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20 16:02:04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黄金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中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时期。因此,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加强师生之间交流,有利于教师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让他们健康无忧成长。本文就是针对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寻求出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小学生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积极向上地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们刚刚离开父母怀抱,开始集体生活,所以这一时期正是为他们打下良好基础的最佳阶段。但是在由于这些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比较简单,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很不稳定,常常会产生一些如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并通过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1.情景教学法概念: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材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活实际情况,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在自然或者认为创设情境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促进他们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

  2.情景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情景教学法,首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景构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通过心理体验,促进积极心理增量,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其次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设置,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出来,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社会认知水平比较低,心理脆弱,所以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受到打击时,特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1.升学和择校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现在我国各省市的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心健课,落实情况也很好,学校和授课老师对于这一门课程还是比较重视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困惑,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认真进行备课,并且通过课堂上的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获得积极心理增量。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就已经开始面临升学和择校的压力,再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心理承受能力弱,他们面对这样大的压力,无法进行有效排解,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长缺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在我国,大部分家长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匮乏,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通常更加关心孩子的这两方面:一,是否满足了孩子的物质生活;二,孩子的成绩是否优异;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少坐下来与孩子平等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3.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困惑。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高,导致离异子女大量增加。根据调查显示,出自于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要远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这是因为父母离异后,孩子生活在破损家庭或者再婚家庭中,无法获得正常的父爱或者母爱。长期下去,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较孤僻、自卑、忧郁,甚至有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与离异家庭孩子一样,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通常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看管照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获得经济来源供家庭花销,但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叛逆、自闭等。

  三、情景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来,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创新教育理念,善于运用情景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对学校和教师也相对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况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况。因此,学校和教师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其创新,不可以再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异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针对学生网瘾问题,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情景,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小学生表演以下几个情景:(1)父母对小学生上网的激烈反对,严厉批评的场景;(2)小学生上网约见网友遭遇的一系列糟糕事情。通过创设情景,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到网瘾的不良危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平等的态度与每一个学生认真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同时,教师对于情景的创设,除了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之外,还可以采取相关的道具进行辅助,如创设情景时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或者图片加以辅助,让情景更加真实。

  2.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内容制作教学视频或者PPT,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身处其境,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注重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关注。例如,有的学校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将一系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播放给同学们观看,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写出自己心得。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于瑶.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xx,01:66-68.

  [2]虞花荣.情景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0:23-2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摘要: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青春发育期萌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各自或周围同学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并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困惑,最后再由教师综合讲解。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碍。

  2.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学会宽容,把微笑展现给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影响了课堂纪律而冷眼以待。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跃跃欲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如教师可以举行“我更快乐”的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总结自己认为快乐的一件事、一个表情、一个瞬间,先通过小组评选、全班评选,最后再进行全年评选,直到参加全校评选。在评选过程中,要注意公开、公平。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掘并放大自己内心的快乐,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快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心理学教学任务。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以灵活为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摘要: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有效利用实现家校合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分析了家校合作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家校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次数,有助于教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时,大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参与意识却严重缺乏,认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将自己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来是学校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这些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关注点在于分数和成绩,长期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觉悟严重阻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给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困扰。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时,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得整个合作过程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化,活动取得的效果甚微。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与家长的交流特别少,没有更好的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3心理健康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或者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准确的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异常。随着专业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心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心理问题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授心理知识,更没有通过开展活动去带领学生体验知识,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自信,担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其缺乏,需要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大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投入,为家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促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序开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6)

  [2]张信勇.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3]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4

  1.中小学儿童适于做团体辅导的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现状来说团体辅导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心理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团体训练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不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没有终点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5

