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白板呈现父亲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时播放崔京浩的《父亲》,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歌曲和照片的`主题。
2、白板呈现油画家罗立中的作品《父亲》。
3、白板呈现儿子坐在父亲肩上放风筝的照片。
4、导语:歌唱家用声音演绎父爱; 画家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父爱;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父爱;文学家会用什么来表达这一崇高的情感呢?(文字)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亲的背影里去体验父爱、触摸父爱! 1、 欣赏油画《父亲》、父爱照片。
2、 听歌曲《父亲》,进入情境。
3、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情感。 通过欣赏油画,播放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三、检查预习
1、你了解朱自清吗?
2、这些字词你会读吗?
3、根据意思说出是哪个词。
4、指名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学生补充。
5、学生读,其他人帮助正音。
6、学生说出对应的词。 检查预习并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文中几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 “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 同学们有感情(舒缓、深沉)的朗读第六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并熟读成诵。再读课文,讨论,明确答案。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 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4、 有感情的朗读。
5、 熟读成诵,互相试背。 让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扬州东关街仁峰丰里一所记录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手不住的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发射出光彩。
是儿子的文章感动了父亲。请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下列句式,表达你对自己父亲的敬意。
1、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学生练习写作。 通过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追忆了八年前( )的情景,刻画了一个( )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 。 学生课后背诵。 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背影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背影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传统写父子亲情的文章,那浓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因时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难融入这篇文章,为此我设计了以情导学的几个环节。同时,一反传统教学中以“背影”为切入点的规律,而是从品味语言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亲情。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按初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发现,有自己个性见解,品析感悟语言特点。因此,整个教学程序的展开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通过学习、体悟文章语言所饱含的父子亲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样,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快乐天堂。
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成了本节课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后,只以“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为牵动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孩子,思维竟如此敏捷、开阔,他们能从点滴语言中感悟到子对父的思念、牵挂等情感,这是我预设中所没想到的。这也激发了我与他们一起去探究质疑的兴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预设的探究过程,使我与孩子们一起回读文本,更加深刻地体味出文字间所蕴含的绵绵不尽之意。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情感却力透纸背。因此,在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一环节。从品词入手,可从中悟到“知微见著”的效果。此环节设计为纠正教师的错误,让生感受到“困后之妙”。人物是情感的凝聚点,而品味人物描写也是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品析人物描写,挖掘其内在的感情色彩。在这两个环节中他们极尽能力,品出词语含义,具体再现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拓展练习中学生受文章浓情的感染,动情地描述生活中无痕的真爱,沐浴在无疆的亲情中,将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体验。
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因我缺乏灵活的引导而趋于肤浅。以此为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层楼。
背影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设计意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这一环节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删改后的语段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轻音乐:《奇迹》)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精神世界挖掘得更深刻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时,具备了鲜明的道德标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
过渡: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总结: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
难以忘记
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
更难以忘记
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背影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
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
以学生自学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
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
生爱我亲人、 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CCTV-3电视散文诗《背影》,歌曲《父亲》)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 作家作品(教师讲授)
(一)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背影》介绍
《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父子亲情,罄竹难书。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三、整体感知。(师生互动)
(一)思考问题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买橘送别
2. 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1)
父子深情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6)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7)
(二)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①亲自送行 ②照看行李 ③讲定价钱 ④送子上车
⑤拣定座位 ⑥ 叮嘱儿子 ⑦嘱咐茶房 ⑧为子买橘
2. ①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买橘送别。因为最能表现父子深情。
② 有感情地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
父亲的穿戴: 黑 深青 . 穿着朴素 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势: 蹒跚 . 年纪较大 腿脚不便。
爬月台动作: 攀 缩 . 行动不便 步履艰难。
3.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语言描写: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面没人。
四、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a: 祖母死了。
