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的教案

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3-03-19 12:25: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的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数学的教案集锦15篇

关于数学的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谁愿意告诉老师,平时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

  生:喜欢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生:喜欢跑跑抓。

  ……

  师:你们喜欢的游戏可真多!平时你们在游戏中会听、会说、会合作吗?更重要的是你们愿意从游戏中了解许多的奥秘吗?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了解游戏中的数学奥秘。(教师出示一元硬币)师:看,这是什么?

  生:一元硬币。

  师:玩过吗?怎么玩?

  生2:猜正面、反面。

  师:怎么规定正面、反面?

  生:印有1元的为正面,另一面是反面。

  师:注意看,老师把硬币向上抛,落下后,猜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师抛后,生猜正反面)

  师:谁上来把结果大声地告诉大家?

  生:正面。(部分学生高兴地叫起来。)

  师:再来一次。这次大家先猜,然后我再抛。

  生:正面。

  生:反面。

  教师抛后,生验证是反面。

  师:想不想自己玩?

  生(齐):想!

  师:现在老师满足你们。游戏之前请先听游戏规则:一会儿,小组长拿出硬币来抛,等硬币落下后,组长用小手把硬币盖住,让其他同学来猜。每个小组玩两次。开始!

  (生非常投入地玩游戏)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抛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第一次抛是正面朝上,第二次是反面朝上。

  生2:我们小组两次都是正面朝上。

  生3:我们小组第一次上反面朝上,第二次是正面朝上。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你们发现硬币落下后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生1:会转。

  生2:会响。

  生3:有时正面朝上,有时反面朝上。

  ……

  师:也就是说,硬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生活中的可能性。

  教师板书:可能性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师:还想做游戏吗?猜一猜,这里面可能装的是什么?

  生:鞋子。

  生:乒乓球。

  ……

  师(打开):空的,什么也没有。看,老师把什么放进去了?

  生(齐):3个白球。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从纸盒里摸出一个球,大家来猜,他会摸到什么球?

  生(齐):白球

  师:真聪明,都猜对了。为什么大家能很快地判断出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白球?

  生1:因为老师刚才放进去的都是白球,摸出的当然是白球了。

  生2:因为老师放进了3个白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白球。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说的时候用一个词……

  生(齐):一定

  师:说的真好。

  板书“一定”。

  师(拿出另一个盒子):老师这还有一个盒子,里面也装了一些球,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指名学生)我们3人合作,你来摇,你来摸,老师来猜好吗?其他同学为老师鼓鼓劲。

  教师猜3次黄球。

  师:你们说,老师为什么每次都猜对了呢?

  生:老师知道里面装的是黄球,所以猜每次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师:我的确知道这里面装的是黄球,所以我猜一定是黄球。请问大家,从这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

  生:盒子里装的都是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白球。

  师:说的真棒!这盒子里装的是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白球。板书“不可能”。

  师:看,老师把什么都放进去了?

  生(齐):3个白球。

  师: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指名学生)你来摇盒子,老师摸,你们来猜,好吗?

  生:黄球

  生:白球。

  出示答案:白球

  师:再来一次。

  生:白球。

  生:黄球。

  师:请问大家从这盒子里能摸出白球吗?一定是白球吗?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有白球和黄球,所以我猜摸出的可能是黄球。

  生:因为盒子里有3个白球和3个黄球,所以我猜摸出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说的真好。盒子里有白球和黄球,所以摸出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板书:可能

  师:通过游戏,你们发现,在什么情况下从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

  生:盒子里只有白球的时候,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

  师:如果盒子里有白球、黄球,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三、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在游戏中知道,有些情况可能发生,有些情况一定发生,有些情况不可能发生,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事件是可能发生的,有些事件一定发生,有些事件不可能发生。(出示课件)你们看,老师带来了生活中的六个小例子,先听老师说要求:如果你们认为哪个事件是一定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用表示;哪个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就用×来表示;哪个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就用○表示。下面请小组拿出答题卡,试着解决解决,一边判断,一边说理由,看哪个小组快?

