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 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以四季的图画导入,让学生谈谈四季的特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从而导入本课——《四季》
二、 新课内容
(一) 读课文
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在课件中点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钮,分别学习课文。也可利用录音领读。
(二)认字:
会写的字:“七、八、九、无”,有笔画顺序。
生字:11个
(三)练习
1.分角色读课文。
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2.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 总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四季很美。
生: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师:最后让我们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可以尽情表演。
课后小结
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初识景色的美丽
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去北京看望一位97岁的老人。对,就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看课件)季羡林先生,我特别敬佩的一位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
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吕金杭。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希文接着读。
生2:(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不起,“jǐ liánɡ”(正音:“脊梁”)(以讲台上的花做引导)这就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生2:(重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潇寒接着读。
生3:(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杭杰接着读。
生4:(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感叹——(出示)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师:在先生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
生:“奇丽”的。
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画相关语句)
师:文婕,你读的是哪些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课件出示该语段)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生:(自由读,做记号和批注。)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各种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女生来读。
生:(女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还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从“山阴道上”这里看出很美。山阴道就是山上的小路,两边有花,有树,很舒服。
生:山阴道两旁应该都是很高很大的树,浓密的树荫就像巨大的伞,把小路包围住了。
师:是啊,课文中是指街道两旁——
生: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外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出示课件)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
东晋王献之有妙句:“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山阴道原来是一条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献之说: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那儿实在太美了。
师:(出示句子)男生一起来读。
生:(男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了这句话还有其它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丰富。
师:丰富。丰富除了表现在色彩鲜艳多彩,美丽多姿外,还表现在哪儿?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多。我是从“花的海洋”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还有谁也感到花多呢?
生:我从“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感受到花很多。
师: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丰富读出来?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我们来pk一下吧,一二大组先来,三四大组接招。看哪一组读出花儿更多更美。
生:(两大组赛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出示哥廷根街道图片)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背)“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引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背)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引背)走在街上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体会风情的奇特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再用心来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师:正是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来了?
生:文章中说,“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师: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就像我们窗台上的花。(师指向窗台的花)正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
生:(朗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书: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了解异国的文化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因为,爱花是德国人的习俗,德国人爱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爱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改变。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在二战时期,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赶紧拿出资料,自己读读这个奇特的故事。
生:(自由读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德国人很认真地遵守纪律,宁可忍受寒冷饥饿,也不愿意违反纪律去砍那些没有记号的树。
师:是啊,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德国人,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认真,守纪,忠实地服从政府的规定。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那么,这些树就不该去砍它们了,是吧?其实,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真正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中国人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就像德国人爱花——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是啊!砍树,只砍有记号的树;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读准文中的生字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4、体会“男孩,别哭”的深刻含义。
二、重难点
引导领悟课文寓情于事、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且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板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引导发现课题的命题方法与《同学,请大声点》相同,都运用了语言命题法。
(2)、引导从课题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课前导学:通过预习课文我能解决下面问题。
(1)、给字注音。
趔( ) 趄( ) 黯( )淡 颤( )得厉害 柴担( )弹 ( )得老远 担( )着柴禾 困扰( )
(2)、理解词语。
劫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趔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若千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读全文后,我发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对( )进行了描写。
2、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预习情况后,发现同学们有什么疑难吗?
3、小组长汇报小组成员的预习疑难,老师引导学生释疑
(三)自主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文章写作特色。
1、课件出示课中导学
(1)、自主细读全文,将文中关于自然环境(山雨)描写的句子用“ ”画记下来,并想想从中能体会到文中“我”的什么情感?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句子旁。并想想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情感融入其中的?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情况,交流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朗读找到的句子,体会情感。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感受父爱,理解“男孩,别哭”的含义。(抓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品读)
5、小结写法
(1)环境描写——烘托心情
(2)运用修辞、描写人物活动,融情于景
(四)课外练笔
期中考试之后
走出考场,有的同学心情愉快,有的同学懊恼万分;得知成绩,有的同学感到意外、惊喜,有的同学感到伤心、难过选取一个片段,通过环境烘托,运用恰当修辞,把人物当时的心情描写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反应戈壁滩风光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
师:本单元我们了解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草原,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充满西域风情的戈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2、师:请你谈谈对戈壁滩的感受,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描写戈壁的句子读一读。
3、师过渡:是啊,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这茫茫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4、生答师板书课题《白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练读,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1、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10自然段, 并从相关语句中画出白杨的外形特点。
2、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ppt)
3、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句子。你来读一读。(体会白杨的外形美。学生小组探讨,并展示诵读,突出表现白杨外形美的.词语。)
4、师过渡: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得怎样?
