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七颗钻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又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而这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一、说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是以情感为主线,因为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却比较深,应引导学生去了解旱灾的严重,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在课前谈话时,我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通过丰富多采的画面唤起学生的记忆,感受童话的美好和神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通过理解词语“干涸、干枯、焦渴”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旱灾的严重性,为下文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紧紧抓住“最感动你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让情感在课堂上流淌,让课堂充盈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新课程也要求我们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二、说教学理念:
1、重视基础知识
语文毕竟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中还是应该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字词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同时还能突出重点。比如“唾沫”一词的读音比较难,我就让学生来发现,并及时纠正,达到以点盖面的目的。二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语言概括能力,但我们应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而后来出示的填空是考虑到中下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这样做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得益,当然,我也有分层要求,会说的还是按照自己的来说,不会说的就可以依托填空来说一说。三是课堂作业的设计,这一题其实是对“干涸、干枯“这一对近义词的辨析,是对本节课中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
2、落实语言文字
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学习语文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抓住语言文字展开教学,也就使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了。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理解语言,经历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感悟。在落实语言文字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直观画面刺激
比如在理解“干涸”和“干枯”这两个词时,我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让他们看着画面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地感悟就比较到位了,明白了旱灾真的很严重,什么地方都没水了,大地都裂开了很大很大的缝。
(2)引发想像
想像可以使文本厚实起来,又因为童话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感受小姑娘的“累”时,我让学生想像“她可能都找了哪些地方?”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学生真的很会想,从而使得“哪儿”这个词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是一种唤醒”,我们应该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的知识经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在理解“焦渴”一词时,我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谈谈“渴”的感觉,再来想像“焦渴”又是怎样的程度,进一步明白旱灾之大,旱情之严重。
(4)朗读加深体验
朗读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明义”的境界。像在句子“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的理解中,我没有让学生去说,就是用读来理解,“以读带讲”,在读中感受那份惊喜、高兴、喜出望外。又比如在“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我让学生边读边悟,感受小姑娘的爱心和坚强的毅力。
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打磨,也融合了很多优秀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教研室徐老师两次来听我的试教并作指导,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何校长,她是全程参与了这节课的打磨,让我非常感动,还有我们学科组的全体老师们。不过,因为个人水平的缘故,在演绎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多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本课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游览胜地,它们有的是以种类繁多的游乐设备吸引众多的游客,有的'则以绮丽的景观闻名遐尔。我们同学去过哪些自以为较好的地方?它以什么吸引你?是否听说过一处以“大榕树”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2、同学介绍有关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这棵大榕树的课文。(板书:鸟的天堂,齐读课题。)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指什么?
大榕树和天堂有什么关系?
二、各自读文,思考:
①、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②、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找出有关语句。
③、每次看后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 ”划出语句。
1、相互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学习(1—4)小节
1、指名读1—4小节,思考:写了什么?
投影显示句子: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品一品:哪些词用得好?
“拨”、“移”让人感觉船行驶轻快,与下文的“没有一点波浪”相呼应。
“声音像乐曲”写出了心情的愉快。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
1、写出反义词
热闹( ) 茂盛( ) 不可计数( )
2、选词填空
似乎 几乎
他高兴得( )要跳起来了。
( )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陆续 继续
我们( )跳上一只船。
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灿烂的( ) 茂盛的( ) 翠绿的( )
平静的( ) 美丽的( ) 热闹的( )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14个生字,在学习中初步感知会意字的组字规律,边学习边总结识字规律。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把会意字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大家都特别喜欢猜谜语,老师下面说两个谜语,看你是否能猜出是什么字?
(1)把火盖住是一个什么字?(灭)
(2)一人躺在树桩下休息?(休)
老师边说边把“灭”、“休”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师问:一人躺在树桩下休息。为什么是“休”字呢?请大家观看课件。看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字叫会意字。
二、学生自学生字
1、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读本课字、词、句,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相互纠正字音。
3、看看本课的生字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生字的由来?
