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抓住“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纯晶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里当中是无价之宝。
2、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边说边板书)现在人们也用“璧”通称美玉。(出示:美玉)
3、今天课文中提到的这块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称它——“奇珍异宝”。(出示,齐读)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可见和氏璧是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宝玉,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围绕这块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齐读:完璧归赵出示课题:完璧归赵
5、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
6 、“完璧归赵”是中国历的一个典故,现在已成为成为成语。请大家看动画,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
(1)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完好无损 )。问:主人公是谁?
(2)指导读好“蔺相如”的名字。(门里面不是佳,左边是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明确复述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能将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要复述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
2、交流,出示。指名读。 “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像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注意停顿符号)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因当斋戒五天。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男同学读对赵王说的话;女同学读对秦王说的话。
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
2、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读),为了能让赵王真得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秦王真心换城,我就——(生读),反过来如果秦王不是真心换成,我就——(生读)。
3、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保证)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1、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板书:献)
2、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得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说说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一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玉还给了蔺相如。板书: 信以为真
(3)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勇敢)
(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地说)
(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前半句)
(6)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板书:理直气壮)
(7)刚才蔺相如已经用了一个巧妙的借口要回了宝玉,宝玉既然已经在手,他为什么不走,还要紧接着说(齐读后半句)这是要摔玉啊!(板书:摔)为什么?“骗”字用得好吗?(要)
(8)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把自己的——(这句话很长,老师来帮帮你们,注意停顿符号。)
(9)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若言吗,他说—(齐读临行前的话)
(10)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11)为了保住镇国之宝和氏璧,蔺相如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见他——(引读句子)(你们看上去是要摔玉,实际上是要护玉。板书:护)
(12)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所以在复述时,加上动作,一定要讲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
(13)自由复述,指名复述。
5、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机智) 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⑴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
⑵指名读句。
⑶交流。
⑷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1、复述课文,深化感悟。
蔺相如就是这样在秦国的.大殿上,为了保护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他抓住秦王爱玉心切的心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秦王斗智斗勇,从而将赵国的镇国之宝——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现在你就是当时跟随蔺相如一同前往秦国的随从,请你把在大殿上看见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告诉赵国的人听。你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词语说说看,注意把蔺相如怎么做、怎么说得讲清楚。
2、填空: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知道他没有换城的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得摔坏宝玉,就——,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秦王同意了,蔺相如立即叫随从——,从而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3、听了随从讲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蔺相如真了不起,是他保住了我们的镇国之宝。)
4、同桌两人再配合着练练,一个讲故事,另一个像老师刚才那样发表一下自己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这种以维护国家尊严为荣的民族气节至今传为美谈!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
完璧归赵教学反思
《完璧归赵》一课叙述了蔺相如面对秦国恃强凌弱,妄图夺取和氏璧的危机,凭借勇气和智谋,保护了国家的珍宝,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课文通过对蔺相如三次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面描写,按“要回宝玉、誓与共存、派人潜送”的顺序叙述了完璧归赵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有勇有谋的忠臣形象。由于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故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语》。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对历史背景有清楚地认识。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因为默读最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意在读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
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下文。
在学生汇报学习时,学生那高涨的情绪、你争我论的场面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尤其是讨论到“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用什么语气读蔺相如说的这句话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用从容镇定的语气才能骗过秦王;有的说要读得心平气和,不能着急;有的说读中透出些对和氏璧的遗憾的语气更能迷惑秦王……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思考回答,而课堂要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思考,自主地探究、对话。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阅读、体验交流、体验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合作的愉悦。
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时点拨:“蔺相如真的把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
这节课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层次清楚,学生的参与兴致和学习欲望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子有一定成效。最大的'问题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抓得不够及时,错失了动态生成的处理时机。
