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语文教案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1)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1)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2)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
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2、联系单元“学习提示”学习读懂消息的一般方法,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及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读一读单元“学习提示”,提示中介绍了读懂消息的方法。
2、根据学生的'汇报择要板书。
3、揭示本课课题。
审题:课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根据课题,说说报道什么消息。
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多角度质疑。
整理问题,指导解决方案,板书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几个问题摘要。
二、初步感知全文。
1、带着黑板上列出的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读通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划出回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会用“不由得”、“要是”各写一句话。
2.学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会按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热爱军属老奶奶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热心为军属做有益的事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数学重点:会按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题中的两个长句的意思,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元宵、一年一度、愣住、惦记”等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理解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一读,认识“宵”,查字典理解“宵“在词浯中的意思,说说元宵节是指哪一天?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元宵灯会上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情。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后问题1,感知课文内容。
3.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生字多读几遍,记字形。
(2)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想想词义,完成课后作业1。
4.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新词、正音。重点读好:栩Io楞ll叩缤bh
(2)识记字形,提出难写、易错的字。重点指导:郎、鹤、牌、属。
{3)交流课堂作业1,并说说还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5.指导分段。
(1)再读课文,找到与课后问题相对应的内容。
(2)课文开头、结尾分别写了什么?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分段理由。)
6、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想象雪后夜晚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的景色。
(3)出示句子:“天上挂着明月,地上泻满银辉。”
①给“泻”换个词。
②对比读一读体会“泻”在句子中表现出的动态美。
(4)有感情地读第一段。
7.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课堂作业第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第二、三段,理解“灯火辉煌”、“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通过对重点句的理解体会星星和李老师关心热爱军属张奶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二段。
(1)边默读课文边思考。
课文怎样写出学校灯会热闹的情景?用“一”划出概括写灯会热闹的句子,用( )划出具体写灯会热闹的句子。
(2)引读第二段。
(3)交流总起句、总结句,理解“灯火辉煌”,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学校礼堂灯火辉煌的原因。
(4)细读分述部分。
①课文写到了哪些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理解:“栩栩如生”、“亭亭玉立”、“凌空欲飞”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找出课文中写灯笼的颜色、样子的'词语。
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③看图想象:灯会上还会有什么灯?用上“有……有……有……”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6)小结:作者运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写出了元宵灯会的热闹场面。
2.学习第三段。
(1)边读边思考:星星看到元元捎来的娃娃灯,想到了什么,她又怎么做?
(2)交流讨论:星星看到元元捎来的娃娃灯,想到了什么?
①按照“星星是怎么看到娃娃的——娃娃灯是哪儿来的——星星想到了谁”引读第三段。
穿插理解词语:停留(联系上下文)、记挂、好评(换词)。
②划出写星星想到张奶奶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到星星是一个心地善良、关心老人的好孩子。
(3)星星是怎么做的?
①稍作自由准备后,指名表演星星、李老师搀扶张奶奶以及对话的过程。
②表演中理解“搀扶”、“小心翼翼”、“乐呵可”等词语的意思,评议中使学生体会星星、李老师对张奶奶的关心和爱护o
③出示句子:
她看见有个穿大红风雪衣的阿姨,搀扶着张奶奶,正小心翼翼地向学校走来。
“搀扶”、“小心翼翼”反映了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
抓住这两个词,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4)军属老奶奶为什么那么高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两段。
4.作业:完成课堂作业第3、4、5(1)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四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用“不由得”、“要是”各写一句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热爱军属老奶奶的思想
感情,初步养成热心为军属做有益的事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听写句子:她看见有个穿大红风雪衣的阿姨,搀扶着张奶奶,正小心翼翼地向学校走来。
(2)评议,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星星和李老师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4)导人:李老师和星星关心、尊敬、热爱军后张奶奶,在元宵灯会的助上没有忘记她。师生俩搀扶着张奶奶向学校走去。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2.学习第四段。
(1)出示这一段话,指名读。
(2)“闪动着两簇火苗儿”指什么?(李老师的红色雪衣和星星的红领巾。)
(3)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火苗儿”所代表的意义和师生俩表现出来的品德加以引导。)
(4)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了课文后,你和星星比一比,要向她学习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关心、尊敬、热爱老人,为老人多做好事。)
4.造句指导。
(1)用“不由得”造句。
①出示句子,星星看着看着,不由得想起了元元的邻居军属张奶奶。
②“不由得”是什么意思?(不禁、不由自主地。)
③分析句子,注意写出:在什么情况下,谁不由得怎么样。
④口头造句。
(2)用“要是”造句。
指导方法同上,使学生理解—“要是”表示一种假设。
(3)完成课堂作业第6题。
5.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完成课堂作业第5(2)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豪、毫和纪、记,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理解16个新词语的意思,辨别发明与发现。
2.会用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写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题。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纸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比中国退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纸的发明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2.读懂文章1一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3.完成《作业本》1、2、3。
(二)教学过程
1.揭题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的课本、作业本,看的报纸、杂志是用什么做的?
