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

时间:2023-03-07 18:00:03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

  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生: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教学新课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2、制作两幅统计图

  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7、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1)、师:现在你能把这两题用合适的统计图画出来吗?

  (2)、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1)表一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学生制作统计图并校对

  学生口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个?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你认为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在书中画一画。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哪些?

  师:想一想,把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估计20xx、20xx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学生思考完成,交流统计表中可获得的信息,讨论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学生完成并交流

  学生观察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要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要反映同类事物在相同时间内的数量大小情况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五、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选择身边某一方面的情况做一次调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 :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

  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 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 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⑴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⑶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 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课本121页至123页中的“课堂活动”1,2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难点: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1、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师: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

  师总结: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事物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两种(或几种)人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

  五、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孩子们想一想当统计什么对象的时候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

  师:总结:当统计对象不止一个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不同类别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

  (2)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生:......

  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后还会学习更多的统计图。如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3)师:请看这幅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一格代表5毫米。

  生:在东部,7、8、9月份降水量最高。

  生:在()部,()季度降水量最低。

  1、纠错练习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的`统计图,请孩子们观察这幅统计图。

  这是小明画的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师:

  ①五年级的男生比四年级的男生?)。

  生:......

  ②()

  生:......

  ③()

  生:......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范文08-26

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02-0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03-06

四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03-14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03-20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7篇03-08

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12篇02-0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3篇03-07

大班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9篇03-2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

  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生: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教学新课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2、制作两幅统计图

  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7、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1)、师:现在你能把这两题用合适的统计图画出来吗?

  (2)、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1)表一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学生制作统计图并校对

  学生口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个?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你认为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在书中画一画。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哪些?

  师:想一想,把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估计20xx、20xx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学生思考完成,交流统计表中可获得的信息,讨论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学生完成并交流

  学生观察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要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要反映同类事物在相同时间内的数量大小情况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五、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选择身边某一方面的情况做一次调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 :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

  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 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 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⑴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⑶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 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课本121页至123页中的“课堂活动”1,2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难点: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1、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师: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

  师总结: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事物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两种(或几种)人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

  五、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孩子们想一想当统计什么对象的时候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

  师:总结:当统计对象不止一个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不同类别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

  (2)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生:......

  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后还会学习更多的统计图。如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3)师:请看这幅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一格代表5毫米。

  生:在东部,7、8、9月份降水量最高。

  生:在()部,()季度降水量最低。

  1、纠错练习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的`统计图,请孩子们观察这幅统计图。

  这是小明画的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师:

  ①五年级的男生比四年级的男生?)。

  生:......

  ②()

  生:......

  ③()

  生:......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