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按角的特征)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自然的引入。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辨认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在三角形分类的的操作讨论活动中,总结、区别这些三角形的特征。
3、能举出三个以上在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4、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总结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锐角、直角和钝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基础。)
3、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二)实践探究 活动验证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老师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三角形,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对于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或钝角的时候给予肯定,露出的角是锐角的情况是不能确定角的。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通过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1)请按边分类的同学说出分类的理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三角形的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在哪也见过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应用 提高技能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示一些动手操作的习题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技能。
(四)全课总结 梳理知识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三角形分类
按角分 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 有一个角是钝角 有两条边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①
②
③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 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2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老师昨天去逛了下超市,买了些东西,但是在付款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我今天把遇到的问题带来了,希望你们能够帮我解决,好吗?
生:好。
2.我们先来看看老师都买了什么?(课件播放常见物品的价格。)
铅笔:0.1元一支圆珠笔:1.11元一支
猪肉:9.5元一斤黄瓜:5.96元一千克
教师:上面这些物品的价格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不是整元数。(都是小数。)
教师:还记得小数的读法吗?谁能读出上面的小数?读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依次读出:零点一、一点一一、九点五、五点九六。
师:大家知道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吗?
生:......
2.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做单位时可以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生:身高体重跳高跳远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认识,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小数的意义。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1.一位小数的意义
a.那么多的小数,我们今天就从0.1开始入手研究。
b.拿出学习单,在学习单中人选一幅图独立研究,在小组里说一说0.1表示什么意思?
学习单元角米分米网格图
c.生反馈0.1表示什么意思。
d.思考:我们选用的图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表示0.1?
你还能在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反馈。
学生:1元=10角,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
生2:1米=10分米,0.1米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米的.也可以写成0.1米。
生:......
2.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善于思考问题,勇于探究,你们0.01又是什么意思呢?
a.拿出学习单,在学习单中人选一幅图独立研究,在小组里说一说0.01表示什么意思?
学习单元分米厘米网格图
b.生反馈0.01表示什么意思。
c.思考:你还能在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反馈。
学生:1元=10分,0.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生2:1米=100米,0.01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生:......
3.三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其中的59份是();也可以表示为()
小数我们写的完吗?其实呀,小数的位数越多就分的越细。
大家刚刚还记得老师去超市买了什么吗?你能说说他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三、巩固练习
教师:0.8可以表示成分数吗?可以表示成小数吗?
学生:分别是和0.7。
教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分数小数互化游戏。(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游戏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探究结果报告。
教师:通过刚才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1.像0.1、9.5这些小数叫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像1.11、5.96这些小数叫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像0.001、0.125这些小数叫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四、教师小结。
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五、课外拓展。
分享最美数字0.61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P32-33
教学目标:
1、在升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小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识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分母是10,100,1000的的分数,写成小数是几个0.1,几个0.01,几个0.001,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PPT,小软尺,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小数和分数的小书签,我想把它们送给上课积极发言的孩子,想得到它吗?想得到就积极发言吧。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小数和分数,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用小数表示自己所测量的物体,请大家拿出大家准备好的软尺,请第1组的同学测量课桌的长度;请第2,3组的同学测量笔袋的长度;请第4,5组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请将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给你的纸里。
2、每生测量活动。
3、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预测:
学生1:我测量的课桌的长度是0.6米。
学生2:我测量的笔袋的长度是0.11米。
学生3:我测量的数学书的厚度是0.01米。
4、展示学生的汇报结果,有质疑的请举手。
5、根据同学们的测量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小数)
6、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小数?请举例说明。
生例举一些常见的小数,师补充一些常见的小数。观察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这时候通常用小数来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一米长的纸条,把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分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的多少米?说出你的想法。
师小结:取其中一份1分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1米。
师:取其中的3份呢?取其中的6份呢?生独立思考。
生汇报:取其中的3份是3分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3米。
取其中的6份是6分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6米。
2、认识两位小数
我们都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老师现在把这一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厘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的多少米?说出你的想法。
师小结:取其中一份1厘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01米。
师:取其中的40份呢?取其中的75份呢?生独立思考。
生汇报:
取其中的40份是40厘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40米。
取其中的75份是75厘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75米。
3、认识三位小数
我们都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一百分之一,那么老师现在把这一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毫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的多少米?说出你的想法。
生汇报:取其中一份1毫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001米。
师:取其中的59份呢?取其中的125份呢?
