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奥数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奥数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奥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奥数教案 1
一、本讲学习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弄清楚工作量、时间、效率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考点分析
工程问题的实质就是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行程问题相似,需要找出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三个基本量之间的换算找出解题方法。工程问题当中,分数的出现与运算较为常见,因此,解决工程问题首先要学好分数的四则运算。
三、知识框架
解决工程问题首先弄清行程问题中这三个量的关系:
工作量=时间×效率(a=t×e)
时间=工作量÷效率(t=a÷e)
效率=工作量÷时间(e=a÷t)
四、概念解析
工作量:工程问题中的工作量是工程问题的总体量,在未知情况下,可假设工作量为1;
时间:工程问题中的时间是工程问题的因子量;
效率:和时间一样,效率也是工程问题的因子量,其地位和形式与时间类似。
五、例题讲解
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需18天,如果甲队干3天、乙队干4天则完成工程的1/5。问:甲、乙两队独立完成该工程各需多少天?
打印一份稿件,甲单独打需要50分完成,乙单独打需30分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份后,乙接着打完,共42分。问:甲打了稿件的几分之几
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A和B注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时,A、B两池中已注入水之和恰好是一池水。此后,甲管的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降低30%。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还需多长时间注满B池?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30天完成。如果甲队单独做24天后,乙队再加入合作,两队合作12天后,甲队因事离去,由乙队继续做了15天才完成。这项工程如果由甲队单独完成,需要多少天
李师傅加工540个零件。他前一半时间每分生产8个,后一半时间每分生产12个,正好完成任务。当他完成任务的45%时,恰好是上午9点。张师傅开始工作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
师徒三人合作承包一项工程,8天能够全部完成。已知师傅单独做所需的天数与两个徒弟合作所需的`天数相同。师傅与徒弟甲所需的天数的4倍与徒弟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相同。问:徒弟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多少天?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两队合作期间甲队休息了2天,乙队休息了8天(两队不在同一天休息)。从开始到完工共用了多少天
某工程如果由第一、二、三小队合干需要12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一、三、五小队合干需要7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二、四、五合干需要8天完成;如果由第一、三、四小队合干需要42天。那么这五个小队一起合干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六、课堂练习
完成一项工作,需要甲干5天、乙干6天,或者甲干7天、乙干2天。问:甲、乙单独干这件工作各需多少天?
一件工作,甲、乙合干需要6天完成,已知甲单独完成该工作的1/2所需的时间与乙单独完成该工作1/3的时间相等。问:甲单独完成该工作需要多长时间?
一项工程,如甲队独做,可6天完成。甲3天的工作量,乙要4天完成。两队合做了2天后,由乙队单独做,乙队还需做多少天才能完成
七、课后作业
甲、乙、丙三人合修一围墙。甲、乙合修5天修好围墙的1/3,乙、丙合修2天修好围墙的余下1/4,剩下的围墙甲、丙又合修5天才完成。问:甲、乙、丙单独修好围墙分别需要几天?
