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4-12 12:24:40 春宁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通用2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通用22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2、33页的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室情境简要地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考虑到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教材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的实质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材通过将分米、厘米、毫米改写成米,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弄清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1.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回忆毫米、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并用分数表示,再把分数化成小数,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类推、迁移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经典文学引入:你们熟悉《三字经》吗?我们来一起背几句好吗?《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意思是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教师从右往左板书:10000 1000 100 10 1)

  谈话:看来《三字经》中也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观察刚才的一组数,从左往右看,从1开始,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10个(1000)是(10000),按这样的规律,接下去应该是哪些数呢?

  提问:从右往左看,10000、1000、100、10、1,接下去又是哪些数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意义”。

  【品析:从《三字经》中的数学问题入手,吸引儿童的眼球。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扩大到、缩小到”这些数学术语之前,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10000、1000、100、10、1这一数组,引导学生根据一组数的规律进行推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更妙的是,从“大数”中去看小数,建立了整数和小数间的联系,并在无形中渗透了进率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游戏引入: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个游戏,名字叫“估一估、测一测”。先请同学们估一估老师和你伙伴的身高?再测量他们的实际数据。

  揭示小数的产生。

  谈话:刚才在测量身高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1米多,如果用“米”作单位,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在实际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品析: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测量情景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小数的产生。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例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来表示。

  提问:我们知道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那么以分米、厘米、毫米为单位的整数怎么用以米单位的小数表示呢?

  2.认识一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提问:①用米作单位,1分米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为什么?(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说说0.1米表示什么?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是1/10米,也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1/10米=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7分米呢?

  ②分别说说0.3米、0.7米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两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1厘米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1米。说说0.01米表示什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是1/100米,也可以写成0.01米。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厘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6厘米呢?

  ②分别说说0.03米、0.06米表示什么意思。

  4.认识三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1毫米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也是1/1000米,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

  板书:1毫米=1/1000米= 0.0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毫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6毫米和13毫米呢?

  ②说说0.003米和0.006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明确: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万分之一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像刚才小数点后面有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有两位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由此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品析:此环节合理安排引导和放手的时机,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1: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表示。

  质疑2: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展开讨论)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品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理解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从具体事例推进到语言描述,这个过程需要迁移类推,更需要抽象概括,这样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

  (1)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2.认识了新的朋友“小数”,那么它该怎样读呢?听到小数又该怎样写呢?在下节课的研究中你就会明白了。

  【品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示例:

  1.有关小数,三年级时学生已有了初步认识,在生活中也有所接触,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等。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来引入本课所学知识,从现实情景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引入小数意义的`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多地是通过自主探究、深入感悟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空间。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利用米尺,将分母是10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相联系,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感悟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始终应该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结构体现层次性。课堂教学安排要努力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易后难,先扶后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所采用的“一引、二放、三收获”正好体现了我的设计思想。在小数意义和小数计数单位教学中,首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如借助直观工具建立一位小数的意义。我认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表象非常重要。在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中,我也同样如此安排。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的产生:在进行计算和测量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整数 分数 小数

  一位小数:1分米=1/10米=0.1米

  两位小数:1厘米=1/100米=0.01米

  三位小数:1毫米=1/1000米= 0.001米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2~33页例1和“做一做”,第36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整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体会到小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类推迁移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课件、立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个人资料,既满足了学生想进一步地了解老师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复习铺垫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创造小数的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小数世界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一位小数

  今天的学习,我们借助一样学具~米尺,大家认识它吗?现在我们把它搬到大屏幕上!

  (出示米尺课件)学生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教学例1。

  教师提问:一起来数数,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一起数,得出结论(10份)。

  提问:因为1米=10分米,所以这一份是多长?

  学生观察后回答:1分米

  小结: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分米。

  提问: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1)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教师强调0.1米表示的意思:(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0.1米)

  想一想:0.1米的长度和米的长度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相等的关系)

  由此得出:米=0.1米

  (2)这样的3份是几分米?(这样的3份是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3米。)

  提问:谁能说说0.3米表示什么意思?

  同样,可以得出:米=0.3米

  (3)这样的7份又是多长呢?(这样的7份是7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7米。)

  提问:谁能再来解释一下0.7米表示什么意思?