三、小组学习
1、4人为一组,组长带着组员读生字。
2、分析字形,组词,说句。
四、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计形式如下:
1、会意字识字
(1)学生可以边说边演示
“灭”字的由来:着火了,人们急中生智把一个东西盖在火上,火就灭了。这就是“火”的由来。
“尘”字的由来:小土一般肉眼都看不见,落下来就是尘土。
“歪”字的由来:不正就是歪。所以把身子不正的人或不正的物品都称为歪。
“信”:人们把要说的话写纸上,通过邮局送到对方的手里,就是信。
“休”:一个人躺在树桩下休息,就是“休”。
讲解了这5个字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些字都与古人造字的道理分不开,这些字我们给他起一个名字——叫会意字。有的同学会问了什么是会意字——会意,是我国古代造字法的一种,把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会意字就是利用“会意”的方法所造的字。
(2)谁说一说在学习时怎样记住会意字? (只要我们根据字理去想,就会记得又快又好)
2、品字结构的字
请你再看一看下面的4个字(品、晶、众、森)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4个字都是由一个相同的熟字组成的。
(1)你是如何记忆这类字的?
“众”:一人为人,两人为从,3人为众。众是人多的'意思,比如群众、观众、都是说有很多人。
(2)这个同学在学习时,不仅学习了一个“众”字,还把这个字的组成告诉大家,还为我们分析了这个字的意思。谁还能像他一样,分析其它的字?
“品”:一个口我们一般说尝一尝,3个人坐在一起喝茶,我们一般叫品茶。所以“品”字有3个口。
“晶”:一个太阳就够亮的,3个太阳放在一起,就是亮晶晶的。
“森”:一个木是一棵树,很多的树在一起,远远望去就是一大片森林。
(3)记忆这些字可以编顺口溜
如:一木木,二木林,三木森,林火焚;一日旦,二日昌,三日晶,日月明;小土尘,小大尖,竹毛笔 黑土墨……
3、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甘、甜、舌“的?
(1)“舌“是独体字,舌头在人的嘴里,所以古代的古,上面加一撇,就是舌头的舌。还可以用猜谜的形式记忆:千人一口。谜底——舌。
(2)“甘”:草字头,小横连,表示的是嘴,一横,表示的是一样甜的东西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
甘还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记。
(3)“甜”字的由来:味道一般是用舌头尝出来的,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用舌头一尝,是甜的。因为甘是甜的意思,所以“舌、甘”为“甜”。
4、其它字的记忆方法
(1)“亮”:可以用换一部分的方法,用高字的上半部分,加上秃宝盖,再加上几个的几,合起来就是“亮晶晶”的“亮”。
(2)“息”:自己的“自”加上“心”就是“息”;自己的心放松,就是休息。
还可以用猜谜的方法记忆:身残心不残。身去掉下半部分,加上心就是“休息”的“息”。
(当学生说字形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五、复习巩固
1、老师说字理,同学回答对应的生字。
2、一个同学说字理,大家猜是哪个字。
3、同学说字理,老师猜生字。
六、认识“防、糖、演、束、鼓”五个生字
七、朗读句子
1、大家已经掌握了生字,请你自己读一读句子,看有什么不懂?
2、小组里互相解决问题,小组里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可能会有“品茶”、“甜菜”不理解。
品茶:喝茶,仔细辨别茶的好坏。如:我爷爷可会品茶了。
甜菜:一种草本植物,根可以制糖。北方主要用甜菜制糖。
3、自己读句子,看谁读的正确。
4、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八、学习造句
1、下面老师读几个句子,你听一听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词,你能不能给找出来?
(1)甜菜可以制糖。
(2)读书看报可以长知识。
(3)我可以把这些句子读得很好。
2、这三个句子中都有“可以”一词。那你能不能也用“可以”造一个句子。看谁的句子新颖。
(1)坐飞机可以周游世界。
(2)打球可以锻炼身体。
(3)我们可以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老师相信大家还有更多更好的句子,下面把你自己想的句子写在书上15页第4题上。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
九、作业
(1)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了14个生字,回家后,把这种方法教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你们家邻居的小弟弟、妹妹们。
(2)请你观察我们学校的各个地方,如:板报、标语里有没有会意字,找出来同学互相说一说。
附: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会意字 ——熟字+熟字=字的意思
mi8
灭——图
ch6n
尘——图
p!n j9ng s5n zh^ng
品——晶 ——森 ——众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书写14个生字。
2、重点讲解汉字占格的位置以及如何把字写得美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读对后,请同学把生字贴在黑板上。
2、,谁能把这14个生字分一分类?
