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时间:2023-02-22 12:06:04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逐渐打破了单一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文化渗透的模式, 并给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社会发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学生在心理环境塑造中会受到社会、家庭、网络、校园暴力等多方面的冲击, 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其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积极面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心理辅导, 以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必要, 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小学生所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种种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小学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孤僻、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暴躁、偷窃、逃学、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 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贴标签”并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从心理角度出发, 对小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更能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给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学科, 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刻画为我们探索心理问题提供了路径。在小学阶段, 基于课程目标, 许多教师都将语文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学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 学会总结、反思, 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 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语文学科突破文化知识的限制, 从人文角度实现情感挖掘, 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首先, 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教育模式中, 师生关系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给予帮助;其次, 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时间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明确当前某些不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 并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前提下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 从而为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准备。

  (二)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 为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结合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避免因为一时的失败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击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

  (三) 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首先,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语文教学目标,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体验;其次, 构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及时反思自我, 并获得有效的心理指导, 如在《窗前的气球》《假如》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构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并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最后, 打破单纯的语言讲解, 将学生带领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环境, 并提高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

  总之, 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 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训练上, 而是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挖掘学科中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逐渐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 20xx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 20xx (5) .

  [3]韩玉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S2) .

  [4]邹紫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xx (7) .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2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3

  摘要:监狱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着民警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关系着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及监狱发展的长治久安。监狱由于自身性质较闭塞,工作环境较枯燥,监狱民警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只有民警的心理健康、工作积极向上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的推进和保障。本文从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以期使监狱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落到实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监狱民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xx-9214(20xx)02-029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的从关注外在发展转而关注内心的需求。作为监狱民警,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监狱的工作环境,民警产生的职业倦怠感让监狱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之其他更加具有艰巨性。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工作在监狱中的监狱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峻,这是监狱的工作环境及民警面对的特殊人群决定的。监狱民警患上了心理疾病,对自身、对家庭、对服刑人员,都有着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日常的监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与民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收到的效果自然甚微。

  一、监狱民警的心理问题现状

  第一,监狱的工作环境和面对的服刑人员让监狱民警首先感受到压力。监狱首先担负着惩罚的首要职能,环境处于高墙电网,岗楼林立,这种环境直接给人一种逼仄感,工作在其中,不知不觉就会感觉精神紧张。尤其一个民警,可能要面对上百个服刑人员,且不说要关心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有碍于改造的动态,就是日常的带领服刑人员生产劳动及生活起居,已经让人感觉精力不够。在工作环境和工作交际上,时间一久难免产生烦躁、自闭的情绪。第二,休息的不充分让民警的心理不能得到真正的舒缓。监狱的性质决定了监狱民警是真正的七乘二十四小时工作,没有周末及年假日,常常是倒班进行休息。长此以往,监狱民警变得似乎与社会脱节,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到了影响,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第三,社会认可度不高,监狱民警时常感到没有工作荣誉感。众所周知,心理暗示对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如果得不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也难有所作为,相反,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果持续不断的受到周围人的鼓励,也能做出一番成绩。没有了社会的认可度,工作强度又大,导致监狱民警对自身的职业认可度不高,纵然如此,绝大多数的'民警仍然工作在一线上,心理压力可见一斑。

  二、监狱民警心理健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大部分的监狱民警能够做到及时排解,尽量不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日常生活中,可不能否认,监狱民警中的焦虑症、自闭症、强迫症确实成上升趋势。

  (一)心理健康影响生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无法保证这些心理上的“亚健康”,对民警自身来说,让他们脱离社会,不能很好的融入正常生活,久而久之导致生理上的疾病,监狱中的中年民警,三高症状、脑血管疾病高发,已经严重影响了民警的身体健康。这些疾病,轻则无法保证工作时间,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奢求民警仍然有步骤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能保证参加每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时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二)心理健康影响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无法保证监狱民警常年工作在闭塞枯燥的环境中,心理上的倦怠、暴躁等心理亚健康明显,严重的甚至不能工作,勉强工作也是人在心却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走入民警的心里,不仅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思想政治教育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三)心理健康影响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得不到稳固随着近年来的监狱改革,更多的吸收了高效毕业生充斥到监狱工作的一线,由于警力的不足,他们往往还没有真正的适应监狱环境,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监狱民警的工作性质,就被推到监管的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监狱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为严峻,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的强化与学习,监狱民警若具有不固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不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收效甚微。

