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人教版数学教案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教案3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因此,小数点向移动一位,小数就到原数的倍。同理,比较①和③,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比较①和④,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左移。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人教版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过摸球、装球、转盘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有“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里的事情;
教具学具:
布袋子两个,透明袋子10个,红球、白球若干个,篮子6个,大转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什么(球)?猜球在哪只手里?
师:(左手)有不同意见吗?(右手)你认为呢?
师:你看看,一会儿猜左手,一会猜右手,你们自己都不能确定,那说明,小球有(可能)在xx,也有可能xxx
二、新授教学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1号袋,2号袋)下面进行男女生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取胜。各三次机会。第一次,男生,谁来?
师:希望他摸到什么球?我们一起来“黄球、黄球??”
师:哎呀!可惜!
师:女生,XXX做得真端正,你来!“黄球、黄球??”
师:我宣布第一次女生赢了。
师:第二次,想来吗?男生,加油哟!哎!
师:女生,“黄球、黄球??”女生又赢了。
师:还想比吗?
师:啊!男生的运气太不好了!
师:女,想再赢吗?
师:还是女生赢!
师:我宣布(女生获胜)
师:男生,有什么想要说的?你认为呢?女生,有什么要说的?
师:你们都对袋子里的球都产生了质疑,想看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这个袋子里的球怎样?(全这个字用得好,都是用得不错,全部也不错哟)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会怎样?你说?你来?
你?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板书:黄球)
师:刚才男生从这个袋子,摸到黄球了吗?一次也没有,要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他们怎么没有摸到黄球呢?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说?(说得不错)你来?(老师就喜欢你这样发言,完整)
师:因为袋子里没有黄球,我们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板书:不可能)所能男生输了,公平吗?
师:那么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一定摸到黄球吗?会怎样?想一想,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谁会说?你来?你认为呢?
师:为什么是可能?这个袋子里有?也有?所以摸到的可能是?也可能是?
师:我们来试一试。(师摸三次)现在谁还能再说一说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是什么情况?因为?(板书:可能)
活动二:选择
师:摸玩了黄球,我们来摸红球,有三个袋子,哪个袋子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呢?准备随堂练习本,写下袋子的序号。有信心吗?
师:请选择。几号?为什么?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眼,选对的举手,有错的起立。
师:接着,哪个袋子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请选择。几号?原因?选对的坐正,有错的起立。
师:最后,哪个摸到的'可能是红球?写序号,同桌交流一下原因。几号?理由?对吗?同桌检查,有错的起立。
活动三:装球比赛
师:真棒!迅速收拾好本子,下面我们八小组进行比赛,想夺冠吗?那就仔细听老师的要求。游戏的名子叫“装球比赛”,小组根据题目先讨论,然后把球装好,装好后坐正向老师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又轻又快!先请组长拿出球和袋子放在中间。
师:第一个要求:装一袋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白球?先讨论,再装!开始!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师:组长起立,把袋子高高举起来,其他人抬头看一下,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只装白球?组长请坐,把球放好。第一次比赛这三个小组表现得特别棒,其它小组要努力。
师:第二个要求,一起读一下。看明白了吗?开始!组长起立,举起来?为什么这样装?
师:第三个要求,开始!组长!怎么都是黄球?
活动四:说话小结
师: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小组表现得都很出色!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经常用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看!
电脑出示:1、太阳( )从东方升起。
师:这件事是一定。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2、下个星期一( )会下雨。
师:想一想,小组讨论一下!对吗?能填一定吗?
师:有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3、在扬州春天过后( )是冬天。
师:想一想,会填得举手?
师:为什么?能把它改成“在扬州春于过后一定是??”一起说。
4、将来,人类( )会登上火星。
师:你也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说一说你身边的事情吗?先和同桌谈一谈。
三、巩固练习
大转盘
师:下面我们接着玩一个游戏“大转盘”,(出示:转盘)。转盘上有什么?转盘转动时,猜一猜指针会指向哪?可惜,猜错了!(转动)
师:谁还想试一试。谁坐得最正呢?恭喜你,猜对了!
师:转动转盘,指针会指向哪?谁能准确得说一说。(说得真好)为什么?还有谁更加肯定的说一说。(语气更肯定了)
师:我们换一个转盘来转一转。指针会指向哪?猜一猜?肯定吗?
师:猜一猜?
师:咦!三次全停在红色,怎么会这样?
师:红色区域大,蓝色和黄色区域小,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这可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四、总结:
人教版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
(2)2x2-1=3y;
(3)1x2+1x=2;
(4)2x2-2x(x+7)=0、
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
(1)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
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
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x2+2x-1=0
B、x2-x-2=0
C、x2+x+2=0
D、x2+x-2=0
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
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4x2=81;
(2)(3x-2)(x+1)=8x-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
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1、a≠1;
2、略;
3、略;
4、k=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
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 习题21、1第1~7题、
人教版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重点
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难点
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12=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
(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33~34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会数整十数左右的数。
教学过程:
这节课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有多少只羊吗?
学生:6只羊
老师和学生一起说出他们分别是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
2.加深理解20是多少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大草原看一看。瞧,草原上来了两群羊。同学们,仔细数一数有多少只羊?(出示主题图)
生:有20只羊。
师: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说出是,一只一只数的,两只两只数的,五只五只数的,十只十只数的'。)
[设计意图:先数20只羊目的在于联系旧知,为本课找到知识点。在感知20的大小后更有助于学生感知100的大小,形成100的数感。]
3.整体感知100有多少(出示整个主题图)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有多少只羊吗?猜猜看,看谁猜得准?(这里不需要学生数出准确结果,仅仅是猜测)
4.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这里确实有100只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数数是100的物体
①老师:同学们一起数一数这些小棒,然后形成一捆后,那一捆里面有多少个小棒呢?