有一批工人完成某项工程,如果能增加八人,则10天就能完成;如果能增加3人,就要20天完成。现在只能增加2个人,那么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数学奥数教案 2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奥数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例1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分析五年后,爸比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解:①爸爸年龄:(72+6)÷2=39(岁)
②妈妈的.年龄:39-6=33(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39岁,妈妈的年龄是33岁。
例2在一个家庭里,现在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3岁。家庭成员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现在家里的每个成员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可以求出到现在每个人长4岁以后的实际年龄和是58+4×4=74(岁)。
但现在实际的年龄总和只有73岁,可见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今年只有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女儿是3+2=5(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3-3-5=65(岁)。又知父母年龄
差是3岁,可以求出父母现在的年龄。
解:①从四年前到现在全家人的年龄和应为:
58+4×4=74(岁)
②儿子现在几岁?4-(74-73)=3(岁)
③女儿现在几岁?3+2=5(岁)
④父亲现在年龄:(73-3-5+3)÷2=34(岁)
⑤母亲现在年龄:34-3=31(岁)
答:父亲现在34岁,母亲31岁,女儿5岁,儿子3岁。
例3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分析父女年龄差是50-14=36(岁)。不论是几年前还是几年后,这个差是不变的。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父亲比女儿多的5-1=4(倍)所对应的年龄。
解:(50-14)÷(5-1)=9(岁)
当时女儿9岁,14-9=5(年),也就是5年前。
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例4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分析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
解:①母子今年年龄和:78-6×2=66(岁)
②母子6年前年龄和:66-6×2=54(岁)
③母亲6年前的年龄:54÷(5+1)×5=45(岁)
④母亲今年的年龄:45+6=51(岁)
答:母亲今年是51岁。
例5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的2倍。现在
父子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2倍,得出父子年龄差等于儿子当时的年龄。因此年龄差等于10年前儿子的年龄加上25岁。
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父子年龄差相当于儿子当时年龄的7-1=6倍。
由于年龄差不变,所以儿子10年前的年龄的6-1=5倍正好是25岁,可以求出儿子当时的年龄,从而使问题得解。
解:①儿子10年前的年龄:(10+15)÷(7-2)=5(岁)
②儿子现在年龄:5+10=15(岁)
③吴昊现在年龄:5×7+10=45(岁)
答:吴昊现在45岁,儿子15岁。
例6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分析从已知条件中可以看出甲比乙年龄大,甲乙年龄差这是一个不变的量。
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以前。这几年就是甲乙的年龄差。因此,甲整句话可理解为:乙今年的岁数,减去年龄差,正好是甲今年岁数的一半。
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后。因此,乙整句话可理解为:甲今年的岁数,加上年龄差,正好是乙今年岁数的2倍减去7。
把甲乙的对话用下图表示为:
由(3)(4)年龄差=7(岁)
从上图不难看出,甲现在的年龄是乙几年前年龄的2倍,1倍相当于2个年龄差,2倍相当于4个年龄差。乙现在的年龄相当3个年龄差。
乙几年后的年龄和甲现在的年龄相等,所以乙几年后相当4个年龄差。甲几年后的年龄比乙几年后的年龄多一个年龄差,正好是7岁,从而得出年龄差是7岁。
解:①乙现在年龄:7×3=21(岁)
②甲现在年龄:7×4=28(岁)
答:乙现在21岁,甲现在28岁。
数学奥数教案 3
课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用画图法解应用题
知识点
1、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应用题。
2、用画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帮助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教学目标
1、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受数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典型例题】
例1:小明的钱不到5元(是整角数),如果买6枝铅笔,钱不够,还少5角。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
解题策略:问题求的是“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由题意已知小明原来的'钱不到5元,但加上5角后就超过5元,且能被6整除。假设每枝笔8角钱,6枝则是48角,不到5元,所以不能;如果每枝9角,6枝就是54角,再减去少5角,原来最多49角。算式:6×9-5=49。
【画龙点睛】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认真思考,提笔就做,很容易出错。所以应该先从条件或问题入手,仔细分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二课时
【举一反三】
1、一盒糖果,总数不超过20颗,把它们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余2颗,这盒糖最多有几颗?最少有几颗?
2、停车场里原来停放的轿车比卡车多12辆,后来轿车开走6辆,卡车开进8辆,这时停车场里哪种车多?多多少辆?
3、有大、小两桶油共重50千克,两个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10千克和6千克。大、小两个桶原来各装油多少千克?
第二课时:【典型例题】
例2:小明有10枝铅笔,小红有4枝铅笔,要使两人的铅笔同样多,小明要给小红几枝铅笔?
解题策略:我们用图来表示已知条件:
小明:
小红: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明比小红多6枝铅笔,把多出来的6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即6÷2=3,所以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
【画龙点睛】
用画图法解应用题,特别是解技巧性较强的题,能形象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构建出解题思维的模式。
第三课时【举一反三】
1、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问:小明比小红多几枝铅笔?