  三、监狱民警心理“大扫除”的途径

  (一)必须高度重视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将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放到与从优待警一样的高度去看待。从优待警不仅体现在物质奖励上,也应该体现在关心民警的心理及精神需要,让监狱民警这一职业受到人们的尊敬,提升监狱民警的职业荣誉感。

  (二)加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力度。国家现在也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越来越多的监狱民警能够脱产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这对监狱民警的工作及自身的情绪疏导都是特别有利的。相较之下,北方城市监狱中拥有心理咨询师的监狱民警数量还远远达不到标准,一线监区对心理咨询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

  (三)健全监狱文化,提升监狱工作环境。监狱虽然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但也要与时俱进,将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监狱文化之中,提升监狱的文化氛围;鼓励监狱民警多多参与文体活动,多与社会接触、接轨,疏通监狱民警的心理困境。

  (四)设立心理咨询制度,帮助有心理问题的民警。自古能医不自医,监狱民警开导、感化服刑人员,接收的负能量有时难以排解,时间一长形成了心理问题。总而言之,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这既是监狱民警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监狱得以更好开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关注监狱民警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使监狱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实效,使监狱民警永葆战斗力,使监狱正常安全的运转,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护卫。

  参考文献:

  [1]狱警心理健康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xx/1.

  [2]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xx年第25卷第3期.

  [3]孙时进编著.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4]陈万柏,张耀灿编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4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辅导员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的措施及改进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帮助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关键词:心理问题;成因;措施;积极教育部于

  20xx年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身心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于20xx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1]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2]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是长期而复杂的,心理问题的普遍化与严重化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心理的因素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看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甚至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失衡,要求学生一心只管学习,除学习外的一切生活上的事情全部由家长代劳,这样很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品质,丧失独立自主能力。大学生涯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在校园内搞好学习,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外,还应该走出校园,逐步走向社会,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大学这个新环境,让他们逐步脱离父母的呵护,学会独立的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这是一个痛苦的心理断奶期,因此在此阶段他们特别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作为辅导员,应该协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帮助他们由未成年的心理依赖状态渐渐过渡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状态,让他们平稳顺利的渡过此阶段。

  (二)目标的定位

  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大一新生。由于在高中生活中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包办一切,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因此社会生活经验几乎为零。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着幻想和理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方面为之而努力。因此,进入大学后,这类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为之而奋斗,所以在学业上常常感到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因此作为辅导员,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和指引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性格发展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三)学习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学习,老师在一节课上讲解的内容往往需要大学生在课外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刚刚踏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在老师和家长督导下被动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时间之间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在学习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很多同学对自主学习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合理的安排时间,利用时间。每天把自主支配的时间浪费在睡懒觉,打游戏上面。因为没有充分的预习功课,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又没有及时的复习,把课堂上所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搞懂。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大学课程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常常是中学所无法比拟的,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量和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习压力也较大。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同他们一起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四)人际关系的处理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们都需要有自己的朋友,伙伴。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亲朋好友,独自面临一个陌生环境中的大学生更迫切的希望结交到真心的朋友。但是寝室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常常是令他们困惑痛苦不堪。很多大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彼此个性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他人的包容度欠缺是寝室产生矛盾的根源。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一旦发现某个寝室成员之间产生较大矛盾,辅导员应当及时帮助他们,调解矛盾,缓解纠纷。如果确实因为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原因无法继续相处在同一个屋檐下,辅导员可以把他们调开,避免矛盾的激化。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重点关注对象