  同理,可以写成:米=0.7米

  (4)进一步强化训练:这样的9份就是(9分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0.9米)(学生口答完成)

  教师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师:课件显示我们刚才得到的一组分数,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都是10)

  师:分母都是10的,也就是十分之几的数,我们用几位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

  师:结合我们得出的这几组等式,谁能把你刚才的发现再来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总结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点击出示第一个发现!你的发现太棒了!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几米?)(0.3米)

  一起数数0.3米是由几个米组成的?(3个)

  提问:那0.3里面有()个0.1?

  这一段又是多长?(0.7米)

  再来数数几个米组成0.7米?(7个)

  提问:那0.7里面有()个0.1?

  进一步强化训练:0.9里面有()个0.1?(9个)

  请大家想一想:9个0.1如果再加上1个0.1是多少呢?(是1)

  提问:1里面有()个?(10个)

  也就是说:1里面有10个0.1

  提问:谁能告诉我1.2里面有()个0.1?(1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像0.3、0.7、0.9、1.2……都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里面有()个,我们就说,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1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谁能把它再说一遍!

  点击出示第二个发现!(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反馈小训练:谁能告诉老师:0.8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认识两位小数

  小小的米尺,大大的学问。

  师: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老师再想继续分的话,会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呢?(100份)现在的每一份是几厘米?(每一份是1厘米)

  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米呢?(米)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老师把之前分得的1分米,通过放大,再次平均分成10份,这时,就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

  小结:这样的一份就是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提问:这样的4份和8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又是多少米呢?

  请大家翻开课本32面,把你的.答案写在书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答案。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组等式(显示等式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次写出的都是几位小数?(两位小数)

  师:表示这些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都是100)

  师:那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总结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点击出示第一个发现!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百分之几也可以看作是几个百分之一,这里的就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师:谁能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点击出示第二个发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反馈小训练:想一想0.25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那三位小数呢?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和自学要求,有步骤地进行自学探究,并完成手中的活动报告单。提问:根据前面的学习规律,说说1毫米、6毫米、13毫米用分数和小数该怎样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发言总结:1毫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01米;6毫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06米。13毫米用分数表示是13/1000米,写成小数是0.013米

  提问:经过你们的自学探究,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总结发现: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点击出示发现!你们个个都是自学小能手!老师为你们点赞!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谁能尝试着把它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教师可适当提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都属于小数范畴)

  学生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师:依此类推,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来表示……说的完吗?(说不完)就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这就是小数的意义,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意义,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可真棒!自己总结出了小数的意义!

  5、总结:小数的计数单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

  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师:谁能尝试着把它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结: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师板书)

  师:你是个非常善于总结的孩子!这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请大家齐读一遍。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说不完)看来同学们理解了!

  6、小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过渡)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带来了一个用整数1来表示的正方体,我真诚的邀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个正方体变形的过程,你们愿意吗?

  教师出示正方体变形课件,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里面()个0.1

  0.1里面()个0.01

  0.01里面有()个0.001

  提问:括号里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通过演示操作,交流讨论发现:1里面有10个0.1;0.1里面有10个0.01;也就是0.1是0.01的10倍,我们就说0.1和0.01之间的进率是10,0.01里面有10个0.001,也就可以说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是10。

  师:什么情况下它们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呢?举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结:小数和整数一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师板书)

  请大家齐读一遍。

  三、【巩固提升、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可以一题两问)

  2.判断:争当合格小裁判(说出判断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高兴吗?谁能向同学们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

  小结:是的,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分母是10、100、1000……的这类特殊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探究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和转化。只要你善于思考和发现,你就能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最后,老师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送给大家,希望与你们共勉!(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五、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小数的进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度过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能上好这堂课?真棒!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信心和热情跟老师一起有进数学广角。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脚。鸡和兔各有几只?)(PPT展示今意。)

  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鸡兔同笼”问题。)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那么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老师再问一次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好吗?出示例1

  1、师:请大家读题。思考: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分别是什么意思?所求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列表法

  (1)猜想

  要求鸡和兔各有几只,咱们不妨猜一猜,好吗?(学生猜)

