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时间:2023-02-13 14:09:20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

  【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白银日报》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打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白银日报》)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

  (待学生读完报纸的最后一句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后用迫切的'语态衔接)而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就在今天这节课

  (板书课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齐声朗读《白银日报》头版头条——《谁才是罪魁祸首》全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部分,思考并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板书)一、大气运动?

  (一)概况

  (过渡)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大气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板书)(二)热力环流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高低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

  (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板书)(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31页“活动内容”

  2、展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

  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聆听、反思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和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师精讲]

  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

  127 ℃,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大气层。

  师:正确。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生: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

  (活动)教材P31活动1

  (投影图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

  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

  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同时投影)

  得出结论: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承转: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师:(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

  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P33活动3。(投影)

  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图2.4B: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图略)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板书)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过渡)

  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生:不能。

  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3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例1(20xx?连云港调研)20xx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学生自绘示意图)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又叫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例2(20xx年高考广东卷文科基础)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对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本题正确的作答。

  解析: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即使没有地球白转也是这样,故③正确,选C。

  答案:C

  【变式训练】(20xx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回答⑴—⑵题。

  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

  答案:⑴B⑵D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大气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运动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教学过程: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气压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低空(近地面)。

  2、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

  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高压中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运动。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5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设计】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2。过程与方法

  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基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

  (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问题探究:?

  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

  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

  (板书)地面暖大气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问题探究:

  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

  2。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递进: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

  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设想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地球的运动》地理教案02-2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01-11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08-2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01-1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01-15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3篇08-28

海水运动高中地理教案06-2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1-20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11-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1

  【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

  【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白银日报》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打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白银日报》)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

  (待学生读完报纸的最后一句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后用迫切的'语态衔接)而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就在今天这节课

  (板书课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齐声朗读《白银日报》头版头条——《谁才是罪魁祸首》全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部分,思考并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板书)一、大气运动?

  (一)概况

  (过渡)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大气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板书)(二)热力环流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高低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

  (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板书)(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31页“活动内容”

  2、展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

  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聆听、反思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和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师精讲]

  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

  127 ℃,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大气层。

  师:正确。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生: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

  (活动)教材P31活动1

  (投影图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

  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

  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同时投影)

  得出结论: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承转: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师:(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

  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P33活动3。(投影)

  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图2.4B: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图略)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板书)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过渡)

  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生:不能。

  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3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例1(20xx?连云港调研)20xx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学生自绘示意图)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又叫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例2(20xx年高考广东卷文科基础)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对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本题正确的作答。

  解析: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即使没有地球白转也是这样,故③正确,选C。

  答案:C

  【变式训练】(20xx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回答⑴—⑵题。

  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

  答案:⑴B⑵D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大气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运动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教学过程: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气压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低空(近地面)。

  2、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

  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高压中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运动。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5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设计】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②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2。过程与方法

  ①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解释大气热力过程。

  ②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地球和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便面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递进: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大气的受热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学生讲解,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挂图等方式。)四个小组展示完毕,大家就基本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阶段,但教师要做总结,总结过程中将难点和重点再加以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要剖析清楚。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递进: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递进: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递进: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

  (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地面辐射的形成过程。?问题探究:?

  1。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的方向如何呢

  3。地面辐射的能量是不是全部射向宇宙空间呢?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

  (板书)地面暖大气

  学生活动:在探究下列问题的基础上,画图说明大气辐射的能量去向。?问题探究:

  1。大气具有能量之后,会将能量如何处理

  2。大气辐射的能量最终去向如何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递进: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

  生递进: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设想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