这一张张又白又光滑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纸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一切。(出示课题)请大家把题目读一遍。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④用字典查出划线字的.意思:异口同声自豪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纸的发明过程,并完成课后练习2(用图形投影显示)。
3.学习文章1一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1一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①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成的?②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
(2)检查讨论,并板书。
竹片(笨重)丝绸(价钱贵买不起)
(3)看板书同桌互说。
4、作业练习。
(1):作业本1、2、3。
(2)课外作业:抄写生字3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知道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侯纸的特点。
2.掌握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人。
纸发明以前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2.学习课文6一7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
①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做成的?
②蔡侯纸是指什么样的纸?
③纸是谁发明的?
(2)检查讨论。
①上述问题②要注意讨论得出纸是咱们中国发明的的结论。
②在各个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注意生字的巩固及异口同声、自豪等词的词意掌握。
(3)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第7自然段。
(4)自由朗读6、7自然段。
(5)指导谁怎样他说什么句式练习。先结合文中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自豪等词进行训练,然后进行扩散性训练。
(6)完成作业本练习5、6。
3.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在全文中找出可以体会到咱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句子并读。
(3)启发学生说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情感。
4.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5.由文中人物及插图,启发学生对文章第一句话中几个同学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更确切。
6.完成《作业本》练习4、7。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从内容体会思想。
3、通过对课文的感悟,体会父亲坚毅、自信和勤劳的品格。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描写父亲言行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深化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板书)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
2、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深入理解课文
1、组内交流自学收获,组长负责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疑点、难点。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讨论问题:
⑴ 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体会菜园对我们一家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明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⑵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
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出示课文插图)
望着荒凉的山坡上那“一片碧绿的.翡翠”,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可能只从“父亲真伟大”“我真佩服父亲”“父亲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等表面认识来谈。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从内心真实地感受父亲身上的那种坚毅、自信和勤劳的品格。更深一步地懂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五、以本文为例,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阅读一篇写人或记事的文章,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板书设计】
28、父亲的菜园
坚毅
荒凉的山坡 没有气馁 一块碧绿的翡翠
信心十足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 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 积累12个词语。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
2、出示课题:绿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交流自学情况
(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
4、巩固识字
(1) 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
(2)去拼音后读生字
(3)变换字序读生字
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1)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
雨中的 是绿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四、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蜜蜂采蜜忙”
读词语:绿色 倒翻 到处 哪儿 找 浅绿 淡绿 粉绿 出奇 刮 挤 指挥
2、描写“到、刮”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由地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学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写好秋天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有条理地写。
教学难点:
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让学生观察秋天,并画或者选一幅秋天的图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说说秋天的特征吗?
2、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二、写前指导
1、指导学生读语文书习作的要求。(小黑板出示)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
⑴、写前要先向同学介绍图画的内容;
⑵、写时要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⑶、写好后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
⑷、展示和欣赏。
2、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并请一学生将画的内容描述出来,教师指导写作的方法。
⑴、在学生叙述时,教师相机指导叙述的顺序。
⑵、请同学们评价他说的内容。并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
⑶、有意指导学生学会一些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先中间后四周,先整体后部分等等。
⑷、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也跟在叙述图画时的顺序一样,将自己叙述的内容按顺序写下来。
⑸、教师抓住一学生叙述时的色彩、声音、想象的句子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⑹、出示范文指导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⑺、再指导学生想想刚才一学生叙述时有哪些是图画上没有的。然后指导学生在写看图作文时可以加上自己符合实际的想象。
⑻、教师再抓住刚才学生发言时的好词佳句,先表扬他们,然后指导学生在写作时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⑼、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
⑽、让他们说说哪些可以用进自己的习作。
⑾、教师说一词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然后将几个词板书后让学生说一段话,在说话时能用几个词就用几个。
⑿、这时教师再让刚才叙述的同学将自己的图画再讲述一遍,并让所有的学生当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3、交流。
⑴、小组交流,把自己的画的内容跟同桌学生讲讲,互相提示、修改。
⑵、集体交流,评价并修改。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学生写作。
学生开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板书设计: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1、看图知中心
2、观察有顺序
3、写作有条理
4、用上好词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XXXXXXXX“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XXXXXXXXX。”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而险台阶多难攀登
不舍得累岁
扫路人不怕累能吃苦爱生活
乐观自信豁达开朗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认错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刘邓急驶
渡河之前筹划
插叙“明修栈道”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以自学为主,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旅行家树那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课后练笔。
二、教学重点
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理解作者借旅行家树所抒发的感情,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难点
运用本课作者抓重点、按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笔。
四、教学方法
以自读为主,让学生带问题独立思考,培养阅读能力。注意写、读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五、学生学法
运用边听边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自学课文。
六、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读读本课“预习要求,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想想旅行家树生长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旅行家树。画出描写旅行家树样子的语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别墅、土壤肥沃、炙烤、贫瘠、荒凉、跋涉、通都达邑。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旅行家树那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类造福的高尚品质。
3、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4、旅行家树
1、前提测评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读下列词语,注意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音,联系课文解释带横线的词。zhuō dí yā zhái shù yǎ
非洲布隆迪枝丫住宅别墅幽雅rǎng jìng máng yǎng shì
土壤肥沃竟然茫茫沙海仰望解释jí zhì kǎo yì báshè y?u贫瘠荒凉炙烤通都大邑跋涉幼苗
2、认定目标
明确学目标,引入新课。
3、导学达标
(1)释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问】旅行家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18页预习中的1、2句话)
【学法指导】做预习作业前,要读读“预习要求,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
指名分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以下问题,画出有关词句(课件演示):
①旅行家树都生长在什么地方?②它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学法指导】别人说话或读课文时要养成边听边想,专心致志的好习惯。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检查初读情况。课件出示生长在别墅门前和茫茫沙海中的旅行家树,引导学生用“既……又……“句式回答问题①。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问题②。
(3)细读课文
自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下列问题(课件演示):
①查字典弄清下列词意:腹地、挺拔、别致肃然起敬、土色土香。②旅行家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如何观察、描写的?