生汇报:
取其中的59份是59毫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059米。
取其中的125份是125毫米,分数表示:米,用小数表示:0.125米。
4、对比直观描述,小数的意义
师:结合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完成表格
生独立思考,汇报研究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的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几个0.1.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还有谁想来说一说?
学生2:我发现,分母是100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几个0.01.
学生3: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可以写成三位小数,用分数表示是千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几个0.001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的好,那小数点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想这样的小数和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等我们以后再学习)
5、小数之间的进率
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发生什么变化?
0.001米→0.01米→0.1米→1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在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把分数化小数(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2、填一填。
3、书本33页做一做。
4、找朋友(将老师发的小书签,根据书签上的小数或分数说出你的朋友小数或分数是几,请起立,展示给全班是不是朋友)。
5、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
四、能力提高,聪明屋
用5,4,0,1,3这五张卡片摆出不同的数。
1、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小于1且最大的三位小数。
3、小于1且最小的`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创设情境中,我尽量让学生多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小数。如测量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体重、物体的大小或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实际在生活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因此我们有学习小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掌握简单的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转化,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三位小数表示。从一位小数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利用直观的图片,建构小数和分数的联系,经历小数意义的归纳过程,学会小数之间的转换。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一根绳子)猜猜它有多长?
生猜:1米……
师: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生:量一量。
师:谁愿意来测量一下它的长度?
两名学生合作测量。
师:把你们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一米。
师:刚才谁猜对了?大家的眼力真不错,很会观察,下面加大难度,你能猜一猜课桌面的宽吗?
生猜并测量验证。
师: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绳子的长度是1米,课桌面的宽度是41厘米,那么课桌面的宽度仍用“米”做单位,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用整数了?
生汇报
师:也就是说,在进行测量时,如果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我们就要用其他的数来表示,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板书:小数)
师:那你们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小数。
生汇报
师:看来小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真是不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意义”。(补充板书)
二、探索交流,建构新识:
(一)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1.师:请同学们任意说一个小数。
生汇报师板书
师:那老师也来写几个。
0.1 0.01
师: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写什么?
生:0.001
师:同学们真的是很会推理。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数的意义,那我们就从0.1开始研究好不好,那0.1的意义你知道吗?它表示什么?
生汇报
师:对于0.1同学们都有不同的认识。老师带来了一个正方形,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
师: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分一分并用阴影涂色表示出0.1。老师看哪些同学的速度最快。
3.生展示、汇报
展示若干组学生的画法。
(编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示出了0.1那么大小。
生:1号;3号;2号;4号。
师:到底哪位同学的表示出了0.1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这个纸杯的售价为0.1元,如果你是顾客,你应该付给售货员多少钱?(1角)。明明是0.1元,为什么你要付1角钱呢?(生汇报:0.1元就是1角)师出示课件。那一角钱还可以用()/()元(生汇报)
师:1角=元,1角=0.1元,那元和0.1元是什么关系?看来,0.1=。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头看刚才几位同学的作品,哪位同学的涂色部分表示出了0.1?(生汇报:3号和4号。)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理顺一下。(出示课件)一个正方形用1表示,要想表示0.1我们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涂出来就是0.1。
师:那现在谁来说说0.1到底表示什么?
生汇报师小结:说简单点0.1就表示。(板书)
师:涂色部分为0.1那空白部分用哪个小数表示呢?
生汇报:0.9。
师:怎么看出0.9的?
生汇报
师:那0.9表示什么?()0.9里面有几个0.1?(9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把0.1和0.9合在一起是多少?
生:1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1里面有(10)个0.1。(板书)
4.再涂1块能看到哪两个小数?
生:0.2、0.8。
师:他们的分数朋友分别是谁?(生汇报师板书),把它们合在一起是多少?(1)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这些小数有什么特点?(小数点后有一位数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分母都是10、都是十分之几……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一位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板书)
(出示课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就是说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这就是我们认识的一位小数。
(二)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1.师手指0.01,0.01表示什么呢?如果还是把这张纸看做1,要找出0.01你会怎么做?
同桌交流讨论。
生汇报: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
预设:如果学生有分歧,可用一元和一分的关系来验证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正确,我们要想在正方形中找到0.01,就要先把这个正方形(出示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
师:0.01就表示。还看到了哪个小数?