  学生讨论,音乐响起。

  师:现在我想听结论了,你们选一个喜欢的例子来解决,哪个小组先来?

  生1:我们小组想解决第六个问题,“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我们小组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有十几亿人,但不可能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认为是可能的。因为世界上有十几亿人,每天可能有人出生。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

  师:老师这有个小资料,你们看完后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课件出示)

  生:“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这是一定的。

  师:南平市每天都有人出生,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天有更多的人出生了。哪个小组还想再来解决?

  生:我们小组想解决第2个问题,“月亮绕着地球转”,我们认为这是一定的。因为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了。

  师: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哪个小组接着来?

  生1:我们小组想解决第3个问题,“三天后下雨”,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三天后不可能下雨。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可能的,三天后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

  师:对,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下一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想解决第5个问题,“人吃饭时用左手拿筷子”,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很少人用左手。

  生2:我反对。刚才他说很少人用,很少人用,也就说明有人用左手拿筷子。所以这个事件是可能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

  师:说的真好。

  生:我们小组想解决第1个问题,“太阳从东边落下,”我们小组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太阳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说的真棒。最后一个问题,哪个小组来?

  生:那个小组一直都没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让他们回答。

  师:好,就让你们小组回答。你们组哪个同学来?

  生:“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是错的,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没吃东西,就不可能长大。

  师:就在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六个小问题时,森林里进行紧张的跑步比赛。听,这是什么声音?(课件出示声音)仔细观察,你自己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句话吗/

  生1:我认为小猫一定得第一名,因为他说得第一名了。

  生2:小狗可能得第二名。

  生3:狐狸也可能得第二名。

  生4:小狗一定得第一名,因为小狗很会跑。

  师:你们同意吗?

  ……

  师:你们看,谁说自己得第一名了?小狗有说他得第一名吗?

  生:没有。

  师:第一名是小猫。所以小狗不可能得第一名。

  生:狐狸也不可能得第一名。

  生2:狐狸和小狗都可能得第二名。因为他们可能并列得第二名。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句话了。不过,这只是说说,现在让你来画一画,涂一涂,你会吗?

  生:会。

  师:请你们拿出答题卡,按要求涂一涂,并把自己为什么这样涂的理由告诉你的同桌。

  生涂,小组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涂的结果告诉全班同学?

  实物展示学生作业。

  生:第一题,要求摸出的一定是红正方体,所以我把正方体全部涂成红色。

  生2:第2题,摸出的不可能是蓝球,所以我涂的是黄色。

  生3:我涂的是红色。

  生:只要不涂蓝色就可行了。

  师:第三题呢?谁来?

  生1:摸出的可能是黄色三角形,所以我涂了3个黄色的,两个红色的。

  生2:我涂的是4个黄色的,1个蓝色的,这样摸出黄色三角形的可能性更大。

  生:……

  师:摸出的可能是黄色三角形,涂上的一定要有黄色的,但又不能全部是黄色的。

  四、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身边的事件。其实,在生活中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一定能了解到更多的数学奥秘,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回去后,大家去作个小调查,收集身边的可能性事件,下节课,我们开个交流会,比一比,看谁收集的多。

关于数学的教案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宝塔”,不过,要想到达最高层,我们必须找到开启每一道门的金钥匙,小朋友,你们有信心吗?

  一、引入新课

  1、让我们先进入第一层,门上写着一组算式:

  2+3+6 5+5+5 9+1+2 2+2+2+2 4+4+4

  2+3+6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5+5+5中的三个加数相同不相同?谁能根据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追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这些算式的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呢?

  二、感知“几个几相加”

  小朋友真聪明已经得到第一把钥匙,进入第一层,现在我们要争取进入第二层啦!

  (1)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只小白兔?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6(只),3+3+3+3=12(只)。

  这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追问: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连加;每一题的加数都一样)

  (2)完成第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继续要求学生摆小棒:每堆摆4根,摆3堆。提问: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三、认识乘法

  1、出示第2页的例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添加电脑图片为6个2)是几个几相加,你能把加法算式写下来吗?