  摘要:近年来, 我国有许多孩子因为心里障碍患有自闭症和抑郁症, 大多都是小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所以, 小学教育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细心呵护和关爱学生,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管理; 班级管理策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学校不要单一地只注重学生课堂上文化知识的学习, 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发展, 才是学校主要教育理念。所以,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小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重要阶段,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让学生熟悉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全面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渗透, 及时让学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会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二) 有益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就业方向起重要作用, 学生在各个方面技能的发挥离不开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会学习热情、工作积极乐观, 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总会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乱想, 课堂学习不认真和消极的工作态度, 进而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于预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多数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因素引起心灵创伤, 长期积累产生的。教师或者家长在学生身边察觉学生日常生活语言行为表现异常的时候, 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使心理病变有苗头的时候得到抑制和消除, 如果发现学生不愿意说话, 不愿意与伙伴玩耍, 而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 家长不要忽视, 而要及时带学生让心理健康咨询师进行治疗, 让学生轻松、欢快地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学校班级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办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问题还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的与身体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重视课堂说教的教学方式, 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 使部分学生心理扭曲, 不想成为班级或学校知识的佼佼者, 却想着成为班级甚至学校打架的称霸者, 很多学校忽略其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频繁发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学生校外打架, 新闻已报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伤甚至死亡, 以至于几个家庭失去了孩子, 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责任, 这些学生就是小学心理健康未及时教育, 致使做事不理智, 酿成恶果, 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社会未来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

  (二) 家长疏忽教育指导

  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疏于和学生的沟通和教导, 通常情况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接送学生上下学, 学生的爷爷奶奶由于年纪大传统教育观念思想较重, 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长认为, 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单纯学习知识长, 学生在家长身边就不必重视教育。其实不然, 家长才是学生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学生都会以家长为榜样作为学习对象, 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只顾及自己享乐, 把学生丢在家里不管不顾, 或者家长因为感情纠纷, 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离婚, 给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学校班级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

  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而且需聘用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小学教师集体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 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 学生班主任陪伴在学生身边时间较长, 每天每次课堂上教师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细心的教导和鼓励, 积极主动对性格差异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渗透, 学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二) 家长细心沟通和教导

  像学生放学、周末节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里的时间段, 家长要用心对待学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问题, 如学生看书、做作业、游玩时遇到疑难困惑等问题, 家长要细心分析和指导;如果学生犯错误, 家长一定不要对他指责和谩骂, 更要耐心告诉学生问题的关键性, 错误的原因和后果,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

  四、结论

  学校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创新,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和指导, 家长对学生用心呵护和鼓励, 进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秀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新教育时代, 20xx, (6) :29.

  [2]张晓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魅力中国, 20xx, (26) :168.

  [3]李艳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青苹果, 20xx, (03) :98.

  [4]李步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 20xx, (23) :16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6

  摘要: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在卫校教育中不仅需要她们能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本文先对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再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加以分析,最后针对如何对中职卫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卫校;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问题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她们不仅需要从事烦琐杂乱的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面对患有重症的特殊患者,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这就需要她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因此,中职卫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曾经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只限于生理健康,认为只要身体没病就属于健康。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极易受到心理干扰。所谓心理健康,其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1]首先,卫校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很多学生选择卫校主要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自由散漫、意志薄弱,心理自卑,他们受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做护士没前途,护理工作较为低贱,因此在心理上较为颓废。很多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与明辨是非能力,难以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不能主动与同学和教师交往。很多学生读卫校并不是自身所愿,而是受压力逼迫,再加上医学课程的难度很高,学生普遍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其次,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待比自己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和心理自卑。中职卫校学生较为幼稚,依赖性较重,善于幻想,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难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勇气不足,出现不屑于交往与不愿意交往的心理,不够宽厚与包容。最后,他们人生观消极落后,很多卫校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能合理看待,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对待社会乱象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矛盾,感觉无所适从或者盲目乐观。很多学生在此时生理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有强烈的欲望,很多学生陷入失恋、欲望得不到满足等而深感压抑。很多学生对未来前途与就业压力感到迷茫与困惑,对积极乐观人生观产生影响。[2]

  三、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难以成熟;很多家长见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会感到心灰意懒,对孩子关心少,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第二是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老套,学生难以接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是自我认识方面,普遍存在自卑、自私、自满心理,不能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新鲜事物与独立自由较为憧憬,但是却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3]

  四、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职卫校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失败,选择卫校是形势所迫,此时正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卫校特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职业操守。[4]第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卫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轮班管理,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行。要对心理咨询室规范管理,规范心理咨询师辅导申请,过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提交申请并经过领导批准,学生嫌麻烦便直接放弃心理咨询,因此要简化心理咨询申请程序,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便利。第三,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渠道。可以利用社团开展心理咨询栏目,由高年级学生和心理学教师分别作为栏目主持人与心理咨询者,学生可以将自身的烦恼与困惑告知心理咨询者,让其给予建议。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开讲座,针对早恋、家庭问题等实际问题给予讲述。学生可以现场互动,讲座形式做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第四,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由心理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负责授课。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小组,学校副校长打头阵,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发生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在卫校里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从而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中职卫校学生是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摇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对繁杂的事务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与三观,保证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充分适应护理工作,为患者带来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鄢淑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丹。在中职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才智,20xx(32):206.

