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24 15:42:52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5X,和X。

  ④X=24,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四、拓展应用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比值表示什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教师:观察图像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变化情况,航程增加,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增加,航程减少,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减少。

  教师: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0xx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图像估一下,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小黑板同步显示。

  五、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四第2、4、7、8、10、11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

  方法二:30×3/5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6080100120……时间(时)30201512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例2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乘积一定,可以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板书关系式)。

  3.在发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引出反比例概念(板书“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从已有概念中衍生,从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迁移等,都是建构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对比探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多媒体呈现:

  例1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页“试一试”(题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页“试一试”(题略)。

  (2)引导学生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对比探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1中路程和时间相依互变,速度不变,例2中速度和时间相依互变,路程不变,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例1中速度是不变量,例2中路程是不变量,同样都有不变量,例1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例2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不变中看到变。变与不变关键要抓住本质——“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对比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达式对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进行抽象概括。

  启发学生思考:①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②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正比例y/x=k(一定)”,“反比例x×y=k(一定)”。

  [概念符号化在概念教学中很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之一是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运用阶段。在符号表征阶段,学生尝试用语言或符号对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本阶段教学是概念符号表征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属性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开始尝试用符号对正比例、反比例进行概括。“y/x=k(一定)”,“x×y=k(一定)”,是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抽象表达,是揭示正比例、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组织对比性练习。

  (1)成正比例、反比例的对比练习。笔记本的单价、购买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表1

  数量/本2030405060……总价/元3045607590……

  表2

  单价/元1。52456……数量/本403015121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数量和总价成关系。!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关系。

  [将获得的新概念推广到其他的同类对象中去,是概念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过程。表1是成正比例的量,表2是成反比例的量,这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对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种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

  (2)成比例与不成比例的对比练习。

  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①圆的直径和周长。

  ②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这一类型题比较抽象,学生只有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此题型在新授课上还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重点训练还要放在练习课。]

  (3)从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进行对比练习。

  [举例练习是概念巩固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可能有一定难度,我们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此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 )和( )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书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解法,即:兔数=腿数÷2—头数(94÷2—35=12),鸡数=头数—兔数(35—12=23);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抬脚法。鸡兔同笼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奥数学过,五、六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学,到了初中还要学。我也曾不禁想过: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都争相去学,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呢?可今天自己就要上这一课了,于是就带着问题研究本课教材,收集有关本课的材料,认真设计并实践了本课。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教法,结合自己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案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实效,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是成功的前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作为奥数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然而鸡兔同笼问题又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势必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应有各自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掌握,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优化的方式。课堂上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和成长体验,是本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换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交流不耐烦,很是专制的强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会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从课堂上来看,我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融洽的。从课前谈话,故事到入、铺垫,到鸡兔同笼原型的展开,再到生活实例的引申,我们的交流都是在无负担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无形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绪,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让人回味的结论和问题。再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正面的强化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面我采取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有效的正面评价;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具体时,友好的提醒先想一想或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再交流……点滴的心语交流,让孩子们没有负担的学习,同时发展性的评价,更促使孩子们高度关注学习的内容,做到了良性的情绪循环,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正是如此,自然形成了融洽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数学思想的传承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有算术计算的假设思想,有方程代数的数学建模思想等。本人思考如果一节课把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关注度,必定导致课堂内容学习的拥堵和孩子们学习的不知所措。因此,我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的,首先用一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4只鸡和3只兔一共有多少条腿?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

  本课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完全吃透所学内容,思维得到锻炼。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二和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

  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

  学生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水。

  一、复习

  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征?生: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二、问题情境导入

  1.出示圆锥形小麦堆的图片

  师:只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还没学过怎么办呢?你有办法知道圆锥的体积吗(即:板书圆锥的体积)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测。

  老师: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呢?

  学生:圆柱的体积。

  老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3倍,4倍或其他)

  三、动手操作(四人一小组)

  1.让学生分小组先议一议,如何实验,再动手。

  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往圆柱里倒水,看几次能倒满?

  学生:每次都倒满,正好倒了三次。

  老师: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x1/3)

  老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学生:底面积x高

  老师: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x1/3=底面积x高x1/3字母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2.