  (2)验证:

  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解决问题要有理有据,不能随意猜。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样的条件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首先要知道鸡和兔一共有8只,其次鸡的腿和兔的腿一共有26只,所以我们必须要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看等不等于26。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是正确答案。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表格把你们的猜测的数据按顺序填到表格中并找到正确答案。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之后交流完成情况,出示大屏幕的表格中。

  (像这样把我们的猜测按一定的顺序列成表格,这种方法叫列表法)。观察这个表格,你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怎样的。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列表的.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但是如果数据很大,会发生什么情况?(繁琐)。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

  设全都是鸡,每只鸡有两只脚 2×8=16(条)8只鸡共长几条脚? 26-16=10(条)表示什么?所有兔子少的脚 4-2=2(条)2表示什么?每只兔子少的脚

  10÷2=5(只)兔表示10条脚,每只鸡上添2只脚变成兔子,所以共有5只鸡变成了兔子,因此兔子有5只8-5=3(只)鸡表示总数减兔数等于鸡数

  可能还有些同学有点迷糊,我们用画图法直观理解一下。

  (1)请画8个圆表示鸡,每只鸡2只腿,一共有16只脚。

  (2)还差10只脚,每只鸡再加两只脚变成兔子,共有5只鸡变成5只兔子。

  (3)最后剩下的3只就是鸡。

  现在大家清楚了吗?在引导学生回顾一遍。先怎么想?假设全是鸡,用总脚数减去鸡的脚数求出它们

  的相差数是10,再用相差的数除以每只鸡相差的2只脚,就得到了兔的只数,最后用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实际鸡的只数。这种方法好吗?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假设法。

  ②:如果假设全是兔,你们会解吗?好这个方法就留给你们课后完成。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现在我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解决古人流传下来的问题了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只脚,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法。数目比较大时,列表法计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较麻烦,最好用假设法比较好。用假设法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假设是鸡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设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鸡,两者相反。

  三、巩固练习

  课本105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有关的数学史。能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理解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受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野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生试说)

  师:这段话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师: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将题目的.条件做一个简化。

  (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或几种解这道题的思路,让其它的同学能很容易就理解、弄懂这道题。(学生讨论)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看看你们小组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们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的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汇报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1、 画图法:

  给每只动物先画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画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总结: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2、列表法:(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学生说明列表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汇报:我们先假设有8只鸡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最后得出3只鸡、5只兔。

  师: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都很好,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还是觉得比较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有没有更方便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假设法:(随学生能否出现此种情况作为机动出示)

  教师引导: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一: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兔有:

  (26-8×2)÷(4-2)=5(只)

  鸡有8-5=3(只)

  同样如果8只都是兔,则一共只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6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条腿。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二:假设8只都是兔,那么鸡有:

  (4×8-26)÷(4-2)=3(只)

  兔有8-3=5(只)

  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现在我们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看看我国古人是怎么解这个题的。

  2、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1500年以来,我们中国历代的数学家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也得出了许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方法。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以知识为明线,以数学思想为暗线的教学过程: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上课伊始,通过播放教师测量情境,让学生感知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然后我出示一组小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这些小数分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并检测学生对小数的认知程度。

  2.在数形结合中自主探究小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究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在汇报交流中逐渐明晰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分数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运用迁移的方法去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能把这些小数分一分类吗?(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导入新课。

  师:展示学生分类的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根据同学们这种分类来探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了解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黑板等物体的边长。(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然后分组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进行了测量。如果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求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分数表示)

  (3)教师小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①课件出示米尺图。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指一指每一份所对应的位置。

  ②根据分数的意义,1分米=米,米也可以用0.1米表示。(板书:1分米 米 0.1米)

  ③启发学生:(指3分米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3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引导学生说出:3分米 米 0.3米)

  ④(指7分米处)你们能说一说这里用整数、分数、小数分别怎么表示吗?(引导学生说出:7分米 米

  0.7米)

  ⑤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的形式。

  生2:我发现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

  ⑥教师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①你能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3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7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进行分组讨论。(指名回答,并板书:1厘米 米 0.01米3厘米 米 0.03米 7厘米 米 0.07米)