生:0.99。
师:0.99里面有几个0.01。
生:99个。
师:把他们合起来是多少?那1里面有多少个0.01?(100个)师板书
2.如何表示0.25呢?
生汇报
师:还能想到哪个小数?他们的分数朋友分别是谁?
生:0.75,分数朋友:
3.(拿出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纸)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4.师提问:
(1)你涂了哪个小数?
生汇报。
师:猜一猜他涂了几格,还能找到另外一个小数吗?
(2)你涂了几格?谁能知道他写的是哪个小数?
5.师:(指板书)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数都有什么特点?他们都表示什么?
生汇报师小结板书:两位小数表示的就是百分之几。(出示课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就是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三)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0.001是几位小数?(三位小数)。那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生:它表示千分之几。(师板书)
师:那它的分数朋友是多少?()
师:那0.237表示什么?它的分数朋友是谁?
生:
师:小数是多少?
生汇报
2.师:谁能找一个大一点的三位小数?
生:0.999 =
师:要在正方形纸上涂上0.999会有什么感觉?
生汇报
如果再涂多少就涂满了?(0.001)
师:那也就是说(1000)个0.001是1。
师小结:三位小数表示的就是千分之几。(出示课件)其中的一份,就是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就是说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3.延伸:师:那如果把1平均分成10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几位小数表示?(四位小数)。把1平均分成100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几位小数表示?(五位小数)
……
师:看来同学们的类推能力都很强,能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四)提炼小数意义
1.请同学们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说一说小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生汇报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课件出示)。其实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2.思考:(课件出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那这几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老师把正方体看做1的话,你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吗?
0.1里面有多少个0.01?0.01里面有多少个0.001?也就是说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师:大家回答的都不错,其实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数在产生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
三、巩固内化:
师:今天有关小数的知识大家都学会了吗?那接下来咱们做几道题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好不好?
出示课件练习题。
1、填一填。
2、填上合适的数。
四、回顾反思:
1.师:一节课就快要结束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出示课件)
2.自我评价:如果最好的表现是1,最不好的表现用0表示,你打算用什么数来表示自己的表现?
3.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段话--小知识:人类对自己大脑的利用水平却极低,普通人只利用了大脑的百分之二(0.02)到百分之五(0.05)左右,就连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只利用了大脑的十分之一(0.1)。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去畅游我们的数学王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姓名
小明
小红
小莉
小军
成绩
3.05米
2.84米
2.88米
2.93米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表格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果想给他们排出名次,想想应该怎么办?(比较他们的大小)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得分
93.45
92.84
95.84
92.80
97.50
96.85
师:结合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上次运动会哪个班级表现出色,取得第一名,哪个班级的成绩最不理想,需要努力?
2.今年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节,运动会又增加了乒乓球和踢毽子比赛,你们想不想参加?你想参加哪个项目?老师去了几个体育用品店分别看了乒乓球拍和毽子的价格,你们来判断一下,去哪个体育用品店比较便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学习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本32-3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知道小数的产生。
2、我能通过分析明白小数的意义。
3、我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
孩子们们,平时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想猜一猜吗?(可以)
请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看谁能猜中?
生来公平,拿在手中,要问长短,它最分明。打一度量器具。
生猜尺子。
师:他猜尺子,大家同意吗?你猜中了,给他掌声鼓励!
咱们这节课中就让尺子来帮助我们进行学习,那让我们上课吧!
一、教学小数的产生:
首先,我想先考考大家的估算能力可以吗?那好,请大家估计一下课桌高度是多少?谁先说?学生--
课桌的高度大约1米多一些,大家估计的差不多,可见咱们班同学的估算能力还是很好的!