5、生答后,师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是因为它长得美吗?直奔课文重点。
(三) 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和12自然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从中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在组内交流感受。
2、生答师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来”什么意思:一直以来。说明直是白杨的一种(本性)所以说白杨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本性正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说出自己的体会。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展示读。学生齐读。
4、根据教师处理第一句的方法,让同桌合作完成第二句话的理解。(生讨论)学生通过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作交流,再回读。师板书(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师总:内地需要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呀!
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句的理解体会。学生自读写体会。师: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生展示师板书(坚强不屈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回读这句话。
6、师总: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阶,在干旱面前,白杨又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又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7、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展示读。师问:读这三句话应怎样读,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重读找出的重读词语,同时应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来读)
8、师过渡: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确实让人很敬佩,但是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四)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1、师:既然不仅仅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爸爸为什么脸色严肃的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2、师:文章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3、出示课件:第十四小节,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生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学15—16小节,边读边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艰难),还是(寒冷、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5、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以前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的一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就是以写白杨树来赞美新疆建设者们。然后重点讨论:
6、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自读自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见解)
7、师总: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的生活下去。同时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8、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9、师总:这时我想起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一批又一批边疆建设者,才有了新疆今日的繁华与荣耀。(出示图片)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1、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2、师:对于象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边疆建设者、保卫者的白杨,也大量的被人们写进文章,如矛盾的名篇《白杨礼赞》,阎维文演唱的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也经久不衰。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 学情分析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10 惊弓之鸟
教材分析
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1)指名读第一行 正音 齐读
①同学们笑什么呀?这种笑是赞赏的笑吗?②指名读。
语文园地三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三由“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几部分组成。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我自己”,教材结合本组课文“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主题,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介绍,要说真话。
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写下来。教材里列举的三个题目,提示了习作的不同角度,教师可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
我的发现安排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
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记记”选取了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积累这样的词句,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语言现象。而“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能让学生在受到一定思想教育的同时积累语言,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并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具体事例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特点、爱好,做到语言准确、情感真挚。并能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评价,在充分认识同学的同时提高自我认识;
2、能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
4、通过读读背背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5、运用读读、想想、讲讲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和讲述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自己的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介绍自己。
2、初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背,积累语言,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描述人物特点,生猜猜是谁。
“我是人见人爱的大明星,你看我,头套金箍圈,手持金箍棒,有一双火眼金睛,降妖除魔数我本领最大!”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是啊,“火眼金睛”、“神通广大”、“降妖除魔”那可是孙悟空最大的特点啊,刚才老师把孙悟空最主要的特点说出来了,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想让大家更了解你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着说说自己。(板书课题:说说我自己)
二、明确要求,多角度说特点
1、提出要求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同学爱哭、爱笑,有的同学爱唱、爱跳……想让大家更准确地了解你啊,我们就得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介绍。想一想,你有什么特点,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特点吗?注意把话说清楚,说真话。(板书:抓住特点,说真话)
2、指名生说,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师随机把学生的介绍归类,如:你说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你介绍了自己的爱好特点;你是从优点缺点的角度来说的。(随机板书:性格、爱好、优点、缺点、习惯)若学生说得比较单一,教师可随机提醒生从其他角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特点。
3、方法指导:是啊,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说说自己外貌特点、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缺点等。
4、同桌互说,把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告诉同桌。
三、围绕特点,拓宽思路说具体
1、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一两个特点,可我们听过后却记忆不深,有好多已经忘了。看来,想让别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光说出自己的特点还不够,还要把特点说得具体、生动。
2、提供范例,学习方法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的自我介绍,想听听吗?