特定的情境:
b: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C: 为父亲的`所为而感动。
五、拓展延伸
(一)歌曲欣赏 感受父爱
崔京浩演唱的《父亲》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
忘不了粗茶淡饭 / 将我养大 /
忘不了一声长叹 / 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的孩子往外走 /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
盼儿归一袋闷烟 / 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
都说养儿为防老 /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
儿只有轻歌一曲 / 和泪唱 /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二)话题作文导写(教师讲授)
《蜡烛》中写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的走了红军战士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这位平凡的母亲的背影已定格在战士们的心中;《背影》中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背影,也已深深铭记在儿子的心中;《老王》一文中也写道: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镌刻在作者乃至诸多读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谁留下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以背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要写出真情实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600字左右
:作文要在我们的生活中选取某一个事件,从中截取能感动人的背影,进行细致的勾勒或描画,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即立意要正确,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例如:《背影》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截取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父子深情。《蜡烛》截取了南斯拉夫老太太埋葬苏联战士后离去的背影,表现人民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良好意愿。《老王》截取了老王送给作者香油与鸡蛋后下楼梯时背影,表达了作者关爱不幸者的善良品格。
六、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
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3、体会本文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了,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细心的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
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该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托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五、引入新课:
上节课中,作者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主要是通过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点情景下的特征来刻画人物: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明确: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父爱。在这次送行的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的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影响。
其次,从“背影”这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肖像、或写动作、语言….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选择背向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引人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选择“背影”正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七、分析本文朴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朴实,相对应的就是华丽优美,指的是对语言不加任何修饰,近乎用白话,口里怎么说,文章中就怎么写。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词句,文章中却一个也没用。
简洁:略。
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八、体会父子深情,集体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完成同步作业。
背影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背影语文教案 篇8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
学习流程
教·学添补
一、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
作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散文。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交卸( )奔丧( )橘子( )
晶莹( )迂腐( ) 琐屑( )
栅栏( )差使( ) 照看行李( )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
2、文章四次对“背影”的描写中,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
3、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请对你的父母说一段话,说一说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背影语文教案 篇9
【展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预习检测】
1、作者及其作品
2、掌握字词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蹒 跚 颓 唐
琐 屑 晶 莹 差 使 狼 藉 簌 簌 拭
【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标好段落,勾画字词,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请从文中找出。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探究】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为什么?
【课堂检测】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拓展提升】
想一想生活中父亲所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并把细节描述出来。
【敞开心扉,诉说真情】
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写几句话。
背影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2、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歌曲《父亲》、白帆的散文《父亲的泥脚》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⑴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⑴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⑵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⑶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三、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⑶“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⑸“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⑵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⑶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⑷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1、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⑴“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⑵“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⑶“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三、语言训练,探究“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写作练习
1、现在我们来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人体会这一特色。
2、现在请大家口头表达,写作交流:
⑴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⑵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人你的情感,写下来。