2、小红有4枝铅笔,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小明有几支铅笔?
3、一根12米长的木条,锯3次,每段几米?
4、小红妈妈到水果店买苹果,她的钱若买3斤多1元,若买4斤少1元5角,问妈妈带了多少钱?
6、二(1)班同学做早操,每行人数相等,小李的位置从左边数是第3个,从右边数是第4个,从前边数是第4个,从后边数是第2个。
问:二(1)班有多少同学在做早操?
数学奥数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了解等差数列首项,末项和公差。
2、学会等差数列的简单求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的简单应用
难点: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世界上有一名著名的数学家叫高斯,他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大家计算:1+2+3+4+5?+99+100=?
高斯仔细观察后,很快就计算出了结果。你们能猜出他是怎么计算的吗?
高斯解题过程:1+100=2+99=3+98=?=49+52=50+51=101,共有100÷2=50(个)。于是
1+2+3+4+5?+99+100 =(1+100)×100÷2 =5050
在这里,出现了一列数据。我们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一个数列,如果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它紧前边的一项,所得的差都相等,就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其中从左起第一项叫做首项,最后一项叫做末项,项的个数叫做项数。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例如:上面高斯求解的问题:首项是1,末项是100,项数是100,公差是1.我们得出高斯求解方法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个求解等差数列的公式: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一:找出下列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和公差。
(1)2 ,5 ,8 ,11 ,14 ,17 ,20 ,23
(2)0 ,4 ,8 ,12 ,16 ,20 ,24 ,28
(3)3 ,15 ,27 ,39 ,51 ,63
让学生上黑板演示结果。
(1)首项2,末项23,项数8,公差3
(2)首项0,末项28,项数8,公差4
(3)首项3,末项63,项数6,公差12
知道在等差数列中如何准备找出首项,末项,项数及公差以后,更重要的是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一般等差数列问题。
例二:1+2+3+4+?+1998+1999.问: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分别是什么?
答:首项是1,末项是1999,项数是1999。
解析:原式=(1+1999)×1999÷2
=20xx×1999÷2
= 小结:这是一道一般等差数列类型题,可以直接找到求解公式中需要的几个量。在计算过程中,当一个数乘另外一个数末尾有零时,先不看末尾的零,计算结束后,将零的相同个数添在积的末尾就行。
练习:
(1)1+2+3+4+?+250
(2)1+2+3+4+?+200
(3)1+3+5+7+?+97+99
数学奥数教案 5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植树问题》、第26讲《上楼梯与植树》,知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应用一一间隔的规律解决问题。
一一间隔的规律是指: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一个;如果两端的物体不同,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如果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个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个数也是相同的(把封闭图形从任意一个点剪开展开,就可以得到与第二种情况相同的排列)。
在植树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树苗和间距看作两种物体,先求出间距的个数,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算出树苗的棵数。
在爬楼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楼层看着两端物体,把楼梯看做中间物体,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根据楼层求楼梯的层数。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有16个同学排成一排,要求每2名学生中间放2盆花,需要放几盆花?