例如:在讨论蔺相如怎样对秦王谎称宇4有瑕疵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很不错的发言没有抓住,而是只顾自己的教案上原设计好的内容了。有一个学生说了:一本正经地说,这个词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蔺相如要正经秦王才会信以为真,才会给他。但是我没抓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生成吧,动态生成是不可预料的,对动态生成的处理才是体现老师水平的地方,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学生思维动起来收获才会更深。在这里我有这样的感悟:在备课时不要把每个问题的预设写得很统一,甚至有时不要有答案,要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出现的与教案上不同的情况时,要随时与本课的主线内容联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原因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因为太渴了,夸父就
夸父还没赶到,就。
5.你能根据练习和黑板上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知故事的神奇。
1.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有趣、千变万化,它们都隐藏在故事的句子里。所以得一句一句细细地读,那些神奇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和同桌交流。
2.生自由读,师巡视。
3.生交流找到的神奇之处,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1)“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①指名谈,说体会(跑步速度的神奇)
②抓“一眨眼和两千里”体会夸父速度快。
指名读,师范读
(2)“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①指名谈,说理解(口渴程度的神奇)
②拓展黄河、渭河资料(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千米,将近横跨越整个中国,这样的两条大河夸父霎时间喝干了)
③指名读。
④你平时口渴最多能喝多少?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渭河水被夸父喝得点滴不剩,可结果还是没止住渴呀,谁再来读读;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读。
(3)“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①谈体会(体重的神奇)
②夸父倒下的声音令人——,令山——(震耳欲聋、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4)“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谈感受(体会夸父追求的目标的神奇)
(5)“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①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②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③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 (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坚持不懈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追寻目标的勇气……)
④此刻,你还觉得夸父仅仅是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吗?(精神也很伟大)你感受到了他身上什么品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⑤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2.小结: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从夸父身上感受到了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他的这些精神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下去。
五、作业
1.把《夸父追日》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收集、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32夸父追日
喜欢光明目标a
追赶太阳决心
追寻光明信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鳄鱼的争斗》课文原文
有一位动物学家仔细观察了鳄鱼的争斗。
东非的一个火山湖畔,生活着雄鳄鱼罗宾一家,它们把170米长的沙滩及附近水域视为自己的领地。有一天罗宾正在水中觅食,突然看见另一条成年的雄鳄鱼侵入到自己的水域。入侵者一直游到它的面前,高高地跃出水面,落下后又拼命地拍溅和喷吐湖水,还张开血盆大口发出吼叫声。入侵者向罗宾发起了挑战,同时也向其家人炫耀着自己的实力。
鳄鱼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两雄争斗时,谁兴风作浪的本领大,谁就是胜利者。罗宾以自己的强大身躯掀起了比入侵者大得多的风浪,对手一看技不如人,立即箭一般地迅速逃离。罗宾紧跟其后,穷追不舍,不一会儿就赶到入侵鳄鱼的前面,挡住了它的去路。这时,刚刚还十分嚣张的入侵者却摆出了投降的姿态:将脑袋和颈部垂直地露出水面。罗宾不理会它,还是张开大嘴,但是并没有咬对方的喉咙,只是把它的左腿置于自己尖利的上下牙之间。罗宾的嘴也不咬下去,仅仅是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持续了大约5分钟。这似乎是在警告对方:“只要我的上下颌一合拢,你的腿立刻就断为两截。可是今天我不这样做。如果你下次再来,那就不客气了。”过了好一会儿,罗宾把大嘴慢慢挪开,入侵者便灰溜溜地潜水而去了。
动物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
《鳄鱼的争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域、炫、矩、嚣”等9个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嚣张、技不如人、炫耀”等词语的意思。
2.运用自学、同伴讨论的方法阅读全文,重点读懂鳄鱼争斗的三个回合的内容。
3.初步学习运用恰当的动词、合理的想象练习观察与写段。
4.知道鳄鱼争斗的特点,激发了解动物、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自学、同伴讨论的方法阅读全文,重点读写鳄鱼争斗的具体内容内容。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多媒体课件和预习设计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出示鳄鱼的图片)同学们,这是——(鳄鱼),对于鳄鱼,你有哪些了解?
2.是啊,鳄鱼在我们眼中是一种凶残的动物,那么鳄鱼同类间争斗时,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2课。
3.齐读课题。
4.什么是“争斗”呢?(鳄鱼为争夺地盘而互相打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鳄鱼间是怎么争斗的呢?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打上),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准备反馈。 自读提示;
(1)轻声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2)不理解的地方可做上记号。
2.交流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这几句话能读正确吗?
出示:鳄鱼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两雄争斗时,谁兴风作浪的本领大,谁就是胜利者。 (正音“矩”,矩组成词语时要读轻声) 入侵者向罗宾发起了挑战,同时也向其家人炫耀着自己的实力。 (“炫耀”的这两个字的部首不同,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记一记。)
(2)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疑问吗? 随机板书:罗宾 入侵者 点到为止 技不如人
【质疑】
◆什么是“约定俗成”?
◆罗宾明明可以把入侵者咬死,可它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三、熟悉语言、读写表达
入侵者炫耀
1.我们先来看看入侵者是怎么炫耀自己实力的?请一个同学读第2小节,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读读句子,圈出入侵者的动词,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 入侵者一直游到它的面前,高高地跃出水面,落下后又拼命地拍溅和喷吐湖水,还张开血盆大口不断发出吼叫声。
3.交流,谁能把入侵者这种“嚣张”读出来?(指名读,指名读)示范朗读语气。
4.这就是“炫耀”,这个词的意思你理解了吗?(非常骄傲地表现、卖弄自己)
5.让我们带着理解读好这句话。(齐读,评价)
罗宾应对
1.面对入侵者嚣张的气焰,罗宾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把书拿起,我们一起来读第3小节前半部分。(引读“鳄鱼间有一个??挡住了它的去路。”)
2.出示: 罗宾以自己的强大身躯掀起了比入侵者大得多的风浪,对手一看技不如人,立即箭一般地迅速逃离。
3.原来鳄鱼之间的争斗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的.(板书:约定俗成)所以面对入侵者,??(齐读罗宾应对的句子)
4.罗宾究竟是怎样超越对手的呢?请大家看看图,读一读上面话,能够读懂吗? 分为几个层次引导思考:(问题提示)、(词语支架)、(心理活动)等。
5.先来看着这幅图(第一幅——跃出水面),能不能说一说?前后同学可以先讨论一下。
6.指名交流(5人) (师点拨:①你写出了罗宾的气势/动词用得很准确/你写出了罗宾的心理活动②看看这水花/看看罗宾的动作)引导想象。
7.再看看这两幅图,能不能学着刚才的样,任选一幅,写上一、两句话。 (第二幅——血盆大口 第三幅——警告对峙)
8.交流。(每幅图2名同学)
9.说得真好,罗宾就是这样和入侵者展开了一次次的争斗,谁能连起来,再说一说。(几个人) 要求:联系课文内容,适度开展想象,语句通顺连贯,也可以围绕一句话的意思说清楚。(评价和归纳)
点到为止
1.虽然罗宾和入侵者争斗得异常激烈,可是它们决不拼个你死我活。 出示: 罗宾不理会它,还是张开大嘴,但是并没有咬对方的喉咙,只是把它的左腿置于自己尖利的上下牙之间。罗宾的嘴也不咬下去,仅仅是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持续了大约5分钟。这似乎在警告对方:“只要我的上下颌一合拢,你的腿立刻就断为两截。可是今天我不这样做。如果你下次再来,那就不客气了。”过了好一会儿,罗宾把大嘴慢慢挪开,入侵者便灰溜溜地潜水而去了。
2.读读这段话,你从哪里感受到罗宾并没有动真格呢?
