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19 11:45:49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合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合八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同课研读 异构呈彩──我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比较谈。

  我的老同事要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定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一文。前天来电说此文一课时设计难度较大,叫我出出主意。设计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对于一节课来说,文本的驾驭能力即教学设计乃是决定一节课的质量如何。为此,我在认真研读了本文后给出了AB两种教学思路,仅供我的老同事参考。现写出希望批评斧正。

  A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扣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最后用自己的习得体验来谈谈本写景文的情感内蕴。

  二、学习步骤

  1、情境引入:

  “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这个她是谁呢?

  (万事开头难。老师用这样一句话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猜猜文中的“她”是谁?以此来亲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和学习冲动,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走进课堂,并这一情景与本文的刻画的早春景象吻合,形成很好的文本内容铺垫。)

  2、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朝辄廿乍妍靧髻鬟鬣茗罍曝蹇浃堕恶,请学生根据工具书和注视下已经提供的拼音快速从文中找到并结合所在语句读准。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本文是不可忽略的,本古文生字词较多,如果没有这一铺垫,学生是无法顺利进入文本正确朗读的。至于要用什么方式更快速有效的把握还需考虑。)

  3、读懂文意:

  播放录音或范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读并完成两步骤要求:

  ⑴ 独立看注释翻译,

  ⑵ 不懂处小组内合作解疑。

  (这是文言文学习不可或缺的步骤,疏通文本文意是基础,是为文本的内容赏析搭好脚手架。)

  4、读赏美景: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景最美的句子。

  ⑴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⑵ 谈谈作者的写景手法。

  (这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落点。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入手,让学生找美句,描美句,赏美句。)

  5、读出自己:

  你认为本写景文想表露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老师再用一问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品赏后谈谈作者在描写北国满井的美丽景象时是本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的。

  (其实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由文本的内容解读拔高到作者的情感倾向。这也很好的凸显本文的主旨,让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喜好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很好的熏陶和强化。)

  补充作者材料,增强认识:袁宏道,不愿意做官,却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在文学创作上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灵”,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

  B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由于A种思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也比较好,各方面落实也扎实,不过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传统,在优质课评比中很难以巧妙驾驭文本的特色取胜,为此,我在考虑是不是有一种更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来重新设计。我又回归文本继续探究。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北国早春景致。由此,我想到何不用本学期我倡导并尝试的“专题教学法”来设计呢?

  本文新的设计思路由此而生: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来进行设计,由回忆写春诗句导入到“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把整篇文本解读下来,既集中又挖深一点学有所得。

  二、学习步骤

  1、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老师出示早春诗典范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请学生领会诗中描绘早春的词句“初”“早”“新”“渐欲”“才能”等。

  (这一导入让学生背熟知的诗歌,一下子就能达成师生互动,学生有了发挥才华的时机,他们喜欢,积极性也来了。)

  2、找春:

  在听读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时,请学生拿笔划出描写满井春天的词语句子。

  (这是初识文本的行为。)

  3、读春:

  让学生把划出的描春句子读出来。这一步骤着重解决生字读音,疏通写春句子的意思和正确朗读个别难度句子的节奏停顿。如:山峦为晴雨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些句子的确不易读顺。

  (这一环节是下环节“品春”的基础,只有会读并懂其意了,才好品出其中美之所在。)

  4、品春:

  请学生根据找到读出的写春美句从作者蕴含的情感和采用的写法角度进行品赏。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关键。这是语言品读赏析和作者情感的解读的着力点环节。我重锤敲击,从中也探究作者之所以能把早春美景写得如此之美是因为在写景时运用了很多写作手法。如白描的笔法: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有比喻的妙用: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在这一环节还可以通过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进一步谈及袁宏道其人形象: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5、写春:

  要求学生运用文中修辞:比喻和拟人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春天。范例:“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

  (这一环节我的设置出发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了本文写景手法后能学而致用。因为现在的课堂过于注重口头上的“头头是道”,反而让学生在动笔时往往词不达意的现象而有意安排的。)

  以上两种教学思路殊途同归,共同达成文本的内容解读和作者心灵世界的领悟。一是,整节课扣准一个“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等四步骤从字词句到思想内蕴层层深入、由表及里进行研读;一是,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进行设计,以“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构架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见,一篇看似无从下手的文言文,只要紧扣新课标的有关精神,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那也一定能上出精彩的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1.指导朗读。注重表扬、激励,激发朗读兴趣。(这一次读,要比初读课文时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谈精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3.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①指名上台表演。

  ②让表演的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情况。

  (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内涵。)

  4.质疑: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列宁下山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他第一次走与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课文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列宁说的那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5.教师归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

  2.列宁下山时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二、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试着解决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归纳意见。