  [2]徐云凤。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xx(43):124-125.

  [3]李琴,曾诚。控烟健康教育对某中职卫校学生影响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xx(23):4325-4327+4336.

  [4]张智华,朱金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xx(02):95-98+10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7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2社会支持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多,与此同时,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20xx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学校领导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4其他因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始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学校因素。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有序组织教学。

  3.3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实际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把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说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许多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教师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工作得以优化。

  教师个人因素。首先,教师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观失望、焦虑彷徨;其次,家庭负担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教师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们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对家庭对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师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从而有职业倦怠和焦虑感;最后,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这使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未能获得及时的调整。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促进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提高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重视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促进教师往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领导与教师间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8

  【摘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意识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学工作者不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教学的范围逐渐的扩展到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作用;应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着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20xx,(04).

  [2]沈清峰.管理有方法,真情最为佳———谈谈我眼中的小学班级管理[J].学周刊,20xx,(1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9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逐渐打破了单一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文化渗透的模式, 并给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社会发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学生在心理环境塑造中会受到社会、家庭、网络、校园暴力等多方面的冲击, 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其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积极面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心理辅导, 以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必要, 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小学生所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种种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小学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孤僻、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暴躁、偷窃、逃学、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 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贴标签”并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从心理角度出发, 对小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更能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给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学科, 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刻画为我们探索心理问题提供了路径。在小学阶段, 基于课程目标, 许多教师都将语文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学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 学会总结、反思, 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 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语文学科突破文化知识的限制, 从人文角度实现情感挖掘, 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首先, 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教育模式中, 师生关系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给予帮助;其次, 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时间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明确当前某些不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 并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前提下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 从而为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准备。

  (二)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 为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结合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避免因为一时的失败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击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

  (三) 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首先,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语文教学目标,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体验;其次, 构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及时反思自我, 并获得有效的心理指导, 如在《窗前的气球》《假如》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构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并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最后, 打破单纯的语言讲解, 将学生带领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环境, 并提高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

  总之, 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 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训练上, 而是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挖掘学科中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逐渐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 20xx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 20xx (5) .

  [3]韩玉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S2) .

  [4]邹紫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xx (7)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阅历的提升,他们在学习生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情绪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就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因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不愿学,产生厌学情绪。

  2.智力问题。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智力异常、学习技能障碍、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

  3.意志问题。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小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遇到困难、挫折和障碍时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和发展的前途,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极悲观。

  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中小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自控力差、自卑、自闭等。有些学生非常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

  5.人际交往问题。学生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对他的学习效率、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形成发展、身体健康及班级集体,都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同学间关系不够亲密融洽;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遗传及肌体疾病因素,客观因素来源于枯燥的'学习生活方式、激烈的学生竞争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1.先天性遗传基因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与遗传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都会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减少遗传疾病、创造良好的产前环境和早期生活环境,是防止出现某些心理障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6000多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认为在子女教育上是失败者,“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走向没有把握”。多数家长缺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常识,对子女缺乏正确引导,较少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只关心孩子学习。

  3.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广大教师已认识到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己任,但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升学率,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无味,课业负担沉重。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积极到挫伤进而到泯灭,失败的阴影长期笼罩着他们,致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衹,造成学生厌学、倦怠。

  4.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小学生心灵起着腐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上坏人的影响、品行不良同伴的诱惑,都会导致心理障碍。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是一个解冻、变化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采取适合当代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避免引起心理冲突的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矫正办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演讲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模范事迹影响他们,向他们印发《健康心理标准表》,让他们对照学习,防止种种心理偏激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有较髙理论水平和教育工作经验的资深班主任、教师组成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权益,在教学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同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分析性格的优缺点,自觉进行性格锻炼,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3.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带领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如“青少年志愿者行动”、“军事夏令营”,通过意志体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耐挫折能力。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因人施“矫”,比如对心理表现孤僻、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感到集体可爱,从而培养他们开放的性格。针对职中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等情况,可以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小组辅导、家访等方法,有效矫治学生的不良心理。

