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习过程:
一、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 练习指导
1、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 全课总结
四、 作业
1、 P109.4、6、7
2、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习2
复习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习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习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习3
复习内容:24时记时法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习经验或学习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习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习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习4
复习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习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5
复习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习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2、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习。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6
复习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习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 )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 楼房高30( )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2、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2、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三上P18参观饮料加工厂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判断平移和旋转运动。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验,初步感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认识的就大声地说出来。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跳楼机
师:你能比划一下:这六种物体各是怎样运动的?(你先自己在下面试试)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图: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图:跳楼机
2、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模仿得很像,比划得很到位,那么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他们分分类吗?试试看。
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生1:我分了两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都是转动的,我把它们分为一类;观光电梯、扶梯、跳楼机都是上下运动的,分为一类。
生2:我分了三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是一类;观光电梯和跳楼机是上下运动的,一类;手扶电梯是斜着的,它自己分为一类。
3、总结提升
师:看来同学们都同意把摩天轮、旋转门和健身器分为一类,像这样的运动现象(师在黑板上画图示 )你们认为用什么名字来形容最形象?
生:旋转。
师:嗯,这个名字确实挺形象。(板书旋转在 上方。)和数学上规定的一样: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师:对于扶梯、观光电梯、跳楼机三种物体的运动有分歧,用手势模拟一下它们怎样动的,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你觉得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观察和思考后,生:有。它们都不是在转动,虽然扶梯在向斜上方移动,跳楼机是上下在动,但它们都是直直地在移动。
师:说得多好!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物体是不是都在直直地、平平地移动。所以,可以把它们分为一类。
学生豁然开朗:真是这样的。
师:来,谁能也给这样的现象起一个名字?
生:老师,是不是叫平移呀,我以前好象在哪儿听到过这个名字。
师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说:对,就是平移。(板书在 上)
4、动作体验
(1)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让学生说怎么做的)
(2)抽生示范
师:谁能用身体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从后面走上来了一个神气十足的小孩,刚走到前面要表演,老师制止了他:“这位同学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前面来,其实他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动作,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一怔,但仅仅是非常短暂的一怔后,反应快的一些学生就兴奋地举起了小手并急不可待地说:“平移。”“他走到前面,就是平移。”其余的学生也恍然大悟。
哪位同学再上来表演一个与他不同的动作?抽一名女生。
(3)全体体验
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做一个旋转或平移动作?好,现在我们都来试一下。不过,在体验的过程中,孙老师有一个要求:边体验,边感觉旋转与平移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起立!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下面。准备好了吗?开始
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向前平移,向后平移。
再旋转。
感受不同吧?把你的感觉说一说。
为什么旋转时我们有点发晕,而平移时没有这种感觉呢?
师:说得真好。旋转时,我们的身体在不断改变方向,而平移时,我们的身体始终向前,方向始终不变。
二、联系实际、交流提高
1、判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看大屏幕,请你判断一下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车窗、风车、小火车、滑板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2、一起到饮料加工厂去找一下,打开课本18页,看情景图,有哪些现象是平移?有哪些现象是旋转?
3、这样的生活例子太多了
你早晨起来拧开水笼头,开关的运动是( ),水流的运动是( )。
除了这些,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移或旋转的现象?(学生交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事例)(电梯、游乐园里的旋转秋千、蹦极、升国旗、开关窗户、滑梯、钟表上的指针、自动玻璃门等)
三、巩固练习
课本自主练习2、3题,通过这两个题,让学生理解平移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不能改变物体的方向和形状。
四、拓展引申、激发志趣
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66米!是真的吗?
出示课件中的相关资料,教师进行讲解。
上海音乐厅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一流的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沐浴了70多年风雨的音乐厅,已经老态龙钟了,为了保护它,上海政府对它进行了整体平移,在一年的时间里,这座重达5650吨的音乐厅被升高了3.38米,向东南平移了66米,音乐厅面积增加了4倍。
这就是我国人民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8
第 1 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 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 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56=
101-45=
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新课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135
+418
183
教师: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7页,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2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3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09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0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三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