学生:10个小棒。
老师:很好。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回到第3张PPT,同学们这里到底有多少只羊呢?
学生:100只羊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一捆一捆的来数(PPT6),那这里有多少捆呢?
学生:10捆
老师:同学们真棒!回到第5张PPT,我们知道一捆里面有10个小棒对不对?那我们这十捆小棒总共有多少根小棒啊?
学生:100根
老师:非常正确!那我们可以看出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学生互动:
1.让学生数100根小棒,两人一组,数100根小棒,一人数,另一人评判,然后交换进行。我注意观察学生不同的数法。
2.汇报数数的方法。
老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学生会回答:一根一根数的,两根两根数的,五根五根数的,十根十根数的。)
我紧接着问:100里面有几个一?(有100个一)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数得正确的小组,然后鼓励合作不够好的小组下次表现更好。
[设计意图:在数一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100的大小和计数单位。]
引导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数好的10捆小棒或10堆种子,同桌的互相述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
数100只小羊。
让学生回过头来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提示学生每数10只就用笔把它圈一圈,然后10只10只的数,看看图中是不是有100只小羊,对比自己刚才的猜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再次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教学例2:从88数到100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89添1是90,99添1是100,我们接下来从35数到42好吗?
学生:一起数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39添1是40
老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出68后面的5个数
学生和老师一起:69,70,71,72,73,
2.智慧闯关。
①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一百里面有()个十,一百里面有()个一。
②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这是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小棒,让学生拿出32根小棒,往前数就是依次拿掉一根,拿掉一根是31,再拿掉一根是30,再拿掉一根是29,依次是28,27。然后再脱离小棒数数。)
③摘果子游戏。(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让学生说出他的组成,说对了水果卡片就归谁。)
④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气泡?
试一试:看哪个同学做的又快又准?
做一做:说出10以后的整十数
猜一猜:看谁猜的最准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评价自己学得怎么样吗?
人教版数学教案8
这一课时的重点是继续帮助学生实现减法向加法的转化与加减法互化,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一点对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运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备课时如果在教学设计方面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好,还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主要原因是练习不够,课外作业设计得太单一。教师备课需要与实际生活、教学大纲、学生、教材等联系在一起。
一、选择题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14)-(+5)= -9 B.0-(-3)=3
C.(-3)-(-3)= -6 D.(+7)-(-2)=5
2.(20xx年凉山州)比1小2的数是().
A.-1 B.-2 C.-3 D.1
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有理数减法中,被减数不一定比减数大
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
C.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D.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4.一个数加-3.6,和为-0.36,那么这个数是().
A.-2.24 B.-3.96 C.3.24 D.3.96
5.若 ,且 ,则 是().
A.正数 B.正数或负数 C.负数 D.0
6.若两数的和为m,差为n,则m,n之间的关系是().
A.m=n B.m>n C.m 二、填空题 7.减去一个数,等于,也可以表示成a-b=a+. 8.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17)-(+9)= (-17)+(______);(2)2-(-9)=2+(______); (3)0-(-9)=0+(______). 9.月球表面中午的温度是101℃,夜晚的温度是-150℃,那么夜晚的温度比中午低_________℃. 10.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与表示数-7的点的距离为. 三、解答题 11.计算下列各题: (1)(-12)-(-7);(2)2.7-16.7. 12.已知甲数是4的'相反数,乙数比甲数的相反数小7,求乙数比甲数大多少? 13.若规定 a-b=a-b-1,求(-27.2)- ( -2.2)的值. 14.一天,甲乙两人利用温差测量山峰的高度,甲在山顶测得温度是-1℃,乙此时在山脚测得温度是5℃,已知该地区每增加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这个山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15.某矿井下A,B,C三区的标高为A(-29.3m),B(-120.5m),C(-38.7m),哪处最高?哪处最低?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多少? 《1.3.2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等式计算正确的是( ) A.(-2)+3=-1 B.3-(-2)=1 C.(-3)+(-2)=6 D.(-3)+(-2)=-5 答案 D (-2)+3=1,故选项A错误;3-(-2)=3+2=5,故选项B错误; (-3)+(-2)=-5,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 2.-3,-14,7的和比它们的绝对值的和小( ) A.-34 B.-10 C.10 D.34 答案 D 可列式:(|-3|+|-14|+|7|)-(-3-14+7)=24-(-10)=34. 《1.3.2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含答案 1.把-6-(+7)+(-2)-(-9)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和的形式是( ) A.-6-7+2-9 B.-6-7-2+9 C.-6+7-2-9 D.-6+7-2+9 2.式子-20+3-5+7的正确读法是( ) A.负20加3减5加7的和 B.负20加3减负5加正7 C.负20加3减5加7 D.负20加正3减负5加正7 3.下列交换加数位置的变形中,正确的是( ) A.1-4+5-4=1-4+4-5 B.1-2+3-4=2-1+4-3 C.4-7-5+8=4-5+8-7 D.-3+4-1-2=2+4-3-1 4.某地冬季一天中午的气温是5 ℃,下午上升到7 ℃,受冷空气影响,到夜间气温最低时又下降了9 ℃,则这天夜间的最低气温是________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__,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__,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xx.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三、运用1、填空。 4.5()0.74()×3×3×2×2()135()1482、判断13.5×22.703、P2做一做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四、作业: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2。32。3*12*124。6462。32327。66。9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转载于: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 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xx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09-28 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数学教案01-09 优秀数学教案01-09 中考数学教案01-08 数学教案案例01-08 数学教案范文01-20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种花》数学教案08-16 《青蛙》数学教案08-15 人教版数学教案9
人教版数学教案10
人教版数学教案11
人教版数学教案12
人教版数学教案13
人教版数学教案14
人教版数学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