  4.加强人际指导,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通过正向强化、口头指导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学生对人热情、真诚、守信,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从而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5.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出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同时绝不回避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尽力将社会立体地展示给他们,帮助他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时,教师应帮助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教师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总之,正视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科学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是维护学生身心将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家庭、社会应高度重视、发挥合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

  摘要: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并突现出一些新问题,比如:自信心不足、情绪消极、紧张焦虑、对未来感到不安等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期是学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1.自卑心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经历过中考的失败,学习成绩差,他们自认为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等多道关口筛选下的“末等品”,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加之世俗的偏见,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中对他们的偏见,使得部分学生妄自菲薄、自甘落后,更有甚者在学习上抱着破罐破摔的思想。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根本原因是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感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认为家庭与学校甚至社会有负于他,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一些教师教育方法、言行举止的不恰当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厌学情绪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从小学时就喜欢恶作剧、顶撞父母,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被认为差生,常因为成绩差而受到歧视,因此对学习缺乏信心,并有厌恶感。他们刚开始对学习专业课虽然兴趣浓厚,但常常虎头蛇尾,几天后就没了兴趣。长此以往,他们就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结。

  二、对策

  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中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倾向。(心理健康论文)消极情绪占主要位置,心境就变得低沉;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心情就会变得晴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大多源于消极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是使他们改变心态的关键。

  1.正确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又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就不会在困境中迷失自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心理源于没有全面地认识自己,只是把过去的一些弱项特征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而看不到自身的长处和优秀品质。我们应帮助他们学会全面认识自己,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找到多种参考系数。人类的美德是丰富的:智慧、勇敢、幽默等,这些好的品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有所表现,我们要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具备的潜力。

  2.强化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不接纳自己造成的,忧伤和烦恼使他们处于阴暗的心理环境中。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方法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1)相信自我。要有这样的信念:“我不是最棒的,但我是独一无二的!”,地球有史以来从未曾有过第二个“我”,所以“我”有足够的理由自尊自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2)正视自己。每个人都有短处和缺陷,其中有的是无法补救的',或只能做有限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坦然接受,并不为此羞愧,不用在别人面前加以掩饰。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这是自己的不足,应该坦然承认,但他们一样有自己奋斗的天地,只要努力一样会有作为。

  3.提升自我效能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不仅有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能力,也有调节自己、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最终让他们心理健康成熟起来。

  (1)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发现潜能和优势,营造积极快乐的学习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寻找每个学生优点和特长的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氛围。

  (2)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完善个性。对于有厌学情结的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应按照“不指示”原则:不作任何批评,不管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给以尊重,鼓励他们说出厌恶学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情感都发生可喜的变化,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读中等职业学校也是成才之路。

  社会在进步,我们应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2

  一、当代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⑴乐于学习、工作;

  ⑵情绪乐观、稳定;

  ⑶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⑷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⑸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⑹智力正常;

  ⑺人格完整;

  ⑻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根据这个标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有关资料,本人发现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一切为我”,从而持有过度的“自尊感”。但同时他们也承载着父母更多的期望,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与之相应的就是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缺乏和同伴的交流。

  2、关怀品质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小学生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教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3、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造成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小学生,虚荣心强,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

  4、自卑。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低人一等,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⑴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等。家长的期望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小学生相关论文例文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⑵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⑶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成年人不健康的行为,不健康的书刊和影视作品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1、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从自身心理健康做起。教师的工作是雕塑学生心灵的工作。雕塑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最佳的影响。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课堂上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气氛,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

  3、注意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少年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总之,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3

  摘要:由于网络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虚幻的社交环境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题材。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盲目的迷恋网络会使情绪失控、性格扭曲,严重的会产生违法行为。如何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下面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因素。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转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世界信息的联通,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让互网络有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同一件事网络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让对价值观取向认识不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对错,造成对事物没有客观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过激。所以,有着极大信息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很大。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差异很大,网络自身存在着虚拟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在不经过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实信息来进行一些虚拟性的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意气用事,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当大学生被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群所利用,对他们蓄意煽动,将一些不开心的事扩大化,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发生过激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要难以预防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所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犯罪几率。然而,网络的虚拟性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随意的释放情绪、发表言论,导致法律、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有所减弱,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比较丰富、性格比较敏感,在交友时比较羞涩;所以,他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能敞开心扉、放下顾虑的交谈,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深入透彻,没有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网络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无需见面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不受环境等条件约束,可以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交谈,这样也能让大学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产生排斥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变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个新模式,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进行开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然后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让校园到处都充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重视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产生,达到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来快速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应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结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当前的这种网络信息社会中,学校要加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xx(20):41-42.

