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俺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协助俺们解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俺们的身心,活跃俺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小朋友,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小朋友叫出来。杨家小朋友为他陈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小朋友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朋友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俺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假如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文言文。俺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文言,叫文言文,这么多年来俺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文言文。今天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假如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同学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同学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别较大,同学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陈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谓。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谓。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同学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身获取答案,假如同学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同学是怎么知道的。同学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同学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同学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局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同学交流)
六、课堂扮演
让同学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扮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异,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异和不同。
同学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方: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同学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同学,了解同学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小朋友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俺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小朋友,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高傲、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身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考虑: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示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俺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俺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方: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教学难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湿”、“搬”;书写“得”、“很”。
教学方法:卡片 课文插图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经历中知道天要下雨前的现象。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相互提醒要注意读准的字音。
3、认读词语。
4、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
5、交流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3、同桌交流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4、派代表全班交流。
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第1—3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
B、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C、出示小白兔与小燕子对话的场景的挂图。
学生看图后再自由读课文里的相关内容,用“——”画出小白兔的话,用“ ”画出小燕子的话。)
D、指名读,并评议,小组分角色读。
E、重点指导读“我正忙着捉虫子呢!”这一句话。
F、全班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小白兔疑问的语气,小燕子耐心、温和的语气
2、小组合作学习第4—7自然段。
A、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B、学生自由合作读。
C、小组练说:小白兔又碰到了谁,问了什么?小动物是怎么答的?
D、小组派代表到班上说。
E、小组分角色朗读。
F、出示小白兔与小鱼、蚂蚁对话场景的挂图。
G、指名分角色读。
H、齐读,表演读。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识记生字。
A、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B、汇报交流,重点指导
C、学生口头扩词。
D、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习第8、9自然段
1、启发学生思考:
A、听了小动物的话,小白兔相信了吗?
B、天真的下雨了吗?
2、指导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读出小白兔焦急的'肯定语气)
3、引导学生小结下雨前的征兆:小燕子、小鱼、蚂蚁的活动。
指导背诵课文
1、自由背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检查反馈: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拓展延伸
1、学生谈谈自己还知道动物下雨前的活动。
2、学生交流有关动物与天气的趣闻。
书写生字
1、学生认读要求书写的字。
2、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范写“得、很”。
3、学生描红、书写,作业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16、要下雨了
小燕子:低飞
小鱼:游出水面
蚂蚁:搬东西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到许都,心里郁郁不乐。偏在这个时候,他最钟爱的小儿子仓舒得了重病,家里人到处请医抓药,都不见效。眼看孩子没有救了,曹操伤心地说:“要是华佗在,孩子不会死得那么早。”
曹操所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和曹操是同乡。华佗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当地官员和朝廷太尉听到华佗名声,征召他做官。华佗都推辞不去。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一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来一样,其实不同。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这两人回去抓了药服了,果然病都好了。
还有个姓李的将军,请华佗给他妻子治病。华佗去了,一摸脉,说:“这是怀孕时候伤了身子,胎儿留在肚里了。”李将军说:“我妻子已经小产过,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
“按照我的判断,胎儿还在病人肚子里。”
李将军不相信。华佗走了以后,过了一百多天,他妻子的病越来越重,只好再请华佗来治。
华佗说:“肯定有个坏死的胎儿在肚里。大概你妻子原是双胞胎,一个先小产下来了,一个留在肚里。”
华佗给病人服了汤药,又给她扎针,果然产了一个死胎,病人很快就恢复健康了。
华佗不但能治内科,还善于做开刀手术。他配制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有个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厉害,经过十多天,胡须眉毛全脱落下来。华佗一诊断,说:“这是脾脏溃烂了,得赶快开腹治疗。”华佗让病人服了麻沸散,打开腹腔,把坏死的脾脏切除,再缝好创口,敷上药膏。过了四五天,创口愈合,一个月康复了。