⑶交流写作心得。
本课小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悲哀的泪
买橘子的背影感动的泪
分别时的背影惜别的泪
想念中的背影儿子对父亲的深情伤心的泪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文章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写作技巧:精心选材构思、善于抒发深挚情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截取法: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叫做截取法。在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口头表达、写作体验来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老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结构,概括段意。
2.研讨法: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
另有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针对教学目标 ,每一课时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项。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将力争充分体现如下几个原则:
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为重头戏,给予时间和教学流程上的保证。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感、思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充分的阅读是为了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除必要的方法和程序的交待性引导外,不越俎代庖。当然,学生的分析理解应该是他个体独立思考所得,也可以是他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所得,就此,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也可作些微调,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带着一种观点参与讨论,和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又如,在同学的分析研究遭遇阻隔时,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对文章理解的短小随感的写作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特别情境的描写活动,但前者是为加深理解的层次,使之更臻于准确,后者是更为真切的体验,感受那一种特殊的乃至难以名状也即“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境。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内容、情感的体味理解,揣摩作者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细腻、复杂;第二课时,以作者描写的艺术为主体进行研究,在领会其写法高超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文章情感的准确体会。
课前预习布置: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
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考。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质疑:
7.阅读思考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导入 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交卸x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
举箸zhǜ,筷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我赶紧拭干了泪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晶莹的泪光中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说明: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尤其是文学作品,或者不以学习借鉴其结构技巧为阅读目标的阅读活动,这一分析结构的过程就完全可以去掉。当然,结构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文体或有关长文来说,它是破译文章密码的钥匙。从这一意义来说,又当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 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 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家庭变故
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
买桔情景:背影
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 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点题 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六、进一步思考: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课的难点,而且由此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准确又深入地了解全篇。此一课时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课时,继续研究之。
七、简单小结课文的研讨,课后在完成文后的相关习题及有关的辅助练习外,继续就其他预习题展开分析。尤其关注本课中“背影”描写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如此说来,借助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这一对父手相辅相成的人间挚情的客观写实便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
真情真感真文
四、接着我们来研究本篇的写法: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铺设一些阶梯:
1.播放录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一部分;
2.同学齐读、体味;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后,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⑥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4.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5.就此来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请同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谈谈体会。
五、选读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散文,要求从写法和情感内容方面比较体味。或课堂上讨论,或课后以笔记形式书面完成。
我的父亲
苏扬子
父亲首年清明节后一天病逝,两年来,我心里萦回不去的.是绵绵悠悠、清清静静的思念。父亲大半生客居沪上,于国家保密单位供职,据说,也可算得一个处级。而父亲一生清贫自守,厚直处世,忠诚任职。1979年暑假中,我随村邻去厂里,竟发现他还住厂里集体宿舍,使着公家配给的`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连水瓶也因我的到来才由一只添置到两只。1982午,父亲任基建科长,在一次检查工程时,不慎从二楼摔下,伤得不轻,住院苏醒后,竟不允许厂里通知家人。后来,还是同乡陈叔叔不忍,悄悄来信。我和哥哥连夜赶去,父亲危险已经过去,只是落得一条腿的残疾。那时,正时兴顶替,我们便跟父亲相商,不如乘工伤机会,办理退休;让小妹“接班”。父亲直摇头,说:厂里为工伤已费去不少钱,我好歹也是国家干部,退休年龄还未到,政策规定,是不好办顶替的,你们万万不可烦扰厂领导。话虽在理,但彼时彼地,我们心里总以为是很不近人情的。
父亲退休的前两年,在生产处长任上,批给苏北泰县某村办厂数十吨废铝屑,也算是支持贫困地区吧。事成之后,经办人信告父亲,说来年春天,要给我们家进一船砖瓦木料和大米来,此前他大概打听到我们家造房子的事。父亲很是不安,春节回家,屡屡跟我们说及此事的不妥。我们都很不以为然,甚而觉得父亲有点迂直。我说,生意人奸滑,多口惠而实不至,何必当真!但毕竟拗不过父亲的固执和威势,还是在正月初十首后陪父“北上”,成全他拒贿的慷慨。起早乘船到高港,再换车到泰州,已是当日下午三点,错过了去超幸的班船。无奈,只得沿着交错的运河间坎坷的小道,磕磕绊绊,问问行行。父亲毕竟已年近六十,裹一件棉质的军大衣,拖一双笨而沉的棉皮鞋,两三小时,十余里地下来,尽管天气寒冷,他那微秃的脑门上,稀疏的头发间,却早已有微汗沁出,热气蒸腾了。
到达目的地,找着当事人,已是万家灯火时候。父亲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和晓以大义的真诚,令对方惊讶之余,发自肺腑地言谢。第二天下午,带着托其捎回的十余根樟木料,搭一条便船,我们终于凯旋。不料当夜九、十点钟光景,便船泊在一个小集镇,我们被告知须卸货换船。云天雾地的,我们父子俩只好冒着凛冽的夜风,踏着遍地的冰凌,一根一根把木料扛到岸上。待一打听,此处叫漆潼,到高港的船要在明天上午七点左右才开出。这可害苦了我们,住,已少有店铺开门;纵有,也肮脏不堪。瑟缩着身子的父亲说;“算了,我们就到候船室坐坐吧!”候船棚四面洞开,几无遮拦,父亲不久就剧烈地咳嗽起来。整个晚上,我在朦朦胧胧中,隐约感到父亲只是不断地抽烟,不断地进出:那是怕堆在河沿的为我结婚打家具的木料丢失;又不断地用右手捂住嘴:那是怕咳声惊醒了我。于是,凄凉的月下,清冷的风中,父亲本就佝偻的身子便不时地弯成一把古拙的弓的模样。
父亲生前于乡里播惠施恩,巨细之事难以尽数。然惟有这一件事我铭记犹深,历历如昨。清风尚清,明月惟洁,当全与我共记共忆、同歌同泣的!
