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精瘦、运动鞋、气喘吁吁
瘦削、眉毛、慈善、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瘦()、鞋()
眉()、慈()、宿()
3、抄写词语。
攀登、傍晚、伴随、气喘吁吁
瘦削、鞋子、慈善、自在悠闲
宿鸟、眉毛、汗珠、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些语句写了,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请读读有关语句,细细地体会。
3、出示: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⑴这段话着重描写了人物的什么?
⑵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⑶你能把这样一位干炼的老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⑷谁来试试?
4、这位老人是谁呢?
板书:扫路人
三、精读第三段。
1、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人物的对话。
2、请自由轻读,说说读后的感受、体会。
⑴老人每天一级一级地扫石阶、多辛苦啊!
⑵“不累,不累,我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的这句话,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可以看出老人与山的感情很深。
⑶第7节的第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眼中的天游峰顶天立地,它用具体的数字告诉人们天游峰的石阶之多。
⑷文章的第1段已告诉我们天游峰的石阶又窄又陡又险,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又一次告诉我们,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天游峰的险。
⑸“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倒抽了一口冷气。”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游客攀登之难,以及老人每天扫石阶的顽强,写出了作者对老人的敬意。
⑹“按说,我早该退休了,……我能舍得走吗?”这段话是写老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描绘,从最后一个反问句可以知道老人一辈子也不想离开大山。
⑺“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⑻这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为的语句把一个自信、豁达的老人呈现在我们面前。
⑼“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写出了对老人的尊敬之情,作者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了。
注:学生在讲述体会、感受时,要充分让他们朗读课文,要有感情地投入地读,或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磁带,或教者范读,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读好书的兴趣,在讲解人物外貌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3、指名分角色朗读。
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一位老人呢?
(自信、爽朗)
⑵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人的什么感情?
(崇敬、仰慕)
⑶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佳句。
这篇文章你们喜欢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一遍,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⑴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⑵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⑶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⑷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文章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⑴课文第3、8小节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请认真读一读。
⑵学习文中这一方法练说一个你熟悉的同学。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附板书: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游客
天游峰:九百多级石梯、望而却步
(险峰)、半途而返
扫上山
扫路人:每天一级级、轻松自在
扫下山、自信豁达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课文
卡罗纳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zāo)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mǐn),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fǔ)下身来向他千叮咛(níng)万嘱咐(fù)。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yo)!”
老师说完,卡罗纳回到座位上,挨着我坐下。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táo)大哭。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3分钟)
1、师:一个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了,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连两腿也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他万分伤心。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A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B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可是他却失去了母亲。)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点击课件,出示课题:卡罗纳
2、师生问好。(按序发下复印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5分钟
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生阅读,师巡视)4分钟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感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吧。(出示生词课件)
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了吗?谁来读一读。生(控制在2-3人)读,师点评。(A、你读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B、准确,响亮,请坐!C、你读得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试着再读一遍,好吗?D、你的声音真美!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的声音。)1分钟
都能写准确了吗?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6分钟)
1、可怜的卡罗纳就要来学校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引读第一自然段老师的话。
2、自己再读老师的这段话,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画上一些记号。深入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每一个标点中去。板书:庄重严肃热情
3、老师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同情与热爱,怀着对我们的热切希望说:“生齐读老师的话…”
四、围绕第一自然段研读课文16分钟
1、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细细地读课文,用心灵去感受,划出这些句子,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找了以后,在4人小组里交流讨论。5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2、刚才大家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大家是多么具有钻研精神。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们是()对待卡罗纳,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点拨,随学生的反馈,出示相关课文段落。
A、(1)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没有说话,都屏息凝神地望着卡罗纳?
2(为卡罗纳失去母亲而感到同情。)
(2)朗读体会。
B、哪几个动作最能反映我对卡罗纳的同情与关心?
