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28 18:26:4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2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教学过程:

  一、动手游戏导入课题《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老师说你们做》的游戏。老师说学生边说边做

  (大小,高矮,长短,胖瘦,粗细。)

  二、新授

  1、小朋友,你们在家愿不愿意帮助妈妈收拾家务?我们的好朋友小明他帮助妈妈把家务收拾好后,把妈妈、爸爸、自己的衣服分类放好,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啊”,你能告诉老师,小明是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出示课件图片)

  2、学生自由发言(因为我看到妈妈的衣服叠的最厚了。)

  3、看到老师的图片,你还能比较什么?(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比小明的衣服长,所以小明的衣服最短;还能比较花瓶,观赏的装饰品,古董马,妈妈小明的身高。)

  4、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闭上眼睛,跟老师旅游轻松一下!看!出示课件,我们到哪儿了啊?(花果山)你能在这儿比较什么?(学生尽情发挥,数,猴子,比较多少)接着去旅游出示课件我们又来到哪儿了啊?(海边)我们能比较什么啊?(学生自由说)

  5、我们旅游到了这么多的地方,能不能从我们生活中进行比较呢?把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告诉大家你比较的是什么。(矿泉水瓶,汽车,球,铅笔,纸。)看看我们教室里能比较什么?生活中我们还能比较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随机鼓励肯定其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6、游戏《小组找家》出示课件让学生比较完书的厚和书的多少之后,分组,听老师口令找家。

  7、游戏〈男女找家〉出示课件,轻重的比较,然后男生女生分组找家。

  8、小猫看到我们玩的这么开心,也来参加我们的游戏,但是它带来一只小猫和两团线球,它要问问我们小朋友哪团线球长?学生自由发挥,肯定起想象的答案。你还能比较什么?

  9、动手涂一涂。出示课件,看到大数受不了了,为什么?(我们小朋友可不要象他这样,要爱护树木)下面把你认为是大树的涂上深绿色,小树涂上浅绿色,动手涂一涂,比一比谁涂的又快又好,老师就奖励他一个大拇哥。学生动手老师巡视。

  二、 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比较,以后在生活中就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下面我们就到大自然中看一看还能比较什么?男女排队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比较》是上一节课《分类》的延续,是小朋友在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与妈妈一起放衣服的情景,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提出比较厚薄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比较事物的方法。这节课在设计上能吸引学生,上课实际效果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但游戏的运用还可以设计的更吸引孩子又能把本节课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掌握。环节的设计也注意了对教材的知识的比较和补充,还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但是环节的巧妙并不能代表课堂的成功。在真正上课时,没有想象中的预期效果。首先在备学生中准备的不充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很巧妙的回答,需要进一步提高调空能力和语言艺术。其次在出现知识性的问题应该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急噪和不允许学生发言的现象。教具和课件应该做的更加精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学,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情景化。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3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

  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5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 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

  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

  难点: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具准备: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张正方形纸、1分米长的彩纸

  教材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应先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关于几分之几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学习分数作准备,其间注意培养学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说分数师板书分数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要突出平均分。

  (3)、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0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0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2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教学过程:

  一、动手游戏导入课题《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老师说你们做》的游戏。老师说学生边说边做

  (大小,高矮,长短,胖瘦,粗细。)

  二、新授

  1、小朋友,你们在家愿不愿意帮助妈妈收拾家务?我们的好朋友小明他帮助妈妈把家务收拾好后,把妈妈、爸爸、自己的衣服分类放好,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啊”,你能告诉老师,小明是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出示课件图片)

  2、学生自由发言(因为我看到妈妈的衣服叠的最厚了。)

  3、看到老师的图片,你还能比较什么?(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比小明的衣服长,所以小明的衣服最短;还能比较花瓶,观赏的装饰品,古董马,妈妈小明的身高。)

  4、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闭上眼睛,跟老师旅游轻松一下!看!出示课件,我们到哪儿了啊?(花果山)你能在这儿比较什么?(学生尽情发挥,数,猴子,比较多少)接着去旅游出示课件我们又来到哪儿了啊?(海边)我们能比较什么啊?(学生自由说)

  5、我们旅游到了这么多的地方,能不能从我们生活中进行比较呢?把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告诉大家你比较的是什么。(矿泉水瓶,汽车,球,铅笔,纸。)看看我们教室里能比较什么?生活中我们还能比较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随机鼓励肯定其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6、游戏《小组找家》出示课件让学生比较完书的厚和书的多少之后,分组,听老师口令找家。

  7、游戏〈男女找家〉出示课件,轻重的比较,然后男生女生分组找家。

  8、小猫看到我们玩的这么开心,也来参加我们的游戏,但是它带来一只小猫和两团线球,它要问问我们小朋友哪团线球长?学生自由发挥,肯定起想象的答案。你还能比较什么?

  9、动手涂一涂。出示课件,看到大数受不了了,为什么?(我们小朋友可不要象他这样,要爱护树木)下面把你认为是大树的涂上深绿色,小树涂上浅绿色,动手涂一涂,比一比谁涂的又快又好,老师就奖励他一个大拇哥。学生动手老师巡视。

  二、 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比较,以后在生活中就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下面我们就到大自然中看一看还能比较什么?男女排队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比较》是上一节课《分类》的延续,是小朋友在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与妈妈一起放衣服的情景,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提出比较厚薄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比较事物的方法。这节课在设计上能吸引学生,上课实际效果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但游戏的运用还可以设计的更吸引孩子又能把本节课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掌握。环节的设计也注意了对教材的知识的比较和补充,还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但是环节的巧妙并不能代表课堂的成功。在真正上课时,没有想象中的预期效果。首先在备学生中准备的不充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很巧妙的回答,需要进一步提高调空能力和语言艺术。其次在出现知识性的问题应该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急噪和不允许学生发言的现象。教具和课件应该做的更加精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学,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情景化。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3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

  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5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 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

  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

  难点: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具准备: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张正方形纸、1分米长的彩纸

  教材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应先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关于几分之几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学习分数作准备,其间注意培养学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说分数师板书分数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要突出平均分。

  (3)、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0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