3.交流
(1)指导“喉”的字形。
(2)谁能来读好罗宾警告入侵者的语气?(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4.引读:过了好一会儿,罗宾(把大嘴慢慢挪开),刚才还很嚣张的入侵者,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潜水而去了)。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同学们,现在“约定俗成”的意思理解了吗?这就是鳄鱼同类间争斗时与众不同的地方。
2.对于动物学家得出的结论,你们觉得可信吗? 出示: 动物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和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
3.有了长期的“观察”、“研究”,科学家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就是这篇科普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知识。
4.鳄鱼间同类的争斗,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鳄鱼对不同类的动物却是毫不留情。老师给大家还准备了一个拓展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鳄鱼的争斗》教学反思
《鳄鱼的争斗》是三年级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生动而具体地记叙了德国动物学家在东非的一个火山湖畔,观察到了鳄鱼罗宾和入侵者之间的争斗。后来,他又经过长期地观察和研究,得出了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的结论。因此整堂课是紧紧围绕“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这句话展开的。
一、注重词语的理解。
这篇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教学中我以抓住重点词语作为学习阅读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兴风作浪”;运用查字典的办法,抓关键字理解“俗”,理解“约定俗成”;通过自述合并法理解“技不如人”。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鳄鱼兴风作浪的动词,我则通过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积累。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我在培养学生质疑,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特别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子进行教学,文中有几句句子准确地表达了“点到为止”的含义,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句中的矛盾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利用文本,读写结合。
本文中的语言规范、精彩,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更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本文中一系列的动词和句子写出了鳄鱼争斗时的激烈。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鳄鱼争斗时场面,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出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抓关键字、词的读,指名反复练读罗宾警告入侵者的语句;教师渲染气氛的引读,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有感情读……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凶残的鳄鱼在同类的争斗中只是点到为止的特点。更促使学生在深情诵读中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了文本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同类之间和谐共生才是美好的。并且要求学生用上“跃、拍贱、喷吐、血盆大口、吼叫”把罗宾兴风作浪的样子说具体,为学生创设了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9个:欧洲矿瑞诺烬撼财励;理解“夜以继日”、“凝神”、“注视”、“血迹斑斑”、“挣扎”的意思。
2、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4、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
2、学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提问题。
3、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完成预习题
课前预习:
1、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凝神注视夜以继日挣扎
3、把左右两边能正确搭配的词语用线连一连。
雷鸣般的诺贝尔血迹斑斑的实验室化为灰烬的爆炸声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的第()节介绍了诺贝尔研制烈性炸药的原因。第()节到第()节介绍了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烈性炸药的实验,并获得成功的经过。第()节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小故事?(牛顿、居里夫人)
2、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诺贝尔。(板书:诺贝尔)(媒体出示诺贝尔头像),随机学习生字“诺”。
3、(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1)指名读,注意读准生字字音。(媒体中的生字“诺”、“财”、“励”变红。)
(2)学习生字“财”和“励”。注意“财”是平舌音;“励”的左半部分,“厂”的里面是“万”。扩词区别:“厉”和“励”。
(3)轻声读,思考: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指名交流。
(5)(媒体出示填空):年月日,诺贝尔在病逝。临终的时候,他提出将作为基金,作为奖金,奖励全世界在、以及等方面成就最突出的人。这就是世界的“”。
(6)轻声准备,指名填空,齐读。
(7)出示最后一节,自由朗读并背诵。
4、师:诺贝尔在科学的道路上历尽艰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伟人,学习第31课。
5、板书课题:31他从火里跑出来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看看课文哪几小节写了实验的过程?
2、想想: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呢?
交流反馈。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欧洲开矿灰烬夜以继日震撼血迹斑斑财产奖励凝神注视
2、课文共有几节,哪几节写实验过程?