师:那如果我们想知道课桌准确的高度该怎么办呢?生:用尺子
师:哎,尺子。孩子们,生活中我们对尺子已经非常的熟悉了吧,下面就请大家用手中的米尺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请同桌两人合作测量。师:哪个孩子先来汇报测量数据。
师:还有谁愿意起来汇报,还有吗?教师有选择的板书:1米8分米,2分米5厘米等二三个即可。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知道,课桌的长度、高度,数学课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都不是整米数,像这样不能得到整数结果时,我们常用小数来表示。例如课桌的长度可以写成1.2米,数学课本的长度为0.35米。
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于是人们就发现和运用了小数。
点击出示“你知道吗?”课件展示小数的历史。
这节课就让我深入研究一下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适当复习有关记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基础。
二、探究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师:孩子们,想一想米尺上面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我听同学们说了很多,哪位同学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呢,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师:我们在进行测量长度时,不够1米时,需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用较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孩子,请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可以说是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米的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一米。
师:孩子们,请看你手中的米尺,观察!从0到10,这是几分米?生:1分米,师:用米做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呢?生:十分之一米。师: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师:十分之一米也可以写成0.1米。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继续观察手中的.米尺从0到30,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哪个孩子想到了?来这个孩子你说,说说你的想法?说的很好孩子,板书
师:那从0到70,是十分之几米呢?小数如何表示?孩子,你来,解释下好吗?解释的真清楚。板书
师:孩子观察这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书:分母是10,咱们班孩子特别善于观察,来孩子再观察这组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像这样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十分之一米和0.1米,十分之三米和0.3米,十分之七和0.7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说说你的想法,用红笔填写等于号。
师:说的很好,请同学们观察这组分数和小数,十分之一米等于0.1米,百分之一等于0.01,千分之一等于0.001,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可以把分数写成小数。
生2: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那说了这么多,请同学们思考一位小数就是表示什么呢?师:看来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生观察米尺,找出不同的几分米,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关系。
2、认识两位小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呢?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大家的猜想。请在米尺上面找出1厘米,
找到了吗?师:这1厘米的长度是1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板书分数,小数可以表示为0.01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3厘米呢?是几分之几米?可以观察手中的米尺进行思考!谁来说,来你,这个孩子,说说你的想法?小数可以写为?说说你的想法孩子,说的不错!
6厘米呢?孩子!用米做单位是百分之几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师:这组分数的共同特点是怎样的?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汇报,师板书百分之一等于0.01,百分之三等于0.03,百分之六等于0.06.师:来,看这里,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生1: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生2:可以说两位小数表示百分知几。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同学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把这把米尺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呢?从0到1表示1毫米,那它是几分之一米呢?(课件出示米尺放大图)写成小数呢?板书(一千分之一米,0.001米)
师:孩子,那这样的12份呢?师板书。123份呢?师板书。
师:指板书,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生2: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说的非常好,指板书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请看这里回忆我们的探讨过程,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生2:我们知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生3:还可以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我们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只是的形成过程,有意识的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如果我们还想在这把米尺上面找到更精确的数值怎么办呢?有同学知道吗?更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纳米,也就是说继续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随着我们队测量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你会发现这个长度单位可以越分越小,最后小的肉眼都看不到,数学就是这么神奇!
4、学习小数单位
孩子,请看这些分数,十分之一,十分之六和十分之八,这些分数都是有几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如果把这些分数用小数表示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思考0.1,0.6,0.8这些小数都是有几个0.1组成的呢?由此看来这些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也可以用0.1表示;
那么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呢?请思考!
师:说的很对,这些两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01组成的,所以它们的计数单位就是百分之一,也可以用0.01来表示。
师:继续思考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嗯,很对!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千分之一,也可以用0.001来表示。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我们会有更好的理解。师:我们刚才学习的一位小数,它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计数单位,可以用十分之一表示,也可以用0.1表示,
师:那谁能说说两位小数呢?师:说的很好,三位小数,谁来说。
5、学习单位进率
以前我们学过整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有谁知道?
那相邻的两个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还会是10吗?生:是。师:说说你的理由!师:嗯!好,非常好,我们现在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请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嗯,好的!1分米等于10厘米,相当于0.1米等于10个0.01米,所以我们可以说0.1和0.01这两个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师:谁来说说0.01和0.001这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呢?1厘米等于10毫米,相当于0.01等于10个0.001,由此得出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也是10.师:那三位小数呢?师:看来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老师想知道大家掌握的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做几道小练习,试一试。
1、把下面各图中涂色的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让生分别写出分数和小数。
2、做一做,填空。
0.3里面有()个0.1
0.09里面有()个0.01。
0.35里面有()个0.01.
0.006里面有()个0.001。
0.136里面有()个0.001.
4个()是0.004.
3、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马上要下课了,能跟我谈谈你们的体会和收获吗?
