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1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来源:Z——k、Com] [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
学生展示1略
学生展示2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
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2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习: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09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09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 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 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 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2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地理初中教案09-22
初中地理教案08-22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西亚》地理教案03-18
初中地理教案【推荐】01-08
【推荐】初中地理教案01-07
【热】初中地理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