我叫林艳,是个女孩子,已经10岁了。我中等个子,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经常扎得高高的,看起来很有精神。我凡事就喜欢一个字——“快”,平时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做作业也很快。“快”带给了我很高的办事效率,也让我吃了不少的亏。就说前几天吧,我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弟弟去奶奶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的小摊上摆满了彩色的小风车,旁边还围满了人。一阵风吹过,五颜六色的风车呼拉拉地转着,真美!我越看越喜欢,恨不得自己能立刻飞奔过去。于是,我焦急地催弟弟走得快些,可弟弟刚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走不快。这哪行啊,像他这样慢,风车肯定会被别人抢光光。当时,我的心急地直痒痒,一跺脚,顾不得弟弟,拉起他的小手一个箭步向前冲,结果弟弟摔了个四脚朝天,哇哇大哭。看着弟弟的泪珠子滚下来,我后悔极了。嗨,都怪我太“快”了点。
(2)听了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
(3)林艳留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4)回忆一下,林艳是怎样把自己的这一特点给介绍具体的?(通过一两件事例来说明)
3、迁移运用,学习介绍
师:你也能像林艳这样,用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某个特点吗?
(1)自由准备
(2)指名几个同学说说 ,其余生用心听,并于听后评评议议,于评评议议中得到提升。
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他哪儿说得让你最喜欢?
你觉得什么地方说得还不够好,可以怎么说?
对他的介绍,你觉得还有什么可补充的?
(3)同桌间互相介绍
(4)鼓励部分学优生抓住自己的几个特点来说一说
三、总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怎样介绍自己,把自己的特点说得生动、具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同学们彼此之间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习作训练:写写我自己)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谁能说说,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抓特点,用具体事例说明,说真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习作角度,拟定题目
1、你准备抓住自己的什么特点来写写呢?(同桌交流)
2、能根据你确定的内容,先给自己的介绍拟一个题目吗?(可引导学生参考书上的题目,也可随机板书学生说出的`典型题目,供大家参考运用)
三、明确习作要求,自主习作
1、出示习作要求
(1)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抓住自已的一个或几个特点,来写一写自己。
(2)介绍自己特点里,可运用具体事例把特点说得生动、形象。
(3)注意写真话,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4)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把字写得端正。
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多元交流评议,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请同学们先认真地读读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修改。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选择典型习作,在班级内交流,师生评议,提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随机渗透评议要点: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是否写出自己的特点;是否把自己的特点说得明白、生动)
3、二度自我修改:对照评议要点,再度修改自己的习作。
4、同桌互读互改。
5、优秀习作赏读。
五、总结学习活动,整理习作
1、师作总结
2、把修改后的习作抄入习作本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成语故事)
一、我的发现
1、读读课文中的两组句子
2、结合学习泡泡中的提示(“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1)上下两个句子一个是问句,一个是一般的句子,但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2)虽然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但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些。
(由于学生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这种语言现象,所以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3、多形式练习朗读,注意读出不同语气
4、拓展练习
(1)出示句子读一读
师:其实,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几个: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你这不是在笑话我吗?
你越紧张,不就越不会说了吗?
这不正好说明他有十足的信心吗?
(2)你能说说这几个问句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吗?
(3)对比着读读,在读中体会问句语气的强烈。
二、成语故事
师: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几个成语故事,还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今天,我们再来读一则简短的成语故事——买椟还珠。
1、自读故事,读通、读懂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读懂故事内容。
(2)同桌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更好。
(3)结合故事内容,说说“买椟还珠”的意思。
2、结合短文意思,理解寓意
(1)说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练读故事,并试着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下来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课文中的五个句子。
2、指名学生读,指导读通、读准。
3、说说这五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再读句子,说说每句话中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5、多形式练习朗读,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6、到学过的课文中去找找这样的句子,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7、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读一读。
8、以后,在课文里或课外书中,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句子,可别忘了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噢,如果你还能在写作时也试着用上几个这样的句子,就更好了!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着重指导:“薄”、“莫”等字的读音)
3、再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交流。
4、通过师生、生生间不同形式的对读、赛读,达到积累背诵的目的。
5、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有关思想方法的谚语。
三、动笔抄抄
在采蜜本中摘录喜欢的句子或谚语,注意把字写端正。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现代人在生活中不仅注意盘中的佳肴,身上的衣着,而且注意天空是否蔚蓝,空气是否清新,还注意到小河的流水和河边的青草。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表现了人类对环境的关注。课文通过写小草和小河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小河的水只清,小草的颜色之绿,从而揭示了一个道理:小河与小草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要保护一方,就必须保护另一方,这样,才能有一个水清草绿的美好环境。
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于小河与青草是很熟悉的,但对于小河和青草之间的关系却不明白。教学本课时,通过朗读小河与青草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小河与青草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小河和青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等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青草娃娃想请我们小朋友去小河边做客,你们想去吗?别急,青草娃娃想考考大家,它说啊,要能读好这些词语,才能邀请你们去呢!谁有本领来读?