  (添加电脑图片为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

  介绍: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问题。(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像: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算,板书4×2 2×4 分别读作4乘2和2乘4

  板书: 2 × 4 = 8

  4 × 2 = 8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读写乘法算式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四、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关于数学的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推理是高考的重要的内容,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由于解答高考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将会渗透到每一个高考题中,考察推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既可能在选择题中和填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解答题中出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及特点,会将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演绎推理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演绎推理的含义与三段论推理及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演绎推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填一填:

  ① 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② 太阳系的大行星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冥王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因此 ;

  ③ 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xx是奇数,所以 .

  2.讨论:上述例子的推理形式与我们学过的合情推理一样吗?

  3.小结:

  ① 概念: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____________.

  要点:由_____到_____的推理.

  ② 讨论: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有什么区别?

  ③ 思考: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它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小结: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举例:举出一些用三段论推理的例子.

  例1:证明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D,E是垂足. 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当堂检测:

  讨论: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结论是什么?

  讨论:演绎推理怎样才能使得结论正确?

  比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演绎推理是以下列哪个为前提,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

  A.一般的原理原则; B.特定的命题;

  C.一般的命题; D.定理、公式.

  2.因为对数函数 是增函数(大前提),而 是对数函数(小前提),所以 是增函数(结论).上面的推理的错误是( )

  A.大前提错导致结论错; B.小前提错导致结论错;

  C.推理形式错导致结论错; D.大前提和小前提都错导致结论错.

  3.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和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B =180B.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

  4.补充下列推理的三段论:

  (1)因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又因为 与 互为相反数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 =8.

  (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因为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 是无理数.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关于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数数量是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7,知道7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掌握7的组成,认识7的序数含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3.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7的组成,正确书写7.

  教学难点

  掌握7的组成.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数的组成.

  老师分别出示:

  请一组同学分别回答,其他同学做裁判.

  2.数数、认数、读数、数序及比较大小.

  全班同学动手摆数字卡片从0到6,要求边摆边读,摆后手指卡片,从0数到6,再从6数到0.

  老师提问,学生用手势回答.

  (1)4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

  (2)和5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3)比4多1的数是几?比1少1的数是几?

  (4)比6少1的数是几?比6多1的数呢?

  通过最后一道题的提问,引出要学习的新数——“7”。(板书课题)

  指导探索

  1.认识7的含义

  (1)投影出示教材33页7的主题图.

  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小女孩在喂鸡)

  你们在家里帮家长做事情吗?谁来说一说你会做什么?

  看图数一数,图上有几只鸡?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明:数量是7的物体都可以用7来表示.

  (2)让学生用学具表示7.

  学生可以选择任意的学具,如:7根小棒、7个小圆片、7个图片等.摆后请几名同学演示给大家看.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

  师: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7来表示吗?请你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举例,然后请两、三个同学说一说.

  2.了解7以内数的顺序

  (1)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数数、回答问题.

  问:6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是几颗珠子?6添上几是7?

  7去掉1是几?7应该排在谁的后面?

  让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

  (2)出示直尺图,指导学生观察.

  问:尺子的起点在哪边?用几来表示?(板书:0)尺子上面一共有几段?(带学生数一数)从0到这儿(手指1刻度)是几段?0的后面写几?(板书:1)从0到这儿呢?(是两段,1的后面写2)……

  6的后面写几?为什么写7?7里面有几个一?

  (3)学生看尺子上的刻度数数:从0数到7,再从7数到0.

  问:6的后面是几?7的前面是几?和6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3.比较大小

  出示点子图1.

  问:左边有几个点子?(6个)用数字几来表示?右边呢?(7个)

  板书:6 7

  问:6和7比,哪个数大?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

  问:看到6<7,你还能想到什么?(板书:7>6)

  出示点子图2.

  问:为什么7大于6?

