6句,句式上比较整齐,每行的字数大致相近。
②诗的语言凝练,还讲究押韵。现代诗可以灵活一些,用韵大致相近即可,这样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③诗是言志的,因而一定要在诗中抒发诗人的情感,建议初写者将感情直抒出来。
④为了使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往往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法。其中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
第二,应该说每一个创新都自简单的模仿始。因而此环节的第二步就安排一次仿写。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材料进行仿写,每个仿写的要求和目的不同,并让学生抽签选择仿写的材料。具体如下:
①改变写春之诗的个别字,将其变成一首写秋的诗。意在学习诗歌分节分行的结构和锤炼诗的语言。
母亲/每当我想给您一阵春风/您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春天。
②给出一首写秋诗的前半部分,要学生续写后半部分,主要练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学习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抒情)
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续写)
③仿照第一节诗另选物象描绘秋天美的画面,重点训练诗歌如何表现画意,即写出诗歌美的意境。一枚落叶轻轻飘下/似一只金色的小船/满载秋天的回忆/飘近厚厚的书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珍惜
④仿照句式写一首四季诗。意在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果说,春天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那么,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
(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创作诗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寻找感性体验。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充分肯定学生。)
《秋》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学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一、导入新课
1、春天有五彩斑斓的鲜花,夏天到处是异常茂盛的绿树,冬天遍地纷纷扬扬的雪花,那么秋天呢?在你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1:秋天硕果累累;2:秋天瓜果飘香;3:秋天天高云淡;4:秋天庄稼大丰收,农民伯伯可高兴了。)(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下来,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裂开了嘴,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
2、同学们,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世界,去听听秋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这是一首现代诗,谁来读课题?
生:听听,秋的声音。
师:后面的“听”要轻声;注意题目中的逗号,这个逗号提示我们要仔细去听;听听,秋的什么?生:秋的声音师:听听,谁的声音?生:秋的声音?(引导学生读好重音)三、初读,听秋声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秋的声音吧!打开语文书第46页,
1.初读。
要求: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在每一小节前标上序号。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这首诗很美吧,诗人运用的词语也很美。让我们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
手臂刷刷蟋蟀振动
歌韵叮咛掠过歌吟
辽阔大厅绽开匆匆
3、通过初读课文,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
(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
黄叶刷刷
蟋蟀口瞿口瞿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
(学生都会说到这四种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而不可闻但可感觉的声音在第5段)
师:秋的声音只有这些吗?还藏在哪儿了?(引导读第5节)
板书: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师:前四种声音是我们可以用耳朵具体听见,后面的声音是我们听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的,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这是秋天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感觉。
四、品读,说秋景。
那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声音呢?为什 么?
(预设:1、我喜欢“蛐蛐’的声音,因为蟋蟀的叫声想唱歌一样好听。2、我喜欢刷刷的落叶声,这告诉我们秋天来了。)说得好!
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或默读课文1至4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说说“你仿佛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景象?”
1。读的很认真,谁先来读第一节?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
黄叶和大树在道别时,他们说了些什么话?
(黄叶说: “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大树说:黄叶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会想你的。)
(黄叶说:大树,你不要伤心了,我落到地上,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肥料,到时你会长得更茁壮,我也会更茂盛。)
瞧!大树听了黄叶的话乐了,大家也乐了。所以咱们读这一小节时,一方面要读出他们道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还要读出对黄叶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第一节诗。?
2、在黄叶和大树告别的同时,看蟋蟀它在干什么?谁来读第二节。
学生: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口瞿 口瞿”,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你仿佛听到了蟋蟀在说什么?
学生:我仿佛听见蟋蟀说:再见了,阳台,我明年春天还回来唱歌给你听。
“歌韵”在这里指什 么?
(学生1:歌声、歌曲。)
老师知道大家个个都能歌善舞,其实蟋蟀也是动物界一位非常出名的'歌唱家,它的叫声非常动听,好像在唱歌。“歌韵”在这里指的就是蟋蟀的歌声。
看,秋天多美好,黄叶不想走,蟋蟀也不想走, 我们一起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男女生赛读)要读出它对秋天的留恋,喜爱之情。
3、这时大雁来了,它又在和谁告别呢?谁来读一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大雁对白云说了什么?——
学生1:白云,再见了,我要去南方过冬。
她还要“叮咛”几句什 么?——
学生2:天凉了,要加衣裳,别着凉。
这就是“暖暖的叮咛”。白云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
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最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谁来读一读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秋风在歌唱什么?——
它又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
(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1。“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2、玉米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采收吧。3、大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
这真是一片丰收的美景啊!农民伯伯们乐得嘴都合不住了,我们用朗读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吧!