3、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
三、研读课文,理解体验。
1、课文是怎样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交流反馈,(媒体随机出示句子):一次他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地注视着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2、师:轻声读读这几句话,小组合作,对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提提问题。
(1)学生质疑。
(2)教师将问题归纳:
①“凝神”、“注视”、“血迹斑斑”、“挣扎”的意思?
②“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地注视着”这句话中诺贝尔为什么要凝神注视冒着火星的导火线,难道他不怕炸伤吗?(媒体出示):“紧紧地盯着”“凝神地注视”加点。
③“狂呼”表示高兴到了极点,可是当时的诺贝尔是被火烧伤,浑身血迹斑斑,他为什么还这么兴奋?(媒体出示):“一边奔跑,一边狂呼”加下划线、加问号。
(3)教师归纳质疑方法:在质疑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也可以针对句子中的矛盾之处进行提问。
3、释疑:不理解的词语。
(1)当有词语不理解时,可以怎样解决呢?同桌讨论。生交流:找近反义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2)理解“凝神”、“血迹斑斑”、“挣扎”等词语。凝神:凝(查字典),集中在一点。“凝神”,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意思相仿):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神情专注。血迹斑斑(用自己的话):衣服上都是血迹。挣扎(联系上下文):诺贝尔从火场中,用力支撑着跑出来。
4、释疑:诺贝尔为什么要凝神注视冒着火星的导火线,难道他不怕炸伤吗?
(1)(媒体出示):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地注视.....着指名朗读。
(2)师:“盯”、“注视”都是表示眼睛的动作,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积累:瞄、瞅、望、环视、俯视、俯瞰、仰望、环顾、巡视
(3)轻声读句子,思考:这里为什么用“盯”和“注视”?(“盯”和“注视”说明看得很认真。)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体会诺贝尔做实验时的认真专注。
(5)师: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选择。(媒体出示“词句活动室2”):选词填空注视环视巡视他目不转睛地()着窗外。他走遍祖国各地,()了不少乡村。他走进地铁站,()了一下周围的环境。
(6)交流。小结:诺贝尔沉浸在科学实验中,已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他会凝神注视冒着火星的导火线。板书:凝神注视忘记一切
5、释疑:从火里跑出来的诺贝尔,血迹斑斑,为什么他没有痛苦不堪,反而一边飞奔,一边狂呼“成功”呢?
(1)轻声读读第2节,寻找问题的相关线索。指名交流,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了实验时间之长、难度之高、危险之大、后果之严重。
(2)师:面对困难,面对死亡,诺贝尔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媒体出示句子):但是困难、死亡没有吓倒诺贝尔,他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①理解词语:夜以继日(继:连着。夜以继日:白天连着晚上工作,不间断。近义词:日日夜夜、通宵达旦、日以继夜)
②媒体出示说话练习:诺贝尔,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指名交流。
③教师小结:困难与死亡非但没有吓退诺贝尔,反而使他更加忘我地投入实验中。板书:埋头研究不怕困难
(3)师:诺贝尔顶着巨大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烈性炸药实验,难怪在实验成功之后他会如此的兴奋不已。(媒体出示句子):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①试读个别读齐读
②此时此刻,你想对诺贝尔说什么?交流。③教师指导朗读,体会诺贝尔在实验成功后的兴奋与狂喜。
板书:一边飞奔一边狂呼
6、教师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解决了刚才提出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诺贝尔为了科学研究,把什么都抛在脑后,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7、感情朗读课文2-5节。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师生根据板书共同总结。
师:在过去的三、四年中,诺贝尔对于烈性炸药是——(生:埋头研究,不怕困难),1876年秋,诺贝尔又在进行烈性炸药的实验,当时,他——(生:凝神注视,忘记一切)。结果,又发生了大爆炸。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他——(生:一边飞奔,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诺贝尔终于发明了烈性炸药。这一切,都缘于他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板书:执著追求)
2、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我们每个普通人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们用陈景润说的这句话不断地鞭策自己。(媒体出示句子)“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3、齐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3遍。
2、辨字组词洲()欧()励()州()鸥()厉()财()烬()斑()材()尽()班()
3、积累词语:写出和“凝神”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出表示“看”的词语。()()()提高题;
1、诺贝尔,我想对你说。
2、收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与小伙伴交流。
板书设计:
他从火中跑出来
埋头研究不怕困难Net诺贝尔凝神注视忘记一切执著追求一边飞奔一边狂呼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四、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夸父追日
喜欢光明目标
追赶太阳决心
追寻光明信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原文
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
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大家被萨沙的叫声吸引过来。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起天来。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我也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萨、蔷、薇、啰、滂、沱、纤”。
2.积累描写野蔷薇花和形容大雨的词语,尝试运用。
3.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主要内容。
4.阅读过程中,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关爱的真挚感情,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思想。
一、指导审题、初步了解人物关系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名字叫《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来,读一下)
2.你们读读这个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A这是人物所说的一句话(人物的语言)
B“不是最.弱小”=还有比她更弱小的
C○ 1这个符号,课后有对它的注释。把书打开,自己读一读。
3.还没有看课文内容,就能从一个课题中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收获可这不小。
4.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课题中的这个“我”,指的就是——“萨沙”,对呀,她只有——四岁(板书:萨沙)(四岁)
5.除了萨沙,这一家人还有谁?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父亲母亲托利亚)(小学生)
6.我们一看就知道,萨沙是这一家人中最——(小),明明最小,为什么会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认为比她更弱小的是谁?——学生答“蔷薇”(板书:蔷薇)(指导书写)
二、学习二、三节
1. 本文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非常的教育家,他写的许多小故事都会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我们先看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也叫作“起因”。(板书:起因)
