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8 09:59:4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 )米。 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 )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 )个。 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 )元。

  2.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 195个

  第二周 328个

  第三周 217个

  第四周 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4.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四、小结

  布置作业《练习3》

  练习三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重点:编制3的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会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需要几个轮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的内容。教材创设需要几个轮子的问题情境,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填表表示探索的结果;再根据表中的数量关系,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这个过程是要学生经历的。学生已有学习5和2的乘法口诀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增强他们学习3的乘法口诀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日常生活中的'数数,5个5个地数或2个2个地数是常见的,3个3个地数比较少,所以学生对3的乘法口诀比较陌生,因此教材特别强调了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此外,还要注意到练习的安排,不仅要包括新学内容,还要包括前面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探索车辆与车轮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难以直观操作,所以笔者把教材中试一试的第一题摆一摆、说一说调整到填表之前,并改成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1.画一画、说一说。

  师:你们能在这张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用小圆圈表示三轮车的轮子,请同学们来画一画。

  师: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评析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填一填,议一议。

  师:填一填,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师: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师: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全班汇报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两点:①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②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评析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

  3、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师:利用表格,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然后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师: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请想想,你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向大家介绍。

  (在全班介绍交流时,特别要提倡或肯定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强记忆的方法。如,三五十五记得牢,它加个3是三六十八,减个3是三四十二;十个三是三十,减个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

  (评析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巩固应用。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师:现在用练一练的第3题,(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都来欣赏第17页的数学故事,谁看懂了这个故事,并愿意说给大家听?

  (这个故事的教育性不仅仅体现在其中所包含的现实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淘气诚实、不贪小便宜的好品质,更值得大家学习。故事最重要的情节是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帮助学生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及意义后,再让小组合作解决淘气买书时遇到的数学问题:淘气买书应付多少钱?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重在激励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回家后,要做两件事:①把3的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听;②把今天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考考他们知道不知道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低年级不布置笔头练习作业,但要把课堂学习自然地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恰当地布置一些家庭学习任务,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让家长了解、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或反馈给老师。)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 34=12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35=15 36=18 37=2138=24

  三五一五 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让孩子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日记,揭示课题

  同学们,五一长假,六(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一生朗读日记),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文中出现较多的是什么?

  对,里面有很多的量。比如: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板书: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 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

  1、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

  2、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

  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板书)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2)、猜一猜:(投影出示)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

  (3) 复习进率。

  让学生填写第118--11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口答:(投影出示)考考你: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

  一张课桌宽52 (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六(1)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4、复习质量单位

  检查自学,同桌相互批改,反馈自学情况。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用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

  (象我们学校工地上的1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

  5、复习时间单位及进率。

  时间过得真快,上课至现在已经有十多分钟了,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交流汇报第119页上的内容。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学生问:1个世纪有多少天?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去计算一下)

  脑筋急转弯:小明今年五年级啦,今年的2月份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他今年几岁呢?

  你知道今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

  (3) 关于时间问题,老师也想考考你: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反馈校正。

  [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计量单位,估算多少计量单位,在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练习,同桌学习、小组探究,自学提问,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这些计量单位。]

  6、复习名数的改写。

  估算一下:教室黑板的长是多少(4米),宽呢?(1.20米)

  象1.20米,就叫做名数,名数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分,请你分别写一个,同桌交流一下。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看书,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书上的例题1。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过程)

  讲评时强调两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

  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7、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教师小结:这里的每组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注意些什么?

  [名数的改写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旨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注意点,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游戏练习:

  1、在老师的材料袋里摸一张纸条,然后考考你的同学: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6)、2.25时=2小时25分( )

  2、投影出示:把左右两边相等的连一连:

  4吨500千克 2时15分

  4吨50千克 2时9分

  4.05吨4 1/20 吨 2.15时 2 3/20时

  4050千克 2 1/4 时

  4500千克 215分

  4 1/2 吨 135分

  五、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较好地掌握了计量单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生教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实物,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学习,学生在平时吃的暑片、可乐等实物上见到了克、千克(g、kg)、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真正触摸了数学,拓展了课堂知识。

  2、激活学生:课堂上,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是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助梳理了一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3、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知识迁移推导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下面各题.

  13×30 23×10 24×4 21×40

  120×6 40×7 8×60 500×8

  2.笔算并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1.出示例2:212×34=

  (1)引导学生观察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应该怎样计算.

  (3)板书: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848个一表示212×4的积.

  ②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636个十或6360个一,表示212×30的积.

  ③从两步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④7208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7208表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出示“做一做”(投影出示).启发学生分组合作.

  (1)

  963表示什么? 321乘1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2)

  264表示什么?132乘3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3)独立填写.

  订正并说明计算过程.

  三、.继续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