③文中的“不同环境”指那些环境?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④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里怎样造福于人?用笔画有关句子。
【学法渗透】“边读边想”是下一个训练组的训练重点,这里要求边读边想,将为下一个组的学习做铺垫。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以上问题,检查细读情况。
指名读出有关旅行家树样子的句子。课件演示树的婀娜姿态,并齐读描写其样子的句子,感受树的美。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③(文中的”不同环境”是指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和贫瘠荒凉的茫茫沙海,前者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优越,后者则相反。)
【板书】(生长地点)通都大邑茫茫沙海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④(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都是姿态优美,翠绿欲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说明了旅行家树外柔内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板书】(外形)姿态优美翠绿欲滴
指名读出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里怎样造福于人的句子。
【板书】(用途)增添幽雅情趣供旅行家解渴
(4)突破难点
【问】作者是怎样赞美旅行家树的?找有关句子读一读。该句子中的“它”指谁?“性格”指什么?
【板书】(性格)充满生机造福于人
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认为把树移至庭院仅是一种形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旅行家树的优秀品质在自己的心中生根发芽,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为人类造福、意志坚强,不因环境不同而改变信念的人。作者的这一愿望表达了对旅行家树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向往。)指名谈一谈自己如何细读课文。
【学法小结】阅读文章时要带问题边读边想,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弄懂问题,理解课文。
4、达标测评
(1)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说明分段理由。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后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积累词汇。
(2)把课文中带有“像”“仿佛”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4、旅行家树
(外形)(生长地点)(用途)(性格)姿态优美通都大邑增添幽雅情趣充满生机翠绿欲滴茫茫沙海供旅行者解渴造福于人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复习《旅行家树》第一自然段,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
2、运用抓重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观察“满地金莲”,完成课后练笔。
二、教学重点
学会抓重点、按顺序观察“满地金莲”,先说后写。
三、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问】本组训练重点是什么?(按顺序、抓重点观察)
读《旅行家树》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着重抓住什么来写?怎样写具体的?(按下→上,干→叶的顺序抓住它不同于一般的树的特点写,运用优美词句、想象、比喻的方法写具体。)
2、认定目标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3、导学达标
(1)读“练笔”要求,明确题意。
(2)简介观察的必要性与要求。
【板书】观察要实事求是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要抓重点观察要细致
(3)出示盆花“满地金莲”,按要求观察。①确定观察顺序
【板书】茎叶花果远→近(观察)②确定观察手段、观察重点
【板书】眼看手摸鼻闻③引导学生从远处观察
用一句话描述远看”满地金莲”的样子,突出”叶绿花黄”的特点。④引导学生从近处观察,着重观察叶、花。观察茎
说说茎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细长、柔嫩、翠绿)用手摸“茎,说说感觉。(光滑细腻)用一句话简述“茎”。
重点观察叶(课件演示大叶和小叶特写画面)
思考讨论:它的叶有什么特点?叶子什么颜色?可用哪些词表述颜色?(翠绿、碧绿、青绿、绿油油、翠绿欲滴)用上比喻句来描述“叶子”。用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叶”观察果实
用一句话简述果实特点。
(4)小结观察植物的方法,指导写作。
4、达标测评
抓住满地金莲茎、叶、花、果的特点,运用优美的词汇,按顺序说一段话,突出叶、花的特点,然后写下来。
【课后作业】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其它植物,写一个片段,要按顺序、抓重点、写具体。可写植物的外形,也可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用途等。
【板书设计】
观察要实事求是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要抓重点观察要细致远眼看茎
观察手摸叶运用优美词汇花语句通顺连贯
近鼻闻果详略得当
小学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1) 古今异义
(2) 词性活用
(3) 特殊句式
(4)通假字
(5) 成语
(6)固定格式
(7)通假字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