3.我们来读读课文的1、2、3小节,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预设:假日。假日,这个时间太笼统,而且许多国家的放假的时间都不一样的。点拨:雷声大作——“夏日里”会有雷阵雨第一朵野蔷薇开放——开放的时间约在初夏(从这一点上看,事情发生在初夏。)——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更确切的时间。
4.这时,蔷薇花开放了(出示图片),说一说你所看到的蔷薇花?野蔷薇开放了,——看看课文第9小节,也有两个描写描写蔷薇花的词语(娇嫩、纤弱)
5.纤弱什么意思啊?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就是纤细而柔弱。那粉红粉红的的蔷薇花,那么娇嫩,纤细,让人们都不忍心去——触碰它。
6.你们喜欢这样的蔷薇花嘛,把描写蔷薇花的句子读好。
7.一家人正在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
8.出示: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1)读一读
(2)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突如其来、非常大)从哪里看出来的?(突然,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板书:大雨如注)
(3)“大雨如注”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先来看看“注”是什么意思?老师这里有几个解释,你们来选择一下。(注:①集中;②灌入;③记载,登记。) “灌”――多且速度快。“大雨如注”就是雨大得仿佛是从天上灌下来的。形容雨下得很大。)
(4)文中还有哪个词也说明雨大的呢?(板书:滂沱大雨)
(5)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9.这突如其来的'大雨(点着板书中的起因)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这下,一家人就忙开了。出示:父亲赶紧收拾东西,母亲忙着照料孩子。(师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在这“大雨如注”的时刻,多希望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啊!他们身边除了一把勉强可以遮挡的伞和一件雨衣。我们开看看,事情又是怎么样发展下去的。(请6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4-8小节)这一部分就是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2.看看,第4小节有几句话?(共有2句话)第一句中有一个分号,把这句长句分成了两个并列的分句。我们读读这句话。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句分句,都只有“虽然”,那“但是”呢?但是的内容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上“虽然、但是”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呢?不急于回答,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写第一句。 (生写在书上,师把问题句子写在黑板上)、指导分析,第二分句口头回答。
4.这么长的一句句子,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板书:互让)
5.这一小节讲的就是——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了萨沙。
6.看到这一切,四岁的萨沙不明白,于是问妈妈(出示5-8小节[连着4],然后句子画线。)“你们为什么都这样做呢?”这样做,指的是怎样做?(表扬能联系上下文寻找到答案的同学)。
7.听了萨沙的问话,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对话(出示5-8节)
8.先同桌分角色来读读这两组对话。再指名几组读。
9.妈妈说的这两句话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
10.这“每个人”对萨沙一家来说是谁?对我们坐在这个教室里的人来说呢?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妈妈说的话,萨沙从半信半疑——到最后都听明白了吗?明白了――看看后面她是怎么做的。不明白――看看后面她怎么表现的。
2、读读课文的结果部分(9-11节)(板书:结果)。说说:萨沙看到( ),心想( ),于是( )。 (板书:掀盖)
3、萨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听懂了妈妈的话。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两小节。
五、总结,指导简单复述
1.刚才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们能不能借助板书,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呢?注意,要说清一件事,就必须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天,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玩。突然,天空中下起了滂沱大雨。托利亚和妈妈互让雨衣,最后雨衣给萨沙。萨沙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告诉她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萨沙看见暴风雨中的蔷薇花,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蔷薇花上。)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想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所要叙述的故事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不应仅拘泥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还应注重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对“弱小”的理解也不同,如果一味地要求统一答案,那就抑制了孩子发展想像的空间。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都能在学得开心快乐的同时,得到知识并深化情感体验。
(一)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虽然,我有很好的设计,但是在激发学生进行这种角色体验的兴趣上,有所欠缺,因为这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语言要有亲和力,才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还有学生想象说话的范围也比较局限,大家说的内容差不多,这时候,我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来组织话语。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完5-11节后,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读,来消化课文内容。“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三)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本课文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这个道理,因此设计交流你是如何保护弱小的例子,这一点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加深印象,将好的道德习惯延伸下去。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原文
在悉尼市区,每星期四凌晨是收垃圾的时间。星期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垃圾桶推到门前路边,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类别,分开摆放。在宁静得近乎死寂的社区,这一天,仿佛才有点热闹的人气。
我们迁入新居后的第一个周三夜晚,门铃就响了,邻家的女主人热心地告诉我们:明天是收垃圾的日子,一周一次别忘了。
这以后,一到星期三傍晚,我的垃圾桶都按时就位,没错过日子。有一回,我回家晚了,听到邻家的小狗汪汪地叫个不停。循声望去,看见在后庭院的木栅栏旁,邻家小狗“汪比”冲着我一个劲地叫唤。我正纳闷,树后出现了女主人的笑脸: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汪比”又是一阵欢快的叫唤。啊!为了这个星期四,连“汪比”都给动员起来了。
有一次我们出了远门,大约三个星期。回来的时候,我发现门上贴了三张纸条:都写于星期三晚上,都告诉明天是星期四。
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
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7个,联系上下文理解“死寂、循声、纳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悉尼人们热情友好及高度的环保意识的赞赏。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今天是星期四。(板书:星期四)这个星期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有澳洲的校长来我校参观。)
2、他们到我校参观,老师也带你们到澳洲的悉尼去看看,好吗?(媒体播放悉尼的风景照)边看边想哪些词可以形容这座城市?