  (3)认识三位小数。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4、35页的例2、例3、例4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本节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与数学活动,抽象、概括、提炼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使学生明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从而达到巩固小数意义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知道小数的构成及小数各位上的数的含义。

  2.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会读、写小数,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说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

  教法与学法

  1.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拨法。从表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设计层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具体的学法是合作讨论法、尝试与体验法、练习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生活情景引入:同学们,有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忙吗?小红和妈妈逛超市,但她不认识价格表。(课件出示播放超市物品与价格)

  观察物品价格,指名说一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5.98、0.85和2.60)

  超市里的这些标价有什么共同特点?

  揭示课题:超市里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这些小数该怎样读写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课题)

  【品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激趣引入:

  抢答题:地球上长的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抢答,猜测长颈鹿的身高)

  出示教材第34页的情境图,学生读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数。

  【品析:这样的导入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想要学的愿望,同时又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具体数据。】

  故事引入:今天一大早,熊二就吵着要吃蜂蜜,熊大告诉它,只有回答出它提出的几个问题才会有蜂蜜吃。你愿意帮助熊二吗?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7093 31 10000 38950 0.7

  2.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什么?(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整数的计数单位依次是什么?(一<个>、十、百、千……)

  3.导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熊二顺利拿到了蜂蜜。你知道吗,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

  【品析:由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复习了整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为研究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观察教材第34页例2的主题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板书1.8、5.63、12.378)

  (2)观察并思考:这些小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一样吗?这些小数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小结:像1.8、5.63、12.378……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这些小数都由三部分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

  (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提问:小数点左边一位是什么位?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一位的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讨论: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两名同学在书店购买图书的全过程,引入小数的加减法。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创设,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呢?”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之前对整数加减法的认识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71页主题图。

  师:星期天,小丽和小林相约到书店买书。小林买了一本词典,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和一本《童话选》。

  师: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在小丽和小林买书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根据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两本书的价钱:《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2)列式:6.45+4.29。

  (3)比较这道题和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呢?请同学们按照课堂活动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学生汇报。

  生1: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要保证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在列竖式计算时,百分位上的5要和9对齐,十分位上的4要和2对齐,个位上的6要和4对齐,计算结果是10.74元。

  生2: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实际上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有道理,能够通过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类推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的确是这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

  3.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再提出一个减法问题。

  预设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2)独立列式解决这道题。

  (3)学生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6.45-4.29=2.16(元)。

  生2: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相减,不够减的时候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课题名称

  小数的意义

  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那同学们还记得小数长什么样子?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预设:0.3

  师:谁能说一个和他不一样的?

  预设1:0.47

  预设2:0.356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老师说几个,我说,你们来读(1.8、2.75、4.702)你能将这些小数分分类吗?并且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0.3、1.8)(0.47、2.75)(0.356、4.702)我是这样分的,看小数点后面,有一位的分在一起,有两位的分在一起,有三位的分在一起。

  师:我们把第一组给他起个名字,叫一位小数,第二组叫两位小数,第三组叫三位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0.1表示什么

  师:今天学习小数的意义,要想知道0.3表示什么?我们得从研究0.1表示什么开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1”,怎样表示出0.1呢?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学生操作。

  汇报: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1。也就是0.1就表示,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

  2.谁能借助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说一说,0.3表示什么?

  预设: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3。也就是0.3就表示。(追问:0.5里有几个0.1?)

  3.你还想表示哪个小数?

  预设:我还想表示0.8。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8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8。也就是0.8就表示。

  4.观察这三组,你发现一位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位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二)0.01表示什么

  师:现在我们探究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按照这个思路,完成导学单第二题。

  小组讨论。

  汇报:

  1.两位小数表示什么,应先从研究0.01开始,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1。也就是0.01就表示。

  2.0.06表示,它里面有6个0.01。

  3.我还想表示0.73。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7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73。也就是0.73就表示。

  4.小结:我们发现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三)0.001表示什么

  预设:0.001表示。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也就是0.001就表示。

  师:平均分成1000份是不不好分呀,我们找电脑帮帮忙。(ppt出示正方体)