同学们,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有机会我们在一起探讨好吗?整理好学习用品,下课!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第1课时 鸡 兔 同 笼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03~105的例1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例1是在古代趣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呈现了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主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采用情境导入、巧设疑问、引导探究等教法。
2.本课以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如:整数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
学习:理解鸡兔同笼问题。
如: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延学:用假设方法解决问题。
如:有2分、5分硬币共20枚,共8元4角,问2分、5分各有几枚。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同学们,老师假期游玩时,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看到一个老爷爷正在考他的小孙子,老爷爷出的题很有趣,于是我近前去看,发现那个小孩非常聪明,不管老爷爷怎么变化题目,他都能经过思考,回答上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也想考考同学们,看同学们是否能赶上那个孩子。
今天我把那些题带来了,你们有信心和那个孩子比一比吗?
1.笼子里有10只鸡, 有( )个头, 有( )只脚。
2.笼子里有8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3.笼子里有5只鸡和4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4.笼子里从下面数有16只鸡脚和8只兔脚。有( )只鸡,有( )只兔,有( )个头。
5.鸡和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品析:导入部分出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繁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卡片。
顶上红冠戴 红红眼睛白白毛
身披五彩衣 长长耳朵短尾巴
能测天亮时 身披一件白皮袄
呼得众人醒 走起路来轻轻跳
(猜一动物) (猜一动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后在黑板上出示鸡和兔的图片。
2.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3.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鸡和兔各有什么特征。
(预设:鸡和兔各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两只翅膀,兔有四只脚。)【品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欲望,同时引出课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都喜欢看哪一类的书呢?老师也喜欢看书,最近我在书上遇到了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同学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是这样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吗?这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古人留给大家的珍贵问题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品析: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学生自己读题,并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只脚。
③鸡有2只脚。 ④兔有4只脚。
猜测:先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
明确: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只脚,而题目中是26只脚。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只脚。
小组活动: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分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列表法
头数 鸡 兔 脚
8 1 7 30
8 2 6 28
8 3 5 26
8 4 4 24
根据鸡兔共8只的条件,假设鸡有1只,兔有7只,脚共有30只;鸡有2只,兔有6只,脚共有28只;鸡有3只,兔有5只,脚共有26只,符合题意。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2.假设法
方法一 : 假设笼中全部是鸡。
8×2=16(只)
(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只脚)
26-16=10(只)
(把兔看成鸡来算,每只兔就少了两只脚,10只脚是少算了兔的脚)
4-2=2(只)
(4-2=2表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
兔:10÷2=5(只)
(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只脚呢?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鸡:8-5=3(只)
(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
方法二 : 假设笼中全部是兔。
很显然笼中共有8×4=32(只)脚,与实际脚26只不相符,多了6只脚。原因是我们把2条腿的鸡当成了兔,每只鸡看成一只兔,就比实际多了4-2=2(只)脚,那么6里面有多少个2就有多少只鸡。
列式解答:鸡的只数:(8×4-26)÷(4-2)=3(只) 兔的只数:8-3=5(只)【品析: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一般都能适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2及练习三3、4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 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 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米, 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4、35页的例2、例3、例4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本节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与数学活动,抽象、概括、提炼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使学生明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从而达到巩固小数意义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知道小数的构成及小数各位上的数的含义。
2.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会读、写小数,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说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
教法与学法
1.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拨法。从表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设计层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具体的学法是合作讨论法、尝试与体验法、练习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生活情景引入:同学们,有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忙吗?小红和妈妈逛超市,但她不认识价格表。(课件出示播放超市物品与价格)
观察物品价格,指名说一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5.98、0.85和2.60)
超市里的这些标价有什么共同特点?
揭示课题:超市里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这些小数该怎样读写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课题)
【品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激趣引入:
抢答题:地球上长的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抢答,猜测长颈鹿的身高)
出示教材第34页的情境图,学生读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数。
【品析:这样的导入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想要学的愿望,同时又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具体数据。】
故事引入:今天一大早,熊二就吵着要吃蜂蜜,熊大告诉它,只有回答出它提出的几个问题才会有蜂蜜吃。你愿意帮助熊二吗?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7093 31 10000 38950 0.7
2.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什么?(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整数的`计数单位依次是什么?(一<个>、十、百、千……)
3.导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熊二顺利拿到了蜂蜜。你知道吗,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小数的数位顺序。
【品析:由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复习了整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为研究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观察教材第34页例2的主题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板书1.8、5.63、12.378)
(2)观察并思考:这些小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一样吗?这些小数是由哪几部分构成?