  辅导员还需要对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和网络成瘾学生进行重点的关注,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贫困学生往往来自于贫穷落后的偏远地区,他们的成长环境导致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和成长于城市中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冲突。有个别同学因为生活习惯不太爱洗澡,在整个冬季可以几个月不洗澡或一个月洗一次澡,导致同寝室同学和班级里的同学对他意见较大而产生矛盾。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不敢坦然面对贫困,在与同学相处当中敏感而自卑,常常以为同学们因贫困而针对他,嘲笑他,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更多的给予精神上的帮助与关心,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贫困,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面对未来。性格内向的学生朋友较少,他们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人际交往。但是这类学生内心同样也是十分渴望友谊的,如果有人能及时疏导他们内心的苦闷,让他们情绪得到恰当的发泄与释放,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能避免情绪压抑到极点而作出的一些偏激行为。迷恋游戏,网络成瘾在男性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一般都是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信的人。于是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游戏之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靠游戏中的获胜来取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长期生活在网吧之中,导致在期末考试中大部分科目都挂科而不得不退学。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帮助他们戒掉网络依赖性,鼓励他们离开电脑,走向课堂和校园,支持他们不断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使他们找到自信,慢慢重新融入现实社会。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一)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家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站,qq,微信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能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积极主动的与辅导员沟通,寻求帮助,预防并消除因长期情绪压抑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防患于未然。

  (二)为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现在各个高校都已经配备由心理专业的教师负责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在大一新生进校以后开始心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普查。摸底排查后,建立心理预警机制,针对各种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从专业的角度,采取单独辅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避免恶性的事件的发生。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新和民族的昌盛。[3]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加强心理受挫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起伏。[4]

  参考文献:

  [1]陈晓霞,王月琳,周若愚.浅议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华章,20xx(14).

  [2]杨晓燕.浅议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卷宗,20xx(3).

  [3]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职业时空,20xx(14).

  [4]张家甄,张敏强,何凯,等.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5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身为父母,身为老师总是对孩子给予太多的期望,或是期待他能够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或是期待他能光宗耀祖。最起码也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有这种想法没错,可是,身为爱他们的人应该明白,这些期望太过遥远,对于尚在孩提时期的孩子,这显得有些过于“高瞻远瞩”了。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需要被关注的。因此我结合几个案例来谈一下。

  案例一:最近幼儿园里经常会传来响亮而清脆的哭声,一遍又一遍响彻教师的走廊,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都会哭,老师都会关心的抱抱文博,希望能止住那让人心疼的哭声,以及那委屈固执的哽咽。可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还多孩子都有爱哭的毛病,一些父母老师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孩子爱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表示他的痛苦,孩子不愿说出内心想法,惯用哭来获取所求,孩子感到压力大,还有就是母子脆弱症。当然也可能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一种心理反应,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经不起挫折。

  首先,不要怕孩子哭,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不要怕,更不要因此就把他想要的东西都拿给他,以至于让他有有一种错误思想――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哭。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安抚他们后紧接着要学着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孩子年纪越小他的情感就越不稳定,注意力也就越容易转移。让孩子情绪转移最佳的方法就是活动转移,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也可以有意识的提起孩子平时感兴趣的事,比如给孩子讲个故事,或带她玩平时喜欢的游戏等。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情感上爱他安抚她。哄劝孩子千万要有耐心,不要严厉斥责、指责,更不能打骂孩子。否则,爱哭的毛病只会越来越厉害。

  第二,要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目的。

  当孩子在哭泣时,、在安慰他的基础上,要他主动把委屈说出来。如果孩子哭得稀里哗啦,让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那这时候我们就要安静站在一边,等他平复后,耐心聆听孩子讲述自己哭的原因。不要催促也不要表现的很不耐烦。要了解孩子哭得目的,有的孩子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哭泣,而有的孩子是真正的受了委屈哭泣。如果是前者,态度坚决的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如果是后者,那绝对不能因此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如果长期如此,他会习以为常,以这种方式要求为他做一些事或想得到某些东西。

  第三,告诉孩子爱哭是错误行为,还要注意表达方式。

  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哭的孩子,有必要想他解释清楚哭泣是一种错误行为,教导他遇到问题应该立即想办法去解决。孩子哭时安慰她,教育他,这不是解决孩子脆弱心理的根本措施。想让孩子逐渐坚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他的心里承受能力。一些父母老师总是对孩子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她,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有提醒了他。所以要注意自己教育孩子时的表达方式。