  4.教学7的组成

  (1)让学生在桌上摆▲:把7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根据自己分的结果,试着说一说7的组成.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全班汇报,共同总结出7的组成.(演示课件“7的认识”)

  板书:

  (4)练习7的组成:对口令

  5.教学基数和序数含义

  投影出示教材34页的鱼图

  指导学生按题目要求分步画○.

  (1)从左边起,在第5条鱼的上面画1个○.

  (2)从左边起,在第7条鱼的上面画2个○.

  补充:把右边的7条鱼圈起来.

  师:7不仅可以表示7个事物,还可以表示第7个.

  6.教学7的写法

  师:我们学习了7的很多知识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好7呢?你们看7的样子像什么?(演示动画“7的写法”)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7,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总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吗?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练习

  按顺序填数:

  3 4 □ 6 □

  7 □ 5 4 □ □

  2.填空:

  学生可以直接填空,也可以先摆学具,再填空.

  3.游戏:和小动物交朋友

  演示动画“说位置”(一排小动物:小狗、小猴、小熊、大象、松鼠等)

  学生说出小动物的位置就可以和它交朋友.

  如:小熊在左起第3个,松鼠在右起第5个…….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玩扑克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悉7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活动准备

  若干组扑克牌(0—7).

  活动过程

  1.两个人一组,每人8张牌(0到7).

  2.两个人分别出牌,根据两人出的牌,一人列一道算式并算出结果,谁列错或算错了,谁就把这张牌输给对方.

  3.最后比谁的牌多,牌多者获胜.

  数字游戏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7以内数的顺序,以及大小比较.

  活动准备

  若干组数字卡片(0,1,2,3,4,5,6,7).

  活动过程

  1.8个人一组.

  2.老师把0到7的数字卡片分别发到每个组,每组的每个同学胸前都佩带一张.

  3.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如:每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各队的第7名同学出列,比5小的同学拍7下掌等.

关于数学的教案5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个关系来完成下面的题目,有信心做好吗?(有)

  师:请看大屏幕(师演示课件)

  根据已知得数,直接说出后面几栏的积。

  乘数

  24

  2.4

  0.24

  2.4

  0.24

  乘数

  12

  1.2

  1.2

  0.12

  12

  积

  288

  师找生读题后说:谁来说?(找学生说答案)

  师:你是怎样快速得出结果的?

  生:因为第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第二个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两位小数。

  师:同意吗?(同意)掌声鼓励这位同学。

  师: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说出得数,那是因为我们之前知道了什么?

  生:之前知道了整数乘法的积。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那我们今天就用这个知识来学习新的数学内容,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情境图,尝试解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读图,提出问题

  师:今天是智慧爷爷的生日,图中三个小朋友正忙着干什么?

  生:包装礼品盒。(师板书课题“包装”。)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告诉了我们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包装纸0.8米,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

  师:好,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出:生1: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

  生2:买彩带需要多少元?

  生3:包装一个礼品盒共需要多少钱?

  师: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写上。

  我们先来解决包装纸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1)

  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师:如何列式?(0.8×2.6=)还可以怎样列式?(师板书:2.6×0.8=)

  师:同学们看这两个乘数都是什么数?(生:都是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小数”。师板书课题

  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引出:生1:大约是2.4,因为包装纸每米2.6元,用了0.8米,把2.6看作是3元。

  生2:大约是2米

  生3:……

  师:“谁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呢?好,我们用竖式计算一下,到底怎样列竖式呢?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本算一算吧。(师巡视指导并找生上台板演。)

  师:同桌交流各自计算的想法。

  生1:我是直接把它看成26乘8来计算的,算出积是208,再看乘数一共有两位小数所以积就是2.08.