历史书记载的有关华佗治病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说,有个太守生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华佗诊治以后,认为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
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曹操一直患头风病。一遇到工作紧张,头风病发作,痛得受不了。他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把华佗请来,华佗扎了几针,头痛就止了。曹操不肯放他,把他留下来做了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
华佗虽然乐于帮助人,热心给人们治病,但他却不愿一直呆在曹操身边,给一个人管药箱。有一次,他借口回家探亲,顺便去取点药,曹操没有怀疑,让华佗走了。
华佗回到家里,托人给曹操捎了一封信,说他妻子病得厉害,一时回不了许都。曹操一再催促,华佗还是拖着不去;
曹操又命令郡县官吏去催,也碰了软钉子。
这一来可惹恼了曹操。曹操派个使者到谯县去调查。并告诉使者,如果调查下来,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送他四十斛(斛,音hú,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小豆,听任华佗推迟假期;要是华佗谎言搪塞,就把华佗抓来。
调查结果,华佗被抓走了。
曹操把华佗抓到许都,他认为华佗故意违抗他的命令,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下令把华佗处死。
谋士荀彧认为这个处刑太重了,劝曹操说:“华佗医术高明,他一死,牵涉到许多人的生命,希望丞相从宽发落。”
曹操本来也是个爱惜人才的人,自从他打败了袁绍后,有点骄傲起来;再说,他正在气头上,哪肯听荀彧的劝阻,气呼呼地说:“哼,我不怕天下就没有像他那样的'医生。”说完,就派人把华佗杀了。
华佗被捕离开家乡的时候,随身还带着一部医书,这是他根据多少年来积累的经验写成的。他本来没想到得罪曹操竟招来杀身大祸。他觉得自己遭到罪没法挽回,可是让这部书湮没太可惜。临刑前一天,他把狱吏请来,对他说:“请您把这部书好好保存,将来可以靠它救病人。”
那狱吏胆小,怕接了华佗手里这部书,将来曹操追究起来,自己受到牵连,说什么也不肯保管。
华佗十分失望,他叹了口气,向狱吏要了火种,在监狱里把宝贵的医书一把火烧毁了。
打从华佗死后,曹操发头风病,就再没有找到合适的医生给他治疗。但是曹操并不肯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说:“华佗这小子是有心不肯根治我的病,即使我不杀他,也不见得会治好我的病。”直到他的小儿子仓舒死了,他才懊丧万分。
华佗死后,他的几个学生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为百姓治病。可惜记下华佗的经验的那部医书竟失传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初读全文,说大意
1.按顺序出示6幅挂图,让学生首先逐幅“读”图,然后把各幅图意联系起来,初步感知图中的故事。
(从图入手,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利用“一人读一句”的游戏,让学生依次站起来读,要求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若读错了,老师和同学帮助他(她),请他(她)读正确了再坐下。
(此种方法朗读,练读的同学多。一人只读—句,放低了要求,增强了每个学生读好的信心。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句的概念。)
3.读课文,要求读流利。采用“朗读接力赛”,学生—个接一个地读,哪儿读错由别人从哪儿接着读,看谁读得多。
(此读学生因读得多而取胜,听者因听得认真而获参赛资格,避免了别人读好读坏与己无关的现象。)
4.看着6幅图,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二、分段细读,说图意
每段采取“首先‘读’图——对照读文——点拨复谈——再现图文”的步骤进行。
首先‘读’图:要求学生仔细“读”图,“读”出图中公鸡的特点和神态,“读”出图中其他动物的外形特点。
对照读文:学生对照图画找出相关的段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两遍,并画上记号。
点拨复读: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抓住重点点拨,然后再大声读,进一步内化。
再现图文:学生积极举手争取,戴上相关动物的头饰,借用文中重点词语(如“得意洋洋”“大摇大摆”“冷冷地”)加上自己的理解演示图中动物的神态和语言。
(此步骤从图到文,从具体到抽象,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遵循了抽象性原则和具体化原则。)
(注:学习第五段时经过以上四步之后,还应多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老马说的话的理解。学习最后一段还要讨论这只公鸡是不是美丽,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这只外表美丽的公鸡,还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缺点,是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
(突出重点,了解其领悟程度。)
三、选文精读,说道理
1.分角色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读大公鸡的语言,采用“朗读擂台赛”的方式,让学生戴上公鸡的头饰,到讲台前来读,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公鸡,看谁读得更像。读完后由“挑战者”挑战,一比高低。最后根据语音、语调、语速评选出“擂主”。
(因寓教于趣而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学、趣学中提高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其朗读能力和听辨能力。)
3.“读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多指名学生发言,以便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读”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教学若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且能多读多思,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设计多采用游戏导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参与意识,体现了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其效果将不言而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也就是说可以观其外衣(语言表达),明其实质(思维是否到位)。本设计每步朗读之后都安排了“说”的内容,读说结合,也能通过语言表达时的“迁移运用”来验证和巩固读后“入乎其内”“化乎其中”的效果。)
教法二:重视图文结合加强思维训练
看图学文教学,关键是要处理好形象的图画和抽象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只有图文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活动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一、以图激趣,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一边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仔细地看图,把形象艳丽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初步联系起来,让图画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从而理解课文;让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观察,从而了解图意。然后,提出下列一些问题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回答,以检查学生的视听效果。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美丽的公鸡和哪些动物比美?一共比了几次?
3.它是怎样比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第3小题不必让学生立即回答,教师可把这题做过渡句提问,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以图为据,结合词句训练
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画,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每段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每段讲的是什么,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正确认识公鸡的骄傲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怎样,为揭示课文的寓意奠定基础。为此,又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回答。
1.轻读课文,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2.公鸡是什么样子的?它分别来到什么地方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动物们各在干什么?它们都说了些什么?为什么都不愿意和它比美?
