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香菱学诗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

时间:2023-02-15 18:06:1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香菱学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1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2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

  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文、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1、关于香菱、教师介绍: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

  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交流情况: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学生自由发言:

  例: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四、延伸拓展、深刻感悟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香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面对着我们的实际情况,中考在即,你打算怎样做呢?从中你有没有新的感悟。

  学生各抒己见。

  生: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结合板书,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中,我们仅仅看到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400多个人物被曹雪芹描绘的栩栩如生,你想了解更多的人物吗?请大家课后阅读《红楼梦》。

  六、作业

  阅读名著《红楼梦》。

  板书

  天资

  执著专一

  聪明灵秀

  名师

  香菱

  苦志

  悟性极高

  心性拨俗

  灵地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4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 ),号( ),又号( )、( )。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5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 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 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习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玚(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习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相关文章: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08-25

香菱学诗高三语文教案10-28

初中语文教案:香菱学诗08-26

语文教案:香菱学诗6篇02-15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04-07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03-22

《香菱学诗》同步练习(附答案)10-26

《香菱学诗》读后感06-17

《香菱学诗》读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