【解析】:
16个同学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之间有一个间隔,共有间隔:16-1=15(个)
每个间隔放2盆花,需要摆花:15×2=30(盆)。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某城市举行长跑比赛,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全长42千米,沿途等距离设茶水站7个,求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
【解析】:
从题目给出条件:“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可知这次长跑路线是个封闭图形,所以茶水站个数与茶水站之间的间距的个数是相同的。所以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是:
42÷7=6(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小敏用同样的速度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散步,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6棵树用了5分钟,当他走了15分钟时应到达地几棵树?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在散步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路程,也就是树的间距,而不是树的棵数。
走到第6棵树,走来5个间距,用了5分钟,每分钟的路程为1个间距:5÷(6-1)=1(个)。
走15分钟,共走了15个间距,到达第16棵树:15×1+1=16(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一根木料锯成4段用了6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8分钟可以锯几段?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一、在锯木头的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锯的.次数和每次锯的时间,而不是锯的段数;二、木头锯成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1。
锯4段需要锯3次,锯一次的时间是:6÷(4-1)=2(分)。
18分钟可以锯的次数是:18÷2=9(次)。
18分钟可以锯的段数是:9+1=10(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解析】:
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钟每敲两下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钟敲6下,有5个时间间隔共5秒,即每敲两下之间间隔1秒:5÷(6-1)=1(秒)。
时钟敲12下有11个时间间隔,需时间:(12-1)×1=11(秒)。
《奥赛天天练》第2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一个运动员参加马拉松赛跑,他从第1个茶水站跑到第4个茶水站共用了75分钟,已知从起点到终点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起点和终点都没有茶水站),他跑完全程共花了200分钟,问马拉松的赛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
从第1个茶水站到第4个茶水站中间有3个间隔,共用了75分钟,每跑一个间隔需要时间:75÷(4-1)=25(分钟)。
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即这个运动员25分钟跑了5千米。200分钟跑的路程也就是马拉松的赛程:200÷25×5=40(千米)。
数学奥数教案 6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平均数问题》。把几个不相等的同类数量,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最终都变得完全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同类数量的平均数。其基本特征是: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几个初始数量的总和及数量的个数都保持不变。
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这种问题被分为两类:算术平均数问题、加权平均数问题,两类问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本讲就要学习把简单的加权平均数转化为算术平均数来求解。解决平均数问题,需要熟练掌握以下三个主要数量关系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奥赛天天练》第46,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0千米,一个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2个小时,回来时由于顶风用了3小时,求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问题“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总路程相当于总数量,往返总时间相当于总份数。
往返总路程为:30×2=60(千米)
往返总时间为:3+2=5(小时)
即他用5个小时行了60千米的`路程,则平均每小时行:60÷5=12(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
【解析】: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都考了84分,而这次就考了100分,总体平均分是86分。题目的意思就是求在这种情况下的测验次数。
想移多补少,从100分里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测验的分数都要补上:86-84=2(分)。14分里有7个2分:14÷2=7。
所以,此前测验了7次,这一次是第8次测验。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某一幢居民楼里原有3户安装了空调,后来又增加了一户。这4台空调全部打开时就会烧断保险丝。因此最多同时使用3台空调。这样在24小时内平均每户最多可使用空调多少小时?
【解析】:
我们假定在24小时内,有3台空调开了24小时,即始终开着,有一台空调开了0小时,即始终没开。求平均每户开多少小时,就是求这四台空调打开时间的平均数:24×3÷4=18(小时)。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有甲、乙、丙3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解析】:
分别用□、△、○代表甲、乙、丙三个数,由题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则甲、乙、丙三个数的和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129÷3=43。
数学奥数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渗透健康饮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策略】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反映本地的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扇形统计图,通过交流,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各种扇形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并且说出它们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新的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用投影仪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2、先让学生通过计算独立填上表中的数据。
3、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4、出示扇形统计图。
5、组织学生交流两种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6、全班交流。
7、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到哪个量多,哪个量少。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说一说。
用投影仪出示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每幅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统计图获得信息。
四、试一试。
1、出示每幅图。
2、交流这三个问题。
3、教师小结。
数学奥数教案 8
学习内容:
“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数学奥数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4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第1~3题、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会运用定律和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6+125+75 48+85+52+15 460—176—12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演
师: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师: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具体是怎样的?A+B=B+A(A+B)+C=A+(B+C)A—B—C=A—(B+C)
2、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算法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情境导入课件显示某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米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米成绩的情况表
提问:从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生有可能提供:
我知道有三个班参加比赛。
我知道每个班有四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我知道求的是每个班的总成绩。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自主尝试计算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你最想知道哪个班的成绩呀?(四年二班)那你想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师:谁想到黑板上来做?(师巡视,做完后把你这样做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2、汇报结果: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生:我是把几个数加数来,再一步一步算出来的。师:同意吗?即:
①+++=++=+=34(秒)
生:我是把几个数加起来,然后交换位置,再结合起来,这样算起来简便。即:
②+++=(+)+(+)=17+17=34(秒)
师:同意吗?这们同学真了不起同学会用简便方法呢!