3朗读体会,止到“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从我的一个放,一个贴,一句卡罗纳别哭了,让卡罗纳深切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同情与关切。
C、朗读体会。
D、(1)为什么卡罗纳的目光中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为什么卡罗纳的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他此时想起了什么?5
(2)为什么这么肯定?
(3)朗读:看到我的.母亲在等我,看到我扑进母亲的怀抱,卡罗纳的目光里………
……………。我恍然大悟…………。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这也是母亲把我推开,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的用意。
五、小结4分钟
当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庄重严肃热情
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卡罗纳的…………………?
这庄重严肃,热情是老师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母亲对我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也一定是我们502班每一位同学的希望。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深深的爱!(板书:爱)
出示课件,齐读: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
爱,让人间充满温馨。
六、内化拓展10分钟
1、写信
A请您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B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2、出示《爱的教育》,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
庄重
严肃爱!
热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四、媒体设计
在《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页。该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走近村居”
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
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
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 “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2、配乐演绎,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动画”,该页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三) “留连村居”
1、配乐诵读,外化词意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页中“诵读尝试”再现诗境,进行自主配乐诵读。
2、诗情画意,领会词境
指导学生借助课件中的“诗情画意” 和“旧词新唱”来“说诗意,唱诗词”,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导学生进入“宋词简介” 中的“辛词全集” 、“田园诗句”,及页中的“ 唐诗宋词” 、“全宋词”等站搜索查找辛弃疾的背景资料和田园诗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
(五)综合实践。
课后开展“辛弃疾宋词朗诵会”
六、整合点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整合点一: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欣赏古典诗词,贵在欣赏诗词意境,体会诗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清平乐 村居》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恬静的生活。而古代与现代,距离遥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对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没有体验,小学生的感受难免会浮于表象。而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清新的村居图为学生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文本开了好头。
整合点二:互动探究,体会词义
《清平乐 村居》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由教师对每一个词语作出确切的解释,就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 ”当讲“可爱”,而非今之“奸刁、撒泼”;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好”当讲“相互逗趣、取乐”;这些仅靠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页资源,学生自由组合,借助页中的“词义点拨”、“课文动画”,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读懂课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点。
整合点三:美文美读,感受情境。
《清平乐 村居》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页中的“美文诵读”,让学生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伴着“诵读尝试”中的古乐,学生有韵味的自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借助“诗情画意” 的“茅檐清溪图” “翁媪相媚图” “大儿锄豆图” “中儿织笼图” 及“小儿剥莲图” ,学生赏图、品读,诗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旧词新唱”,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难点就在乐声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轻松突破了。
整合点四:借助媒体,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在教学时,我把词人生平、时代背景、诗体介绍、相关站等相关资料制成页,上课时学生只要打开“宋词简介” 和“田园诗句”,利用多媒体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2.了解对偶句的基本特点。
3.欣赏美猴王的形象,理解孙悟空性格蕴涵的精神内容。
【课文提示】
1.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人公,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歌颂了孙悟空不畏、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它是神话小说中秀的作品。
【正音正字】
穹qióng 阙què 须臾xūyú 圪蚤gēzǎo 濯zhuó
溅jiàn 挈qiè 樽罍zūnléi 契qì
【词语积累】
金光焰焰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拖男挈女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序齿排班 合契同情
【课文分析】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他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便使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生于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以至渐渐通灵。
人:拖男挈女,唤弟呼兄,拜他为“王”,俨然人间社会现状。
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孙悟空的神、人、猴的本性,使《西游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花果山”的“瀑布飞泉”引出了“水帘洞”,“水帘洞”的特色可用一个“石”字点缀:石座、石床、石盆、石碗……如此“神话”的环境,为孙悟空的“出生”和“生活”,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和条件。
【思维训练】
1.花果山的猴子,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请从文中各找出一句体现人性和猴性的'句子。
(猴性: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为止。
人性: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2.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偶句。
(语言上,课文中有较多的对偶句。例如:
四面更无树木遮荫,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锅灶傍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3.孙悟空是什么形象?