教学资料:
1.朱金顺《读来自清的<背影)》,(语文教学研究)1980年第3期。
2.高捷《平藏曲,淡显浓——<背影>的构思艺术》。
3.《背影》一文的结构重点图。
4.《主题明,结构简,描述细——<我的父亲>示写》,原载《走进记叙文写作世界(初中版)》,苏州大学出版杜20xx年7月版。
摘自《语文学习》20xx年7、8月
背影语文教案 篇12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
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背影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2.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3.朗读训练
1、看散文《背影》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4.赏析课文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文中共写了几次流泪?分析其感情!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教学活动5
总结主旨及布置作业
1、总结主旨
2、布置作业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背影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抒情。
(二)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三)体会本文记叙事实,朴实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习要求:
(一)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问题。
(二)本文是否感动了你,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做好阅读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母爱似火,父爱如山。”作为母亲她会更直接更热烈地表达对子女的爱,而作为父亲则更内敛,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因此如大山般深沉的父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5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在清华任教,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三)检查预习
着重强调以下字词:
交卸( xīè) 狼籍(í ) 簌簌( sùsù) 琐屑(xīè )
蹒跚(pán shān) 差(chāi)使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 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紧扣“背影”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
结构 第二部分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
第三部分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
2. 依据划分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背影”,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四次背影。
(五)研习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做阅读批注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思考以下问题,做好阅读批注。
学生交流阅读批注,教师作补充:
1. “最”的含义、作用?点出本文的叙写中心;引人思考。
2. “满院狼籍”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当时的家境不好。
3. 父亲说“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否表现父亲的乐观?
明确:父亲安慰儿子的话,并不是表现父亲的乐观。
4. 本段的作用?
讨论,明确:点出叙写的中心,交代写背影的背景,为写背影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第2—4段,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做好阅读批注。)
1. 叙述父亲送“我”上火车,作者用了三个“终于”和几个“定”,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终于”?“讲定”“拣定”能否改为“讲好”“挑拣”?为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三个“终于”和三个“定”(决定、讲定、拣定),充分表现了父亲反复掂量、瞻前顾后的拳拳之心。如果把“讲定”改为“讲好”,特别是把“拣定”改为“挑拣”,没了这个“定”,这个“拳拳之心”的情态及其反复掂量的行为过程,我们就不可能这么显豁地感觉到。
2. 三个“嘱”和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总结:在父亲的眼里,我始终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两次提到年龄:一是:父亲不必操心;二是我对父亲的爱还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父亲的爱的无私和真挚。
(二)研读课文第5段,感受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回答。
1.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
a. 父亲的衣着: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b. 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c. 动作。找出动作描写的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归纳:从衣着、走路姿态和动作方面对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进行刻画,从这黑色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2.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3.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4)“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归纳: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讨论第七节。
1. 积累词语,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颓唐 触目伤怀 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琐屑
2. 两个“惦记”说明了什么?
总结:对前途无望,对社会绝望。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更触动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情感,以至于流下了伤心之泪,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四)父亲对儿子是如此的'关爱,那儿子对父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的,表现在哪?
明确:关注、思念。以抒情的表达方式,集中表现在:
1. 对父亲背影的关注:滲透在四次的背影描写中。
2. 以自责、懊悔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如“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心里暗笑他迂”……
3. 流泪:全文描述了作者三次流泪,a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B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C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之泪。
作用: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侧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讨论,交流:为什么背影会如此感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归纳:这篇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因为背影是父亲对儿子至爱的化身,体现了父亲对而子深深的爱。
(六)拓展延伸,谈谈感受。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的小事,但是它选择最佳角度去命题立意,道出的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比如一大早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出门时千叮万嘱……你是否用心体会过,去感悟过?现在就请大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背影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
结构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
衣着 黑色---沉重
刻画背影 姿势 蹒跚---年迈 特定环境下人物形象
动作 攀爬—-艰难 (表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背影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背影02-15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02-08
语文教案:背影15篇02-15
背影语文教案13篇02-24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08-26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背影》12-13
初二上册《背影》语文教案06-09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11-09
背影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