3、观察两种做法,说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内互相交流)
4、汇报结果:
A、不同点:
生:第一种是挨着算的,
师:怎么叫挨着算呢?前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第3个数再加第4个数。那么,具体一点说,按怎样的顺序来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算的,第2种是运用是简便方法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
师:为什么把这两个数结合在一起?这两个数加起来能凑成一个整数,算起来简便。
B、相同点:
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还有谁还想说说?生:这两种做法计算起来不一样,但结果一样。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不错,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第2种)师:为什么?
生:第二种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便。
师“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可以应用吗?(可以)这么说,小数的运算中,我们也可以用整数的运算定律来进行简便运算。是吗?(是)
噢,原来整数的运算定律起码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再次交待课题)同时指导看书。
四、引入及时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努力,同学们知道了自己班的成绩,那你还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的'成绩呢?现在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下其他两个班的成绩。
2、汇报结果:
生:我算的是四年级三班的成绩(投影展示)
师:同意吗?(同意)跟他方法一样的请举手,还有没有不同的做法?(没有)生:我算的是?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三个班的成绩,你认为哪个班可以得冠军?
五、课堂反馈练习
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可真高哇!老师在这里还准备了几个题目,有没有信心来完成?(课件出示)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1)++=+□+(2)(+)+=□+(□+□)
2、进入快车道(口算卡片形式出示)
3、练一练
六、全课总结
数学奥数教案 10
一、认识图形
例1下面五个图形中,哪一个与众不同?
①②③④⑤
解③号图的四条边长度不同,是一般四边形,其他四个图形的各边都相等,都是正多边形.
例2用一副七巧板可以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都代表什么图形?
下面是一副七巧板,它被拼成一个正方形.
其中,是三角形的有xx,是平行四边形的有xx,是正方形的有xx,它们都是基本图形。
①②③
解
①骆驼
②狗
③仙鹤
二、图形的`计数
例3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解我们在数数时,总是按照一定顺序数,1,2,3,…,从小到大,而且每次加1。
一段为一条的有4条;
两段为一条的有3条;
三段为一条的有2条;
四段为一条的有1条.
一共有4+3+2+1=10(条).
例4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角?
解6个
①②③④⑤⑥
例5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解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一个一个有4个;
两个合为一个一共有4个。
四个合为一个一共有1个。
所以共有4+4+1=9(个)长方形。
例6数一数图中有西红柿的正方形有几个?
解先数单个正方形,有西红柿的正方形有1个。再数四个正方形合成的大正方形,有西红柿的大正方形有4个。最后数由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有1个。所以1+4+1=6,有西红柿的正方形共6个。
例7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木块?
解从上面先数,第一排有2个小正方体,再数第二排有4个小正方体,最后数第三排有6个小正方体,所以2+4+6=12,有12个小正方体。
三、达标测试
1、数一数,图中共有xx条线段。
2、下图一共有xx个角。
3、下图中共有xx个三角形,xx个正方形。
4、找出只含一个圆圈的正方形的个数()个
5、右边的图形是由左边的积木垒出来的,左边每堆各有多少块积木?右边的图中有几个是看得见的?几个是看不见的?右边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能数出来吗?()块)()块看不得见()块看得见()块,一共()块
6、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木块?()块
四、家庭作业
1、考眼力,哪幅图是大长方形中缺少的那一块?用"√"表示.
2、数一数下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个三角形
3、数一数,算一算,下图中有几块积木?()块
数学奥数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相向而行时间间
(4)点击热键和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4分钟后两人怎样?
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数学奥数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奥数教案03-03
关于奥数的作文06-01
数学数图形教案01-09
数轮子数学小班教案02-14
我的奥数老师作文03-07
初中数学有理数教案02-23
大班数学相邻数教案03-20
中班数学数豌豆教案04-01
数的整除数学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