  生2:我先把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2.6扩大10倍看成26,0.8扩大10倍看成8,那么积就扩大了100倍,要想使原来的积不变,208必须缩小到1/100。

  师: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

  生:看书的。

  师:对他进行表扬。

  师:很多同学都是把小数转换成整数进行计算的。让我们通过课件具体的来看看。(出示课件的两种方法的演示过程)

  师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转换是我们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把新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以后我们学习数学会经常用到。而这里的转换过程是我们想的过程,在以后的计算当中,不用写在纸上,我们只需要这样写就行了。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包装纸的问题,接着来解决彩带问题。

  3、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课件出示题2)

  师:谁来列式?(2.4×0.85=)还有其它列法吗?(0.85×2.4=)板书。

  师:你能估算出买彩带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说说理由。

  师:来,自己验证一下谁的估算结果最接近正确答案。列竖式计算: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找生上台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说计算方法)

  师:计算0.85×2.4的竖式时,数位怎样对齐?(小数点对齐)

  师:想一想0.85×2.4计算时我们把它看作什么数进行计算?(整数)

  师:整数乘法应该怎样对齐?(5和4对齐,8和2对齐),也就是数的末位对齐,所以小数乘法写竖式时也要求末位对齐。

  师板书竖式,找生继续计算。

  0.85

  ×2.4

  师:算出的.积是20xx,再怎么办?

  生:数一数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起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这题完成了吗?(引导学生完善单位,答案)

  师: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生:省略不写,写成2.04。师板书得数、单位和答。

  师:通过这几道题,你能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如何利用竖式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再汇报交流)

  引出:生1:小数乘小数,数位末位对齐。

  生2: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生3: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演示课件)找生读。

  1.计算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2.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第二点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两道题已经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了,但是没有点上小数点,请同学们帮忙点上小数点好吗。(好)

  三、巩固拓展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 0.78

  ×0.8× 0.04

  1088 312

  师生共同交流:谁来说说第一题小数点点在哪里?为什么?

  2、不计算,比较数的大小

  3.14×1.5○3.14×0.55

  2.43×1.1○2.43

  3、蒙古牛的身高是1.2米,体重0.33吨。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关于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关于数学的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

  目的要求:使同学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同学安排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假如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同学想一想,写出两道动身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同学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关于数学的教案8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数学教案-统计表。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1998~20xx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3)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4)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过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xx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2)20xx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3)20xx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4)20xx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_________%.

  教师提问:

  (1)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总收入是怎样逐年变化的?

  (逐年增长)

  (2)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很大)

  教师讲述:仅通过1998-20xx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二)反馈练习

  某洗衣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情况如下.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四、课堂练习

  1.陈庄三户农民1999年和20xx年平均每人纯收入的情况如下:

  陈志刚1999年2186元,20xx年2274元;

  李卫民1999年2140元,20xx年2261元;

  陈世昌1999年2205元,20xx年2313元;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统计表

关于数学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

  负数的大小。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 |”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达到发展学

  生抽象思维的目的(2)、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

  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做一做”“议一议” “试一试”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

  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价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问题的思考及回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组长学案学习情况,组长检查组员学案学习情况。(约5分钟) 2.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约5分钟) 3、小组分任务展示。(约25分钟) 4、达标检测。(约5分钟) 5、总结(约5分钟)

  四、小组对学案进行分任务展示

  (一)、温故知新: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轴和数轴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什么?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五组完成)

  大象距原点多远?两只小狗分别距原点多远?

  归纳: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一个数a的绝对值记作:.

  4的绝对值记作,它表示在上与的距离,所以| 4|= 。

  2、做一做: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四组完成) -1.5,0,-7,2 (2)、求下列各组数的绝对值:(一组完成)

  (1)4,-4; (2) 0.8,-0.8;

  从上面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议一议:(八组完成)

  (1)|+2|=,

  1=,|+8.2|= ; 5(2)|-3|=,|-0.2|=,|-8|= . (3)|0|= ;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正数的绝对值是它,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0的绝对值是。

  4、试一试:(二组完成)

  若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吗?

  (通过上题例子,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的关系。)

  5:做一做:(三组完成)

  1、( 1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 3,- 1

  ( 2 )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 3 )你发现了什么?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 -1和– 5;(五组完成) (2) ?