小结:像1.8、5.63、12.378……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这些小数都由三部分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
(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提问:小数点左边一位是什么位?计数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一位的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讨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课程标准要求]
课标对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指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经历自主发现小数的性质的过程,并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性质。自主发现是行为动词,动手、观察是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是指学生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看似容易,但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学生将在教师设计的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中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交流、观察、总结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指定位数的小数。
[学习目标]
1、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归纳概述出小数的性质。
2、运用小数的性质能正确地化简、改写小数。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并概括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评价任务]
通过练习和例3化简例4改写小数检验目标1、2的教学完成情况
[资源与建议]
1、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熟练地读、写小数后教学的,本课的知识点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因此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内容,教材先通过例1和例2教学小数的性质,即让学生通过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比较0.3和0.30的大小,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又安排例3和例4对小数的性质加以应用。运用一正一反两个例题,即一个是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一个是在小数末尾添上”0“把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来使学生学会小数性质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打基础的。
2、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方格图,殊为顺序表
授课对象:四四班学生
授课地点:考务办公室
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
4、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性质的含义,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大量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归纳总结。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谈话激趣
昨天因为买冰激淋的事难住了我女儿,大家来帮帮她好吗?同一种冰激凌金阳光超市标价2.5元,家家乐超市标价是2.50元。那家便宜些呢?2.5元是多少钱?2.50元呢?它们什么关系?(相等)(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建议我女儿去那家买?(都行)通过比钱数我们知道了2.5等于2.50请观察这两个小数,2.5是怎样变成了2.50的?(在2.5的末尾添上0)
3、为什么在2.5元的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是不是什么数末尾添零大小都不变呢?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数0.1我在它的末尾添一个零,它的大小变吗?添两个零呢?(不变)我们想个什么办法验证一下?(加个单位)加个米好吗?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一)学生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纸条的长度,通过比较发现它们长度相等。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试一试,请看合作要求:
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要求:1、组长分工分别量出0.1米、 0.10米、0.100米纸条的长度。
2、把量出的0.1米、 0.10米、0.100米纸条的长度放在一起比一比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合作并比较)
0.1米是多长?(1分米)你是怎么想的?0.10米呢?(10厘米)你是怎么想的?0.100米呢?(100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汇报交流
生:我量的是0.1米。0.1米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1分米。我量出1分米长的纸条就是量出了0.1米长的纸条。
生:我量的是0.10米。0.10米是10个百分之一米,也就是10厘米。我量出10厘米长的纸条就是量出了0.10米长的纸条.
生:我量的是0.100米。0.100米是100个千分之一米,也就是100毫米。我量出100毫米长的纸条就是量出了0.100米长的纸条
生:我们发现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的纸条都一样长。
师小结(看课件)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同学们我们通过小组合作量0.1米、 0.10米、0.100米的长,得出0.1米=0.10米=0.100米。如果老师再给你一组小数你也能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二)学生通过在正方形纸上涂0.3和0.30比较发现它们大小相等。
出示例2:比较0.3与0.30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一样)想一下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请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它们试一试
合作要求;
1、两人分工分别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上涂出0.3和0.30。并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把涂出的0.3和0.30的正方形纸放在一起比一比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汇报:
(1)我涂的是0.3,它是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我涂3份,0.3就是3个十分之一.
(2)我涂的是0.30,它是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我涂30份,0.30就是30个百分之一.也就是3个十分之一.
(3)我的发现是0.3等于0.30
师:通过涂小数0.3和0.30涂出的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0.3与0.30相等.)
(三)引导观察,得出小数的性质
指2.5元=2.50元;0.1米=0.10米=0.100米;0.3=0.30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来看这几组等式,从左往右观察2.50元同2.5元相比;0.10米同0.1米相比0.30同0.3相比。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现小数的最后面加了0。生:小数后面多了一个0(哪儿多个0呢?)那小数大小呢?
生:没有变化。0.100米同0.1米相比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呢?