3、多美的一座城市,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那儿,而且也和星期四有关系。(板书:35邻家的)一起来读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说说文中的星期四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每个星期四是悉尼市区收垃圾的时间(板书:收垃圾的.时间)
三、再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为了这个星期四,悉尼人做些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星期三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垃圾推到门前路边,按可回收、不可回收等类别,分开摆放。)
(2)、这一小节中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不懂之处:死寂的意思
在这节中找找“死寂”的一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宁静、热闹)能联系课文理解了吗?
补充介绍:悉尼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同,空闲不会在社区中晒太阳、聊天,社区中很难遇见人,因此作者会感觉(宁静得近乎死寂),只有放垃圾的日子才有些人气。
2、学习课文2、3、4小节
(1)家家户户都按时放好垃圾,那明明是每个人的星期四,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邻家的星期四呢?请你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2、3、4小节,看看邻家的每次出现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每次说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邻家出现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每次说些什么
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
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
出远门三星期,每个星期三明天是星期四。
(2)交流
(3)谁来读读邻家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呢?
(邻家的话强调的都是明天是星期四,是倒垃圾的时间。)(板书:多次提醒)
(4)看表格引读:我们迁入新居的第一个星期三夜晚,邻家女主人就提醒我们:(明天是收垃圾的时间,一周一次,别忘了。)一个星期三“我”回家晚了,又来提醒(别忘了明天是星期四。)我们出远门三星期,邻家(每个星期三都留条告诉明天是星期四。)
(5)对于这样的悉尼人,你有什么看法吗?(板书:热情、环保意识强)
(6)对啊,邻家多次提醒作者放好垃圾桶,他的环保意识、责任心是多么得强啊,作者对邻家的三次描写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来读一读,简单说说理由。
读到第三节,出示第三节:一起读读这句话。啊!为了这个星期四,连“汪比”都给动员起来了。
自己能用“为了……连”说一句话吗?
这节中有两个词“循声”、“纳闷”,一起来读读这一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意思?
3、学习第5节
(1)邻居的多次提醒使我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读: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
(2)现在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了吗?
(3)作者不仅感叹,还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他会联想到些什么呢?
(3)作者心情是复杂的,他的感触很多很多,再来读一读这一节。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你们一定明白为什么悉尼那么美丽、整洁了吧。(有时间结合你收集到的课外资料说一说)
2、《邻家的星期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
教学反思
本周是学校的信息周,带着任务,上了一堂课,说实在的,对于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我校的几位青年教师相比,真是有些惭愧。细细反思执教的《邻家的星期四》一课,有喜也有忧。
1、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始终把本单元的单元目标“继续学习理解词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对不同的词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死寂”一词,学生先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只是照本宣读,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死寂”的一对反义词,让学生用一对反义词来理解。“循声望去”一词的教学,学生在预习时对于“循”字查过字典,解释为“遵循、依照”,于是便引导学生进行词素理解。又如“栅栏”只要求看课文的插图来理解即可。“平息”的理解先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作者会联想些什么,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不易平息”的心情。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同时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并使学生掌握了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较好的效果。
2、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为课文所讲述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理解“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也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后,我直奔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组织教学。在学生读通重点段落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邻家小狗两次不同的叫唤,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小狗起先冲着我叫仿佛在说:“ ”当女主人微笑提醒后又是一阵欢快的叫唤,似乎在说:“ ”文中两处描写小狗“汪比”的不同的叫唤声,为何一次是“一个劲地”,一次是“欢快地”,文中没有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设计这样一个展开想象的填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狗“汪比”两处呼唤的不同含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悟到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女主人的热情及对星期四收垃圾事件的高度关注。
3、指导复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研训员杨老师说过,阅读教学要有九字要点,那就是:读进去,留得住,用得出。课堂上,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在什么情况下,邻家怎么做?”,默读课文的2、3、4小节,老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这样的板书:“第一个周三夜晚热心告诉;晚归的周三夜晚微笑提醒;出远门的三个星期贴了三张纸条”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由于注意了铺垫,由默读到划短语到交流,步步推进,有层次感,因此学生的复述相对还是比较流畅的。
但是,整堂课上,我自己觉得对学生不敢放手,总是死死地抓紧学生。如在学习重点段落,即课文的第三节,由小老师来领读四次词语,我抽了三个学生来读,明明是对学生的不放心。又如,在用自己的话把三件小事连起来说一说这一环节,发现还有比较差的学生不会说时,又放到小组里,同桌练说,因此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只能草草收场,无法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凝神、注视、血迹斑斑等有关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即培养质疑习惯和释疑能力。
3、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揭示科学道路的崎岖,感悟奉献精神的可贵。
4、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
学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提提问题。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历年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话题,引入新课
1、看,黑板上有两个词语:诺贝尔诺贝尔奖你能选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
2、1896年12月10日,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病逝,一颗伟大的科学巨星陨落了。(出示最后一节)谁来读这段话?