  案例二: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牧轩这个3岁半的小姑娘也不例外,在学校里,几个小朋友一起比赛跳皮筋,赢得时候她就高兴地拍手,可是当他输的时候就哭闹。

  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出生起就被父母的细心呵护包围着,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他们对输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总认为他们的生活就该“万事如意”,所以当他们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会出现输不起、承受能力差的情况。孩子的好奇心过重和严重缺乏安全感都会导致孩子输不起。

  首先,要察言观色,具体指导

  应当教育孩子,让他建立起尊重他人的观念,但是,不要训斥孩子,否则,孩子很难接受,根本听不进那些大道理。

  第二,要适度安慰,讲清道理

  当孩子受到挫折耍赖是,需要对他进行适度安慰,等他的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在学他刚才霸道的样子,让他体会别人的心情。

  第三,将心比心,巧妙沟通

  孩子自身能力有限,他的挫折承受力就比较低,一不开心就会把责任归于别人,这个时候,情绪疏导是很重要的。要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加以教育。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给孩子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改变。

  案例三:泽涵3岁半了,大小便不成问题,可是在学校午睡的时候经常“画地图”,更头疼的时候,有的时候早叫起来去小便可是站在床铺前动作很慢,等穿上鞋子就已经画了地图。

  很多孩子都有尿床的毛病,对于这种随处小便自己却完全察觉不到的异常行为,常使孩子感到羞愧、恐惧,精神负担加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加以斥责和嘲笑,否则会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更让事态严重。要认识到,孩子尿床并非大毛病,实际上,5岁以下幼儿在白天或者晚上发生不自主排尿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几方面原因造成,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孩子白天过于疲倦,老师父母总是训斥孩子,孩子对环境十分敏感。

  首先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便盆,让孩子形成依赖,认为只要坐便盆才可以。对厕所具有排斥性。

  第二,不要过早的进行排尿训练

  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有些父母从几个月就开始刻意地进行排尿训练,但是孩子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训练,刻意反而会让孩子因为排尿紊乱而尿床。

  第三,不要责骂孩子

  孩子出现尿床时,千万不要责骂他们。老师父母的责骂,除了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对帮助减少尿床毫无用处。要知道,尿床这件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成长中的必然,不会因你的责骂就不发生了。

  第四,不要刻意的起夜

  为了不让孩子尿床,有些家长在夜里反复叫醒孩子,让他排尿,这是不对的,孩子不想尿父母偏要让他尿,这事让他多么厌烦的事情啊。但是有的父母去不管孩子的哭闹、挣扎,一定要他尿完了才能离开便盆,这反而让他对尿尿这件事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加剧孩子尿床。

  案例四:振涵总喜欢把手指放在嘴里,就连午睡时,为了不让老师看见都偷偷的把头蒙在被子里,而且,情况越来越厉害,老师一直给他改,可是已看不到又放进了嘴里。

  孩子进入4岁后还吃手,甚至出现咬手指甲,咬被角的等现象,这可能就是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矫正。孩子吃手指是对爱的呼唤。由于爸爸妈妈或看护人很少与孩子肌肤接触,很少陪孩子说话,当孩子感到饥饿、患病是不能得到及时的抚慰,吃手指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安慰方法。压力大的话孩子也会吃手指,如果对孩子要求过严、经常训斥、打骂孩子,家庭关系紧张,等等,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下,孩子会通过吃手指来排遣内心压力。孩子吃手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摆脱孤独,现在的家里一般就一个宝贝,孩子免不了孤独。如果孩子长期接触不到新鲜事物,不免会感到孤独、寂寞和乏味。此时,孩子就会用吃手指来排遣孤单和寂寞。吃手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给孩子小嘴找个依靠。当孩子吃手指时,父母可以给他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

  第二,让他多参加活动,多结交伙伴

  孩子吃手指可能因为孤独。所以,可以让孩子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多交朋友。尽量别让他一个人能闲着,他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第三,就是父母多陪陪孩子

  父母要多搂抱、多陪伴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可以给宝贝讲睡前故事,让孩子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想着吃手的事了。

  第四,为宝贝营造宽松、温馨 的气氛。要想孩子不吃手,最好给孩子营造一个让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拥有这种精神,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地成长。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