  [2]郭英君,舒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内江科技,20xx(10):107-10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4

  摘要: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市场中的各种竞争都出现了日益激烈的趋势,使得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教育事业不断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环境中,小学生也开始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是对新时期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如何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许多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其中学生阶层面临的压力更加显著,学生要面对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同学甚至是来自自已的多重压力,不仅学业压力大,而且由于年龄较小,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压力[1]。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文就是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

  虽然新时期中素质教育开始提出并得到了实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使得很多教师与家长还是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身心是否得到了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忽视。而且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中虽然都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没有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再加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少都是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就导致本就缺乏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二)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小学虽然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却并不轻松,不仅家庭作业繁重,而且在课外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教师与家长都对学生投入了极高的`期望。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本就比较低,身心稚嫩,难以适应这种高要求、高强度的学习,因此就逐渐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学生心理十分紧张压抑。而在目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却没有做到良好的疏导,在以一概全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真正的缓解[2]。

  二、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一直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真诚的交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与关爱,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难题,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泄压力的地方,让学生尽快将不良情绪摆脱,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二)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一直都受到了很多忽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更是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对家庭教育引起更多重视,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家里也能按时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家长还要对学生的学生采取鼓励政策,改变过去片面重视学业成绩的观念,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发展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心理状态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3]。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适当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课堂中,尊重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大力表扬,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不断让学生树立起更多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4]。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条件。

  三、结语

  综上可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有着新的契机,同时也还会面临着一些困扰与挑战。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快采取措施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晓敏,蔡泽玲,潘泽敏.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9:189-190.

  [2]李春梅,颜春元,郝仕儒.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07:145.

  [3]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146-148.

  [4]梁丽.拉萨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拉萨市实验小学为例[J].西藏教育,20xx,05:53-54.

  作者:许爱云 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兰小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

  摘要:本文总结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据统计,我国有小学生1亿多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国的未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做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担忧。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是家长期望小学生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涵之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能够引发其心理变化,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内心变得趋于复杂,由于小学生的羞涩或内向,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虽然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意识也在增强,但是毕竟还是没有成熟,显得比较幼稚。所以,教师就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用得当的方式方法,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抗挫能力比较差,近几年,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偶有发生,除去其外部原因外,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也有很大关系。所以,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能够自我心理调节,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将来走向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是小学生将来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力措施

  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小适应社会,学会看待事物,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心理品质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如果心理素质不强,就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此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各种诱惑也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提出了相对比较高的要求,不但身体要健康,同时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压力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相对脱离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如果偏离理论作心理健康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如果在对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因为问题的千差万别,就很难做统一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理论与实际脱离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者仅限于理论讲授,变成了学科教学,有些轻体验、有些轻活动,使理论脱离了实际。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反而加重心理其他方面的负担。同时,人们也常常忽略如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将其教学内容涵盖到方方面面,教师应注重过程的慢慢积累。

  (二)教学目标过于德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自我教育,而所谓的德育是超我的教育,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心态平和,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教育以超越自我。有很多德育工作者进行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德育问题,用德育的目标对学生作要求,这就混淆了二者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注重知识教育,更注重教学的实践与实效。依据新的教学改革要求,要设计教学目标,以适应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三)系统性不强

  虽然有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教育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整体教育之外。同时,有的学校由于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规划,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随意,有的因为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导致学生缺少积极主动性,有的教育设计过于形式化,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场面热烈,但因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过后依然如故。

  三、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蕴涵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心理辅导来指导学生避免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家庭、社会等方面能够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心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在校的时间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的社会,人们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挑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取得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当前的小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未来要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途径之一就是师生交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为了每一个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要注重自身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要应用交往策略开展小学教育工作,唯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学校,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熟悉学生的思想、品行等情况。所以班主任最容易和学生建立关系,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解决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困惑。班主任热情高、责任心强、办法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了很大的优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强。班主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技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将日常工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四、结束语

  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起步,但发展却方兴未艾,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形势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将来会有新的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02-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7-2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通用15篇02-20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篇02-21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篇)02-21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通用15篇02-21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