3、自由朗读这一节,并试着背一背。(随班生)
4、告诉你的朋友,“诺贝尔奖金”是怎么来的?奖励什么人?
5、诺贝尔在科学的道路上历尽千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不信,我们来学习第38课。读读课题。
6、这里的他指的就是诺贝尔。
二、学习课文,提提问题
1、他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呢?自由读课文。
2、课文怎样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4、轻声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词语提提问题?
5、质疑
三、通过释疑,感悟奉献
1、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词句的训练。词句活动室2;注视,环视,巡视的.区别补充描写“看”的词语(仰视,环顾,瞄,瞪,俯视)
2、用“一边一边”说说话。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亲自,血迹斑斑,狂呼”等词,感悟诺贝尔的奉献精神。
四、谈谈体会、师生共勉
1、确实“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2、读读这句话。
3、结合课文,或结合你所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小故事,谈谈体会。
(1)1901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
(2)1911年居里夫人又以镭和针的发现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迄今为止,居里夫人仍然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4、再读马克思的这句话鞭策自己。
五、小结
诺贝尔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我们每个普通人也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神话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B夸父是怎么追日的? 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词、难句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虞渊咕嘟咕嘟颓然遗憾渭河瀚海一眨眼霎时间
①指名读字词。
②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的`意思很相近,他们是xxx?
“一眨眼、霎时间”。他们都是表示时间——很短。看到它们你还想到哪些词?
3.理清文章脉络。
4.自由读课文。抓住描写夸父追日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的关键语句,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座两人一起完成老师的小练习。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分析(条目后标明重、难点):
1、认读4个字。
2、默读课文,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3、将《太空人的生活》与《机器人》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4、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习?
出示投影: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习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我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谁比我更苦恼?
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
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大乔无故打了小苗,
夺走了他的铅笔、书包,
还用脚狠狠绊了他一大跤。
同学们叫叫嚷嚷返回了学校,
教室的屋顶差点让喊声掀掉。
小苗圆睁双眼等我裁决,
大乔却扭脸对着窗外的树梢。
小苗,小苗当然没啥过错,
可大乔,大乔一直和我特好。
你们说这事儿该有多么难办,
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
最后我说:打架,打架嘛当然不好,
但是,已经,已经打过了嘛也就算了。
嘴皮子就这么轻轻一动,
整个屋子突然静悄悄……
从此同学们见了我总没个笑脸,
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
唉,一个人要是整天只和影子过活,
你们说这日子还有什么味道——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2个“恼、啥”,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词句,了解故事的内容,体味诗的情趣和道理。
教学难点:
抓住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苦恼”,揭示课题。
板书:苦恼
1、读词。
2、“苦恼”是什么意思?
3、学习生字“恼”:与形近字“脑”进行辨析比较。 小结:带“忄”的字往往与心情有关。
4、读好这个词语。同学们,你们有苦恼吗?说说自己的苦恼。说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句。其中,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可以借助词素合成法,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理解“苦恼”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词义之后,学生再来学习生字“恼”,最后读好这个词语,并说说自己的苦恼。这里的教学设计是从词语到生字再到词语,走了一个来回。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班长,他也有个不小的苦恼。
补题:班长的苦恼齐读课题(注意读好“苦恼“一词)。
这位班长会有什么苦恼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让我们学习第八课,这是一首叙事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想: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
1)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板书:“我”同学们大乔小苗
2)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并板书:裁决“我”同学们袒护同情大乔小苗欺负
3)根据板书的提示,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师引述课文大意,并小结:这分别是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明: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并且利用板书的词语练习简单地说说故事大意,这是为待会儿的学习改写叙事诗做了准备,因为改写叙事诗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深入学习,感受班长的“苦恼”。
整件事因大乔而起,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自读第2节,圈出有关动词。
1、读句并交流、板书:打夺绊
2、大乔真是霸道!分男女生读好第2节。
3、请用上这一连串动词,说说大乔是怎么欺负小苗的。说明:学习把整件事的起因说清楚,也就是复述课文的第2节,主要是自读课文,找到动词;再在反复读文中为待会儿的说话做准备;最后抓住一连串动作,有条理地说说大乔是如何欺负小苗的。在这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抓住一连串动词,将大乔欺负小苗的经过用说话的语气表述出来。
大乔做得真过分,难怪同学们都同情小苗。
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当时也在现场,见此情景,你会怎么说?