二、指导书写
好,你们说我们先写哪一部分?按学生的意思指导书写。
1、上下结构的字
(1)如:“歪”字的写法,老师就可以说不正字就会歪,我们同学写“不”字时,就应该把它放正,怎样就放正了,下面的正字最后一笔应该写长些,可以稳稳地托住上面的东西。
(2)重点指导“息”字:在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后,老师进行小结。注意“息”字的上半部分,左边有一竖,一撇被挡住。“自己”的“自”,要写短撇,撇不出头。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抱着”的“抱”,右半部分是左边没有撇,一撇可伸出,指的是写长撇,撇出头。
(3)注意在写“尘”字时第一笔不是竖钩,应该是竖。
(4)自己练习写一个。
(5)指导“亮”字书写。
2、请学生说一说,品字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1)上面部分要写在上半格中间,下面部分的两个部件要写匀称。
(2)在这些字里,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老师写出一个“众”字,请学生评一评,写得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上面的人字是捺,下面的两个人字有变化,左边的人字的捺变成了点。
3、独体字的指导
(1)“甘”字的笔顺要注意。每一笔要注意先进人后关门。写后自己与范字对照一下,再写第二个。
(2)自己写一个。同桌帮助看一看。
4、左右结构的字上节课重点指导过,自己写。(休、信、甜)
老师可以教给学生顺口溜:左右两边是一家,讲团结,讲谦让,你争我让紧挨上,比例得当字漂亮。
三、自己完成作业
1、15页第3题。
读读比比,再组词语。
古(古代) 尖(笔尖) 火(火车)
舌(舌头) 尘(尘土) 灭(消灭)
品(品味) 从(从来) 林(树林)
晶(亮晶晶) 众(观众) 森(森林)
附: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
xiu x9
休 息 —— 图 ——范字
w1i
歪 —— 范字
zh^ng
众 —— 图 范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声调拼读音节。
3、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今天,有四个声母要开个联欢会,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第一个节目叫做:敲队鼓。小朋友知道队鼓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
师:我们可以看一看书本上的图。这就是小队鼓了。诶!在敲队鼓的.时候啊,有一只小队鼓敲得特别带劲儿de、de、de、de,观众们啊就一定要认识它,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d。
生:……
师:在读它的时候要轻一些,短一些。大家一起跟着老师来读。
生:……
师:d的样子怎么来记呢,小朋友们又要动脑筋想办法了。
生:……
师:噢!小朋友们这么快就想出办法来了啊(左下半圆ddd,小鼓一敲ddd)
师:老师怎么觉得这个声母这么面熟啊,好象前面学到过似的,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来想一想。
生:……
师:噢!原来和b点像,可是它们不一样,右下半圆是bbb,左下半圆是ddd。那么请小朋友们来写一写d,它是在四线格的上格和中格,先写半圆再写小棒,写法和b也不一样,b是先写小天线,再写半圆的。小朋友们要记清楚。
师:观众们认识了d之后呢,d就想找几个好朋友一起玩,大家看,声母d找到了哪些好朋友啊?(出示da、de、di、du)请小朋友们来拼读。(指名)
生:……
师:第二个节目开始了,叫做:小鱼跳舞。轮到它跳舞了,小鱼活蹦乱跳的,可高兴了。我们就来学一学,跳舞的小鱼t。我们一起来读。
生:……
师:读的时候要轻短。大家再来一遍。
生:……
师:在四线格里写的时候要先写竖弯,然后再写横。小朋友们练一练。
生:……
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拼读了,看看有没有学会拼读音节。ta、te、ti、tu
生:……
师:好,小朋友们很能干,方法也学会了,我们以后自己就能认识很多拼音了。
师:现在呢,两个节目已经表演完了,这些字母演员们啊要休息一下,它们就自己去找朋友了,d和t跟带声调的a、e、i、u交上了朋友。(出示)
师:有这么多,小朋友们会念吗?
生:……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
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 弈 诲 鸿 鹄 弗 援 缴 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 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 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 ⒈“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 ⒉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