  3.班上交流汇报。

  (1)解决第一问题。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小路之险,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觉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巴果茨基的语言:“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您不能从这儿过。”动作:“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昏目眩”。)然后让学生读写景的那段话,抓住“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进行交流。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决第二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读懂列宁说的那段话,从中找出原因。①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②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③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②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3)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联系实际,谈一谈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延伸拓展

  既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从沉默后的热闹中体会孩子们的可爱。

  2、结合生活,学会感恩父母。

  3、有条理地记叙感恩的故事,体会感恩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题。

  用一个词来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吗?(可爱)【板书:孩子】

  二、学习第14小节,萌发爱:

  (一)体会“可爱”。

  1、默读第14小节,找出体会到孩子可爱的词句。

  2、汇报:

  (1)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2)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3)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的身份证!”

  3、解读:

  (1)第一句

  找出感受到孩子们很可爱的'词组。质疑是否真犯错误,齐读。

  (2) 第二句

  找出感受到孩子们很可爱的词。理解赦免。齐读。

  (3)引读第三句

  小结:孩子们的可爱表现在神色、目光,话语中。【神色、目光、语言】

  合作读。

  (二)理解“热闹”:

  为什么说这次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不一样呢?【板书感受爱、表达爱】

  三、学习第15小节,了解表达爱的方式:

  1、引读:结束这堂课的时候……了解他们的生日。

  了解不被察觉的方式有哪些?为什么要让他们不察觉呢?

  齐读这句话。

  了解有哪些祝贺的方式?(写信、擦地板、贺卡、唱歌、考一百分……)

  穿插理解“稚拙的礼物”、“珍贵无比”。

  3、齐读这段。

  四、学习第16、17小节,学会表达爱

  1、引读第16小节:

  2、学生学当家长说一说!

  3、齐读第17小节。

  4、质疑:为什么说沉默是一种享受?

  5、指导写话:

  (1)了解学生给父母庆祝生日情况。

  (2)听庆祝过的孩子说说当时是怎么庆祝的?

  教师评价引导:你在送这个礼物之前怎么想的?那收到礼物时,爸爸妈妈有什么反映?

  (3)拿出练习纸,选第一个内容,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用对标点符号。

  (1)妈妈(爸爸)的生日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我还依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

  (2)再过几个月,爸爸(妈妈)的生日就快到了。此刻,坐在教室里,我想该怎么给他一个惊喜呢?

  五、总结延伸:

  今后,就让它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去关心我们的父母、长辈、朋友,相信他们会给你更多的亲情、友情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4个字,正确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等词。

  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背诵文中的古诗。

  3.对照1、2自然段中的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4.懂得面对突发情况,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

  2.体会纪哓岚的机智。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纪哓岚的资料和诗句。

  教师: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介绍你了解的纪哓岚。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2.指导难写、易错的汉字。

  3.读通课文。

  三、感知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四、诗文对照,想象独钓图。

  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中想想:一人独占一江秋

  2.请学生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联系文中古诗想想,古诗的哪些诗句就是文中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

  3.同桌分工,对照着读诗和文对应的句子,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

  4.学生背诵古诗一次,然后闭者眼睛默默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5.齐读古诗后,指名说说“一人独占一江秋”的语意。

  6.评议补充,深化感悟。

  五、指导读悟第5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渎自悟,自主探究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本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同桌读读议议,交流读懂了什么,讨论不懂的问题。

  3.班级交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朗读训练(先指名后齐读)

  (2) 讨论

  乾隆皇帝说的话,前两个“好”字怎么理解,后两个“好”字各应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好”,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4.思考乾隆皇帝所说的话该怎么朗读,根据自己的设计练习朗读。

  5.组织赛读、评读活动,开展感情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设计思路

  神秘的“恐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借助这篇极具吸引力的课文,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文,理解、积累词语和句子,同时,了解恐龙灭绝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恐龙灭绝之谜的欲望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适当练习有条理地说话。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5个字,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其他的种种说法”这类词,有条理地说话。

  3、对恐龙灭绝之谜产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的渴望。

  三、教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聊聊恐龙。

  1、课件出示恐龙图。

  师:小朋友,认识这些动物吗?你都知道有关恐龙的哪些知识呀?

  2、学生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识记“恐”。同时,结合恐龙图理解“庞大”。

  2、揭题“恐龙的灭绝”,读读课题。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

  2、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3、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随意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次认识。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了解到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有些小朋友知道了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都很好。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

  5、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对3000000、200000000等数据比较陌生,教师板书成阿拉伯数字,让学生与年龄10岁、100岁比较,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

  (2)朗读指导,练习。

  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学生就能读好“两亿年”、“短多了”等词、句。

  (3)教师引读,读好问句。“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呢?”