  (3) -8和-3(七组完成)

  5和- 2.7(六组完成) 6五、达标检测:

  1:填空:

  绝对值是10的数有( )

  |+15|=( ) |–4|=( )

  | 0 |=( ) | 4 |=( ) 2:判断(1)、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 (3)、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 )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的绝对值一定相等。( ) (5)、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近。( )

  六、总结:

  1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因为正数可用a>0表示,负数可用a<0表示,所以上述三条可表述成: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a (3)如果a=0,那么|a|=0

  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七、布置作业

  P50页,知识技能第1,2题.

关于数学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2)上来展示(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2)上来展示(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关于数学的教案11

  一、学期计划

  1、学习7以内的数字,知道数字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的形成。

  2、学习数量守恒,正确判断7以内物品的数量,初步感知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3、认识长方形和半圆形,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4、学习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层次分类

  5、会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

  6、能理解简单的集合概念,知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能区分时间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8、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及它们所在的空间方位等。

  9、会按操作规则进行活动,学习讲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并能按要求整理操作材料。

  二、学情分析

  1、我班有三十五名幼儿,其中男生二十一名,女生一十四名。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幼儿的交往及和家长交谈了解到我班幼儿有以下特点:

  2、大部分幼儿聪明伶俐、举止大方,活泼好动,习惯良好。

  3、多数幼儿都坚持几分钟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有几名幼儿非常爱动,如,马腾飞、张晓阳、丘剑锋三名幼儿很难听完老师讲完一句完整的话。

  4、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这就使一些幼儿显得非常娇气,自己做错事也不许别人说个不字,这就给幼儿教育增加了难度。

  5、有个别幼儿爱吃零食。

  三、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1、深入了解幼儿,做到因人适教,因材施教。

  2、加强学习,多读与幼儿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多与我的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他人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与幼儿多接触,和幼儿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关于数学的教案12

  重点领域:图形与空间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学会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分类。

  活动准备:

  1、黑板

  2、用彩色纸剪成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数个。

  3、幼儿知识准备:(小班上学期已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课前让新入园的幼儿认识这三种图形。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做《小手拍拍》的游戏集中幼儿注意力。

  2、做《手指头变魔术》引出小点点变魔术。

  基本部分:

  (一)、认识三角形

  1、知道3个点连成三角形

  A、在黑板上点上三个点。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用三种颜色的彩笔连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图形。

  提问:三个点连起来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B、再画上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C、在同一条直线上点一3个点.

  请幼儿想一想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会不会连一个三角形?

  小结: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连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告诉幼儿:三个点连起来的直线是三角形的边,小朋友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

  告诉幼儿尖尖的部分是三角形的角,(边说边用笔标出来)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有三个角

  小结: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反问幼儿: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二)、空画三角形(操作)

  1、将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请幼儿用手沿着三角形的边画线,用手指头亲亲3个我。以体会三角形的外形。

  2、请幼儿比一比你和小朋友的.三角形一样大吗?

  告诉幼儿无论尺寸大小,无论是什么颜色的,凡是3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归类游戏:送图形回家。

  1、出示正方形娃娃和圆形娃娃

  A、出示正方形娃娃:我是正方形,我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B、出示圆形娃娃:我圆圆的,我是圆形

  师:小朋友们欢迎圆形、正方形娃娃和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2、看谁举的对(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图形)

  3、让幼儿自由玩排图形的游戏

  4、送图形娃娃回家

  A、图形娃娃累了,想回家了。小朋友们送图形娃娃回家好不好?

  我给小图形准备了三个家,看看是谁的家?(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B、教师先把娃娃送回家

  C、现在我请小朋友们将图形送回家。(注意提醒幼儿有秩序)

  (幼儿送完图形,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

  结束部分:

  谈话: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什么图形?(三角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小朋友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帮你找一找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再上课的时候,老师用三角形和小朋友们一起画画。

关于数学的教案13

  5.4平移

  [教学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教学设计] 观察图形 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

  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提出新知 实践探索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 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translation)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典例剖析 深化巩固

  例 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巩固练习]

  教材33页:1,2,4,5,6,7

  [小结]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33页习题:3题

  [备选题]

  经过平移,三角形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如图,将半圆图形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其中A点到了A`点,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D

  平移后的三角形中,与B,E的对应点F,G,还是在BC边上吗?