生分两组比赛读课文第三节。
4、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全班朗读。
五、续写,写秋声
1、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其实秋的声音还有许多,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苹果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扑嗵”声。小溪流水的“哗哗”声。收割机的“隆隆”声。青蛙的叫声 “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哈哈”是农民伯伯收割时的欢声笑语 。“哗哗”是秋风和落叶跳舞的声音。)
2、老师:大家听到这么多声音!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秋天的画面,想不想看看啊?看了这些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3、秋的声音令人遐想, 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模仿诗的1、2、3小节,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每人写一小段。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纷纷落下,
“呼呼”,
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听听,秋的声音,
秋雨落在地上,
“沙沙”,
弹奏出动人的琴声。
听听,秋的声音,
蜜蜂翩翩起舞,
“嗡嗡’,
是它收获甜蜜的欢歌。
听听,秋的声音,
石榴露出笑脸,
“哈哈”,
美丽的籽儿撒下阵阵欢笑。
听听,秋的声音,
小朋友们在郊外游玩,
“哈哈”
是他们欢笑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田野里一片金黄,
“咔嚓”
这是农民收割稻谷的声音。)
六、课堂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刷刷
蟋蟀曲曲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听听,秋的声音》作业设计
1、本次作业设计采用分层次设计的方法。
2、分层方法: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分层依据:1—3年级历次语文成绩平均分前5名为A类学生,后5名为C类学生,其余为B类。这是当前最简单又较为合理的分层方法。
3、作业内容
朗读训练
写作训练
趣味练习
A
背诵课文
仿照这首诗的形式写一写你听到的秋天的声音,要求整首诗仿写。
为自己的诗配上插图
B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仿照这首诗前两节的形式写一写你听到的秋天的声音。
为自己的诗配上插图
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为自己的句子配上插图
设计意图
体验朗读、表演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收获乐趣
4、作业评价
①按规定要求完成任务的,记1分。
②超标准完成任务的,记2分。
③按第一层要求完成任务的,记0分。
《秋》语文教案12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
2、各种秋景的图片。
二、听听,秋的声音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觉得这些声音动听吗?师: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三、读读,秋的声音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可以要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落下时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认为可以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到了自己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4、演读:
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一阵阵秋风斥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________”。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想象的内容填空,然后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表情和动作)
生: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
生:蟋蟀在唱着:“我要回到温暖的家里去了。” ……
生:大雁对小青蛙说:“再见了朋友,你可要注意身体哦。” ……
生:秋风欢快地唱着:“人们又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表演来促读。)
5、美读:
过渡:(配乐,深情地)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师:谁有自信能读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乐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一说,秋的声音
师: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师: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说一说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生: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波浪,“哗啦”是它们欢快的`歌声。
生:听听,秋的声音,秋雨落在地上,“滴答”,是秋雨正在弹琴。
生:听听,秋的声音,黄叶纷纷落下,“呼呼”,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学生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师: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指名学生代表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师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秋》语文教案13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友人的怀念,孩子在秋天感受到的美,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了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练,跳跃性强,但是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不过学生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2、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难点
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及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的录音带,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享受音乐,展开想象
1、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音乐,边听边想象画面。
2、小组内交流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也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并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出示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做游戏,检查生字的朗读情况。
4、小组内互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5、感知内容:课文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师相机板书:黄叶声、蟋蟀声、大雁声、秋风声。)
三、自主学习,交流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第1~4节,完成自主学习卡。
出示自主学习卡:
内容
阅读思考:诗歌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声音
画面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2。交流汇报。
(1)语言训练: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将诗歌内容换个表达形式。
①秋的声音,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②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象出了什么样的画面?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相机理解“叮咛”“歌吟”的意思。
(3)指导朗读:把喜欢的小节自由多读几遍。
(4)分小组交流,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可选择一种,仿照课文第1~4节的形式说一说。
3、自主学习第5、6节。
(1)自由读这两节,想一想这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无声的)
(2)通过对这两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理解体会。(师重点点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秋天里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而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是不能听到的声音。)
(4)生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互相评价。
(5)学了这两节诗,你的感受与学习前面4节时有什么不同?(前面感觉秋天的声音丰富,悦耳动听,而此时觉得秋天又是静谧的,让人感到温馨。)
4、指名说说学了整首诗后你对秋天的感受。
5、带着这种感受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回味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诵读,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听听,秋的声音
本文是一首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虽然诗中描写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见,但由于视角独特语言精练,再加上学生年龄、思维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蕴含其中,为此我借助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课堂氛围活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秋》语文教案14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特产、清香、悦耳、翠绿”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知道成熟后的秋白梨的特点。
3、读懂句子。辨别“不但……而且……”句子的正误。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特产。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填空:我的家乡在_________,咱家乡的特产是______________。
二、预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成熟的秋白梨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秋白梨的可爱?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看课本插图,说说:成熟的秋白梨是什么样子的?
