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时间:2023-02-11 08:10:3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1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小兔的只数是白羊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xxx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xxx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2

  教学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

  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苹果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第3位同学说得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苹果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

  (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

  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4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教案02-10

数学广角教案03-18

数学广角推理教案02-24

《数学广角》教案15篇02-10

《数学广角》教案(15篇)03-01

数学广角教案15篇03-18

数学广角教案(精选22篇)03-24

数学广角推理教案7篇02-24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