  总结结论。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2..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师:圆锥的体积V=1/3sh

  四、巩固练习

  1.课本34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解决情景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五、扩展延伸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六、谈谈收获

  1.圆锥的体积二圆柱体积X1/3二1/3X底面积X高

  2.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打折”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2、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等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个周末,我回家看父母,想给他们带礼物。(你们猜老师带了什么礼物回去?)我给他们一人买了一箱牛奶吧!(幻灯出示牛奶)回家前,我逛了县城的两家超市(广源百货和派拉朦百货),结果发现两家超市的标价不同。“广源超市标价:58元”;“派拉朦超市标价:56元”。(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去哪家超市买比较好?为什么?)说来也巧,那天广源超市因为店庆搞活动,“牛奶一律八折”;而我有派拉朦超市的会员卡,在里面购物能享受“九折优惠”。(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到底该“去哪家购买更实惠?”)

  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来了解一下“八折”、“九折”表示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打折”的知识。(板书课题:折扣)

  [设计意图:采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展开全课的'教学,在平淡中显真实。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超市购物为例,创造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二、引入新课,感情新知。

  师:同学们,“打折”是什么意思?题中的“八折”、“九折”又是什么意思?

  (听课件中人物对话,了解折扣的所表示的意义。)

  师:小女孩和售货员阿姨的对话,你们听明白了吗?请你们也来说说看。

  课件播放商场打折的有关图片,请学生说一说“七折、五折、八点八折……”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去哪家超市买牛奶更实惠?

  广源超市:58×80%=46.4(元)

  派拉朦超市:56×90%=50.4(元)

  师问:通过刚才的计算,谁能总结“现价”、“原价”、“折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现价=原价×折数)

  小结: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关键是要理解打折的含义,把折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折扣的含义的基础上,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再次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自主观察、自主分析、自主思考,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体会根据原价和折数求现价的问题,实质就是求有关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三、应用拓展,深化认识。

  1.情境展示:六一儿童节,儿童用品店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书包:原价105元,打7折电动汽车:原价156元,打六折

  笔袋:原价35元,打九折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五折

  篮球:打六五折,现价52元故事书:原价120元/套,现价96元/套

  书包、笔袋、电动汽车的现价是多少?

  2.玩具机器人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3.你知道故事书打几折吗?

  4.篮球的原价是多少?

  学生逐一独立试算——汇报——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情境,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联系“求一个数在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学会自主寻求解决“求比原价便宜多少”、“求折数”和“求原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综合应用,拓展新知。

  师:商家们为了招揽顾客,经常利用“打折”来促销商品,其实商家们还有很多不同促销手段。请看下面这道数学题

  学校要订购100本科普读物。每本原价:3元。现有三家书店,优惠方式各不相同。

  A书店:全部九折

  B书店:40本为一套,优惠价100元/套,不足一套的按原价

  C书店:买四送一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花最少的钱购买到这100本科普读物呢?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讨论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习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购书方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还能省钱,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开支,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都能做个有心人!

  板书设计:

  折扣(打折)

  六折=60%5.5折=55%七折=70%六五折=65%

  现价=原价×折数广源超市:58×80%=46.4(元)

  派拉朦超市:56×90%=50.4(元)

  原价=现价÷折数

  折数=现价÷原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P702– 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学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谁能来说一说:

  1、路程、速度、时间;

  2、单价、数量、总量;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

  二、先观察、后概括:

  1、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如下表: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300

  360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路程是怎样随着行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⑶、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或一定的),这个比也就是速度。

  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2、新改例2:一种铅笔,支数与总价如下表:

  支数)

  1

  2

  3

  4

  5

  6

  ……

  总价(元)

  0.3

  0.6

  0.9

  1.2

  1.5

  1.8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单价(一定)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⑴、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这两种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⑵、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P75

  三、巩固练习:

  1、 P76看后判断,并连起来说一说。

  2、 P76 – 2先观察,再分析。

  3、 P76 – 3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1、两个相联的量?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一定。

  五、作业:

  P76 3 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xx元的 10%

  超过20xx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

  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 +41 51负数有:—7?

  3正数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8负数:—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2-1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

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01-19

六年级下册数学《折扣》教案02-12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