(孙悟空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本文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跃然纸上。)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给多音字“撒”、“和”据词定音,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3、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笋芽儿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提示课题,导入 新课
读题。说说笋芽儿是什么?
二、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读的'时候注意语气)
四、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词语。
2、指导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生字词。
3、多音字“撒”、“和”的组词及成词规律。
4、指名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根据笋芽儿成长的过程给课文分成三段。
2、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作业 本第1、2、3题。
3、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的几句话,体会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定的感情变化。能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使学生知道只有经风雨,风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大家蔡襄的作品及风格。
2、了解福建的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
3、让学生充分领略福建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
搜集“蔡襄”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汉族,仙游人,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 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 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 赠礼部侍郎, 谥号忠。 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 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 自成一体。
二、阅读资料,感受柳永。
1、阅读书本资料“书法大家蔡襄” 。
2、文中介绍了蔡襄,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3、蔡襄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风格是什么?
三、了解蔡襄,分享体验。
1、阅读书本中的“相关链接” ,了解唐宋闽籍书法大家。
2、福建历史上还有很多的著名书法大家,你知道他们是谁?
四、总结课题,课后延伸。
1、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可以向亲戚朋友们介绍你所了解的福建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让更多 的人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情境激趣,触发语感
1、上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荷花》,[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喜欢荷花,现在我们就到荷花池,看看那里的荷花是什么样。
播放录像。
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这一池的荷花,你有什么感受?(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多美的荷花啊!老师也和你们同样的感觉。清晨,漫步在池边,闻着阵阵清香,欣赏这一池的荷花,多美呀!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想作者都写了什么。注意要读准字音。
2、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①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②谁愿意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呀?(课文写了荷花的样子,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
3、作者不仅写了荷花的样子,还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①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读一读,也可以读给周围听课的老师。一会儿我们再交流交流。
②老师发现有些同学表情特别美,一会儿咱们要比一比,谁读的时候表情美。
③你喜欢哪一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等一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的,看来全班同学都非常喜爱作者笔下这一池的荷花。那作者把眼前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了什么?(一幅画)[板书:画]
①(出示句子)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句子。
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画上都有什么?
③那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愿意把课文这部分内容给大家读一读?
⑴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⑵好在哪你能说说吗?
⑶你能像他这样也把对荷花的喜爱读出来吗?
⑷齐读。
2、荷叶就是这样一片挨着一片,挨得那么紧,绿得又是那么鲜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荷叶是这样,那荷花又是什么样呢?谁来把描写荷花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①自己练习读一读。
②我们想象一下,荷花还有哪些姿态呢?
3、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要画出这样的一幅画,画家的本领可真是了不起,这不是一般的画,它是怎样的一幅画呢?(活的画)[板书:活的]
①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让这一池的荷花活起来。
②你觉得他把这荷花读得活起来了吗?哪读得活起来了?还有哪儿让这幅画活了起来?
生:露出破裂全都展开
③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四、领悟语感,背诵段落
1、想不想把这幅美丽的荷花图留在你的脑海里?你们先自己试着背一背。
2、看屏幕,老师把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去掉变成了填空的形式,我们试着来背一背。
3、我们不看课文,看图试着背一背。
五、总结
1、录象谈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学了课文,你能再说说现在的感受吗?
2、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准备好生字本,我们还要学习写字。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课文中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凭借文中语言材料,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课文。
2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3是呀,周围静得出奇,灰椋鸟归林了。请齐读第三自然段。
4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5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二学习第四节。
1请同学们速读第四节,边读边思考: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2交流。
3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出示填空(用简要的语言):
灰椋鸟归林了。一开始,_______________,没有几分钟,_____________。先回来的鸟______________,后到的鸟_______________。
4第四节就是讲了灰椋鸟归林的这几个场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节,看看哪些句子所描写的场面给你的感受最深刻?边读边想象画面。
5交流:出示
△“没有几分钟,……从头顶飞过。”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排空而至”: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排空而至”的意思?齐读词语。
板书:排空而至
B“浩浩荡荡”:你看到过什么情景可用“浩浩荡荡”来形容一下?(水、浪、军队)那情景怎样?(气势大、壮观)
这浩浩荡荡的灰椋鸟飞过来是一幅什么情景?