  (三)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再次自由读课文,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第一次读要有所进步。

  2、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1)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请一名学生:一种说法是……(朗读指导: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严寒)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请一组学生读:另一种说法是……(朗读指导:长句: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请全体学生读: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的点。先由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取直觉信息;再让学生带着“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个问题朗读,边读边思考;最后,教师以问引读,学生以读代答,既反馈检查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而且形式新,学生兴趣高。)

  (四)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师: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

  1、自由读,有几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地思考和感悟。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供与本小节相关的词语,进行语言的内化和表述。既进行了隐性的识字教学,又积累运用了词句,了解了恐龙灭绝的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

  1、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学生自由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3、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4、小研究。

  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

  ()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地球一片黑暗

  ()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该如何排序?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新课标指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研究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的单一而又乏味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一研究,既能理清与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巩固字词,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4个生字:“亡、肉、耐、类”。

  2、学生用编字谜等形式识记。(如“类”:“一种大米”或“一堆大米”。)

  3、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如:“类”书写时要注意:米的最后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点评。)

  4、学生练写,展示佳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借助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灭绝的一、二两种说法。

  (二)其他说法

  1、自由读读第4小节,说说介绍了几种说法。(学生可能产生分歧)

  2、根据学生回答,再次认识“分号”。

  3、分别请3位学生读读三种说法。

  4、说说你又知道了哪些恐龙灭绝的说法。

  (1)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

  (2)突然流行传染病

  (3)全球气温下降,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

  (4)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还有其他种种说法”有条理地介绍课文中有关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三)拓展知识。

  1、除了课文介绍的几种说法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借助“省略号”知道还有很多说法。

  2、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说法。

  3、教师提供四种其他说法(详见资料袋),请学生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还有其他种种说法”有条理地介绍这几种说法。

  4、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采访:XX博士,听说您对恐龙很有研究,请您谈谈,目前,人类对恐龙灭绝之谜都有哪些说法?您认为这些说法有道理吗?您打算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吗?

  5、介绍相关网站、资料。

  (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以及恐龙灭绝的知识,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四)识字、书写其他几个生字。(略)

  四、资料袋

  (一)恐龙灭绝的其他说法:

  1、恐龙放出的屁造成恐龙的灭绝。恐龙种类众多、体形庞大,每天不断放屁,污染空气,最后使自己灭绝。

  2、恐龙食用的植物有毒。庞大的恐龙吃入大量植物中的毒素,终于被毒死了。

  3、有一段时间,可能下过酸雨,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亡。

  4、海底火山爆发,使地球气温发生变化,造成恐龙的灭绝。

  (二)恐龙能复活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研究活动越来越深入,有些人就幻想让恐龙复活。这可能吗?科学家告诉我们,这并非绝无可能,但希望只能寄托于珍贵的琥珀。我们知道,有些生物,它们在生活过程中落入了松树一类植物所分泌的树脂中,这些树脂包裹着它们经历了几百万几千万年的变化后,形成了琥珀。由于生物被密封后产生了脱水,而树脂具有很强的抗生素作用,因此,琥珀中的化石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保存生物的一部分结构组成。这就是恐龙复活的希望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只中生代的蚊子,它刚刚吸完恐龙身上的血液,就恰巧被树上滴下的树脂包住了。过了几千万年,我们又碰巧发现了这样一枚琥珀,那么,机会来了。如果我们能够从那只倒霉的蚊子身上获取恐龙血液的一点点DNxx片段,就可以得到恐龙的遗传密码,然后一步步获得整个恐龙的全部遗传基因,从而为克隆出一个恐龙打下基础。这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的蓝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养成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补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歌,优美的旋律激起对天山神奇景色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揭示课题)

  二、自主读书,自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出示生字词,各种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白缎山涧俯视白皑皑马蹄溅起绵延马鞍

  2.默读课文,思考:每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边读边批注。

  3.交流阅读感受。

  4.组内不同形式的读文。

  三、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方法,领悟美境。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七月天山的美景的?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借鉴?

  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思考:假如让你记叙一次游览经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重点检查中差生的识字情况。

  开火车读文。

  课件欣赏朗读和图片,加深印象,说感受,介绍七月的天山美景。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作业设计(随堂检测):

  1、认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教学后记

  针对教学实际,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教案的使用等方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前面的两篇课文我认为同学们学得不错,所以在处理这篇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课上欣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美丽图片,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置身景物之中,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新疆的距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最后,让学生介绍欣赏到的美景,加深了记忆,内化了知识,效果很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借助图画理解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训练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写下来。

  (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图,观察想象来理解课文。

  2.以自己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3.以讨论、总结的方式来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出课题。

  ⑴出示关于两条关于骆驼、羊的谜语。

  ⑵板书课题《骆驼和羊》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你一边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生:骆驼和羊都认为自己长得最好,所以争论起来。

  2、指导朗读。

  ⑴骆驼和羊是怎么争论的呢?请你用“------”画出骆驼说的话,用“~~”画出羊说的话。

  ⑵小声读读骆驼和羊说的话,想想它们说话时会用什么语气?