  B和C相等吗?说明理由。

关于数学的教案14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3=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3=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块)

  方法2:×3=++====(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的.和是多少?

  ++====,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四、归纳、概括:

  (一)结合=×3=和++=×3=,说一说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巩固、发展

  (一)巩固意义

  1.改写算式

  +++=()×()

  +++++++=()×()

  2.只列式不计算: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二)巩固法则

  1.计算(说一说怎样算)

  ×4×6×21×4×8

  思考: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应用题

  (1)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5张画是边长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三)对比练习

  1.一条路,每天修千米,4天修多少千米?

  2.一条路,每天修全路的,4天修全路的几分之几?

  六、课后作业

  (一)的3倍是多少?的10倍是多少?

  (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一种大豆每千克约含油千克,100千克大豆约含油多少千克?1吨大豆呢?

  七、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3=++====(块)

  答:3人一共吃了块.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点评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关于数学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存在有规律排序的现象,如在衣服、窗帘、璧纸的图案。有序排列的图案美化物品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排序规律的好奇心。活动中通过设置游戏情境,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引导幼儿发现排序规律,进一步启发幼儿用多种排列方式设计项链和彩环,体验将物品有规律排列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重复交替、数量的递增或递减等规律进行排序。

  2.大胆创新,探索按多种规律排序。

  3.体验事物重复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雪花片幼儿每人 1 份,红、蓝彩珠,绳子,彩色纸条,胶水若干。

  2.教室中悬挂红、绿两色按递增和递减规律交替、重复做成的两条彩旗挂饰。

  【活动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排序的兴趣。

  (1)出示“小熊的新房”图片,请幼儿观察有规律的地方。

  提问:小熊的住处有哪些有规律的地方?例如:屋顶色块是按红、红、黄的顺序,小路鹅卵石按照2 大3 小的顺序,小动物排队是按小猴、

  小兔、小兔、小狗的顺序,大山是按照 2 小 1 大、3 小 1 大、4 小 1 大的顺序,蝴蝶是按两只向上飞两只向下飞的.顺序等。

  (2)引导幼儿梳理、记录排序的多种方法。

  小结:小熊的新住处布置得很有规律,有的是按 ABBBABBB 式交替、重复地排列的,有的是按 AB ABBABBBABBBB 式递增排列的。

  2.引导幼儿分组设计排列顺序。

  (1)为小熊家门前的小路铺设有规律的路面。

  提问:怎样用雪花片帮助小熊铺设一条漂亮的小路?

  鼓励幼儿按雪花片的数量或颜色交替变化的规律铺设。

  (2)请幼儿帮助动物们做项链送给小熊。

  请幼儿用长绳穿彩珠做成项链,比一比谁穿得漂亮。引导幼儿按交替、重复的规律穿珠。例如:按红珠子的数量不变、蓝珠子逐一增加的规律穿珠子。

  3.鼓励幼儿交流作品,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

  (1)请个别幼儿完整介绍自己铺设的小路或设计的项链的创作规律。

  (2)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同伴设计的规律。

  4.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事物重复变化的乐趣。

  提问: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有交替、重复排列的现象?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有规律的排序?

  小结:生活中的很多地方用到了有规律的排序。

  例如:家里的窗帘、被单的图案,公园里摆放的花盆,婚礼上的气球拱门等。事物的重复、交替变化装扮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案01-02

关于数学的教案08-28

数学优质教案11-05

数学活动教案09-13

数学教案09-28

数学大班教案10-24

数学加法教案01-12

数学优秀教案01-19

数学平行教案02-08

《用数学》教案02-05