出示词语:水分 看到 青草 能 河边
1、指名读
2、齐读
小朋友们真棒,青草娃娃正式向你们发出邀请:“欢迎一(1)班的小朋友来小河边做客!”
二、精读感悟
(一)第一自然段
1、我们来到小河边,你们看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呢?(弯弯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呢?(青青的)
2、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也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美啊,谁再来读读?
3、你们看小草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草怎么样啊?(很多)课文哪个词告诉我们的?(长满)说明小河边的小草很多,小草喜欢和小河生活在一起。谁再来读一读?告诉大家这儿的草又青又多!
(二)二、三自然段
1、你听,小草对小河说话了,说得什么呢?
(1)师读: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2)小草觉得小河的水怎么样?板书“清”
(3)动画演示清清的小河。
这就是那条清清的小河,谁来夸夸它?
(4)教师出示一瓶清水:这就是我从小河里取出来的,谁再来夸夸它?
(5)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听到小草的赞美,小河是怎么说的呢?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小河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要感谢小草?
(3)现场演示:让学生理解“浑浊”
(4)从“紧紧抱住”你读出了什么?(动画演示)为了小河有清清的河水,小草就是用这样细小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河岸的泥土。你们想对小草说些什么吗?[
(5)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看来小河的确应该好好感谢小草。
指导学生用真诚、感谢的语气朗读第三自然段。
(6)小草为了让小河有清清的河水,不仅小河要感谢它,许多人都应该感谢它。如果你是河里的.鱼儿,你准备怎样感谢小草?
(三)四、五自然段
过渡:小河和青草还说了什么呢?播放录音}(出示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句子比较: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长得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你们喜欢哪一句?指名读好“碧绿碧绿”这个词语。(你还会照这个样子再来说几个相同结构的词语吗?)老师好像看到了一片绿色,指导朗读句子。
2、过渡:听到小河的赞美,小草又说了些什么呢?(出示第5自然段)
3、指名读。师:小草也要感谢小河。它感谢小河什么了呢?(充足的水分)小朋友,你们家里种花种草吗?经常要干什么啊?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不能生长,小草就会怎样?(干枯)(出示课件)
4、这里的“要不”又是什么意思。动画演示:小河的水流光了,小草没有了充足的水分,渐渐干枯了。
5、小河的功劳也不小,没有小河就没有小草,如果你是小草,你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四)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现在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2、动画演示小河欢快的流淌,小草快乐的生长。
正是因为它们谁也不骄傲,互相感谢、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所以,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也长得更绿了。
3、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角色体验朗读课文
1、多好的一对好朋友,真是谁也不离开谁。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想做小河的小朋友,戴上了小河的头饰,想做青草地的小朋友戴上了青草的头饰,去读一读课文,再把自己说的话多读一读。如果能加上动作会更棒。
2、请一对小草与小河来表演表演。
(直接读青草与小河的对话。)
3、集体起立,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强化感受
1、想一想,谁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帮助了你?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互相讨论,指名说)
2、总结全文
到这里我们把课文学完了,老师希望你们不但要学习小河与青草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还要来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创好!
4、倡议:让我们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共创美好家园!
诵读宣传标语
五、播放音乐,感悟课文
播放音乐《感谢你》,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三》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
生:五台山。
生:我到过雨花台看孔雀,孔雀很漂亮。
生:我到过动物园。
生:我去过上海,我看到了东方明珠。
师: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神奇的地方。
师板书:鸟岛。
师:看到课题,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鸟岛有什么?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有多少只鸟?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在哪?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有多少鸟。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
师:小朋友最想知道鸟岛在哪里,怎么样。(师板书:在哪里?怎么样?)