  师:现在从这1000份中取出365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写成小数呢?里面有多少个0.001?你还能写出哪些小数?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四)认识计数单位

  ppt出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通过ppt演示,学生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检测

  1.写出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和小数。

  2.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3.填空

  0.8里面有( )个0.1

  0.32里面有( )个 0.01

  0.620里面有( )个0.001

  0.1235里面有( )个0.0001

  4.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0.4 2.6 1.3 3.85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

  0.1= 0.01= 0.001=

  0.3= 0.06= 0.365=

  0.8= 0.73= 0 .798=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7--38页,例4、例5、例6。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经历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挖掘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小数性质中不变与变化的数学辩证思想,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数学王国中数字“0”去做客的情景,发现数字“0”引起整数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

  1.以数字“0”前往小数家中做客的情景,引出问题:0.4是不是等于0.40.

  2.在独立验证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0.4=0.40?

  3.借助:0.4=0.40=0.400,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4.深入研究小数的性质:

  (1)从小数末尾添上“0”的情况去推断与思考去掉“0”的情况。

  (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小数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先讨论,在交流举例。

  (3)质疑:为什么在整数的末尾每添上一个“0”,整数就要扩大10倍,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若干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添上两笔,让4、40、400三个数相等。

  6.探讨:从0.4到0.04,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末尾”这一关键词眼。

  三、练习应用。

  1.出示超市里某些食品的'价格表,上面哪些小数里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

  总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质疑:为什么有些小数能化简,但是价格表中仍然写成两位小数?

  2.把下面物品的价格写成用“元”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总结: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或者整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初步感知小数改写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一位小数用十分之几来表示,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三位小数用千分之几来表示。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小数的意义

  板书0.1 0.01猜猜第三个写什么?0.001你们很会推理。

  像0.1,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就是一位小数。老师先写了一个一位小数,又写了一个两位小数,最后写了一个...?

  板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1、一位小数

  这节课咱们要认识小数的意义,就从0.1开始研究。把一个正方形看做1,0.1该怎样表示呢?请你试着画一画、涂一涂,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1。

  出示学生作品:有错的,有对的。

  到底哪位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呢?我们能用原来的知识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把正方形纸看成一元,0.1元就是一角,一元里面有10个一角,所以应该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

  大家的意见统一了,谁来说说0.1究竟表示什么?

  小结: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板书:=0.1

  那这样的2份、3份、5份呢?板书:=0.2 =0.3 =0.5

  同学们观察一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师:你能说一说一位小数表示的意思了吗?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一份,也就是十分之一,叫做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板书:计数单位:十分之一写作:0.1

  0.2里面有几个0.1?0.3呢?0.5呢?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是多少?(0.9)0.9里面有几个0.1?

  再添上1个0.1是多少?(10个0.1)

  课件演示:10个0.1是1,1里面有10个0.1。

  2、两位小数。

  (1)第二个小数0.01表示什么意思?还是那张纸,看做1,如果想表示0.01,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

  课件展示:正方形用来表示1,0.01就表示百分之一。

  涂色部分是0.01,空白部分呢?0.99表示什么?

  0.99里面有几个0.01?

  请你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涂出自己喜欢的两位小数,想一想它表示什么,里面有几个0.01?

  (2)学生自由活动,点名回答。

  (3)两位小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表示多少?(0.09)里面有几个0.01?再添上1个0.01是多少?演示,板书:10个0.01是0.1,0.1里面有10个0.01

  3、认识三位小数。

  (1)根据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特点,你能总结三位小数的特点吗?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位小数。三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千分之几,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1。

  4、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图表示。

  课件演示: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继续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占正方体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还能平均分成10份,一份占正方体的千分之一,也就是0.001。

  5、数轴上认识小数

  出示课件:我们在正方形和正方体上找到了小数,数轴上的小数你能找到吗?