通过以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也就是板书:小数的末尾依次添上”0“
学生归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从右往左观察,2.5元同2.50元相比;0.10米同0.100米相比;0.3同0.30相比;0.1米同0.100米比小数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小数后面依次少了一个0生:小数的末尾,板书:去掉”0“那小数的大小呢?生:没有变化。通过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综合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生齐读一遍.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四)进一步探究,加深感知
师:无论添0还是去0都是在哪儿添或去才能使小数的大小不变呢?(小数的末尾)在整数的末尾添0去0数的大小变吗?(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在2.5元的末尾添一个0仍然和2.5元相等吗?(2.5是小数)在1的末尾添上0它的大小变不变呢?(变)为什么?(因为1是整数)整数有这个性质吗?(没有)在2.5这个小数5的前面添上0它的大小变吗?(变)为什么?(不是小数的末尾)哪儿才是小数的'末尾?
注意:小数的性质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你认为小数的性质里哪些词很重要?(末尾)
齐读一边小数的性质.
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是可以添上”0“或去掉”0“的,并且小数的大小不变。请同学们来看。
练习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先来看3.90米,(3.90 500 20.20问为什么?)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
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同学们像3.90米、0.30元等这些数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它们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也就是把小数进行了化简。你能化简下面小数吗?
化简下面各小数:
例3 0.70 105.0900
小数里的其他零可以去掉吗?(不能)
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来看下面这些数化简后分别是多少?
练习
(2)同学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把小数进行了化简。有时根据需要,我们还要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把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想一想超市里2元的商品标价时还怎么标:2.00元)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不能,要使小数的大小不变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0“
请把这几个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练习
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化简一个小数还可以对一个小数进行改写。请同桌两人讨论一下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无论添0还是去0都是在小数末尾)
请看这三个数0.70 4.08 0.310 0.20去掉0,数的大小怎样?4.08去掉0,会怎么样?0.310可以添上0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2.5的末尾可以添上多少个”0“呢?
五、看课本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课本第58、59页,请把课本看一下把该画的内容画下来。
六、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一)我是小法官(打”√“,错的打”ד)
1、把0.50 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二)把相等的数连起来。
2.70 4.400
31.0100 0.005
72.060 2.07
0.0050 31.01
4.40 72.60
(三)给下面的物品加上标签(以元作单位,用两位小数表示)。
水杯3元2角
铅笔6角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2.5元=2.50元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3=0.3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课题名称 小数的意义
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那同学们还记得小数长什么样子?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预设:0.3
师:谁能说一个和他不一样的?
预设1:0.47
预设2:0.356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老师说几个,我说,你们来读(1.8、2.75、4.702)你能将这些小数分分类吗?并且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0.3、1.8)(0.47、2.75)(0.356、4.702)我是这样分的,看小数点后面,有一位的分在一起,有两位的分在一起,有三位的分在一起。
师:我们把第一组给他起个名字,叫一位小数,第二组叫两位小数,第三组叫三位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0.1表示什么
师:今天学习小数的意义,要想知道0.3表示什么?我们得从研究0.1表示什么开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1”,怎样表示出0.1呢?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学生操作。
汇报: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1。也就是0.1就表示,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
2.谁能借助你手中的正方形纸说一说,0.3表示什么?
预设: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3。也就是0.3就表示。(追问:0.5里有几个0.1?)
3.你还想表示哪个小数?
预设:我还想表示0.8。将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8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8。也就是0.8就表示。
4.观察这三组,你发现一位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位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二)0.01表示什么
师:现在我们探究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按照这个思路,完成导学单第二题。
小组讨论。
汇报:
1.两位小数表示什么,应先从研究0.01开始,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1。也就是0.01就表示。
2.0.06表示,它里面有6个0.01。
3.我还想表示0.73。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73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73。也就是0.73就表示。
4.小结:我们发现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三)0.001表示什么
预设:0.001表示。我们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份是,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也就是0.001就表示。
师:平均分成1000份是不不好分呀,我们找电脑帮帮忙。(ppt出示正方体)
师:现在从这1000份中取出365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写成小数呢?里面有多少个0.001?你还能写出哪些小数?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四)认识计数单位
ppt出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通过ppt演示,学生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检测
1.写出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和小数。
2.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3.填空
0.8里面有( )个0.1
0.32里面有( )个 0.01
0.620里面有( )个0.001
0.1235里面有( )个0.0001
4.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
0.4 2.6 1.3 3.85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十分之几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
0.1= 0.01= 0.001=
0.3= 0.06= 0.365=
0.8= 0.73= 0 .79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03-0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