读词。
(2)这景象太壮观了!老师非常想读这段文字,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范读后,指名说。
(3)想不想欣赏一下这么有气势的场面?课件画面。
师配音:列队……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结束)这就叫-----“排空而至”!
(4)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把这种壮观的景象放声朗读出来吧!齐读这段话。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先回来的鸟……汇合。”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鸟儿在林中鸣叫,叫声像什么?
A“好像…倾诉”什么叫“倾诉”?它们在倾诉什么?(见闻、收获)
B“又像…呼唤”呼唤谁呢?为什么呼唤?
C“应和”谁在应和?
(3)女生读句子。
(4)如果你就是这些灰椋鸟中的一员,你会和同伴倾诉什么?怎么呼唤?怎么应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它们的叫声,边听边想象。
(5)请同桌互相练习一下。指名讲。
(6)它们的叫声太丰富了,让我们读好这个句子。
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很深?
△“一开始,……投入刺槐林。”
(1)指名读句交流,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2)这景象虽没有大部队的壮观,但也够吸引人的,请齐读。
6:刚才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仅仅几分钟,灰椋鸟归入了刺槐林,是那么壮观,它们悦耳的叫声又让人感到那么愉快而又亲切。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评一评,挑选一个,
板书:归林图
7让我们把这幅“归林图”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三学习第五节。
1过渡: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呢?
2请你(出示)自读第五节,
①找出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像。
②为什么喜欢?在句子旁边简要写出原因。
3交流。
△“看,这几只刚刚……翩翩起舞哇!”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a活泼好动:(哪里体会到的?)点击:刚刚落在……又马上飞起。
指名读出它们的活泼。
B美丽:(哪里体会到的?)(为什么成金红色的了?)
点击:“盛装”什么时候穿的?那一定很美丽。
“像…少女…”比喻、拟人,
把它读得美些,指名读,齐读。
(2)这景象太美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1)指名读句交流,为什么喜欢?(写出了热闹场面)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谁能把这些词读得热热闹闹?
板书:百鸟争鸣
相机点击词语,理解并朗读.
(2)这么热闹的声音,(引读并点击)似-------,如---------,
a似飞瀑落入深涧:“飞瀑落入深涧”是怎样的景象?(哗哗哗、直泻而下、雄伟壮观)说明鸟叫声-------?
B如惊涛拍打岸滩:“惊涛拍打岸滩”的景象哪儿见过?(哗啦哗啦、汹涌澎湃)说明鸟叫声-------?
(3)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热闹的鸟叫声。播放鸟叫声。感觉怎样?
(4)这真是一幅多么热闹的百鸟争鸣图啊!让我们也读得热闹些。齐读。
4我们把两段话联系起来,你能说说为什么说树林成了天然的俱乐部?(出示两段话)
5是啊,鸟儿们在这儿多快活!读到这儿,我不禁要问,它们怎么会如此热闹?引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还是在……?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6请再读末句:“我被这喧闹的……竟情不自禁地……。”
你会欢呼什么?
7:这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这么一幅喧闹而热烈的图画,我们又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板:闹林图
四学习第6节,。
1今天,我们欣赏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非常想说(出示):“鸟是人类的……场面呢?”
2你能将最后一句反问句改成带句号的句子吗?两种句式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3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4齐读句子。
5: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的感谢,也是因人们植树造林、保护鸟类而感到无比欣慰。知道作者是谁?(出示简介)
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恶劣,在一片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五课外:
让我们一起来爱鸟吧。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有关描写鸟儿的精彩片断,并想象其场面。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