  (1)、课件演示:0.1;9.1数轴下面的数字变了,小数就发生了变化。

  (2)、在数轴上找到3.14,3.141

  三:知识眼延伸

  3.14这个小数,小数点后面还有很多的数,这是我们六年级要学习的圆周率。

  课件:

  1、介绍圆周率

  2、介绍0.618

  四:课堂总结:

  如果这节课满分是1,你会为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呢?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是后继学习的准备,需要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2、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采取什么策略正确解决“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习难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预设过程

  一、尝试解题发现问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植树方面的问题。(板)

  2、课件呈现学习材料,请学生尝试。

  3、反馈,形成争议:

  1)100÷5=20

  2)100÷5+1=21

  4、提出研究问题: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还是间隔数加1呢?(板)我们来研究。

  二、研究规律

  1、议:在晒场的'一侧(8米)种小树,两端都种,可以怎么种?

  2、生述师画,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自己尝试画图,完成表格。

  4、议:你发现什么?

  5、:当在路的一侧种树时,如果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也就是等于总长÷间距+1。(板)

  6、分析尝试题的正确解法

  三、练习

  1、变式练习

  2、扩展练习

  1、完成1-1。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尝试完成,并反馈。

  2、完成1-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怎么求总长?(板)

  3)尝试完成,并反馈。

  3、完成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从间隔10米,能停41辆,能求出什么?求出总长后,怎么安排这51辆车?

  3)尝试完成,并反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7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不仅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且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通过创设帮小女孩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发现买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中帮妈妈干家务吗?(干)那么你们帮妈妈买过菜吗?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11页买菜的情境图)

  师:从买菜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呢?

  导入新课——买菜。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买菜情境为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小女孩判断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下面的探究学习中。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估一估。

  课件出示教材11页的第一个问题。

  师:怎样估算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钱?

  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从大家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买菜要付的钱数在几元和几元之间?

  引导学生明确:买菜要付的钱数比3元多,不到5元。

  2.画一画,算一算。

  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课件出示教材11页中间两幅图)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

  预设 生1:1.25+2.41,将两种蔬菜的价钱相加求和。

  生2:3.66-1.25,总价钱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钱,求另外一种蔬菜的价钱。

  合作探究: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组内的同学讨论,算出这两个算式的得数,在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预设 方法1:利用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计算。

  加法:因为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2.41=3.66(元)。

  减法:因为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

  方法2:借助画图的方法计算。

  方法3:用竖式计算。

  师:你是如何用竖式来求1.25与2.41的和的?怎样用竖式求3.66与1.25的差呢?

  引导学生明确1.25、2.41和3.66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知道在竖式计算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算一算。

  用竖式计算1.25+0.74和2.76-2.1,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更从实质上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以及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态度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手电筒、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课件出示熊大和熊二)

  熊二在森林呆的太久了,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熊大就带着熊二一起去小镇看看。

  从森林出发有三条路到达小镇,你认为聪明的熊大会选择哪条路线呢?

  突出:(1)线段的特点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反问:另外两条路线的的长度是否是两点间的距离?

  二、探索新知

  1、进一步学习线段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师:我们现在给这两个端点做上记号,标出A、B两点。

  板书:线段AB

  师介绍:在数学上为了表示方便,可以用端点的字母来表示这条线段。例如:线段AB。你能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这条线段吗?

  学生尝试并交流

  2、认识射线

  (1)谈话:它们就沿着这条直直的线段路线一路走到了美丽的小镇,看到了美丽的夜景。观察这些美丽的光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

  (它们都由一点出发,直直的'射向远方,无限延伸。)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的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2)电脑演示同时口述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你会画射线吗?试着画一下。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师简单介绍射线的表示方法并小结射线的特点。

  (3)举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

  3、认识直线

  现在仔细看屏幕我们继续学习,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是射线

  师:那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

  (同时想象一下两边无限延长,想象着向两边无限延长,延长出练习本,延长出学校,一直向宇宙中延长。)

  教师小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你会画直线吗?

  学生试着画直线并展示。

  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么表示直线?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的方法。

  师小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动,都是直线。直线可以像线段一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大家画一画。

  4、大家认识了射线、直线和我们以前学的线段,直线、射线与线段相比有异同点呢?

  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三者联系: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2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习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2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

  1、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2、可以列出方程:30x=600。

  3、设x后,钟状菌的高度可以赶上竹子。列出方程:25x—4x=31.5。

  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6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03-0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