3.公鸡对老马说了些什么?它的心情怎样?老马是怎样帮助公鸡的?公鸡又是怎样改正缺点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概括课文内容回答,并抓住“昂着头、挺着胸、翘着尾巴、唱着歌、大摇大摆、得意洋洋、冷冷地、伤心、惭愧”等词句的理解,会意体味,初步懂得“一个人的美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道理。
三、图文对照,进行学法渗透
图画能较好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观察画面想事物的变化,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文大部分段落的构段方式是相似的,我通过指导学生图文对比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表达形式,与此同时,提出:课文中哪几节是相似的?找出来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比较二、三、四、五自然段,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教给学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相同的构段方式,然后用相同的学法扶学第三段,学生自学第四、五段。这样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四、借图设景,加强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学中,让学生相互之间看图片,听朗读。在听或读时,要求学生脑海中要浮现画面,语气中要蕴含感情,如有关公鸡的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语气要有变化,开始洋洋自得,后来伤心、惭愧,最后后悔、虚心;有关啄木鸟、蜜蜂、青蛙的部分,要读出对公鸡提出比美的做法不热心、没兴趣的语气;读老马的话,要读出耐心帮助别人、态度和蔼可亲的语气。有感情地读,能使学生进入情境,更具体地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图外想象,培养求异思维
为了巩固和强化教学效果,我根据学情设计了三种方案练习,即让学生在学习图文的基础上,一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是模仿第二、四段,说说公鸡怎样与燕子比美;三是深化主题,进行对话训练,比如说,这只公鸡来到草地上,它看见了一只燕子在天空中飞,它会怎样想,怎样做,怎样讲呢?学生回答也许各有见解,但只要是合理的思考和想象,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未尝不可,不必束缚太多。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家乡环境》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组课文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的主旨是通过学生在历时两周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并在进行此次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主动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之情,让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过去的环境状况,培养环保意识。
2、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调查、观察、访问、资料收集整理)获取知识,了解某一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
4、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三、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讨论确定学习内容分为四个板块,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组内分工。
第二课时: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第三课时:学习成果展示,在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学习成果展示
1、小组合作把设计的环保宣传标语张贴在相应的位置。
2、小组通过手工活动设计身边环境的版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导读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己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本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口味美感。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的分析上,还要通过阅读丰富的拓展资源,通过学生的情感升华——打写来实现。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限于课外书的简单介绍,为了让学生与文本有所联系,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师精心准备了有关长城图片的课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长城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 、 城砖、屯兵”等词语。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和自豪感。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课题:认识g、k、h
设计背景:
低年级学生有着注意力不集中,但形象思维很具体的特点,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也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愉悦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教学片段: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学了很多声母,并同它们成了朋友。瞧,它们来了。(师出示字母卡片,生开“火车”认读。)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⑵展示台出示课文插图。
⑶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⑷指名交流:蓝蓝的天空下,一只白鸽嘴含柳枝快乐地飞翔。清清的河水中,几只小蝌蚪在水草丛中做游戏。小朋友玩累了,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喝水。
⑸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出示图二:“g、k、h”的卡通形象,教师模仿卡通人物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二、教学g、k、h。
(一)学习g。
师:谁来跟鸽子打个招呼?生:鸽子,你好吗?鸽子,你好……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儿歌就更好了。
生1:像个花环g、g、g。
生2:“鸽子的鸽。”“和平鸽的鸽。”“哥哥的哥。”“割草的割。”“割破的割。”
生3:“9字加弯ggg”、“q加弯钩ggg”、“p字反写加钩ggg”。
(二)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生1:k、k、k蝌蚪的蝌;
生2:科学、科学,k、k、k
三、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四、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五、学习二拼音节
1、出示音节:ga ka ha ge ke he gu ku hu
2、你能指出这些音节的声母、韵母吗?(学生指读,教师板书)
ga
g—a→ga
3、小组内尝试练读,小组长领读。
4、开火车拼读。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快速准确拼读。如:kǎ kū hé gù hǔ
七、指导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教学反思: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指“一种活动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知识的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迁移有三种类型:同化迁移、顺应性迁移。上面的'案例既有同化迁移,同化迁移就是新知识内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如g的读音与已知的“,小白鸽”“哥哥”“割破” 等字一样,孩子们在头脑里进行了知识的类化,马上记住了。也有顺应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指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把新知识吸收(即同化)到自身中去,但新旧知识间存在共同要素的情况下,已有认知结构发生顺应新知识的变化,即建立一种新的上位结构,以包容已有的下位知识,这就是顺应性迁移过程。如g的字形,与字母“o、p、q”、数字“9” 有联系,又有区别,孩子们通过比较,抽象、概括,能够用儿歌的形式联系这些已熟悉的字形编出帮助记忆g的字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将生活中学的知识向语文新知识迁移,学得轻松、有趣。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