  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⑷每组推荐两位同学分角色读骆驼和羊的话,大家评议。

  如:

  “长得高好”读出了肯定的语气,还特别骄傲。

  “不对,长得矮才好呢”读出了不服气地语气。

  “我可以……证明……”这句应读出自信肯定、又有些瞧不起羊的语气。

  “我也可以……证明……”这一句应读出不服气,不认输的语气。

  ⑸男女生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有语气。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图文结合理解第二句。

  ⑴小声读读第二句。然后从图中找到“围墙”,想想“围墙”是什么意思?(如:围墙是围绕园子建起来的墙。)

  ⑵边指图边提示第二句的内容。

  师:园子里种了——

  生:许多树。(一起回答,以下同)

  师:茂盛的枝叶____

  生:伸出墙外来。

  师:茂盛的枝叶——

  生:长得特别好的枝叶。

  (教师相机板书)

  ⑶指导朗读。(谁能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一句?)

  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

  3、图文结合理解三、四句。

  ⑴从图上哪些地方能看出骆驼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

  ⑵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四句,边读边想边画出羊吃树叶的动作。(如:抬、扒、伸)

  ⑶看图说说“扒在墙上”的'样子?

  (如:羊用前脚使劲抠着墙,生怕脚滑下来。它上半身的力气都用在墙上了……可怎么也够不到树叶,真急人。能简单说出所看到的就可以)

  ⑷谁能把骆驼和羊吃树叶时的样子有语气地读出来。

  ⑸骆驼用这个办法证明____

  生:高比矮好。

  (教师相机板书)

  4、指导朗读第五句。

  ⑴想想骆驼现在是什么心情?(很得意)

  ⑵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骆驼的心情吗?

  “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

  5.“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不肯认输”是什么意思?

  如:不想承认自己失败了。

  6、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学。

  2、羊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根据学法小组自学。

  思考提示

  ⑴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

  ⑵羊怎样走进园子吃青草?

  ⑶骆驼在门前有什么表现呢,请你画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

  3、小组自由学习讨论,教师随机指导。

  4、学生汇报。

  (1)生:骆驼和羊来到又窄又矮的园门前。

  骆驼和羊,

  师:看图把又窄又矮的门和骆驼的身子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门还没有骆驼的身子宽,骆驼前后腿之间形成的半圆都比门宽。)

  (这个又窄又矮的门还没有骆驼腿高呢!)

  (2)生:羊大模大样走进园子。

  师: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怎么理解“大模大样”这个词?

  (羊走进园子时一点也不费劲,它很得意,因为它知道骆驼进不去。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大模大样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

  师:有语气地读一读第二句。

  “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

  (3)生: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

  表示骆驼动作的词有“跪、低、钻”。

  师:有语气地读读第三句话。

  (4)小组比赛朗读第3自然段,看谁读得最好。

  [四]学生讨论:

  1、自由讨论到底高好还是矮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2、可能有以下4种观点:

  ⑴高好。因为长得高才能吃到从围墙里伸出来的树叶。

  ⑵矮好。因为个子矮才能走进又窄又矮的园门。

  ⑶都好。理由同⑴、⑵。

  ⑷都不好。长得太高钻不进园门,太矮也吃不到树叶。

  3、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第4自然段中老牛把你们的看法做了总结。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老牛是怎样评理的呢?(生读课文有关句子)

  2、老牛的话是什么意思?理解:“长处”、“短处”

  3 你能用不同的句子说一说吗?

  出示句型:……只看到……而看不到……(学生能谈出1、2点就可以)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到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4、你认为怎样做才对?(出示:___,这才是对的)补充完整,注意不要与别人说的一样。

  5、如果你就是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谈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6、如果骆驼和羊再次相遇会怎样?

  生:它们会互相帮助,用我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用你的优势弥补我的劣势。

  7、你能续编一段故事吗?

  学生自由发言

  [六]拓展思维

  1、大家想一想,在你所认识的动物中,它们行为往往都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能用两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来说明只要互相帮助,就能把事情办好吗?

  如:鸡和鸭可以互相帮助。

  2、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有哪些事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三)小结

  (四)作业设计:

  续写故事: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

  板书设计

  高(长处) (短处)矮

  骆驼和羊

  高(短处) (长处)矮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