2、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秋白梨的样子写具体的。
对照课文,正确地朗读第3自然段。
注意检查:“雕”的部首和“尝”的书写。
3、成熟的秋白梨样子可爱吗?请围绕“成熟的秋白梨样子十分可爱”接写几句话。
成熟的秋白梨样子十分可爱……。
4、辨别“不但……而且……”句的正误。
①划出课文中带有“不但……而且……”的句子。
②把句子读一读,体会用法。
③尝试练习。见《作业本》第4题。
④反馈校正。
⑤用“不但……而且……”说一个句子。
5、学习字词。
①读准生字字音。
②熟悉字形。
a、你觉得哪几个字比较难写?
b、说说“爽”字的笔顺。
c、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一遍。
③理解词语意思。
a、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清香 悦耳 翠绿
b、比一比,再组成词语。见《作业本》第1题。
四、提出疑难问题。
五、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一组按时间顺序连成的句群,初步了解这种叙述方式。
2、感受秋白梨生长过程所带来的美。
教学过程
一、用“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说说成熟的秋白梨有什么特点。
(成熟的秋白梨不但个儿大,而且香甜可口。)
二、学习第2自然段。
目标1:认识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式。
(1)默读第2自然段,理清该段共有几句话。
(2)用“——”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些表示时间的词。
春天夏天秋天
阳春三月初夏秋高气爽的季节
(3)轻读这个自然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4)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时间的词语。见《作业本》第6题。
(5)小结:《家乡的秋白梨》第2自然段共有5句话,按时间(季节)的顺序写,句子的意思前后连贯,生动优美,值得我们学习。
目标2:感受秋白梨生长过程所带来的美。
(1)读“春天”。
① 看投影片(一),体会梨花像银海船灿烂的壮阔之美。
②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江湾美景的句子。
(2)“夏天”部分的朗读训练。
出示投影片(二),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读好:“躲、害羞、小姑娘”等词,把初夏时树上即将成熟的果实的可爱读出来。
(3)“秋天”部分的朗读。
出示投影片(三)。
①学生试读、评价。
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读得那么高兴。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教育)
(4)欣赏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三、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见《作业本》第3题。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或全文)。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这一叙述方法的认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家乡的美丽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巩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这一叙述方法的`认识。
1、把下面三句话连成一段话,并说明理由。
( )初夏,青苹果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躲在翠绿的枝叶间。
( )春天,满山的梨花散发着清香。
( )秋天,成熟的白梨挂满了枝头。
① 投影上面三句话。
② 读一读,按顺序填上序号。
③ 说理由。
2、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词句的优美和连句成段的方法。
三、学习“阅读方法提示”。
1、读“提示”。
2、出示一段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话。(投影)
春天的时候,池边一丛丛马兰头开着粉红色的小花。池塘里的水浅浅的。水面上漂着一点点嫩绿的浮萍。夏天,一阵雷雨过后,池水迅速涨起来,池子变大了。小石桥好像浮在水面上。秋天,池水是深绿的,水面上有一片片菱叶,菱叶下面藏着小小的四角野菱。冬天一到,池子干涸了,可以见到池底是黄黑色的泥土,偶尔能看见几株小草,平平常常,并不神秘。
①这段话共有()句话,句子之间是按()顺序连接起来的。
②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_____。
③朗读这段话,摘录好词佳句。
《秋》语文教案15
秋魂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2、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难点
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秋》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故都的秋教案03-27
小学语文《秋姑娘的信》教案02-01
《秋姑娘的信》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通用6篇)11-30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03-09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秋姑娘的信》11-27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优秀教案02-04
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案02-14
三年级语文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