1、请多位学生交流。
2、这就叫“议论纷纷”。请你按提示,把刚才大家说的意思组织起来说一段话,行吗?出示:同学们见此情景议论纷纷,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大家叫叫嚷嚷地返回了学校,教室的屋顶也差点让喊声掀掉。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请班长来“裁决”。
而班长是怎么想?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班长所想、所说的内容,再这么说一说。出示:我憋了半天,直憋得满脸发烧,心想:。考虑再三后,我说:“ ”穿插学习:“啥”的意思就是——什么。读好这个生字,注意翘舌音,读出问的语气来。 小结:像这样经过再三考虑,而做出决定,就叫做——裁决。
(读词)说明:学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包括想象同学们找“我”评理的情景以及“我”是如何裁决的。“裁决”的意思是经过考虑,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学生借助提示,要把“我”得知情况后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达说具体。这必须建立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读课文第4、5节,想一想:
为什么听到我的决定后,整个屋子会突然变得静悄悄的? (因为同学们都没想到作为一班之长,我竟然会袒护好朋友,作出不公正的决定,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
现在,你明白班长的苦恼是什么了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并说一说。
出示:结果,“我”苦恼极了。
1、指读写班长苦恼的句子,并练习说话。有关句子:“嘴皮子只轻轻动了一动,整个中队一起和我绝交。” “从此同学们见了我总没个笑脸,出出进进身边只剩下影子大乔。”练习说话: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流畅。
2、联系刚才交流的`内容,说说“绝交”是什么意思?板书:同学们和自己绝交
3、读好句子,读出班长的苦恼来。说明:学习把整个事情说完整,就必须把结果说清楚,也就是班长究竟为何而苦恼。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学生在读中了解了故事内容,在读中体味了班长的“苦恼”,最后对于说说班长苦恼的心理活动也就水到渠成啦!
4、最后,请你试着把这些内容连起来说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啦!课后,你可以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它的名字就叫做《班长的苦恼》。
说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较浅显。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请学生试着把叙事诗改写成叙事作文,这也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复述课文做了准备。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叙事诗。
2、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课文中这个班级的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集体交流。
3、总结:的确,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身为班长也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说明:虽然整首诗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谁对谁错,但学生可以从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感受中受到教育。请学生站在班长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对学生的启发是更为深刻的。
1、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班长的苦恼》三下语文教材中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篇课文,由于本文作者柯岩所写的题材是小学生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理解并不是问题。教师趁此机会,可以去关注学生独立性学习能力的养成。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独立思考和学习。比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借助两个问题:“这首叙事诗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去尝试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结合课文插图,依据人物的神情,判断人物角色,从而能够简要地说说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
2、让学生成为成功的写作者。
把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训练,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必将有一个从不会到有点会,再到大部分会的学习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方法是从扶到放,利用课文语言,抓住关键句子,在实践中进行说话训练。这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抓住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进行说话;有按照提示展开想象说话的:假如你是班长,面对大乔无故欺负小苗,当时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后来对于班长包庇好友,不秉公办事时,你又会有些什么想法呢?起先说一句话,而后再连成一段话,进行全文的说话训练。起先的扶持,是为了后面的独立。最后,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说话训练的内容连贯起来,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件事情说完整、说清楚、说连贯。当他们把所说的内容用通顺、规范的书面语言写下来,这就是一篇叙事作文。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写作者,同时又形成了明辨是非的处事观念。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 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画出诗的节奏,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 合作讨论(1-5)段;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 (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范例: 当无边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是我无力挣扎。
在漫漫而悠长岁月中,我尝试了所有努力:恨过,哭过,笑过,沮丧过,悲伤过,痛苦过,付出过,到最后还是被抛弃、被埋没。孤独与寂寞折磨着 ,伤心与难过比任何时候都多!我所剩的只有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模糊不清的回忆……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摧残与沉寂期——遭受天灾) 直到1976年复出后,重又执笔,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震惊诗坛,享有广泛的声誉。 ( 复活与期——把能力发挥干净) 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艾青想表达的,用他自己的话:“没有创作的自由就没有艺术的生命”。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经历的运动。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 生命离不开运动: 这里的运动指自由,没有自由等同于死亡。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 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2、追问: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的心理感受? 凝视: 表明作者是经过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这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3、追问:可作者却说:傻瓜也得到教训,傻瓜该如何理解? 傻瓜:头脑有病的人、头脑简单, 说明这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思考的。也说明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运。
4、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也是一种战士的情怀,只有敢于抗争,才不会从蹈历史覆辙,因而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于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可以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 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作业布置: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 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鱼化石》教学反思
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养料,其中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鱼化石》一课是科普性诗歌,语言优美,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常识及科普知识,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我为学生呈现了与文本相得益彰的课件内容。丰富的画面,逼真的视听,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观形象,为学生带来了情感上的冲击和认同。首先出示鱼儿畅游大海的视频,不仅使学生看到鱼儿快乐自由的情境,更激发学生联想多少亿年前那种原生态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壮观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视频,帮助学生想像火山爆发时,掩埋活鱼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学生的情感激起波澜,缩短时空的距离,近距离触摸当年的事,缩短了文本与真情实感间的距离。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鱼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鱼化石,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通过各种画面努力营造的就是充分的人——本对话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达——再朗读,达到与文本零距离,努力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南极风光》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三年级下第24课。它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三、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四、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五、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沪教版语文教案12-29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篇03-12
沪教版语文教案15篇12-29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06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01-02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03-06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狗杜克》教案08-25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小狗杜克》教案03-20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