正巧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鸟岛的文章,我们打开语文105页,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
生:筑巢一眼望去
师:很好,他学会了两个词。
生:我学会了玉白色,陆续。
生:我学会了陆续,巢,和随。
生:我觉得了筑巢,
师:课文中的生字都学会了吗?那读书读得怎么样,自己先练一遍。
学生自读。
师:谁来读第一个自然段。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不仅他读得棒,其他同学听得也认真,真会学习。
一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有个词再读一遍:湖水解冻。
生读。
师:那么难的词都会读了。
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把青绿色的鸟蛋再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一部分特别难读,我们再读一遍。
生读:窝里窝外。
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读得特别好:因为
领读。
师:通过读课文,知道鸟岛在哪吗?
生:在青海湖。
师:在青海湖哪里?
生:在青海湖西部。
生读第一小节。
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海湖。
师:鸟岛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是—
生:海西皮。
师:有一个同学去旅游,可是一只鸟都没有见到,鸟岛鸟岛,怎么会没有鸟呢?
生:冬天到了,鸟都飞到远方了。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冬天寒冷,鸟都走了。
生读:每年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冬天没有鸟。
生读: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
师:会读书,会思考,真聪明。
师:这句话会读吗?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一群一群,而且没有陆续。
师:多了两个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了陆续,就没有了有顺序地飞来,没有了一群一群,就没有一群群鸟儿飞来。
师:那一群一群是怎么飞来的?
生:可能是排着人字形从遥远的地方飞来。
生:也有可能是一个接着一个飞过来的。
师:一个接着一个吗?
师:一群一群。
生:是一群接着一群。
师:一天接着一天,接连不断地飞来,那是不是有很多种鸟,这种景像,这种气势,你能读出来吗?自己练。
生自读。
指读。
师:一群一群读得真好,再来读。
生读。
齐读。
师:这么多的鸟儿会在这里干什么?
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师:将这一句,连着前面这一句,你能把第二自然段读好吗?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每年春天。。。。。。养育后代。
师:真了不起,有些同学已经会背了,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冬天没有鸟,那么什么季节去能看到鸟岛是美丽,最壮观的景象。
生:春天,
生:在六月去。
师:到底是春天还是六月份呢?请快速读二、三自然段。
生自读。
师:是六月,我还来了六月鸟岛的光盘,想不想看一看,要用你的脑子来看。闭上眼睛,边听边想。
师:六月的鸟岛有鸟,有鸟窝,有鸟蛋吗?
生:有。
师:根据我读的句子和词语,想象六月的鸟窝是什么样,鸟蛋是什么样。
师: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青绿色的鸟蛋。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鸟蛋。
师:什么样?
生:圆圆。
师:什么颜色?
生:玉白色,青绿色。
生:我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有几个幼鸟在追逐。。。
生:我看到了几只小鸟出来了。
师:还有吗?
生:我还看到了鸟妈妈在招呼小鸟。
生:我看到了鸟妈妈在找食物给她的孩子吃。
师:六月的鸟岛真热闹,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放录像。
师:看到这种景象,你觉得鸟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热闹。
生:我觉得上面的鸟都很幸福。
生:我觉得鸟岛是一片鸟的海洋。
生:我感觉鸟岛是为小鸟和大鸟专门。。。
师:鸟岛就像是他们的家。真是鸟的世界。还可以说是鸟的—
生:海洋。
生:天堂。
生:还可以说是鸟的家。
师:鸟岛的鸟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练读一下。
生自读。
指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不是流利。
师:那你来读。
生读: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就是小鸟成了鸟的`世界读得特别好。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
师:能背出来的背,不能背的看着书读。
生齐读、背。
师:都背下来了,现在我们知道,冬天鸟岛没有鸟,夏天最热闹,那么秋天呢?课文有写秋天的吗?
生:没有
出示:秋天
生:秋天,鸟儿都飞走了。
生:秋天,鸟儿向南方飞去。
师:还着什么感情?
生:带着快乐的感情。
师:是吗?
生:悲伤。
生:依依不舍。
师:这个小鸟不仅在中国有名,在外国也有名,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闻名中外。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自豪。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站起来,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这闻名中外的鸟岛,之所以能闻名中外,是因为这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家乡,除了这里有好的自然环境外,还有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出示生字。
师:这些生字我们熟悉吗?读一读。
生读。
师: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
部筑育密
玉拾类朋
生:育,体育,类,人类
生:密,密密麻麻……
生:亲密无间。
师:间是多音字。
师:词语真多,还有不同的词语吗?
生:筑,建筑。类,种类。
师:再看看谁的记忆力最棒,能把这些字记下来。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用脑子把字形记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